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磺酸在大鼠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对肝线粒体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线粒体的变化和牛磺酸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动物分为3组,假处理组(对照)组,阻断组,阻断+牛磺酸组(保护组)。线粒体分离后测定呼吸功能,琥珀酸氧化酶,NADH氧经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MDA,GSH含量,钙,镁含量和游离钙的浓度。结果:肝缺血再灌注以后,线粒体呼吸功能和氧化磷酸化功能显著降低,引起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损伤,并可造成线粒体内GSH下降,使线粒体抗氧化系统活性下降;同时可引起线粒体内钙积聚,游离钙浓度明显升高以及镁的丢失。这些结果说明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始动环节,而氧自由基是造成损伤的主要因素。牛磺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线粒体损伤的各个环节均起保护作用。结论:研究表明牛磺酸作为自由基清除剂在体内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学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对大鼠肝血缺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Pringle法Ⅰ组、半肝阻断Ⅱ组和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Ⅲ组.阻断肝血流30 min后,去血管夹恢复血流,分别于再灌注后1,2,6,24 h,抽血检测ALT和AST水平,然后取肝组织用于检测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肝脏病理学及肝细胞凋亡.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再灌注后各时间点,ALT,AST,肝组织MDA含量及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肝组织SOD活力明显升高.Ⅲ组肝功改变、肝组织MDA含量、SOD活力及肝细胞凋亡率与Ⅱ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轻,效果好,操作简单,因而优于半肝血流阻断法.  相似文献   

3.
实验制成大鼠肝硬化门脉高压(PHT)缺血再灌注模型,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测定缺血再灌注前后及丹参治疗后胃粘膜中氧自由基(OFR)以及脂质过氧化物(L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同时光镜、电镜观察其病理改变,探讨丹参对胃粘膜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实验结果提示:PHT胃粘膜较正常胃粘膜更易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粘膜损伤的严重程度与OFR、LPO及SOD密切相关;早期使用丹参可显著降低胃粘膜中OFR及LPO含量,提高SOD活性,减轻胃粘膜掼伤,起到保护胃粘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川芎嗪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了川芎嗪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结果提示川芎嗪可显著减少血清转氨酶,LDH的溢出,减轻肝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病理性损伤,明量降低肝组织LPO,TXB2的升高,维持缺血及再灌注期SOD活性,川芎嗪通过抑制肝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产生,提高组织抗氧化能力,维持T/K平衡,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Ⅵ(PrxⅥ)、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脑内的表达变化.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组,通过无损伤血管夹夹闭通往大鼠肝左叶、肝中叶的血管和胆管蒂,30 min后松开血管夹,制造大鼠70%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6h后取血、肝脏和脑组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血清ALT含量,HE法观察大鼠肝脏和脑组织形态学改变,脑组织MDA含量由南京建成试剂盒测定,采用RT-PCR的方法观察大鼠脑内PrxⅥ、SOD、CAT 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SOD活性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PrxⅥ的蛋白水平采用Western印迹测定.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血清中ALT水平和肝脏HE结果均显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的肝细胞明显受损,证明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成立.虽然脑组织的HE结果显示脑的形态学结构未发生明显改变,但脑组织内MDA的含量却增加(P<0.01).同时,PrxⅥmRNA和蛋白水平均升高(P<0.01),SOD和CAT mRNA水平(P<0.01)和抗氧化活性(P<0.01)也都明显增强.结论 在大鼠肝脏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内的氧化应激水平也随之增强,而PrxⅥ、SOD、CAT在脑内均发挥了抗氧化应激作用,对脑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远程缺血后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氧化还原、能量代谢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阻断成年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式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以3个周期30 s缺血、30 s灌注的方式建立缺血预适应、缺血后适应、远程缺血后适应的缺血适应模型;开胸后不阻断冠状动脉建立对照组模型。实验结束收集大鼠缺血心肌组织,通过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化学比色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生物发光法检测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分别检测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SD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Ndufa2、Ndufa4、Cox4il、Cox7a2表达(n=8)。结果:缺血预适应、缺血后适应、远程缺血后适应均显著增加缺血心肌组织的SOD活性、ATP含量;降低MDA含量、MPO活性;并可以诱导SDF-1、VEGF及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Ndufa2、Ndufa4、Cox4il、Cox7a2的表达。结论:远程缺血后适应应用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有增加缺血心肌组织的抗氧化还原、保护能量代谢、降低炎症反应等作用;远程缺血后适应与缺血预适应及缺血后适应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效果类似。  相似文献   

7.
川芎嗪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了川芎嗪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结果提示:川芎嗪可显著减少血清转氨酶、LDH的溢出;减轻肝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病理性损伤;明显降低肝组织LPO、TXB2的升高;维持缺血及再灌注期SOD活性。川芎嗪通过抑制肝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产生,提高组织抗氧化能力,维持W/K平衡,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胡军  刘志苏  孙权  孙凯 《肝脏》2004,9(1):21-23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中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局部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 ,将 2 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缺血后处理 3组 ,以缺血再灌前、反复多次的短暂预再灌、停灌作后处理 ,观察各组血浆肝酶及透明质酸 (HA)水平变化和肝组织中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素 1(ET 1)含量 ,并行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 ,缺血后处理组肝酶的漏出、血浆HA水平及肝组织中MDA、ET 1的含量明显降低 (P <0 .0 1) ,而SOD活性则显著升高 (P <0 .0 1) ,肝组织病理学损伤亦明显减轻。结论 缺血后处理可通过抑制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过量生成而保护肝窦内皮细胞 ,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辣椒素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线粒体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分成假手术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辣椒素低、中、高剂量组。采用夹闭双侧肾蒂构建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肾缺血45 min,再灌注24 h,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收集肾脏和血清。检测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和细胞凋亡,测定线粒体三磷酸腺苷(ATP)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Ca~(2+)-ATP酶、Na~+-K~+-ATP酶、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辣椒素干预可减少SCr和BUN含量,降低肾组织病理改变和细胞凋亡,增加线粒体Ca~(2+)-ATP酶、Na~+-K~+-ATP酶、CAT、GPx和SOD酶活性以及ATP的含量,但减少MDA的水平。结论辣椒素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呈浓度效应,机制与抑制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断肢再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6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冷冻组和药物组。对照组只暴露股动、静脉,不离断肢体;余两组制作深低温保存断肢再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药物组洗脱液中含依达拉奉0.5mg/kg。选取相同时点骨骼肌标本,提取骨骼肌线粒体,测定线粒体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线粒体呼吸控制率及抗氰呼吸,并对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冷冻组与药物组线粒体中的MDA显著增高,抗氰呼吸显著增加,SOD显著降低,呼吸控制率显著下降。与冷冻组比较,药物组的MDA水平及抗氰呼吸显著降低,SOD显著增高,呼吸控制率显著升高(P均〈0.05);病理改变在冷冻组最为严重,药物组再灌注骨骼肌大部分线粒体完整。结论依达拉奉能减轻深低温保存大鼠断肢再植骨骼肌线粒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可能与依达拉奉直接抑制羟自由基,提高骨骼肌线粒体内SOD活性,减少MDA的产生,使细胞进行正常的氧化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远隔多器官损伤及灯盏花的预防作用。方法:实验共分3组:(1)再灌注组:夹闭大鼠双侧股动脉,阻断循环2h再灌注5h,建立双下肢缺血再灌注模型;(2)灯盏花组:每日腹腔注射云南灯盏花注射液1ml,共7d,后按再灌注组方法制作模型;(3)对照组:行假手术处理。观察大鼠下肢骨骼肌、远隔器官胃、肾、肺、肝及脑组织超微病理改变、测定心肌酶、肝酶改变、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血清谷胱甘肽(GSH)含量,观察灯盏花对远隔器官损伤的预防作用和对以上指标的影响。结果:再灌注组骨骼肌病变较其单纯缺血时严重,远隔器官肝、肺、肾、胃及脑有弥漫性损伤;心肌酶、肝酶较对照组显增高(P<0.05);红细胞SOD及血清GSH较对照组显下降(P<0.05);肝、肺组织匀浆MDA含量则显增多(P<0.05);灯盏花组病变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肢体缺血再灌注不但使再灌注器官本身损伤加重,还可引起远隔多器官损伤,灯盏花作为强抗氧化剂,可明显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远隔多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12.
西洋参茎叶三醇组皂苷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西洋参茎叶三醇组皂苷 (PQTS)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 ,观察PQTS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中SOD活性、LPO水平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 PQTS(30、1 0 0、30 0 μg/ml)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心肌组织中LPO含量、提高心肌SOD活性水平 ,并抑制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结论 PQTS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与抑制心肌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血管阻断以及不同阻断时间对肾脏组织学、肾功能及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Ca2+-ATP酶含量以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组为空白对照组(N)、肾蒂阻断组(C)、肾动脉分支阻断组(B)(上支U和下支D,采取随机抽签方式选择上、下支)、肾动脉阻断组(A),每组再分别分为15、30、45 min组,每组10只。A、B、C组夹闭肾血管建立不同阻断时间缺血再灌注模型,N组只暴露肾动脉但不予夹闭。各组于再灌注24 h经下腔静脉取血测定SOD和MDA。处死大鼠,切取肾脏,一部分制作病理标本,光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结构的改变;另一部分制备相应组织匀浆,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组织蛋白含量,硫代巴比妥法测定MDA含量,黄嘌呤氧化法测定SOD活性,无机磷显色光电比色法测定Ca2+-ATP酶活性。结果 120只大鼠均进入实验结果分析,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B组最小,A组次之,C组最大。结论肾动脉分支阻断相对于肾动脉阻断和肾蒂阻断及肾动脉阻断相对于肾蒂阻断,相对提高Ca2+-ATP酶及SOD活性,减少MDA的形成,可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同时,尽量减少肾脏的缺血时间可以有效地保护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的作用。方法:通过夹闭左肺动脉30min后松开的方法,创建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设立空白对照组(Sham组),对照组(I/R组),实验组(sitagliptin组),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检测各组肺组织的湿干比(W/D);HE染色光镜下比较各组肺组织病理改变;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化酶(SOD、GSH-Px)活性;测定NF-κB蛋白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对比,缺血再灌注组和西格列汀组的肺组织W/D、MDA、NF-κB含量升高,SOD、GSH-Px活性降低,而且肺组织病理也有明显变化;与缺血再灌注组对比,西格列汀组的肺组织W/D、MDA、NF-κB含量较低,SOD、GSH-Px活性较高,肺组织病理改变更轻。结论:西格列汀可减轻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改变,并可能通过抑制NF-κB蛋白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从而减轻大鼠的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5.
曲美他嗪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曲美他嗪组(5mg/kg组及10mg/kg组)4组,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余3组复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前分别静脉注射曲美他嗪(5或10mg/kg)及等量生理盐水,在缺血30min及再灌注40min时测定缺血再灌注损伤区心肌线粒体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总钙浓度,并通过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生理盐水组及曲美他嗪组线粒体中的丙二醛及总钙显著增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显著降低.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曲美他嗪组的丙二醛及总钙水平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显著增高.电镜观察显示曲美他嗪组线粒体损伤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减轻.结论以上提示曲美他嗪能减轻缺血再灌注心肌线粒体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线粒体内谷胱甘肽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醇活性,以增强其抗氧化能力,并通过减轻线粒体内钙聚积在细胞水平提供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检测肝缺血再灌注前后肝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探讨临床手术中肝缺血再灌注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为更好地预防或减轻临床肝脏手术中造成的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以细胞凋亡测定法(TUNEL 法)测定肝缺血再灌注前后肝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肝门阻断前与肝门开放时和关腹前肝细胞的凋亡指数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门阻断前肝细胞的凋亡指数高于肝门开放时和关腹前肝细胞的凋亡指数(P<0.01);肝门开放时肝细胞的凋亡指数高于关腹前肝细胞的凋亡指数(P<0.01).结论 研究表明肝脏手术中,在肝细胞短时间(15 min左右)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中,肝细胞凋亡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呈负相关,它并不是术后早期肝细胞损伤的一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处理组,建立大鼠肝脏局部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大鼠血清、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行肝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检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内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的表达。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及肝组织MDA明显降低(P<0.01),而SOD水平则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病理损伤减轻,在再灌注7min时IPO组肝组织eNOS蛋白表达比IR组增强。结论缺血后处理可通过抑制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过量生成和再灌注损伤保护激酶通路,从而减轻肝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8.
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线粒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分为五组)脑线粒体损伤的变化规律。结果为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基质游离钙含量(MCa)明显高于假手术组Na^+、K^+-ATP酶、Ca^2+、Mg^+-ATP酶活性明显下降,且随时间的延长下降明显;再灌注0.5h的MDA和SOD均元明显变化,再灌注1h后线粒体MD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下降。说明脑缺血再灌注线粒体损伤与线粒体钙超载及线粒体内膜氧化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种肝血流阻断法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12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ringle法组、半肝阻断组和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组。分别于再灌注后1h、2h、6h和24h检测ALT和AST水平及肝细胞凋亡率,观察肝脏病理学及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Pringle法再灌注后各时间点ALT和肝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半肝血流阻断组和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组;肝脏病理学包括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重于半肝血流阻断组和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组;再灌注后72h,Pringle法、半肝血流阻断和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组生存率分别为87.5%(7/8)、100%(8/8)和100%(8/8)。结论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能够减少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凋亡,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在腹主动脉阻断所引起的肝、肾和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在小猪腹腔动脉开口以上阻断腹主动脉的实验模型,检测在不同再灌注时点肝、肾、小肠组织及血液中丙二醛(MDA)和SOD的变化,同时检测主要肝肾功能和动脉血气分析的改变。结果在各再灌注时点血和组织中MDA的含量升高,而SOD的活性下降,多数时点同缺血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再灌注2h时血中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和肌酐(CRE)较缺血前有明显升高,代谢性酸中毒也极为明显。结论氧自由基在腹主动脉阻断引起的多个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且氧自由基的变化有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