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比较电针与牵引治疗伴有下颈椎不稳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伴有下颈椎不稳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并在治疗前后进行功能量表评分,颈椎稳定性评估。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0.0%和95.6%,对照组分别为16.3%和86.1%,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功能量表评分均降低,X线摄片显示,其角位移和水平位移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伴有下颈椎不稳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电针治疗效果优于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压灸百会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以压灸百会穴结合电针颈夹脊、风池穴治疗;对照组以单纯电针颈夹脊、风池穴治疗。2组均以5次为1疗程,2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前列环素(PGI2)的变化。结果:治愈率及显效率治疗组分别为30.0%、53.4%,对照组分别为16.7%、43.3%,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ET、PGI2含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压灸百会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而治疗后ET的下降和PGI2上升所产生的变化可能是压灸百会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整复经筋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整复经筋按摩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CD)变化情况。方法:将1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采用整复经筋按摩手法治疗;对照组60例,口服西比灵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同时治疗组100例于治疗前后各行1次TCD检查,比较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对照组为8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m、RI、PI值均有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整复经筋按摩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对改善局部脑血流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药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嘉玮 《新中医》2011,(4):79-80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配合牵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2组治疗前后均行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比治疗前明显增快(P〈0.01,P〈0.05)。治疗后治疗组VA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血流速度有明显提高作用,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热敏点灸合电针灸治疗椎动脉痉挛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喻淑珍 《江西中医药》2008,39(10):68-69
目的:通过热敏点灸合电针治疗椎动脉痉挛,探索治疗椎动脉痉李所致供血不足的新方法。方法:62例椎动脉痉挛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扩血管药物治疗,治疗组(32组)采用热敏点灸合电针治疗,在平均治疗(32±41.77)天后,观察头颅多普勒TCD值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痊愈率33.3%,显效率30.0%,TCD值在治疗前后未见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痊愈率87.5%,显效率12.5%,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TCD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热敏点灸合电针治疗椎动脉痉挛具有明显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通络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诊断明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分别采用益气活血通络为主与颈舒颗粒冲剂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治疗前后主症的缓解程度、经颅多谱勒(TCD)检查结果改变。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为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的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益气活血通络为主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而安全的方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中频电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电针配合中频电治疗组和药物治疗对照组,观察其疗效和疼痛眩晕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电针配合中频电治疗组有效率为95.0%,药物治疗对照组有效率为82.5%。疼痛眩晕症状两组都有改善,观察组更为明显,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中频电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药物治疗对照组,头痛和眩晕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2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方法将6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口服西比灵治疗,主要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和经颅多普勒(TCD)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为78.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立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优于口服西比灵。  相似文献   

9.
电针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照组25例取风池和C3~C7夹脊穴常规针刺,治疗组加大椎、百会等督脉穴电针并配合推拿。结果:治疗组治愈率52%、总有效率96%,对照组治愈率36%、总有效率84%,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加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电针结合静滴灯盏花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庆贤 《江西中医药》2006,37(8):55-55,59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静滴灯盏花注射液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2例,给予电针结合静滴灯盏花注射液治疗;对照组30例,予静滴盐酸培他啶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结果:痊愈率治疗组为62.5%。对照组为33,3%,痊愈病例中复发率治疗组10%,对照组60%;两组治愈率及复发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电针结合静滴灯盏花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治愈率高,复发率低,远期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1.
电针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8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分为三组,其中电针组30例,推拿组30例,电针加推拿组38例。结果电针加推拿组的疗效显著高于电针组(P〈0.05)和推拿组(P〈0.05);电针组和推拿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针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电针和单纯推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龙氏治脊疗法配合药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龙氏治脊疗法配合药物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2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对比TCD检查两侧椎动脉血流参数指标情况。结果:1个疗程结束后,龙氏治脊疗法配合药物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与单纯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D检查两侧椎动脉血流参数指标Vp(收缩峰期内的最高血流速度)、Vm(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龙氏治脊疗法配合药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穴位注射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 4 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丹参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 ,治疗前后均做 TCD检查 ,并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 4 0例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0 .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 .5 % ,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5 ) ,经 TCD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均有差异 (P<0 .0 5 ) ,但治疗组比对照组更能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状况 (P<0 .0 5 )。结论 穴位注射夹脊穴能较好地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和椎 -基底动脉的血流状况 ,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刺络拔罐配合温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刺络拔罐配合温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TCD、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 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为刺络拔罐组(刺络组)、温针组、刺络拔罐合温针组(综合组)与西药对照组(西药组)各40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刺络组、温针组、综合组、西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5%、70.0%、90.0%、75.0%,综合组与其他三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综合组的TCD及血液流变学比治疗前明显改善,优于其他三组。结论 刺络拔罐配合温针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李飞跃  张弘  王晓达  乙芳  杜宁 《中医正骨》2001,13(12):13-14
为探讨魏氏伤科手法及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对26例患者手法配合中药治疗。经前后超声检查对比及临床观察。结果示手法 药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8.5%。超声检查示治疗前后病变椎动脉内径、搏劝指数(PI)、阻力指数(RI)有明显改善(P<0.01),椎骨段收缩期最高流速(PSV)有改善(P<0.05)。表明手法中药联合治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个有较好疗效。超声检查对本病诊断及疗效评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观察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 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 ,同时做TCD检查 ,并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结果 温针灸颈夹脊穴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实验组总有效率 95 % ,对照组总有效率 75 % ) ,并能明显加快其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两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1)。结论 温针灸颈夹脊穴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比较电针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与下颈椎不稳的相关性。方法:将1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85例,牵引组85例,观察治疗效果,在治疗前后进行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量表评分,颈椎稳定性评估。结果:电针组治愈率为40.00%,总有效率96.48%;牵引组治愈率为18.85%,总有效率85.8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功能量表评分均降低,X线平片显示,其角位移和水平位移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电针组优于牵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功能量表评分的降低与角位移和水平位移的减少具有相关性。结果: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优于牵引治疗,其疗效与下颈椎稳定性的改善相关。  相似文献   

18.
穴位注射联合内服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加内服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半夏白术天麻汤口服,对照组单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口服。观察症状和体征,经颅多普勒(TCD)测定椎动脉(VA)与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含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优于对照组的77.5%;治疗后治疗组VA,BA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浆NO高于对照组,E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穴位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与半夏白术天麻汤口服能增快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椎动脉的供血不足,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刮痧刺络拔罐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刮痧刺络拔罐法,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1周后观察患者常规体位、左转体位转颈体位TCD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对照组转颈体位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p)及舒张末期流速(Vd)略有下降,试验组干预后Vp及Vd均明显上升(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刮痧刺络法对改善椎动脉血流速度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电针加耳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7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电针加耳穴贴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47例,对照组43例。结果与结论:电针加耳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推病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