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春华 《放射学实践》2004,19(2):101-103
目的 :提高肺硬化性血管瘤 (SHL)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HL 4例 ,均为女性 ,年龄 42~ 5 7岁 ,平均 5 0 .75岁。全部病例均作CT平扫及增强扫描 ,并行靶病灶的薄层扫描 ,对其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SHL好发于中年女性 ,典型CT表现为肺内周围型孤立结节 ,边界清晰 ,边缘光整 ,周围肺野清晰 ,肺门及纵隔无异常改变 ;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病理上分为乳头区、实变区、血管瘤区及硬化区。结论 :CT扫描尤其增强及靶病灶薄层扫描有助于SH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ulmonary sclerosing hemangioma,PSH)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患者的MSCT征象。结果 9例患者中,7例为单发病灶,2例为多发病灶。病灶大小为1.2 cm×1.3 cm~6.5 cm×6.2 cm;CT平扫均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结节或肿块;2例可见突入支气管内生长,2例呈"分叶征",2例可见钙化,1例示"晕征",1例示"空气半月征";增强扫描病灶明显持续性强化,部分呈"花斑"样。5例示"贴边血管征"。结论边界清晰、光滑,密度均匀、明显持续性强化为PSH的主要表现,综合分析其他征象更有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在鉴别诊断肝脏血管肉瘤和血管瘤中的价值.方法:对4例临床病理证实的肝血管肉瘤(21个)和12例临床明确诊断的肝血管瘤(30个)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51个病灶在增强扫描早期阶段表现为多种强化模式.两种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中增强早期阶段的强化方式(非周边性强化)和合并动静脉短路这2个特征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延迟期强化的特点在两种肿瘤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扫描早期瘤结节内非周边性强化和合并动静脉短路的特点是鉴别肝血管肉瘤和血管瘤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鉴别迟期强化的肝血管肉瘤和血管瘤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18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6例表现为中央型,12例为周围型;5例表现为类圆形,2例为卵圆形,9例为浅分叶状,2例为不规则形;1例见晕征,9例见贴边血管征,18例均未见毛刺征。14例行CT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2例表现为明显强化。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中年女性的肺内孤立性结节,边缘光整,无毛刺征,可伴有晕征和/(或)贴边血管征,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应考虑到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SCF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对24例临床疑有小肠肿瘤的患者行MSCT检查,检查前晚口暇甘露醇250ml清洁肠道,检查前30分钟肌注654—220mg,抑制肠道蠕动。分别于检查前120、90、60、30和15分钟各服200ml温开水充盈肠道。常规做平扫和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扫描)。并行冠、矢状位重建和曲面重建,来多角度的显示小肠肿瘤的位置、形态以及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24例中共检出小肠肿瘤21例,其中脂肪瘤2例、腺癌4例、间质瘤6例、淋巴瘤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MSCT定位定性完全准确。另3例MSCT未见明显异常,并经消化道造影证实。且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异常。结论: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小肠肿瘤的检出率高,是小肠肿瘤可靠的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增强CT与超声造影(CEUS)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从而提高肝血管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本院同时进行上腹部CT多期扫描和CEUS检查的肝血管瘤患者61例.统计分析2种检查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效率.并进一步分别比较增强CT对不同大小的瘤体的检出率及CEUS对脂肪肝患者及非脂肪肝患者肝血管瘤的检出率,并对其结果分别做了统计学分析.结果 61例患者中,增强CT共发现52例,CEUS共发现54例,二者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对于瘤体直径>4 cm的肝血管瘤完全检出;对于<4 cm的,直径越小检出率越低且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EUS对于脂肪肝组患者的检出率为61.54%,对非脂肪肝组患者的检出率为95.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增强CT和CEUS对于肝血管瘤的诊断各有优势,合理选择可以明显地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胡敏霞  赵心明  周纯武   《放射学实践》2012,27(2):186-189
目的:分析高分化肝癌的CT征象,以期提高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高分化肝癌的CT表现。结果:18例中单发17例,多发1例,共19个病灶;病灶形态规则11个,浅分叶状8个,平均最大径(4.27±0.50)cm;8个病灶可见假包膜结构;13个病灶行三期增强扫描,相对于周围正常肝组织,病灶三期强化模式归纳如下:6个病灶呈高密度-低密度-低密度,3个病灶呈等/低密度-低密度-低密度,4个病灶呈高密度-高密度-高/等/低密度。结论:高分化肝癌MSCT增强表现多样,诊断时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并与肝脏其他占位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分析CT能谱成像相关参数在肝细胞肝癌(HCC)与肝血管瘤(HH)中的差异,探讨CT能谱成像在HCC与HH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1例HCC患者和13例HH患者(17个病灶)均行能谱CT扫描,获得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能谱系列图像。分别测量病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从40~140keV每隔10keV的单能量平均CT值、标准差(SD,即病灶的不均质性)、碘浓度(ICpp)及水浓度值(WCap,WCpp),并计算病灶能谱曲线的斜率(Sap,Spp)、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病灶碘摄取比值 (IURpp)及碘浓度比(ICR)。结果:动脉期40~140keV能量段、门脉期40~90keV能量段HH组的各单能量平均CT值均显著低于HC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门脉期40~100keV能量段HH与HCC间的SD值差异有统计学差异,且两者间IURap、IURpp、Sap、Spp、NICap、ICap、ICpp及ICR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鉴别HCC与HH的最佳能谱定量参数为动脉期50keV的平均CT值,阈值为106.87HU,ROC曲线下面积为0.898,鉴别诊断两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3%和82.4%;其次为ICR,阈值为0.61,ROC曲线下面积为0.890,鉴别诊断两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1%和82.4%。结论:CT能谱成像多参数分析有助于HCC与HH的鉴别诊断,尤其是动脉期50keV的平均CT值和ICR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周坦峰  张汉松  范恒   《放射学实践》2012,27(2):173-175
目的:探讨CT对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的CT表现,4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8例仅行CT平扫。结果:12例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8例密度均匀(8/12,66.7%),边缘光滑,其中2例出现轻度分叶(2/12,16.7%);4例密度欠均匀(4/12,33.3%),边缘可见点状钙化,其中2例可见"空气新月征"(2/12,16.7%)。12例平扫平均密度值约50HU,4例增强扫描均显著强化,密度值达90~110HU。结论:CT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PSH的诊断,但该病确诊仍依赖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少血供不典型肝细胞癌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要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11例少血供不典型肝细胞癌的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1例共检出15个病灶,平扫呈等或低密度,多期增强扫描相对于邻近正常肝实质均呈低密度,平扫7个密度不均匀,8个病灶边界模糊,显示包膜1个;增强扫描后10个病灶密度不均匀,4个边界不清楚;显示包膜5个。结论:少血供肝癌影像表现不典型,其原因与病灶的血供及病理分化有关,分析其坏死灶、浸润型生长、假包膜等特征性表现,结合病史、AFP检查,可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张博  龚建平  钱铭辉  胡爱武 《放射学实践》2008,23(11):1223-1226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时肝血管瘤周围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THPE)征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和临床意义。方法: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肝血管瘤患者248例(356个病灶)中出现THPE征象的患者60例(79个病灶),均行螺旋CT平扫及3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THPE征象与病灶大小及强化速度之间的关系。结果:79个出现THPE征象的病灶中53个(72.2%)为快速充填型血管瘤明显多于慢速充填型(7个,占27.8%);有60个为小血管瘤(直径≤2cm),明显多于大血管瘤(直径>2cm)的19个病灶(24%)。结论:肝血管瘤伴有THPE征象并非少见,其更容易出现在快速强化型小血管瘤中,正确认识和识别这种征象,有助于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脏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THPE)产生的原因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筛选出符合THPE诊断的患者52例,先作上腹部平扫,注射对比剂开始后25—30s行肝动脉期扫描,658再行门静脉期扫描,对部分病例还行局部病灶延迟扫描,延迟时间为3min或5min。结果52例63处THPE中,42处(66.67%)呈有-平直边缘的“扇形”或“楔形”,15处(23.8%)呈不规则片状,3处(4.76%)呈“半环形”,3处(4.76%)呈结节状。结论THPE反映了肝脏双重血供系统的重新分布,其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正确认识和识别THPE,可以避免肝脏病灶的假阳性诊断或对病变范围的过多估计。  相似文献   

13.
肝肿瘤的双期动态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双期动态CT对肝肿瘤诊断的价值。方法:48例肝肿瘤患者平扫发现并定位病灶后,用压力注射器以3ml/s速度从肘静脉经17号塑料套管针注入造影剂60ml,开始注射后14s行双期动态CT,同层共扫7次。结果:本方法对原发肝癌、肝血管瘤和肝转移癌的定性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5.7%、100%和80%,均明显高于普通增强CT(P<0.05)。原发肝癌的典型表现是动脉期病灶内结节状、片状强化,并可见肿瘤血管影,强化部分在静脉期迅速呈低密度影;肝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为动脉期病灶边缘结节状强化,密度类似于主动脉或肝动脉,静脉期强化结节逐渐向病灶中央扩展;肝转移癌的主要表现为动、静脉期病灶边缘环状强化,中央部分无明显强化,静脉期还可见到“牛眼征”。结论:双期动态CT能获取肝肿瘤的特征性表现,可作为肝脏肿瘤常规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其CT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AML 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征象,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10例中平扫均以低密度为主,边界清楚。3例平扫病灶由稍低密度软组织成分和低密度脂肪成分组成。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例软组织成分均明显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密度仍高于肝实质,延迟期4例仍为高密度。病灶内脂肪成分均出现强化。7例病灶动脉期出现中心血管影,4例病灶出现引流静脉引流至肝静脉。结论肝AML 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MSCT对术前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脏肉瘤的CT诊断(附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肉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原发性肝肉瘤作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血管肉瘤2例,非血管源性肿瘤4例。结果:血管肉瘤的CT特征是多发、病灶增强明显和钙化;而非血管源性肉瘤特点为单发、较大、边界欠清的分叶状混合密度肿块伴有坏死囊变。结论:典型的CT表现结合临床可提示原发性肝肉瘤诊断,确诊需靠活检。  相似文献   

16.
肝血管瘤周围灌注异常的多层螺旋CT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周围灌注异常(HPD)现象的多层螺旋CT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20例患者共 386个肝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观察肝灌注异常形态、位置,分析其与血管瘤大小及强化速度的关系.结果 386个血管瘤中出现灌注异常114个(29.5%).快速强化型血管瘤出现HPD现象的发生率(48.8%)远远大于慢速强化型(8.2%)(P<0.001);直径≤2 cm小血管瘤HPD的发生率(35.3%)高于直径>2 cm大血管瘤(18%)(P<0.005).结论 灌注异常现象在肝血管瘤中并不少见,更常见于快速强化型小血管瘤.  相似文献   

17.
李高忠 《放射学实践》2006,21(10):1042-1044
目的:探讨肝包膜下脓肿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征。方法:搜集5例经临床及穿刺证实的肝包膜下脓肿的CT资料,均经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全部病例均为单发病灶,共5个,4个位于肝右叶,1个位于肝左叶,2例有阑尾周围脓肿,1例合并同侧少量胸腔积液。平扫表现为肝包膜下新月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模糊,2个病灶内有点状气体影;增强后动脉期脓肿无强化,肝包膜增厚呈线状强化,灶周肝实质呈一过性肝段性强化,门静脉期脓肿呈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楚,一过性肝段性强化消失。结论:肝包膜下脓肿的MSCT表现具有特征性,增强扫描是确诊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肝结核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结核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肝结核的CT表现.结果:肝结核分为以下四种亚型:①肝浆膜型1例,为肝包膜增厚及胞膜下多发低密度病灶.②肝实质型5例,其中又分为粟粒型1例、结节型3例、肝囊肿型1例.粟粒型表现为肝弥漫肿大、密度减低并伴有多发粟粒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结节型表现为肝内局灶性低密度区,增强扫描部分有周边性强化,有1例表现为肝内结节状混杂密度灶,特点为病灶中心密度高,周围密度低,增强扫描有轻至中度的环形强化;肝囊肿型表现为肝内单纯囊肿样改变.③混合型1例,同时具有肝浆膜型和结节型(肝实质型)的表现.④结核性胆管炎1例,仅表现胆管内积气、胆管扩张,沿胆管壁走行的钙化、管型结石均未见.结论:粟粒型肝结核、肝囊肿型肝结核及早期结核性胆管炎的CT表现缺乏特征性,除非有结核病史或活检证实,CT诊断价值有限.结节型肝结核和晚期结核性胆管炎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肝结核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所有的病例均经穿刺病理证实.5例行CT扫描,1例行MRI平扫. 结果 CT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灶,1例出现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均呈不均匀环形强化,4例中央部位出现结节样强化;门静脉期全部病例由周边向中心强化,强化范围扩大;延迟期病灶密度稍高于或等于正常肝实质.1例MR表现为肝内多发结节,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部分结节呈环形强化,部分结节呈全瘤均匀强化,延迟期全部结节呈全瘤强化. 结论 本病的CT与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20.
肾癌常见病理亚型的MS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renalcell carcinoma,RCC)常见病理亚型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旨在提高对RCC各亚型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65例R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评价指标包括3种RCC亚型的性别差异、CT平扫和多期增强表现以及周围侵犯和远隔转移等。采用盲法评价,并对其间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种亚型肿瘤的形态、密度、钙化、强化程度、形式和动态变化等表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透明细胞癌形态常不规则,密度不均,皮质期(CP)呈不均匀明显强化且实质期(NP)强化程度明显减低。此外,局部侵犯和远隔转移的发生率也高于非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发生钙化的比率均显著高于透明细胞癌,增强扫描常表现为CP轻度强化和NP强化增高,且增强各期净增CT值均显著低于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与嫌色细胞癌相比,仅前者表现密度不均、强化不均匀的比例显著高于后者。其他评价指标包括性别和肿瘤大小等,在3种亚型肿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对诊断和鉴别诊断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