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IFN-γ促进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IFN-γ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MoDC)分化成熟的影响.方法 从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出单核细胞(Mo),然后将Mo与GM-CSF,IL-4体外培养7 d,并于培养第5 d加入不同浓度的IFN-γ(1×106 U/L和2X106U/L)共同培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膜表面CD83和MHC-DR表达,用MTT法测定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用ELISA检测DC培养上清中IL-12 p40 p70的含量.结果 两种浓度的IFN-γ均可显著刺激DC表达CD83和MHC-DR,分泌IL-12 p40 p70,增强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尤以IFN-γ 1×106U/L作用更强.结论 IFN-γ可以有效促进MODC的功能成熟.  相似文献   

2.
α干扰素对树突状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突状细胞 (DC)是激活初始T细胞和维持细胞免疫反应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 (APC) ,IFN α在细胞及体液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IFN α在DC发育和功能方面作用的相关研究不多。我们在常规培养条件中加入不同剂量的IFN α ,以观察IFN α对培养的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并通过MTT法检测成熟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作用。材料和方法1 主要仪器设备 CO2 培养箱 ,JJT 2型超净工作台 ,MDF 192型低温冰柜 ,FACSort型流式细胞仪 ,Clinibio12 8C型酶标仪。2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干扰素(IFN)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可能新机制,为临床治疗CML提供新的思路。用Ficoll密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C),在倒置显微镜及光镜下观察DC形态,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CD1a,CD83,CD86,HIA-ABC,HIA-DR,CD54)。MTT法检测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能力。结果表明:经不同细胞因子组合所诱导出的DC,其特征性表面分子表达率均高于培养前的DC(P〈0.01);IFN-α+GM-CSF组DC表达HLA—ABC、HLA-DR明显高于IL-4+GM-CSF培养组(P〈0.05);而IFN-α+GM-CSF4-IL-4组DC的CD86表达率及MLR水平均高于其它细胞因子组合组(P〈0.05)。干扰素耐药组DC表面分子表达率及MLR水平较新诊断组和干扰素治疗有效组均明显减低(P〈0.05),但A、B、C各组的CD86表达率及MLR水平在IFN-α+GM-CSF4-IL-4因子组合条件下无明显差异。结论:CML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含有IFN-α的细胞因子组合条件下可分化为具有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的DC,且表达较高的Ⅰ类和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及MLR,表明干扰素治疗CML的机理可能与DC有关,这一结果提示通过增强内源性DC功能可能提高CML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体外诱导和扩增人脐血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并进行生物学鉴定。方法脐血细胞经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为CD34^+细胞,加入细胞因子(GM-CSF和TNF-α培养约2周,光镜观察培养的DC形态学特征;通过与同种T细胞混合培养,采用MTT比色分析法测定不同浓度的DC激发同种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培养的DC胞浆突起大而长,呈树突状,具有DC的典型形态,并且具有强烈的激发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从脐血细胞分离纯化CD34^+细胞,加入细胞因子(GM-CSF和TNF-α培养,能获得大量、较高纯度的DC。DC具有强烈的激发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TNF-α和LPS刺激结核病患者树突状细胞成熟效果。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以rhGM-CSF和rhIL-4诱导培养,于培养第7天分别加入rhTNF-α和LPS,培养至第11天提取细胞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IL-12p40、IL-12p35和CCR7的mRNA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IL-12水平。结果树突状细胞经LPS刺激后,其IL-12p40、IL-12p35和CCR7的mRNA表达量均高于经TNF-α刺激后的表达量(P<0.05);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LPS刺激后DC分泌IL-12p70水平明显高于rhTNF-α刺激后的分泌水平(P<0.05)。结论对于结核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LPS比TNF-α有着更强的刺激作用,能更好地刺激树突状细胞成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猪卵泡内膜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探讨TNF-α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在体外培养的猪卵泡内膜细胞培养液中加入TNF-α(10、100和1000 pg/mL),采用CFDA SE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和流式细胞仪观察TNF-α对卵泡内膜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结果:72 h后TNF-α(100和1000 pg/mL)组卵泡内膜细胞平均荧光强度(MFI)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TNF-α具有促进卵泡膜细胞增殖的作用,这个现象可能与PCOS患者发生卵巢白膜增厚、卵泡膜细胞增生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及白血病生物治疗中作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作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近年来关于DC来源,分布,分离纯化及体外扩增,特别是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参与免疫系统细胞毒性T细胞抗肿瘤作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提示DC在临床肿瘤治疗中可能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干扰素α(IFN-α)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来源树突状细胞(DC)表达趋化因子CCR7及分泌IL-10、IL-12P70的影响。在诱导CML-DCs的无血清条件培养基中,除加入SCF、GM-CSF、TNF-α及IL-4外.还加入不同浓度IFN-α。培养10—14天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刺激分子及CCR7表达。G显带法显示Ph1染色体,噻唑蓝(MTT)法检测CML-DC刺激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状况,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IL-10及IL-12P70含量。结果显示:IFN-α(300U/ml)组与无IFN-α组比较其CML—DC的CD40、CD83、CD86及CCR7的表达均升高1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OD值增加1倍,Ph1染色体阳性比例及IL-10和IL-12P70浓度均减低。结论:IFN-α能够部分纠正CML-DC免疫表型及功能缺陷,这同其上调DC共刺激分子和CCR7表达及解除了CML血清中IL-10对CML—DC分化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MNC)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通过负载冻融的HL-60、K562细胞抗原体外诱导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HL-60、K562的杀伤作用。取脐血12份,分离MNC。在MNC中加入细胞因子GM-CSF(granulocyte mon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IL-3(interleukin 3)、SCF(stemcell factor)和EPO培养4周。使用CD83、CD1a、CD11C和CDw123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仪测定培养前后脐血DC抗原变化及扩增情况。DC通过负载HL-60、K-562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T淋巴细胞产生CTL^3H-TdR掺入试验测定DC免疫刺激活性,MTT法观察CTL对HL-60、K562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结果表明:新鲜脐血CD1a^+、CD11c^+、CD83^+、CDw123^+细胞数分别为0.27×10^5/ml、5.87×10^5/ml、1.94×10^5/ml、2.73×10^5/ml。加入上述细胞因子培养的脐血MNC分化为CD1a^+、CD11C^+、CD83^+、CDw123^+DC,经培养2—4周,DC数明显增多,分别达11.02×10^5/ml、28.24×10^5/ml、10.57×10^5/ml、18.7×10^5/ml,此后逐渐减少。细胞因子诱导脐血DC具有免疫刺激活性,且DC与CBMNC细胞比例为1:40时的刺激活性最佳。冻融法得到的HL-60、K562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DC诱导的CTL对HL-60、K562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42.04±8.46)%和(31.25±11.07)%,与实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入细胞因子GM—CSF、IL-3、SCF和EPO培养2-4周的脐血MNC可分化为cD1a^+、CD11C^+、CD83^+、CDw123^+DC。冻融法得到的HL-60、K562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DC,其诱导的CTL对HL-60、K562细胞具有特异的杀伤作用。脐血DC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上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及扩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脐血的细胞组成 ,研究加入细胞因子培养前后脐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 ,探索体外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的方法并进行表型鉴定。选择正常成人外周血 9份 ,脐血 12份 ,分离单个核细胞。在脐血单个核细胞中加入细胞因子GM CSF、IL 3、SCF和EPO ,培养 4周。应用流式细胞仪和CD4、CD8、CD19、CD34、CD38、CD1a、CD11c及CDw12 3单克隆抗体测定正常成人外周血、培养前后 1,2 ,3,4周脐血细胞表面抗原及树突状细胞情况。结果表明 :正常成人外周血CD34 细胞 0 .0 2× 10 5 ml,CD1a 细胞 0 .0 1× 10 5 ml,CD11c 细胞 4 .32×10 5 ml,CD83 细胞 1.31× 10 5 ml,CDw12 3 细胞 1.4 1× 10 5 ml。新鲜脐血中CD34 细胞 0 .2 2× 10 5 ml,CD1a 细胞 0 .2 7× 10 5 ml,CD11c 细胞 5 .87× 10 5 ml,CD83 细胞 1.94× 10 5 ml,CDw12 3 细胞 2 .73× 10 5 ml。加入细胞因子GM CSF ,IL 3,SCF ,EPO后培养 1- 4周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化为CD1a ,CD11c ,CD83 ,CDw12 3 树突状细胞 ,在培养的 2 - 4周 ,脐血树突状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此后逐渐减少。通过培养 ,树突状细胞数量增加 ,CD1a 细胞达 11.0 2× 10 5 ml,CD11c 细胞 2 8.2 4× 10 5 ml,CD83 细胞 10 .5 7× 10 5 ml,CDw12 3 细胞 18.7× 10 5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细胞诱导成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及其DC的功能,分离25例AML患者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有细胞因子rhGM—CSF,rhIL-4,rhTNF—α的IMDM完全培养基中培养8—12天,进行细胞形态学、表型、遗传学及功能测定。结果表明:20/25例自诱导培养的第3天起,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部分细胞体积增大,形态由圆形变得不规则,可见驼峰样或细刺状胞浆突起;在第8—9天,该类细胞所占的比例达到峰值。至第12天,细胞总数及上述形态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诱导培养结束时收集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1/20例诱导前后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结果表明诱导前细胞不表达CD1a、CD80及CD83,低表达CD86、CD54和HLA—DR;诱导后细胞CD1a、CD80、CD83、CD86、CD54及HLA—DR的表达明显上调。在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llo-MLR)中,该类细胞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一对^3H-TdR的摄取能力明显高于AML细胞。FISH证实诱导生成的具有DC特征细胞的AML起源。结论:体外联合应用细胞因子可将AML细胞诱导成具有DC形态、表型及功能特征的细胞(AML—DC)。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索钙载体(calcium ionophore,CI)诱导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细胞分化成树突状细胞(DC)的作用,了解诱导产生P210蛋白的情况和刺激自身T细胞产生针对CML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用CI和粒-单集落刺激因子(GM—CSF)联合诱导CML病人骨髓来源的单个核细胞,通过倒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和超微结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的变化和变化过程;用Western blot检测CML特异的肿瘤标志物P210蛋白在DC中的表达;通过乳酸脱氢酶(LDH)实验评估CI诱导的CML—DC刺激自身T细胞产生抗CML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表明:CML细胞经CI和GM—CSF联合诱导96小时后在倒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DC典型的形态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83、CD86、CD80、HLA—DR、CD40等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的表达显著提高;Western blot实验表明,生成的CML—DC有P210蛋白的表达,与未经诱导的CML单个核细胞比较,用CI和GM—CSF联合诱导生成的CML-DC的P210蛋白表达水平降低;LDH实验表明,这些CML—DC刺激的自身T细胞对CML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用CML细胞刺激的自身T细胞。结论:CI和GM—CSF联合能快速诱导CML细胞分化成DC,这些CML—DC表达CML细胞特异的肿瘤标志物P210蛋白,但其表达水平较未经诱导的CML单个核细胞低;CML细胞经诱导生成的CML—DC能够刺激自身T细胞产生抗白血病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脑梗死的关系,以评价其在脑梗死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法对脑梗死(轻、中、重型)的确诊患者分别于脑梗死第1~3天、第7天、第14天抽血查TNT-α含量,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TNF-α增高程度与脑梗死的病情呈平行关系,并与脑梗死的时期相关,在发病的第1~3天含量最高,第7天开始下降,第14天基本恢复。结论:TNF-α作为一种关键性介质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从以G-CSF动员、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供者外周血中诱导产生不同特性树突状细胞(DC)的可行性及D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实验组为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5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单核细胞(PBMCs),PBMCs培养贴壁后,经含IL-4、GM-CSF的无血清培养基诱导培养7 d,进一步分为4组:未刺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TNF-α、抗胸腺球蛋白(ATG)+TNF-α组;对照组为5名健康献血者周血,亦按上述条件分组,每组复孔。后2组分别为IL-10、ATG诱导1 d后再加入TNF-α诱导1 d;分别测定各组DC的免疫表型、IL-12(P70)分泌、抗原吞噬以及异基因T淋巴细胞刺激反应。结果诱导培养9 d后可获得非成熟DC(iDC),单纯TNF-α刺激后,HLA-DR、CD11c、CD40、CD80的表达均明显增高,IL-12分泌增加,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刺激反应性增强;而IL-10可以使CD1a表达上调,IL-10和ATG均抑制HLA-DR、CD11c、CD40、CD80的表达;与诱导的成熟DC相比,IL-10、ATG诱导DC的IL-12(P70)的分泌、对异基因淋巴细胞刺激反应性均减低,抗原摄取能力增强,但ATG、IL-10诱导的DC生物学特性不完全一致;动员的供体与对照健康献血者诱导的DC在产率,HLA-DR、CD11c表达,成熟诱导后CD11c、CD40、CD80表达,IL-12分泌,异基因T细胞刺激反应性等相比均明显减低。结论G-CSF动员的供体单核细胞PBMCs通过常规诱导可以产生iDC,TNF-α可诱导其分化成熟,IL-10、ATG可以使其获得致耐受的特性;与健康献血者相比,G-CSF动员的供体DC表型和功能部分减低,;虽然动员的供体DC产率不及健康献血者,但血细胞分离机可以可采集到大量的单个核细胞(PBMCs),因此G-CSF动员的外周血有望成为不同DC的重要来源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菌脂多糖(LPS)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及表达PD-L1的影响。方法:获取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加入不同浓度LPS,流式细胞仪分析CD11c、CD80、CD86及PD-L1表达变化,MTT法测定其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ELISA测定培养上清液IL-12的水平。结果:DC表达CD80/CD86在刺激浓度为10μg/mL时达高峰,后逐渐下降;PD-L1的表达与CD80/CD86一致;而在持续刺激组CD11c、CD80、CD86和PD-L1均呈低水平表达。短期刺激浓度为1.0μg/mL时,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最强,高于或低于此浓度刺激能力均下降。持续刺激组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最弱。培养上清液中IL-12的水平与T细胞增殖能力一致。结论:高浓度LPS可抑制DC成熟,一定浓度持续刺激可抑制单核细胞向DC分化;PD-L1分子随着DC成熟表达增高,提示PD-L1表达有助于维持适度而有效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6.
树突状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在肿瘤及白血病生物治疗中作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作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近年来关于DC起源、分布、分离纯化及体外扩增,特别是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参与免疫系统细胞毒性T细咆抗肿瘤作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提示DC在临床肿瘤治疗中可能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APL细胞分化为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目前国内外鲜见报道。本研究探讨全反式维甲酸与经典细胞因子共同作用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分化为DC的可能性,为研制APL-DC疫苗提供新的方法。对初治AP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及HL-60细胞株分别在完全培养液中培养,用经典细胞因子组合(GM—CSF、IL-4、TNF-α)共处理,ATRA只在实验组加用。观测细胞形态,检测DC免疫表型,测定上清液IL-12水平,观察MLR反应及CTL效应。结果表明:实验组所得细胞有较明显树突状突起,有APL遗传学特征,其CD1a、CD83、CD80、CD86、HLA—DR和CD1d表达及IL-12分泌水平明显增高,并具有明显的MLR反应及CTL效应,但在HL60-DC中,CD1a增加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ATRA可以成功诱导APL细胞为成熟功能性DC,其介导的MLR及CTL效应明显。经ATRA组合诱导的树突状细胞CD1d表达明显增高,推测可能参与NKT细胞激活,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波动性高血糖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糖尿病及大血管病变是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炎症反应, 近年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与血糖的波动性有密切关系.文章拟进一步对比观察波动性高血糖和稳定高血糖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12/2007-09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人外周血样品取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健康医务工作者, 年龄27~35岁, 共12份,所有抽血者对实验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①实验方法:从健康人新鲜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将其在含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为不成熟树突状细胞.将不成熟树突状细胞分别在含有正常血糖(5.5 mmol/L葡萄糖),稳定性高血糖(20 mmol/L葡萄糖),波动性高血糖(5.5 mmol/L和20 mmol/L葡萄糖交替作用)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48h.②实验评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表型.以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强度观察树突状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浓度.结果:①与正常血糖组比, 稳定性高血糖组和波动性高血糖组树突状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86表达、特征性表面标志CD1a、成熟度标志CD83以及HLA-DR表达明显增高(P < 0.01).波动性高血糖组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明显高于稳定性高血糖组(P < 0.05).②与正常血糖组相比,稳定性高血糖组和波动性高血糖组可激发强烈的异种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 P < 0.01),随着细胞数的增多,促增殖作用增强;波动性高血糖组激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强度明显大于稳定性高血糖组(P < 0.05).③20 mmol/L葡萄糖或5.5 mmol/L葡萄糖和20 mmol/L葡萄糖交替培养干预后的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P < 0.05).结论:波动性高血糖和稳定性高血糖均可促进和增强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分化和免疫功能,波动性高血糖的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树突状细胞(DC)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但大多数白血病病病人有DC功能缺陷,在外体扩增DC并增强其抗肿瘤免疫功能及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是对白血病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为了探讨由不同的髓性白血病细胞诱生DC的条件及其抗白血病反应,选用HL-60,K562和THP-1细胞与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诱生DC,以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术观察形态特征,用流式细胞术和单克隆抗体检测细胞表型,以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用^51Cr释放法检测诱生细胞的细胞术和单克隆抗体检测细胞表型,以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用^51Cr释放法检测诱生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用ELISA法测定DC培养及DC+血单个核细胞培养的血清中IL-12及INF-γ的量,结果表明,由K562,HL-60和THP-1细胞诱生的DC具有村突状细胞的形太学特征,细胞表达DC的表面分化抗原,其中GM-CSF+IL-4+TNF-γ刺激HL-60-DC和THP-DC和GMCSF+IL-4+IL-12刺激的K562-DC中有抗原表达。3种细胞诱生的DC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CTL反应有强刺激细胞因子能诱导髓性白细胞产生DC,不同细胞需要不同的细胞因子和培养条件,这些DC表达抗原呈递细胞的表型具有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诱导CTL反应以及分泌IL-2和促进T细胞分泌INF-γ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TNF-α对乳腺癌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ting分析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乳腺正常上皮细胞系及乳腺癌细胞系中TNF-α的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TNF-α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碌示,TNF-αmRNA和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都明显低于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P〈0.05),在乳腺上皮细胞系中表达均高于乳腺癌三利一细胞系,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未处理组桐比.经TNF-α处理的MDA-MB-435S(16.7±0.31)和MCF7(18.6±0.42)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F-α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凋亡,TNF-α可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