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骨肉瘤安全外科边界与保肢适应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X 线、MRI 和骨扫描(ECT )、肉眼边界与病理边界的对比研究来确定骨肉瘤保肢的安全外科边界,并探讨影响骨肉瘤保肢的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5 月~2008年7 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新就诊的骨肉瘤患者,术前X线、ECT 、MRI 检查,根据影像学表现确定手术范围,取术后截除的肿瘤瘤段,用电锯或骨刀沿肿瘤骨的冠状面、矢状面劈开,将标本平分为两等份,取一半为选材对象。肿瘤标本分割之前,需进行肿瘤长度的肉眼测量。对所有取材做经过解剖标志点的冠状面切面,将剖成厚度约10mm断面,行整层分开切成1cm× 1cm切片送病理检查。对于每例标本采集的X 线、MRI 检查及ECT 进行数码照相,并传输到计算机中。参照每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的标尺,应用Adobe photoshop 7.0 软件的切片功能进行影像学、实体肿瘤长度的测量,应用统计软件SPSS11.5 进行统计,采用单一因素的两组配对资料的t 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满足入选条件共19例。X 线片显示软组织边界不清。MRI 可以很好的显示软组织的边界。镜下肿瘤边缘可见水肿带,并有出血充血,多数肿瘤沿脂肪细胞间隙浸润生长。X 线、ECT 与病理检查之间有显著性差异,MRI、肉眼观察与病理范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RI 测量相对误差较小,术前MRI 加权及脂肪抑制像在肿瘤边界外1.5cm做为保肢截骨平面是安全平面。影响骨肉瘤保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
骨肉瘤侵袭范围的MRI测量与确定合理切除平面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判断肢体骨肉瘤局部侵袭范围的准确性及据此确定保肢术中的安全切除平面。方法 冷冻后的骨肉瘤截肢标本19例,按照MRI确定的相应层面,在断层切片机上切取厚度为0+5cm的水平断层切片,肉眼测量肿瘤的软组织侵袭范围,并以0.5cm的间隔做连续病理切片,确定显微镜下肿瘤软组织侵袭范围。然后按照MRI确定的相应层面,纵向剖开标本,测量肿瘤的髓内肉眼范围,并以0.5cm的间隔做连续病理切片,确定显微镜下肿瘤的髓内侵袭范围。分别将肿瘤X线、MRI的侵袭范围与肉眼范围和病理侵袭范围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1)X线、MRI、肉眼和病理测量的骨肉瘤髓内侵袭范围分别为(11.18±8.64)cm、(15.37±9.73)cm、(14.77±9.38)cm、(14.58±9.51)cm,经统计学分析MRI所确定的髓内侵袭范围与病理侵袭范围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MRI、肉眼和病理测量的骨肉瘤软组织侵袭范围分别为:横径(6.62±2.23)cm、(6.22±2.21)cm、(6.23±2.38)cm;纵径(7.15±2.37)cm,(6.57±1.80)cm、(6.58±1.94)cm,经统计学分析MRI所确定的软组织侵袭范围与病理侵袭范围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MRI对骨肉瘤髓内和软组织的测量值均不超过病理范围10mm。结论 在确定骨肉瘤手术切除安全界面上,MRI较X线片有更高的准确性。以MRI为依据,在瘤体外2~3cm处截骨,软组织外1.0~1.5cm作为切除界面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使用计算机导航行胫骨肿瘤节段性切除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12月至2015年6月7例使用计算机导航行胫骨肿瘤节段性切除者。男3例,女4例,中位年龄16(13~27)岁。骨肉瘤5例,软骨肉瘤、造釉细胞瘤各1例。患者术前行胫骨肿瘤增强CT及MRI检查。将CT及MRI数据导入计算机辅助导航工作站中进行术前设计,记录设计的瘤段截除长度及肿瘤边缘到近端截骨边界及远端截骨边界的距离。使用计算机辅助导航进行节段性切除,获得术后标本后将标本用甲醛溶液固定24 h,再用电锯将瘤段标本沿冠状面剖开,使用精度为毫米的直尺测量瘤段的长度,将该长度与术前设计的截骨长度进行比较。标本送病理科后由骨肿瘤病理医生制作切片,测量出肿瘤边缘到近端截骨边界及远端截骨边界的距离,将该距离与术前设计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标本瘤段长度与设计的截除长度进行比较,差值为(-2~2)mm,绝对值差异平均为1 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术后实际肿瘤边界减去术前设计边界为肿瘤边界差值,差值为(-2~2)mm,绝对值差异平均为1.4 mm,术后实际边界与设计边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结论本研究证实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下进行胫骨肿瘤的节段性切除准确性高,可以满足保留关节等精确切除手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肉瘤术前X线,MRI和骨扫描与常规细胞病理边缘的关系并且确定骨肉瘤外科的手术边界.方法:对23例典型骨肉瘤患者,测定其术前X线、MRI和骨扫描(ECT)所确定病灶范围和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比较.结果:X线、ECT与病理检查之间差异显著,X线显示的肿瘤范围小于实际,ECT显示范围大于细胞病例边界;MRI检查与病理范围无显著差异.结论:MRI测量骨肉瘤范围误差接近实际肿瘤范围;术前MRI T1WI像瘤体外3.0cm截骨、STIR序列(T2脂肪抑制信号)肿瘤侵犯软组织肿瘤病变范围外1-2cm外作为切除平面是安全外科边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肉瘤术前X线,MRI和骨扫描与常规细胞病理边缘的关系并且确定骨肉瘤外科的手术边界。方法:对23例典型骨肉瘤患者,测定其术前X线、MRI和骨扫描(ECT)所确定病灶范围和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比较。结果:X线、ECT与病理检查之间差异显著,X线显示的肿瘤范围小于实际,ECT显示范围大于细胞病例边界;MRI检查与病理范围无显著差异。结论:MRI测量骨肉瘤范围误差接近实际肿瘤范围;术前MRIT1WI像瘤体外3.0cm截骨、STIR序列(1、2脂肪抑制信号)肿瘤侵犯软组织肿瘤病变范围外1—2cm外作为切除平面是安全外科边界。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在正常骨组织及不同骨肿瘤标本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我院临床骨肉瘤标本30例,骨巨细胞瘤标本15例,骨样骨瘤标本10例及正常骨组织标本10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GLUT-1的分布。体外培养骨肉瘤细胞系MG63、临床骨肉瘤细胞、临床骨巨细胞瘤细胞及成骨细胞,RT-PCR检测GLUT-1基因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显示,骨肉瘤标本GLUT-1染色强阳性占总例数的53%;骨巨细胞瘤切片GLUT-1染色,阳性占总例数的60%;骨样骨瘤标本多为阴性,阴性占总例数的80%;正常骨组织中未见GLUT-1阳性表达。骨肉瘤明显高于与其余3组标本(χ^2=1.622,P=0.009;χ^2=34.667,P〈0.001,χ^2=40.000,P〈0.001)。RT-PCR显示,GLUT-1基因表达存在于MG63细胞、临床骨肉瘤细胞及骨巨细胞瘤中,而正常成骨细胞内并无GLUT-1表达。结论骨肿瘤中存在GLUT-1表达,且GLUT—1与骨肿瘤的恶性程度有较密切的关系。GLUT-1有可能作为判断骨肿瘤恶性程度参考指标及骨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CT征象和MRI在原发骨肉瘤诊断中应用价值,提高原发性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6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骨肉瘤的CT或MRI检查资料。结果骨肉瘤的基本影像表现为骨质破坏、瘤骨、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 MRI对骨肉瘤的正确诊断率为100.00%,CT的正确诊断率为95.65%。 CT对细骨质破坏、瘤骨的显示敏感;MRI能更清楚地显示跳跃性的肿瘤组织,周围软组织的浸润范围,且能清楚显示瘤周水肿带。CT及MRI对Codman三角的检出率均较低。29例MRI表现T1WI表现以不均匀低信号为主,T2WI均呈混杂信号。结论 CT、MRI是X线的补充手段,在骨肉瘤的早期诊断、侵袭范围的确定具有明显优势,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骨肉瘤和尤文肉瘤是最常见的两种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包括各种细胞生长因子和原癌基因产物在内的受体酪氨酸激酶类(RTK)是一种高亲和力的细胞表面受体,对于正常细胞发挥生理功能有着重要作用。研究已证明,异常的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通路有助于骨肉瘤和尤文肉瘤的发生和发展,包括肿瘤细胞的生存、增殖、侵袭和转移。针对受体酪氨酸激酶的靶向治疗是骨肉瘤和尤文肉瘤患者的前景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骨肉瘤是好发于青少年的常见骨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原发性骨肿瘤的36%.近年来,骨肉瘤诊治水平大幅提升,但治疗效果仍不理想.随着肿瘤免疫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浸润性T细胞是主要的抗肿瘤效应细胞,但其表面B7家族共刺激信号若发生异常,可导致肿瘤浸润性T细胞发生抑制,协助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监视而发生免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在骨肉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骨肉瘤患者肿瘤组织及骨肉瘤细胞中GSK3β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使用两种GSK3β小分子抑制剂处理骨肉瘤细胞,通过细胞迁移及侵袭实验检测GSK3β活性受抑制对骨肉瘤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结果 GSK3在骨肉瘤细胞中过表达且存在活性调节异常;在转移及非转移骨肉瘤患者肿瘤组织中均可检测到GSK3表达及活性异常,尤其在转移的骨肉瘤患者肿瘤组织中;抑制内源性GSK3活性,明显降低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结论 GSK3β促进骨肉瘤细胞的侵袭、迁移,可能为骨肉瘤的临床治疗开辟潜在的靶点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咽癌原发灶肿瘤体积与临床T分期的关系。方法对189例患者治疗前行鼻咽全颈MRI平扫及增强,采用面积求和方法计算鼻咽原发灶肿瘤体积。结果全组鼻咽原发灶肿瘤平均体积为(19.70±16.80)cm3[(1.04~97.04)cm3],各T分期鼻咽原发灶肿瘤体积如下:T1期(6.60±3.24)cm3[(1.04~14.36)cm3],T2期(9.98±4.41)cm3[(4.99~21.55)cm3],T3期(17.96±10.19)cm3[(2.33~50.13)cm3],T4期(35.19±19.76)cm3[(11.78~97.04)cm3]。鼻咽癌原发灶肿瘤体积T1~T4期各分期间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结论鼻咽癌2008分期的T分期标准基本上可以反映鼻咽原发灶肿瘤体积,虽然各T分期体积分布有部分重叠范围,但不影响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LT)对小鼠肿瘤细胞自噬信号通路的影响,从而阐述褪黑素发挥抗肿瘤效果的机制。方法:构建H22肝癌模型小鼠30只,每组10只,分别为生理盐水组、10 mg/kg褪黑素组、20 mg/kg褪黑素组。将小鼠肿瘤组织制备成切片后于光学显微镜和电镜下观察切片。利用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每个视野中的阳性细胞数平均百分比,以该切片阳性细胞百分比为基础进行计分。通过蛋白印迹试验对蛋白进行定性及定量测定,最后利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的绿色荧光,记录图像,分析计数LC3阳性细胞与总细胞数的比例,反映细胞发生自噬的程度。结果:MLT处理的动物其自噬形态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多。随机成像后MLT处理组自噬液泡总数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经MLT处理的H22荷瘤小鼠的肿瘤组织中Beclin-1、LC3-Ⅱ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MLT处理的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LC3亮点有所增强。MLT处理的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Akt和mTOR磷酸化水平较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褪黑素在H22荷瘤小鼠中诱导自噬,褪黑素能够诱导自噬过程标志蛋白Beclin-1和LC3的表达,并且能够抑制H22荷瘤小鼠中的Akt/mTOR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皮肤镜图像分析技术在颜面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来院就诊并病理确诊的颜面部肿瘤患者共187例,分别经肉眼、皮肤镜偏振法(DP)和皮肤镜浸润法(DS)诊断,将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皮肤镜诊断指征显示出较好的特异性,正确诊断率达92.51%,明显高于肉眼诊断率(70.05%)。[结论]在同一台皮肤镜中具备DP和DS两种性能的检查方法,对颜面部肿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脾原发肿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3年12月行腹腔镜睥切除术治疗脾肿瘤的临床资料,研究其手术安全性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共11例脾肿瘤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平均年龄57岁,其中女性6例(54.5%)。1例因脾门大出血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31.8±12.1)分,平均出血(49.1±52.2)ml,平均切口长度(5.2±0.5)cm,平均住院时间(5.7±0.6)天。术后病理示5例良性、6例恶性。平均随访22(2~53)个月,无远处转移,无戳孔/切口和局部复发。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脾良恶性肿瘤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免疫组化特征,病理诊断及间叶性肿瘤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收集11例经手术确诊胃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并行S-100、Vim、CD34、CD117、SMA和Des检测.光镜观察,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11病例胃镜检查均考虑胃肠道间质瘤可能性大,术前诊断都不确定,经手术获取标本,术后经病理免疫组化进一步确诊.患者女性7例、男性4例,年龄49-61岁,中位年龄52岁,3例位于胃窦,一例为远端胃大弯侧浆膜面,6例位于胃体.巨检:肿瘤直径1-6cm,平均3.5cm,均无明显包膜,切面均实性.结论胃神经鞘瘤是一类发生于胃肠道的间叶性肿瘤大多为良性,预后良好,很少有恶变及复发,影像学检查及胃镜检查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据病理检查,镜下形态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呈小束状,多排列编织状结构,小束的两端及瘤细胞之间有粗细不等的胶原纤维,间质内均见少数弥漫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肿瘤周边可见淋巴细胞,+反应带.免疫组化:vimetmin和S-100强(+),3例CD34少数瘤细胞灶状(+).结论:胃神经鞘瘤与发生于软组织部位的临床、巨检、及形态学有不同之处,镜下很难与胃肠道间质瘤、平滑肌肿瘤相鉴别,诊断主要借助免疫组化检测.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术后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肿瘤假体置换在肱骨近端恶性骨肿瘤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7月至2010年1月,我院治疗的32例肱骨近端恶性骨肿瘤患者,其中骨肉瘤10例,尤文氏肉瘤6例,骨巨细胞瘤7例,转移癌5例,软骨肉瘤4例。肩关节功能重建的方法是采用定制的人工肩关节肿瘤假体,术后根据Enneking骨骼肌肉肿瘤术后肢体功能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随访3.1~5.3年(平均4.2年),32例中2例死亡,2例复发,1例发生假体周围慢性感染,2例发生肩关节半脱位;所有患者肘、腕关节和手的功能基本正常,肩关节外展60°~90°(平均75°),前屈35°~55°(平均45°),后伸40°~60°(平均50°),内收15°~20°(平均17.5°)。根据Enneking的骨骼肌肉肿瘤术后功能评分系统对32例进行评估,最低11分2例,最高28分2例;其中24~30分14例,18~23分9例,12~17分7例,12分以下2例,优良率为71.9%。结论人工肩关节假体置换在治疗肱骨近端恶性肿瘤,不仅能保留患肢完整的外观形态,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上肢的功能,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GCG对胃癌血管生成抑制作用及其信号通路。方法:建立裸鼠异位胃癌模型,经腹腔注射EGCG,检测肿瘤生长及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不同浓度EGCG处理胃癌细胞24 h,检测胃癌VEGF蛋白和mRNA表达及VEGF分泌;同时不同浓度EGCG处理脐静脉内皮细胞,检测内皮细胞生长、迁移和体外小管形成。结果:EGCG显著抑制胃癌生长和肿瘤血管生成,平均肿瘤抑制率60.4%;EGCG显著抑制胃癌VEGF蛋白、mRNA表达和VEGF分泌;EGCG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地抑制VEGF诱导的内皮细胞增殖,同时也剂量依赖性地抑制VEGF诱导的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小管生成。结论:EGCG多靶点作用于VEGF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生长和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肺部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肺内有肿瘤的患者38例,其中良性肿瘤14例,恶性肿瘤2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采用CTperfusion3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算患者肿瘤的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F),血容量(BV)以及血流量(BF)。结果在MTT与BF方面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PS与BV方面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以为良、恶性的肿瘤提供功能信息,有利于提高肺内肿瘤的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对裸鼠皮下人胰腺癌PANC-1细胞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构建人胰腺癌PANC-1细胞40只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两组针对VEGF的siRNA真核表达载体(PU-VEGF-siRNA1,PU-VEGF-siRNA2)通过脂质体法行瘤内和瘤周注射;注射空质粒组作为实验对照组;未注射组作为空白对照组。注射1次/3天,共10次,末次注射3天后,剥离瘤体,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VEGF阳性染色及微血管参数,RT-PCR检测瘤组织VEGF-mRNA表达。结果 PU-VEGFsiRNA2组移植瘤VEGF-mRNA及转染PU-VEGF-siRNA后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表达均较空质粒组及空白对照组低(P0.05)。而PU-VEGF-siRNA1组未发现差别(P0.05)。结论 siRNA能在体内抑制胰腺癌VEGF表达,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解毒消瘕饮含药血清对SGC-7901胃腺癌细胞凋亡作用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采用解毒消瘕饮含药血清,与胃腺癌细胞共培养24h和72h,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以胞质为参照空间,随机摄片并通过SIS软件按体视学原理和方法,测试胃癌细胞中细胞核和线粒体的体积密度(Vv)、形状因子(PE)、平均周长(L)、平均体积(V)及平均表面积(S),比较这些参数在不同组间的差异。结果解毒消瘕饮含药血清干预下可见胃癌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细胞体积减小,细胞核异染色质多聚集于核膜下,线粒体体积缩小,嵴减少,电子密度增高;解毒消瘕饮含药血清干预24h的胃癌细胞与对照组比较,细胞核和线粒体Vv、PE、V、S、L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消瘕饮含药血清能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出现细胞核异染色质边聚、线粒体固缩等凋亡早期的超微结构变化;电镜图像定量分析能客观反映细胞核及线粒体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