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剖宫产史对女性人工流产术后即时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影响。方法:选择390例于2013年7月至2014年11月收治于我院的剖宫产术后行人工流产术后即时放置IUD的妇女,分为三组,其中123例剖宫产术后12个月内的患者称为观察组Ⅰ,92例剖宫产术后12个月以上的患者称为观察组Ⅱ,175例无剖宫产史患者称为对照组Ⅲ。三组患者行人工流产术后即时放置IUD并进行随访观察12个月,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后有无发生副作用及避孕效果。结果:三组患者在置入IUD后1、3、6、12个月后发生经期延长、经量增加、闭经、不规则出血、腰腹痛、白带增多等副作用情况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且均无出现闭经(宫腔粘连)情况;三组患者中,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因出血、因疼痛取出率为最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2,P=0.538),三组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时并未发现有带器妊娠;除术后1个月随访时观察组Ⅱ有1例出现完全脱落外,其余随访时间段各组均无出现脱落情况;三组患者在术后1、3、6、12个月随访中的累计续用率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史对再次妊娠的女性行人工流产术后即时放置IUD的效果和安全性无明显影响,有剖宫产史的妊娠女性可采用人工流产术后放置IUD的方式避免重复妊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频繁脱落节育器的妇女使用吉妮宫内节育器(IUD)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选择有多次脱落并要求放置宫内节育器的育龄妇女5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放置吉妮宫内节育器,对照组放元宫型宫内节育器,并于放置后6个月、18个月进行随访。结果:18个月末观察组带器妊娠1.6%,脱落率1.6%,因症取出率2.6%;对照组带器妊娠率3.3%,脱落率9.3%,因症取出率3.3%。两组对比脱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妮宫内节育器脱落率低,避孕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好,尤其适用于宫腔大、宫口松、反复脱落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人工流产术中影响安置功能节育器(IUD)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人工流产术的已婚已育妇女483例,人流术后即刻放置IUD女性185例、未放置IUD女性298例,调查可能影响IUD放置的各因素,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女性在年龄、文化程度、孕次、产次、近3年内生育要求、知晓IUD好处以及知晓流产术后可立即放置IUD因素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近3年内生育要求、产次、年龄、流产术后可立即放置IUD知晓度进入回归模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人工流产术后即刻安置宫内节育器的主要因素为女性的生育意愿、产次、年龄以及对宫内节育器的知晓情况,应当加强宫内节育器的宣教力度,降低人工流产率,保障女性生殖健康。 相似文献
5.
对我院2005年1月~2005年12月施人工流产术同时自愿放置爱母环宫内节育器(IUD)88例进行观察随访,结果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观察组:88例,年龄25~38岁,平均(33.1±3.46)岁,均为孕70天内,无手术及放置爱母环IUD禁忌症,希望选用长效方便的避孕方法于手术同时放置爱母环。对照组:同期孕70天无手术禁忌症、术后一个月月经复潮后3至7天重新来院放置爱母环90例,年龄表1两组术后情组别例数第一天出血量(ml)流血观察组8843.5±8对照组9041.5±7两组术后均应用相同抗生素,无发热。观察组8例及对照组90例中均无子宫复旧不良、阴道流血多等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3种宫内节育器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比较计划生育系统常用的几种IUD的脱落、因症取出及带器妊娠,评价其临床效果及适宜人群.方法:收集来我所进行健康体检的620例放置IUD育龄妇女,随机分成三组:活性yIUD 190例、元宫型IUD环200例,TCuC三球型172例,统一使用迈瑞9000 plus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专门B超医生检查.结果:3种不同IUD带器有效均值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带器有效与无效均值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元宫型IUD易被育龄群众接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妈富隆用于改善放置宫内节育器初期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放置宫内节育器的避孕妇女10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从放置宫内节育器当天开始每天按时服用妈富隆1片,直至当月生理期第25d停止服药。对照组放置宫内节育器后不服用妈富隆。对两组妇女放置宫内节育器后子宫异常出血时间和月经量增多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妇女术后,第一次及第二次月经流血天数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第一次点滴出血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观察组第二次月经点滴出血和对照组差异统计学不具有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一次和第二次月经量增多妇女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结论:给予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妇女妈富隆能够有效改善其子宫异常出血情况,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MCu型宫内节育器和与TCu220e型宫内节育器的避孕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2010年2月~2011年6月,选择来我站要求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健康育龄女性260例,按照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30例。MCu组置入MCu型宫内节育器,TCu220c组置入TCu220e型宫内节育器。所有放置者均于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各随访一次,观察两组女性的避孕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Meu组在置入术后的疼痛发生率、脱落率、因症取出率、带环妊娠率均低于TCu220e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eu型宫内节育器避孕效果好,置入后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中国性科学》2015,(8):77-79
目的:探索宫内节育器嵌顿的危险因素,为减少宫内节育器嵌顿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宫内节育器嵌顿患者8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门诊80名未发生宫内节育器嵌顿者为对照组,分析宫内节育器嵌顿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病例组的痛经发生率(57.5%)高于对照组(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3,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上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69,P<0.01);病例组中妇科炎症发生率(52.5%)高于对照组(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45,P<0.01);病例组带环怀孕发生率为(58.7%)高于对照组(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24,P<0.01)。经Logistics回归分析痛经、上环时机、妇科炎症、带环时间和带环怀孕是宫内节育器嵌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放置宫内节育器前综合考虑妇女的综合状态,选择适宜的宫内节育器,严格遵守放置规程,加强术后观察,可减少宫内节育器嵌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戊酸雌二醇联合米索前列醇应用于绝经后女性宫内节育器取出的效果.方法:2009年3月~2010年12月,将已放置宫内节育器绝经后女性共302例,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152例,口服戊酸雌二醇片1mg,每日1次,共7d;对照组150例,不给予药物.两组均术前30min将米索前列醇片400μg(捣碎)放入阴道后穹窿,术中采用BELSON700型全程超导可视下行取环术,术中观察宫颈软化情况、术中取出宫内节育器效果情况比较.结果:两组宫颈软化情况比较,研究组宫颈软化程度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性(P<0.05);两组术中取器效果比较.研究组术中顺利取器141例,困难取器11例;对照组术中顺利取器55例,困难取器94例,取器失败1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给口服戊酸雌二醇片1mg,阴道后穹窿放入米索前列醇片400μg(捣碎),术中在全程超导可视下行取环术的操作,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术后即时放置宫喜宫腔型宫内节育器(宫喜环)的避孕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本站行人工流产术后放置宫喜环的45例育龄妇女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行人工流产术后放置爱母牌宫内节育器(爱母环)的45例育龄妇女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记录两组患者置环后月经量、腹部疼痛、白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脱落、带器妊娠、因不适取出所导致的停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续用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环后6个月后月经量增多、白带增多、腹部疼痛的情况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喜环柔软程度高,易于弯曲,对人流术后子宫修复影响较小,避孕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后实施计划生育服务对避孕措施的近期和远期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100例人工流产后的女性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给予计划生育服务,而对照组给予常规流产后的服务,观察两组女性近期和远期的避孕措施情况。结果:干预组避孕措施落实率96.0%和正确避孕率98.0%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避孕措施落实率72.0%和正确避孕率70.0%,两组的临床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避孕知识掌握评分(89.5±4.6)分,明显的高于对照组(77.2±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避孕依从性94.0%,明显的高于对照组64.0%,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再次意外妊娠率0,对照组4.0%,两组的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人工流产后女性实施计划生育服务可以提高避孕依从性和避孕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在避孕近期和远期中具有较好的优越性,值得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护理本科生的避孕自我效能与避孕行为意向。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大三、大四的180名护理本科生进行匿名调查。结果:避孕自我效能的平均分为(26.53±4.53)分,不同年级学生避孕自我效能平均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避孕行为意向的平均分为(12.24±2.65)分,不同生源地学生避孕行为意向平均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本科生进行安全避孕的自我效能和拟采取安全避孕行为的意向均较低,教育者应制定能够增强其避孕自我效能和提高其避孕行为意向的策略与措施,保障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预见性护理对门诊人流术患者并发症的预防作用,为探索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将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门诊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行人流术采用预见性护理的患者203例设为观察组,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门诊行人流术采用常规护理的21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记录两组术后流血时间、腹痛时间及发热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6.9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91%,对照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26%、1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流血时间(4.73±0.49)d,腹痛时间(1.06±0.28)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26±1.19)、(1.82±0.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降低门诊人流术患者并发症,缩短术后腹痛和流血时间。 相似文献
15.
宫腔镜诊治不同程度宫腔粘连患者116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宫腔镜诊治宫腔粘连病例116例,探讨宫腔粘连诊治的效果及预后。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来我院诊治的116例宫腔粘连患者,统计不同类型宫腔粘连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愈86例(74.14%),有效20例(17.24%),无效12例(8.62%),并发症2例(1.72%)。结论:宫腔镜手术是目前治疗宫腔粘连的主要治疗方法,同时应尽量避免人工流产等子宫操作,采取积极的措施以预防宫腔粘连。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座谈、实地走访、个案调查等方式,依据106,865个上环样本,对武汉市城乡育龄妇女节育环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从中发现了节育环脱位异常、戴环受孕、超期服役等显性问题。经过具体分析,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丙泊酚单用及配伍芬太尼、氯胺酮、地佐辛在人工流产术中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40例,A组患者单纯使用丙泊酚进行麻醉;B组患者使用丙泊酚配伍芬太尼进行麻醉;C组患者使用丙泊酚配伍氯胺酮进行麻醉;D组患者使用丙泊酚配伍地佐辛进行麻醉。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丙泊酚的总用量、唤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患者呼吸抑制和体动反应发生情况,术中镇痛效果和术后下腹痛VAS评分。结果:唤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A组明显长于B、C、D组(P<0.05);术中镇痛效果B、C、D组明显优于A组,术后下腹痛VAS评分,D组明显优于其它各组(P<0.05)。在安全性方面,A组患者术中体动明显多于B、C、D组,而B、C组的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高于A、D组(P<0.05)。结论:丙泊酚配伍地佐辛用于无痛人工流产,镇痛效果强,呼吸抑制率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8.
Manoj Abraham Scott Chiang Gregory Keller Jeffrey Rawnsley Keith Blackwell David Elashoff 《Journal of cosmetic and laser therapy》2013,15(3):136-144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non-ablative 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RF) facial rejuvenation. DESIGN: Prospective study with longitudinal follow-up of a validation cohort set in an urban, private practice of an ambulatory facial plastic surgery center in southern California. METHODS: A consecutive sample was enrolled of 35 healthy adults with moderate facial aging, manifested by skin laxity, rhytids, and ptosis (brow, midface, jowls). Following intravenous sedation anesthesia, the study area was treated with 115-144 J/cm2 using the non-ablative RF device (ThermaCool TCTM). The main outcome measures were the objective measurement of brow height, investigator evaluation of skin parameters, a patient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and standardized photography, at fixed time intervals. RESULTS: At 12 week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mean vertical brow height of 1.6-2.4 mm was observed in patients treated exclusively with the RF device (p<0.0001). All skin parameters (laxity, wrinkles, clarity, pore size) were improved. Complications and side effects were minimal. Patients were uniformly satisfied. CONCLUSIONS: The ThermaCool TC RF system represents a promising non-invasive method of obtaining moderate facial rejuvenation in the appropriately selected patient. Long-term results are pend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