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研究发现共培养可诱导人源干细胞向特定细胞分化,但如何控制两种细胞间比例以最大效率获得目的细胞是研究中的难题。目的:观察人脐血问充质干细胞与兔软骨细胞按不同比例共培养后向软骨细胞分化的情况。方法:复苏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传代,将经流式细胞仪鉴定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体外分离的兔软骨细胞按照2:1或3:1的比例共培养,并用100pg/L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进行诱导。在共培养14d,提取细胞RNA和蛋白质,实时定量PCR检测聚集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聚集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兔软骨细胞共培养14d,共培养的细胞聚集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mRNA及蛋白的表达高于单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诱导的细胞。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软骨细胞比例相同时,加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可提高细胞聚集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mRNA及蛋白的表达。同时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兔软骨细胞按3:1共培养更能促进细胞Ⅱ型胶原mRNA和蛋白及聚集蛋白多糖蛋白的表达;而按2:1共培养时,细胞聚集蛋白多糖mRNA表达更多。可见人脐血问充质干细胞与兔软骨细胞共培养后可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且按3:1的比例共培养可获得更多的软骨细胞。  相似文献   

2.
背景:作为种子细胞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能否在相对缺氧的体内环境下生存,是移植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体外低氧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状态,可以为体内细胞移植提供实验依据。目的:观察体外低氧环境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光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氧浓度分为两组,分别在常氧条件下(体积分数为21%氧气)和低氧条件下(体积分数为3%氧气)培养72 h。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情况,Western-blot印迹法检测常氧组和低氧组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成功分离和培养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光镜下细胞呈长梭形,形态均一。②CCK-8法结果显示各时间点低氧组的细胞数目均高于常氧组,在36,48 h时活力增加显著(P〈0.05)。③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常氧组比较,低氧组处于S期的细胞数量增加,且细胞增殖指数也显著增加(P〈0.05)。④Western-blot印迹法结果显示,常氧组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仅有少量的表达,而低氧组两蛋白表达量均呈时间依赖性上调(P〈0.05)。以上结果说明低氧可诱导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又上调了缺氧诱导因子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随着低氧时间的延长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体外诱导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并对分化细胞进行相应鉴定,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05在湘雅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取大鼠腹股沟脂肪,消化分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原代培养。②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表面CD29,CD34,CD44表达。③传3代细胞进行微团培养1d,换用含体积分数为0.01的新生牛血清、10μg/L的转化生长因子β1、6.25mg/L的胰岛素、6.25mg/L的转铁蛋白、1×10-7mol/L的地塞米松、50mg/L的维生素C的高糖DMEM诱导液,为特定培养条件。④在诱导后4,7,14d应用阿尔新兰染色、蕃红O/固绿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评价软骨形成情况。⑤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在诱导后0和14d检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前Ⅱ型胶原蛋白和聚集蛋白聚糖mRNA的表达。结果: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呈短梭形、梭形及多角形,3代后呈均一长梭形。②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鉴定: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29,CD44,基本不表达CD34。③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的形态特征: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由长梭形转变为三角形、多角形或短梭形,逐渐聚集成结节。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的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诱导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胞外基质阿尔新兰染色、蕃红O/固绿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着色阳性。⑤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未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不表达前Ⅱ型胶原蛋白和聚集蛋白聚糖mRNA基因,而诱导后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前Ⅱ型胶原蛋白和聚集蛋白聚糖mRNA基因。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由转化生长因子1、胰岛素、转铁蛋白等组成的特定培养基条件诱导下可以定向软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表明,细胞分化程度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缺血环境的转归对疗效有很大影响。目的:探讨氧体积分数改变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归巢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在低氧(体积分数1%O2)和常氧(体积分数20%O2)条件下培养0~7d。细胞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分组为4组:体积分数1%O2培养1%O2迁移组、体积分数20%O2培养1%O2迁移组、体积分数1%O2培养20%O2迁移组和体积分数20%O2培养20%O2迁移组,比较不同氧体积分数变化条件下迁移细胞数。观察不同氧体积分数变化对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整合素β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实验分为4组:恒定体积分数20%O2培养;恒定体积分数1%O2培养;体积分数20%O2培养后1%O2继续培养6h;体积分数1%O2培养后20%O2继续培养6h。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积分数1%O2环境下增殖能力及迁移能力均增强,在体积分数20%O2环境下增殖能力及迁移能力减弱(P<0.05);整合素β1表达水平在体积分数1%O2环境下增强(P<0.05)。提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低氧(体积分数1%O2)下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5.
徐远  俞兴  徐林 《中国临床康复》2011,(27):4964-4968
背景: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目前尚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目的:通过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退行性改变的髓核细胞体外共培养,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否通过直接接触促进髓核细胞外基质的表达以及髓核细胞能否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方法:取已自然退变的第6代髓核细胞与生长良好的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不同比例(75:25,50:50和25:75)体外共培养7d,单独髓核细胞(100:0)与单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100)分别作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结果与结论:RT-PCR检测显示共培养组(75:25和50:50)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蛋白条带均明显亮于单独髓核细胞培养组(100:0),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Ⅱ型胶原蛋白在共培养组(75:25和50:50)胞浆内的表达明显高于单独髓核细胞培养组(100:0)。共培养组中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长梭形向多角形、类圆形转变,胞浆内异染颗粒增多。提示通过体外直接接触共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逆转髓核细胞退变,而且髓核细胞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转换。  相似文献   

6.
背景: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目前尚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目的:通过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退行性改变的髓核细胞体外共培养,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否通过直接接触促进髓核细胞外基质的表达以及髓核细胞能否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方法:取已自然退变的第6 代髓核细胞与生长良好的第4 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不同比例(75∶25,50∶50 和25∶75)体外共培养7 d,单独髓核细胞(100∶0)与单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100)分别作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结果与结论:RT-PCR 检测显示共培养组(75∶25 和50∶50)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蛋白条带均明显亮于单独髓核细胞培养组(100∶0),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Ⅱ型胶原蛋白在共培养组(75∶25 和50∶50)胞浆内的表达明显高于单独髓核细胞培养组(100∶0).共培养组中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长梭形向多角形、类圆形转变,胞浆内异染颗粒增多.提示通过体外直接接触共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逆转髓核细胞退变,而且髓核细胞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转换.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关于低氧对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影响的报道结果有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采用氧体积分数不同引起的,也有可能是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不同引起的.目的:比较胎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低氧下的生物性状差异.方法:两步酶消化法与全骨髓贴壁法分别获得人胎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和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传代培养.分别取相同代次的人胎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以2×10~4 cells/孔接种于12孔板,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基,分别在体积分数为5%O_2或体积分数为20%O_2条件下培养生长12 d.成骨诱导时,细胞以1×10~5 cells/孔接种于12孔板,加入成骨诱导培养基,分别在体积分数为5%O_2或体积分数为20%O_2条件下成骨诱导14 d.观察两种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氧浓度下的生长情况及在不同氧浓度下葡萄糖的消耗与乳酸生成及成骨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与常氧组相比,低氧促进人胎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但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低氧能更好地促进人胎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低氧下人胎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消耗较少的葡萄糖,产生较少的乳酸.在成骨诱导方面,低氧显著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碱性磷酸酶表达,且远高于人胎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但是两者的单位细胞钙沉积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脂肪干细胞与软骨细胞的共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有研究发现关节软骨微环境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目的:验证软骨细胞能否诱导脂肪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以便成为组织工程构建关节软骨可能的新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细胞实验,于2007-09/2008—07在南京大学生物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体质量1.5—2.0kg。方法:分离培养原代新西兰大白兔脂肪干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别种植于6孔板和插入式细胞培养皿共培养2周后,胰酶消化终止。脂肪干细胞分别行油红O染色、碱性磷酸酶检测和甲苯胺蓝染色法鉴定。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观察共培养前后脂肪干细胞的形态变化。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共培养后脂肪干细胞的蛋白多糖的表达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共培养后脂肪干细胞的Ⅱ型胶原的表达水平。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基因转录水平。结果:脂肪干细胞分别经油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法鉴定证实,分离的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是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1周后部分脂肪干细胞变圆,2周时其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均增高。结论:与软骨细胞共培养后,脂肪干细胞可以被诱导成软骨样细胞。  相似文献   

9.
背景: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胰岛样细胞,目前尚无成熟的鉴定方案。目的:探讨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体外分化为胰岛样分泌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将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胎儿胰岛素细胞分别接种于Transwell双层细胞培养板上下层共培养。对照组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仅用胰岛细胞培养基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胎儿胰岛细胞的形态,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共培养刺激下胰岛素的分泌情况。结果与结论:未经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长梭形贴壁生长,与胰岛细胞共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逐渐变圆,并聚集成团,共培养9d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RAI检测分泌大量胰岛素,DTZ染色为阳性,细胞免疫化学检测阳性。而对照组无胰岛素释放。提示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冻存和传代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的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成体多能干细胞,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用于心肌组织工程和心脏病细胞治疗研究的种子细胞。 目的: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液氮冻存和长期传代后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能力。 设计、时间和地点:对比观察,于2007—09/2008-06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 材料: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自2月龄Wistar大鼠附睾脂肪垫。方法:第3代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液氮冻存6个月,复苏后用10μmol/L5-氮胞营诱导,2周后检测细胞分化状况。另外,将间充质干细胞长期传代培养,用10μmol/L5-氮杂胞苷处理,2周后检测细胞分化状况。以未经5-氮杂胞苷处理的脂肪组织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α-肌节型肌动蛋白、骨骼肌快肌肌浆球蛋白(骨骼肌细胞特有)和GATA-4的表达。结果:液氮冻存后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α-肌节型肌动蛋白和GATA-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阳性,骨骼肌快肌肌浆球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阴性;第6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冻存后相同;第9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n一肌节型肌动蛋白、骨骼肌快肌肌浆球蛋白和GATA-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表达。 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冻存后可向心肌样细胞分化;长期传代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也能向心肌样细胞分化,但经5-氮杂胞苷诱导也可能同时向骨骼肌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1.
许繁  杨德圣 《中国临床康复》2014,(30):4797-4803
背景:相关实验表明Bio-Gide胶原膜与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有关与其复合培养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报道少见。 目的:观察Bio-Gide胶原膜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方法: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第3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覆盖Bio—Gide胶原膜的培养板(实验组)与单纯培养板(对照组)培养。于培养1,4,7,14d利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成骨分化诱导培养1,4,7,14d收集细胞培养液上清,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 结果与结论:两组细胞数量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对照组培养7d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实验组(P〈0.05),其他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实验组成骨诱导14d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Bio-Gide胶原膜可促进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2.
背景:脂肪干细胞作为一种新的成体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取材容易、增殖能力强等优点,受到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附睾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干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无菌切取小鼠附睾处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进行消化,利用1次消化多次收集与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脂肪干细胞。倒置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脂肪干细胞的形态。绘制脂肪干细胞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脂肪干细胞的免疫表型。加入细胞诱导剂对脂肪干细胞进行成骨及成脂肪的诱导分化。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脂肪干细胞与胶原支架材料的相容性。结果与结论:倒置显微镜下可见脂肪干细胞呈长梭形或成纤维细胞样,密集排列成漩涡状或成束状交织,可在体外稳定传至第9代。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脂肪干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微绒毛结构,细胞核体积大,细胞质内可见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等细胞器。脂肪干细胞表达CD44、CD29,不表达CD34。经成脂肪诱导剂诱导后,多数脂肪干细胞胞质内可见小脂滴,油红O染色可将小脂滴染成红色。经成骨诱导剂诱导后,在脂肪干细胞生长密集区域内的细胞结构模糊、细胞间界限不清楚。经茜素红染色后,可见较多大小不一的折光率较强颗粒状结构沉积。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脂肪干细胞呈铺展状生长于胶原支架材料上。结果表明该方法分离出的脂肪干细胞能在体外扩增并稳定传代,在一定诱导条件下,能够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并且与胶原支架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相比其他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滑膜间充质干细胞有着较强的成软骨特性和克隆能力,因此将是软骨组织工程中最有前景的种子细胞之一。 目的:培养及体外扩增 SD 大鼠滑膜间充质干细胞,鉴定其多向分化潜能及在添加生长因子后三维立体培养条件下的成软骨能力。 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SD大鼠滑膜组织,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大鼠滑膜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取第3代滑膜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吉姆萨、生长曲线测定、成脂诱导、成骨诱导和三维条件下成软骨诱导,成软骨诱导21 d后通过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及RT-PCR对成软骨诱导后产物进行检测。 结果与结论:获取的大鼠滑膜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呈成纤维样形态,并维持着多向分化的能力。使用生长因子诱导软骨细胞21 d后,可见软骨样组织,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可以在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后被检测到。RT-PCR 检测结果显示软骨诱导分化后细胞中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mRNA呈阳性表达。提示大鼠来源的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软骨能力。  相似文献   

14.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分裂增殖作用,而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诱导新骨形成方面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目的:分析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单独和联合转染对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骨向分化的影响,比较Ⅰ型胶原蛋白、骨钙蛋白、骨桥蛋白等非特异性成骨基因于转染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对表达量的差别,为构建组织工程骨的种子细胞做理论依据。 方法:构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慢病毒载体,分别转染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得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联合组、对照组细胞,提取RNA后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Ⅰ型胶原蛋白、骨钙蛋白、骨桥蛋白等非特异性成骨基因的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联合组4组间非特异性成骨基因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P <0.05),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具有交互作用(P <0.0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联合组的Ⅰ型胶原蛋白和骨钙蛋白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但是骨桥蛋白基因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体外实验结果显示联合转染组中的Ⅰ型胶原蛋白、骨钙蛋白、骨桥蛋白等非特异性成骨基因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较多,该组细胞的成骨功能最强,适合作为组织工程骨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5.
背景:大多哺乳类细胞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多以三维结构存在,为还原细胞本身在体内的自然状态,很多研究者开始尝试在体外对细胞进行三维培养,球形培养是一种常见的三维培养模式。目的:尝试用3种不同的方法在体外对人脂肪干细胞进行球形培养,并观察其生物学特征。 方法:对提取的脂肪来源细胞进行表面 Marker 流式检测以及成脂成骨诱导鉴定后,证实为脂肪干细胞。先后用低黏附培养法、hanging-drop培养法和Eppendorf管培养法3种方法在体外对脂肪干细胞进行球形培养,对3种方法形成球形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 Imagej 软件计算出3组多细胞球体的平均面积,利用Viability/Cytotoxicity Assay Kit for Animal Live&amp;Dead Cel s试剂盒对3组多细胞球体进行活力检测。结果与结论:①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型标志物,其中CD29,CD44,CD59完全阳性,同时成脂成骨诱导也为阳性,证实提取的细胞为脂肪干细胞。3代以内脂肪干细胞多呈长梭形,并克隆状生长。②低黏附培养法、hanging-drop 培养法、Eppendorf 管培养法均可使脂肪干细胞聚集成球形生长,但所成多细胞球形有所差异。低黏附培养法所形成的细胞球形大小不一,不易控制;而hanging-drop培养法和Eppendorf管培养法均可使脂肪干细胞形成大小均一的球形,但在大小和形成时间上有所不同。③3种不同方法所形成的球形细胞均保持较好的细胞活力。  相似文献   

16.
背景:滋补肾阴左归丸、温补肾阳右归丸均可协同诱导剂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但其机制尚有待探讨。 目的:观察左、右归丸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信号转导蛋白Smad2/3表达的影响。 方法:运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和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以空白血清对照组,左归丸、右归丸、阳性对照药补佳乐制备的大鼠含药血清加诱导剂(地塞米松、维生素C、β-甘油磷酸钠),以及诱导剂组为对照共5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干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和Smad2/3在细胞内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左归丸、右归丸含药血清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后Ⅰ型胶原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2/3蛋白表达高于空白组、诱导剂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左归丸优于右归丸(P 〈0.05)。提示左、右归丸含药血清能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调节Smad2/3信号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且左归丸组效果更好,表明中医“滋肾阴”法更能有效的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7.
背景:以往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的研究,多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作为辅助因子与其他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单独应用能否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软骨特异性胶原仍存在争议,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及软骨胶原纤维稳定性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含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完整编码区的表达载体,稳定转染至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设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稳定转染组,同时设未转染组作对照.结果与结论:MTT 检测结果显示,实验成功筛选得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稳定过表达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后4 d,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增强(P〈0.05).RT-PCR,Western blot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与未转染组相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稳定转染组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Ⅱ型胶原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基质金属蛋白酶1,2,3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果证实,单独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能够有效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以及软骨分化,并维持软骨胶原纤维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用于整容的吸脂术发展很快,但为了脂肪干细胞应用而进行的综合吸脂术研究和比较尚未见报道。 目的:对比目前各种类型脂肪抽取技术的特点以及对基质血管层、脂肪细胞、脂肪干细胞的数量和存活率等指标的影响,评价出细胞活性高、适合进行脂肪干细胞制备、储存及临床科学研究的吸脂技术。 方法:作者分别采用检索关键词“adipose-derived stem cel s,ADSCs, liposuction,SAL,UAL,PAL,WAL”和“脂肪干细胞、脂肪抽取术、负压吸脂术、超声辅助吸脂术、震动辅助吸脂术、水动力辅助吸脂术”检索了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和美国NIH 临床试验数据库,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保留50篇文献进行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目前可应用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采集的现代吸脂技术主要有负压吸脂、超声辅助吸脂、震动辅助吸脂、水动力辅助吸脂。其中负压吸脂、超声辅助吸脂技术、水动力辅助吸脂技术3类技术采集的脂肪混合物中可以分离出脂肪干细胞且具有较高的活性,可以用作自体细胞辅助移植技术和再生疗法。这4类技术虽然各有特点,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这些吸脂技术获得的脂肪干细胞的活性、遗传性状稳定性、分化能力等系统性对比数据,为未来的再生医学工程提供更准确完善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背景:异体肌腱移植是目前修复肌腱缺损的理想方法,但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使其使用受到限制.目的:观察碳化二亚胺交联改性脱细胞处理的版纳近交系微型猪肌腱移植修复兔跟腱缺损的效果.方法:横向切除40只日本大白兔双侧跟腱,随机分组:实验组以碳化二亚胺交联改性脱细胞版纳近交系微型猪肌腱移植修复,对照组以自体肌腱移植修复.结果与结论:①组织学观察:两组新生组织内细胞主要都是单核的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术后1-4周主要是呈椭圆形或圆形的成纤维细胞,细胞聚集区的细胞周围有新生胶原形成,这些胶原的走向较紊乱;局灶性条索状成熟胶原呈岛状分布,形成所谓“胶原岛”;术后12周时细胞越来越拉长,成为梭形和长条形的纤维细胞.②实验室检测:两组白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羟脯氨酸含量及抗拉强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说明碳化二亚胺交联改性的脱细胞版纳近交系微型猪肌腱能成功修复兔跟腱缺损,且具有组织相容性好、移植排斥反应轻、生物力学性能强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肖斌  刘毅 《中国临床康复》2014,(33):5361-5365
背景:细胞膜片技术以细胞自分泌的透明质酸及胶原蛋白做为内源性支架,能消除外源性支架的各种弊端。人脂肪源性干细胞结合细胞膜片技术用于全层皮肤缺损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目的:综述脂肪源性干细胞膜片研究现状及进展。方法:计算机检索维普、PubMed数据库中1993年1月至2014年4月关于脂肪源性干细胞、细胞膜片技术及皮肤组织工程相关文章。在关键词中以“脂肪源性干细胞,创面愈合,组织工程皮肤,细胞膜片”或“adipose-derived stem cel , wound healing, tissue-engineered skin, cel sheet”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最终选择27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来源于人废弃脂肪组织的脂肪干细胞具有成体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相容性,可理想的用于再生医学。细胞膜片技术与传统的外源性可降解材料支架构建的组织相比具有多种优势。脂肪源性干细胞结合细胞膜片技术相结合,有利于组织血管化,能从多个方面促进创面愈合,其所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层能提供适宜于细胞分化和生长的微环境,对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具有正调控作用,可望构建真正的3-D化组织工程皮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