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高龄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冠脉搭桥术高龄患者(>70岁)30例,其中14例行常规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16例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测定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点呼吸功能指标动脉血氧含量(CaO2)和术后氧合指数(OI),呼吸机支持时间,气管插管拔除后24h内自主呼吸频率和呼吸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CaO2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OI相应时点较术前显著增高。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术后各时点CaO2明显高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组(P<0.05),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术后各时点的OI值均显著低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组(P<0.05),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呼吸机支持时间较短(P<0.05),气管插管拔除后自主呼吸频率较平稳(P<0.05)。结论大于70岁患者行冠脉搭桥术其呼吸功能均受影响,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小,优点较多,更适合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CABG)应用于老年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相关指标和心脏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以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非体外循环CABG治疗的3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观察组)为研究对象,观察围术期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和临床指标,以及心脏功能的变化;同时,回顾性分析同期进行体外循环CABG治疗的3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两组患者围术期血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术后有轻度升高,术后24 h达到最高峰,术后168 h恢复到手术前水平。与体外循环组相比,非体外循环组cTnI及CK-MB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2)术后即刻、术后2、12 h观察组患者的心脏指数(CI)、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做功指数(LVSWI)以及右室做功指数(RVSW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者与未采用IABP者术后CI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IABP放置后,CI逐步下降,平均动脉压上升,尿量增多,血管活性药物用量逐渐减少。结论非体外循环CABG对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和心脏功能不良影响小,与体外循环手术相比,结合IABP更可提高其手术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特点。方法:分析65例病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麻醉特点。结果: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病人的麻醉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在监护室停留时间均明显短于体外循环下冠脉塔桥术的麻醉。其麻药用量、麻醉并发症、围术期输血量也均少于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P<0.05)。全组病人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均平衡,房颤率、手术死亡率均为0%。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麻醉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不用输血、恢复快。这不仅提高了病人的手术安全性,也降低了病人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心脏泵衰竭应用的临床经验,探讨此类手术应用IABP的时机选择和适应证。方法总结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5例因冠心病行CABG后患者出现心脏泵衰竭,在IABP支持下,术后心功能及血液动力学恢复稳定的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在术后3-7d撤除IABP,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冠脉病变严重(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风险较大,特别是术后出现严重的低心排使手术效果更加不确定。术后应用IABP可以有效地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邹承伟 《山东医药》2004,44(33):60-61
近年来,随着麻醉、体外循环、心肌保护、手术技术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成功率越来越高,但因此类患者年龄较大,心肺功能较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必须加强术后监护与处理。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导致死亡人数逐渐增多。冠状动脉(冠脉)搭桥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我科于2 0 0 1至2 0 0 3年共行CABG术117例,其中术后应用合贝爽治疗控制血压,降低心率的6 3例,现将其疗效总结如下。一般资料6 3例患者中,男性4 8例女性15例。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5 2岁,平均年龄6 5 2岁。心功能Ⅰ~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 0 4 2~0 73。术前有高血压者5 6例。全组均采用全身麻醉,4 7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16例行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术中搭桥1~4根,平均2…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高危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辅助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疗效.方法 选择48例高危冠心病患者采用体外循环辅助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男性32例,女性16例,对手术方法及围术期处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共搭桥127支,平均2.63支.使用完全静脉桥22例,全动脉化10例.平均体外循环辅助时间55 min.5例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后早期死亡3例(6.25%),分别为低心排综合征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结论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高危冠心病的有效方法.术中尽量减少体外循环时间、合理的手术设计、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灵活地使用体外循环辅助、积极应用IABP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体外循环术后绝大部分患者需要使用呼吸机维持呼吸。加强呼吸机的管理是保证患者治疗成功的关键。2006年3月-2009年2月,我院共行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26例、单纯心脏瓣膜置换术48例、冠脉搭桥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15例,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12~72h,均顺利脱机。现将呼吸机的管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高危左主干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前,预防性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部分高危左主干狭窄冠心病患者,接受CABG手术的病例,手术均采用不停跳CABG手术,术前安装IABP的共有56例。同时统计在我院接受CABG手术围手术期紧迫情况下安装IABP的病例,共有16例。比较这两组病例术中被迫紧急建立体外循环的比例,IABP反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ICU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观察术后1 d、术后2 d血浆肌钙蛋白I(c Tn I)。结果:术中紧迫组被迫紧急建立体外循环比例高于术前应用组;IABP反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预防组少于紧迫组;预防组的术后住院天数少于紧迫组。紧迫组术后2d c Tn I高于预防组。结论:在高危左主干病变CABG手术中预防性应用IABP可以改善围术期的管理,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龄因素对冠脉外科治疗安全性的影响及围术期管理。方法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70岁及以上高龄患者116例及<70岁患者120例,对比两组移植血管数目、种类,手术持续时间。观测术后滞留ICU时间、术后气管插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病死率。结果两组移植血管种类、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但远心端吻合口数及围术期死亡率、术后脑血管病发生率、住院天数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气管插管时间、留滞ICU时间、术后心梗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要尽量考虑采用跳动下CABG(OP-CABG)方式及动、静脉移植血管相组合等低侵袭性手术方法,注意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心绞痛症状控制;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术后早期下床康复训练,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行CABG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辉  陈敏  陈绍洋  熊利泽  巩固 《心脏杂志》2003,15(1):28-30,33
目的 :总结 2 8例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术前依据患者心脏功能及全身状况 ,给予营养心肌、扩冠、降压、利尿等治疗。采用静吸复合麻醉 ,气管插管控制呼吸 ,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 :手术期间 4例血压过低 ,2例 ST段显著抬高伴室性心律失常 ,改为体外循环辅助下手术 ,余 2 2例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毕非体外循环组 2 2例 6~ 8h内拔管 ,明显少于体外循环组 (10~ 16h)。 2 8例预后良好 ,无麻醉并发症。结论 :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需平衡 ,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冠脉搭桥术(CABG)的术式选择对高龄冠心病患者的影响,讨论高龄冠心病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法。方法以我院心脏血管外科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所实施的514例CABG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75岁以上患者49例,为高龄患者组,占同期CABG的9.5%;75岁以下患者465例,为非高龄患者组,占同期CABG的90.5%。结果患者的年龄、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无急性心梗、冠脉危险因子、术前血红蛋白含量比例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室射血分数〈30%,既往合并肾功能异常、脑梗塞及患有三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比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移植血管种类、手术时间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远心端吻合口数及完全性血运再建例数比例、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比例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气管插管时间、留置ICU时间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住院天数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肺部感染、肾衰、并发症脑梗塞发生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死亡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平均39个月的电话随访,心衰、心梗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高龄患者的CABG要多考虑采用OPCAB方式及动、静脉移植血管相组合等低侵袭性手术方法,术后应早期下床进行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主干重度狭窄搭桥术麻醉处理486例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冠心病冠状动脉主干重度狭窄患者,行搭桥术临床特点及围术期治疗措施。方法:我们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486例冠状动脉主干重度狭窄行搭桥术患者的麻醉及围术期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2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28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16例患者在OPCABG过程中,由于发生严重心肌缺血、心动过速及低血压,改为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113例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包括术前、麻醉前放置8例,麻醉后及术中放置78例,术后放置27例。死亡9例,发生在术后72 h内。结论:冠心病冠状动脉主干重度狭窄患者,围术期需要维持心率、血压平稳、合理的血管扩张药和正性肌力药物选用,IABP的积极使用,完备的体外循环和急救药的准备,防治患者围术期冠状动脉痉挛和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4.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4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418例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418例,其中经正中切口414例,左外侧小切口4例。患者搭桥数目1 ̄5(3.1±0.9)根,应用左侧乳内动脉274根,桡动脉21根。结果术后气管插管时间为2 ̄6h,平均胸腔引流量为(365.0±23.0)ml,输库血146例(34.9%),二次开胸12例(2.9%),早期心肌梗死4例(0.9%),心绞痛6例(1.4%),心功能不全8例(1.9%),心律失常30例(7.2%),早期死亡4例(0.9%)。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停跳冠状动脉 (冠脉 )搭桥术结合经心肌激光血运重建术 (OPCAB/TML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 10例多支冠脉有严重病变患者做OPCAB ,而对无法搭桥的心肌缺血区施以TMLR。结果 无手术死亡及重要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 (18 1± 5 )个月 ,8例心绞痛完全消失 ,平均心绞痛分级由术前的 3 2± 0 8,减至 0 2± 0 4。所有病人均无需再服用硝酸酯类药 ,亦无因心脏事件而再住院者。EF由术前平均 5 3 2 %增加到 6 5 4 % ,左室壁运动计分也由术前的 13 95± 3 34降低至术后的 11 74± 1 34。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 OPCAB/TMLR是安全、有效的 ,对心肾功能欠佳的严重冠心病人较为可行 ,如非特殊情况 ,TMLR一般不宜作为冠心病的独立疗法 ,最好是将其作为搭桥术的辅助性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探讨预防及治疗术后新发房颤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总结2010-2014年我院行非体外冠脉搭桥术患者135例,按照术后是否发生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分别对各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为24.44%(33例),房颤组患者年龄、术前合并心梗、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术后氧分压、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钾离子水平、住院天数等较非房颤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高龄、术前合并心梗、术后低氧血症、左房舒末内径增大为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非体外冠脉搭桥术后新发房颤会明显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应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深入探讨和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308例在我科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体外循环组(CCABG)32例和非体外循环组(OPCABG)276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效果。结果 与体外循环组相比,非体外循环组30天内死亡率、血管搭桥数、二次开胸率、急性肾衰发生率、呼吸衰竭发生率、新发心房颤动率、输血量、脑梗死发生率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降低,且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能够有效提高老年患者术后效果,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可作为老年冠心病患者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法而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低氧血症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低氧血症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5月至2008年6月589例冠心病患者行CABG的临床资料。随访住院期间发生的低氧血症,比较发生低氧血症组患者和没有发生低氧血症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表面积,术前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否有长期吸烟史、是否合并慢性呼吸疾病和糖尿病等。对两组手术情况进行比较,如主动脉阻断时间、搭桥数量、是否体外循环手术、气管插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出血量及二次开胸等并发症。结果589例患者平均年龄(61.2±8.5)岁。体外循环下行CABG482例,非体外循环下CABG(OPCABG)107例,平均移植血管(3.9±1.2)支。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与年龄,术前心功能、LVEF,术后气管插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出血等因素有关。结论CABG术后低氧血症有相对较高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应关注术前呼吸功能,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 2 2例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术前依据患者心脏功能及全身状贶 ,给予营养心肌、扩冠、控制心率与降压、利尿等治疗。采用静吸复合麻醉 ,气管插管控制呼吸 ,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 手术期间 4例血压过低 ,其中 2例ST段显著抬高伴室性心律失常 ,改为体外循环辅助下手术 ,其余 2 0例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毕非体外循环组 2 0例 6~ 8h拔管 ,明显少于体外循环组 ( 1 0 5h~ 1 5h)。全组病例预后良好 ,无麻醉并发症。结论 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需平衡 ,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麻醉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156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中术式改为体外循环辅助下心脏跳动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经验。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同一手术组实施的OPCAB术中术式改为体外循环辅助下CABG术病例156例,分析其中原因及危险因素。结果:156例患者中,左主干狭窄50%以上49例,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40%105例,手术方式改变原因依次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难以控制、以及目标血管无法暴露充分。结论:CABG术中对于部分左主干狭窄病变,严重心功能不全、目标血管难以暴露的患者,体外循环辅助下手术是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