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了32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水平。结果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sTNFR水平显著升高,升高程度与总胆红素呈正相关,与凝血酶原活动度呈负相关。伴有感染或肝肾综合征时,sTNFR水平显著高于无感染或无肝肾综合征患者,最终死亡者其水平也显著高于存活者。提示测定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TNFR水平对判断病情及预测转归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重型肝炎患者血糖水平对病情及预后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重型肝炎患者糖代谢紊乱的发生情况,探讨低血糖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分析我院98例重型肝炎患者的空腹血糖,以血糖水平分组,分析评价其临床意义。结果:重型肝炎临床分型与血糖水平的变化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重度低血糖患者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轻度低血糖症患者(P〈0.05)。重型肝炎有血糖异常时病死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重型肝炎常有低血糖发生(98例重型肝炎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达44.9%),重型肝炎患者发生低血糖和高血糖后病死率差异不明显(P〉0.05),低血糖组病死率显著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重型肝炎血糖越低病死率越高(P〈0.05)。结论:重型肝炎患者出现糖代谢紊乱的比例较高,尤其是低血糖。血糖越低,并发症越多,病死率越高。检测血糖水平对于判断重型肝炎的危重程度、评价预后、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血浆置换治疗396例重型肝炎的疗效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评价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血浆置换治疗396例重型肝炎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396例患者治愈或好转245例,有效率为61.9%。①急性重型肝炎存活率为16.7%;亚急性重型肝炎存活率为67.8%;慢性重型肝炎存活率为63.3%。②血浆置换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早期的疗效优于中期,对各型重型肝炎的晚期患者疗效差。③对感染甲、戊型肝炎病毒等急性因素所致的重型肝炎疗效较好;有肝硬化基础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疗效差;④患者合并的并发症越多疗效越差,其中以合并肝肾综合征疗效最差。⑤存活率不随血浆置换治疗的次数增加而增高。⑥老年患者疗效差。结论:血浆置换是一种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提高重型肝炎救治存活率需早期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研究血清新喋呤水平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和感染的关系和意义。采用ELISA法检测35例慢性乙型肝炎,26例肝炎肝硬化,35例慢性重型肝炎。其中合并感染患者共19例。研究显示慢性重型肝炎组血清新喋呤水平明显高于肝炎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炎组;合并感染患者血清新喋呤高于非感染患者。新喋呤水平与TBil和TBA密切相关。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新喋呤水平与肝病严重程度和感染有关,对病情判断和感染诊断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凯时注射液)对慢性重型肝炎及肝炎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30例患者观察其治疗前后肾功能,悄量及腹水消退情况。结果:前列地尔治疗组的尿素氮(BUN)及肌酐(Cr)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前列地尔能有效地治疗重型肝炎及肝炎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BV感染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的变化。方法常规检测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BA水平显著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存活组TBA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TBA水平与ALT、ALB、CHE呈明显的相关性(P均0.01)。结论血清TBA水平是反映肝损伤的程度,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中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预后影响因素,为制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7月-2009年7月我院收治的578例中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给予常规中西医结合保肝、退黄、抗病毒、支持和对症等治疗,部分患者接受人工肝治疗。分析影响中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结果57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治疗有效率为37.7%,无效率为62.3%;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包括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出血。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晚期患者预后差,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而并发症之间又相互影响,有效控制并发症是提高中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肝炎患者AFP水平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肝炎并经肝穿刺活检的310例患者,常规检测血清TB-ALT,AST,A/G,AFP及肝炎病毒标志,观察异常AFP水平与临床类型,病理类型,有无家族史和病因等的关系。结果:310例肝炎患者中发现AFP异常115例,阳性率为37.1%,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中均见有AFP异常者,根据病理,急性肝炎患者AFP阳性率最低,慢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较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阳性率最高,分别为11.7%.34.2%,57.5%和66.7%,按临床表现诊断,阳性率以慢性重型肝炎最高,慢性肝炎最低,而急性肝炎居中,在肝炎病因分类中单纯HBV感染或HBV基础上又有HAV/HEV感染者AFP阳性率较高,为35.3%和62.8%,HBV与HCV双重感染者为27.3%,单一HCV感染者6例中1例AFP阳性,单纯HAV或HEV阳性者未见AFP异常,此外,有肝癌家族史的肝炎患者AFP阳性率为57.9%,高于无肝癌家族史者。结论:肝炎患者AFP异常颇为常见,一旦发现肝炎患者AFP异常时,应考虑患者有HBV感染的背景,或为单纯HBV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或HBV基础上有HAV或HEV重叠感染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浆可溶性肿瘤坏死用于受体(sTNFαR)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放射免疫沉淀一聚乙二醇分析法测定了21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浆sTNFαR水平,并以10例正常人和20例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作对照。结果: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浆sTNFαR水平显著升高,其升高程度与血清胆红素含量及凝血酶原活力变化密切相关。血清胆红素含量愈高和凝血酶原活力愈低,血浆sTNFαR愈高。死亡病例血浆sTNFαR升高比存活者更显著。结论:检测血浆sTNFαR水平可作为评估重型肝炎病情严重性和判断预后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10.
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促肝细胞生长素对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患者358例,静脉滴注促肝细胞生长素,观察患者的症状、ALT、AST、PTA等项目,并判断药物治疗的疗效。结果:重型肝炎患者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后其乏力明显缓解,ALT、AST、TBIL下降,ALB及PLA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对生存2周以上的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78.4%、88.9%及27.5%。结论:促肝细胞生长素可以用于治疗重型肝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重型肝炎患者可溶性补体受体1型(sCR1)浓度及红细胞粘附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6例重型肝炎、22例重型肝炎恢复期、58例肝硬化、58例慢性病毒性肝炎及80例正常人群进行了细胞竞争酶联免疫实验和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实验.结果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sCR1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型肝炎患者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P<0.01)并与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明显相关.重型肝炎患者红细胞CR1粘附活性显著下降,与sCR1含量呈负相关.结论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浓度变化与肝功能损伤程度密切相关,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联合检测是评估重型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在重型肝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为其预后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80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VEGF水平。结果:急、慢性重型肝炎患者VEGF检出率分别为39.09%和81.36%。慢性期恢复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存活组和死亡组检出率分别高于正常组,存活组恢复期检出率达81.96%(P〈0.01),而死亡组恢复期检出率明显下降达21.05%(P〈0.05)。血清VEGF检测灵敏度为15pg/ml,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板内板间变异系数均〈9.5%。结论:血清VEGF水平检测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反映重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再生程度,是临床观察重型肝炎患者预后具有特征性的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红波  陈煜  韩大康  赵军  段钟平  武志明 《肝脏》2008,13(4):284-286
目的 研究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75例重型肝炎患者(存活组39例,死亡组36例)28项临床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影响重型肝炎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与生存状态及生存时间的综合性量化关系。结果白细胞、血小板、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透明质酸、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腹水、感染在存活组和死亡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模型分析显示,凝血酶原活动度、肝性脑病、感染是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963、4.107、0.258,P〈0.05)。结论重型肝炎预后影响因素众多,凝血酶原活动度、肝性脑病和感染为主要危险因素,可望用于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4.
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三重酸碱失衡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合并三重酸碱失衡的发病机理及其临床意义。用阴离子间隙(AG)概念,对99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气分析和血电解质检查进行分析。有21例(21.2%)呈三重酸碱失衡(TABD),均为呼碱型(呼碱+代碱+代酸),大多数由原发呼碱或代碱转为呼碱合并代碱,最后发展为TABD。比较发现,合并TABD患者其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酸碱失衡患者,且常合并两种以上并发症处在重型肝炎病程的晚期。重型肝炎患者合并TABD是多脏器损害和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FasL(sFasL)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水平的高低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9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Fas和sFasL的水平,并以30名健康献血员作为对照。结果:慢性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血清中sFas和sFasL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随着病情加重,sFas和sFasL的水平逐渐升高,以重型肝炎升高更为显著;但sFas/sFasL比值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Fas、sFasL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临床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Fas和sFasL水平,时病情判断及预测转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白蛋白透析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重型肝炎Ⅰ型肝肾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应用白蛋白透析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15例重型肝炎Ⅰ型肝肾综合征患者,并与传统的多巴胺药物治疗进行比较。结果白蛋白透析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组肝肾功能、血流动力学及电解质恢复明显好于多巴胺药物治疗组,且生存率较单纯多巴胺药物治疗组明显提高。结论白蛋白透析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是治疗重型肝炎并发Ⅰ型肝肾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特点及其与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各40例,用PE-R微板核酸-ELISA杂交技术进行HBVDNA基因分型,并同时进行HBVDNA定量检测。结果慢性重型肝炎组与肝硬化组D基因型和与D型相关的混合型所占百分率分别为50.0%和25.0%,两者有显著差异(X^2=4.3,P=0、0377);56.5%的D基因型是慢性重型肝炎,而C基因型患者只有28.3%,差异显著(X^2=4.34,P=0、037)。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是否与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病有关,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肝炎时GH的变化,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作者用放射免疫法对115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浆GH进行了测定,并与153例健康献血员作对照,各型肝炎患者的GH水平均高于正常人群,经统计学处理,P值小于0.01,有非常显著差异。重症肝炎和慢性活动型肝炎GH升高尤为显著,表明血浆GH的升高与肝脏实质受损程度相一致,急性肝炎时GH的水平与黄疸指数、  相似文献   

19.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与肝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浓度的变化 ,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对 3 0例重型肝炎、4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及 3 0例正常人群红细胞研究表明 ,重型肝炎及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sCR1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人群 (P <0 0 1) ,但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浓度升高的幅度明显大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P <0 0 1) ,并与CHE、PT及PTA的变化明显相关。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浓度的变化与肝功能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该指标可作为分析重型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对5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清sICAM-1水平进行测定。对5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存活组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PTA呈显著正相关(r=0.475,P<0.01),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显著负相关(r=-0.395,P<0.01),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无相关性(r=0.014、-0.214,P>0.05);27例HBV DNA<1×105copies/ml者与23例HBV DNA≥1×105copies/ml者血清sICAM-1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7例HBeAg( )/HBeAb(-)者与43例HBeAg(-)/HBeAb( )者血清sICAM-1水平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存活组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sICAM-1参与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肝损伤过程,并与患者病情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水平无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