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便失禁是指在清醒状态下不能控制排尿,而尿液自行排出的病症。此症多见于年老、素体禀赋不足、妇女及病后体虚之人。其病因总由脏气虚衰,气化不固,或湿热瘀血内阻,引起膀胱失约而发病。如《素问·宣明五气论篇》云:“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灵枢·本输》云:“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故内经不仅认识到遗溺的病位在膀胱,而且病性多虚,是以对遗尿的治疗一般采取补肾之法,此乃常法。近年来,家父运用健脾益气法治疗遗尿多例,获效甚佳。此法运用之初,缘于治1例乙肝伴有遗尿的患者,初用补肾之法治遗尿不效,转而治其乙肝,不意运用健运脾胃之…  相似文献   

2.
马某女29岁农民1981年9月5日就诊:患钩端螺旋体病在×医院治疗二旬余,诸症均愈,惟遗小便频数,已历周余。详询之,前医曾以温肺复气,或以温肾纳脬治疗,然皆罔效。今证见小便频数,昼夜二十余行,且偶有失禁,但知尿意,溺孔无苦,伴形体赢弱,胸闷气短,纳呆乏力,腹中隐痛,带下色白,脉细,苔白舌淡;化验尿常规未见异常。脉证合参,当系病后,脾虚气陷,脬气不固所致。方用黄芪建中汤甘温建中,振兴脾阳,冀复气化,脬固溲缩。药用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五片大枣五枝子参15克升麻5克桑螵蛸15克。  相似文献   

3.
围绝经期妇女约有 30 %~ 4 3%患真性压力性尿失禁。笔者以补肾固脬为主综合治疗本病 ,取得较好效果。特介绍如下。1 临床表现轻症仅为咳嗽、喷嚏或大笑时遗尿 ,重症则为持续不断遗尿。伴面色晦暗 ,腰酸腿软 ,头晕耳鸣 ,神疲乏力 ,精神紧张 ,苔薄 ,脉沉细。症状随年龄增长而加重。2 病因病机《内经》云 :“膀胱不利为癃 ,不约为遗溺”。患者处于围绝经期 ,正值“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之时 ,冲任亏虚 ,肾气渐衰 ,制约膀胱不力 ,则膀胱气化开阖功能失职 ,致尿液不能约束。肾为气之根 ,五腑六腑之本 ,肾虚不足 ,经脉失养 ,可致脏腑功…  相似文献   

4.
<正> 老年男性排尿困难,常因前列腺肥大所致,中医对本病认识历史悠久,《内经》有:“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实则闭癃,虚则遗溺”之说,明楼英《医学纲目》对“闭癃”一证有详细解释:“闭癃合而言之一病也,分而言之有暴久之殊,盖闭者暴病,为溺闭,点滴不出,俗名小便不通是也,癃者久病,为溺癃淋沥点滴而出,一日数十次或百次”,可见本病属中医“闭癃”范畴,综合各家之论,目前对于本病的中医证治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5.
席宝鸿 《西部中医药》2003,16(10):26-26
癃闭是指以小便点滴量少,甚则闭塞不通为特征的疾患。多见于年老体弱或久病体虚者。《素问》:“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灵枢·本输》:“三焦者实则闭癃,虚则遗溺。”可见,很早以前人们就对此病有所认识和了解,知其病位在膀胱,病之因果与三焦密不可分。无论湿热、气滞、血瘀、气亏等终致三焦决渎不利,而发此病。分析其病机之所在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应着眼于“三焦”。陈修园言:“三焦者上中下三焦之气也,焦者热也,满腔中热气布护,能通调水道也,为心包络之腑属火。上焦不治则水泛高源,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  相似文献   

6.
<正> 遗溺闭癃为常见病证之一。疗治此疾大都从三焦、膀胱及肾论治,奏效者固属不少,少效无效者也不乏其例。殊不知《灵枢·经脉》有“是主肝所生病者……遗溺,闭癃”之明言,然遗溺闭癃从肝立论疗治者罕为现今临床所及。《灵枢·经脉》又说:足厥阴肝经“循  相似文献   

7.
<正> 例一:刘××,女,17岁,学生。初诊:1979年3月19日。患者自3岁至今14年,经常睡中遗尿,醒后方知,每隔2—3晚1次,间有连续数晚尿床不断。平素头晕心悸,夜寐不宁,易醒多梦,记忆力较差,神志恍惚,腰酸膝软,口干思饮,学习成绩欠佳。数年来曾用固脬汤、缩泉丸、桑螵蛸散等方药治疗,未能获效。脉细数无力,舌光红少苔。脉证合参,症属水火不交、心肾不足之遗溺。治拟交通心肾,安神固涩。方用二至交泰合剂加味: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黄连5克、肉桂2.5克、炙远志9克、桑螵蛸10克。服药5剂,头  相似文献   

8.
芪智猪脬饮治小儿遗尿安徽省利辛县卫生进修学校(236700)张瑞云关键词遗尿芪智猪脬饮芪智猪脬饮具有温补肾阳、固涩止遗的作用,主治下元虚冷而致的小儿遗尿。组成:黄芪12g,益智仁15g,桑螵蛸10g,制附片3g,补骨脂6g,白术6g,菟丝子6g,猪脬...  相似文献   

9.
针灸分型治疗尿失禁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兆虹 《中医研究》2000,13(4):60-61
尿失禁古称遗溺。《素问·宣明五气论》“膀胱……不约为遗溺。”“灵枢·本输》“虚则遗溺……。”临床辨证分型有肝气虚型 ,脾气虚型 ,肾气不足型 ,湿热下注型 4种。本篇治疗采用脏腑经络辨证选穴 ,依照病情配合艾灸。上述 4型治疗例数分别为 13、18、14、15。治疗评定分为 2级。尿失禁症状消失 ,排尿自如者为痊愈 ;尿失禁症状仍存在为无效。此 4型总治愈率为 91 6 7%。实践证明 ,针灸治疗尿失禁这一使患者苦不堪言的罹患者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尿潴留,中医称为癃闭,多为肛门、直肠、生殖器、膀胱、尿道疾病、或腰麻手术后所引起。《灵枢经》云:“实则癃闭,虚则遗溺。”尿闭多为实症,故治宜泻之。取穴:中极、阴陵泉、关元、膀胱俞。针刺捻转得气后,留针温灸20分钟,再加强刺激  相似文献   

11.
张颖  赵团结  梁娟 《陕西中医》2007,28(9):1189-1190
目的:观察益气固脬汤配合推拿治疗遗尿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益气固脬汤(黄芪、党参、当归、白术、五味子、桑螵蛸、陈皮、升麻、柴胡、麻黄、甘草)配合推拿本病治疗60例。结果:总有效率95%。提示:本方法对本有益气补肾,固脬止遗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一、填空题 1、<证治汇补>一书中,指出转胞一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 2、<证治汇补>一书中,治疗虚寒为主的遗溺,主以加益智、山药、五味、破故纸、肉桂、升麻. 3、<证治汇补>论述睡中遗溺,指出此多为虚证.婴儿脬气未固,老人下元不足,皆有此症.但是小儿挟多,老人挟为多.  相似文献   

13.
胡国俊 《天津中医药》1988,(3):38-38,33
咳嗽与遗溺实为两种不同的病证。然以咳而遗溺兼作,临床也时有遇及。《素问·咳论》曰:“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今将“咳而遗溺”之证治初探如下。一、风寒外袭,上闭华益下遏州都风寒外袭,肺金首当其冲,其宣肃被遏,咳嗽必作。  相似文献   

14.
答:益智仁味辛性温,归脾、肾二经.本品能温肾暖脾,补肾益脾,温摄收敛,故临床多用于脾肾虚寒不固所致诸症.如益智仁与乌药相伍,方名缩泉丸,为宋代医家陈自明用于治疗肾阳虚亏不固,小便清长频数,甚则失禁的名方.有温肾助阳,补肾固摄,温脬缩溺功效.据此,我们临证治疗老年慢性咳喘病,兼见肾阳不足,肾虚不固,小便失禁者,或老年慢性前列腺炎尿频尿急,在辨证论治方药中,加用益智仁20g、乌药20g,均可收到温补肾阳,暖脬缩溺佳效.  相似文献   

15.
<正> 遗尿又称遗溺、尿床,系三岁以上儿童夜间或白天睡眠时小便自遗。本病多因小儿先天脾肾阳虚、下元不固、膀胱约束失渎所致。我们运用名老中医李裕藩主任医师的经验方“猪脬止遗汤”治疗患者42例,治愈4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42例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3~7岁24例;7~12岁16例;12岁以上2例。病程最短者2年,最长者11年。 方药组成:新鲜猪脬(即猪膀胱)1个,益智仁6g,桑螵蛸6g,复盆子6g。山药10g,金樱子10g,小茴香6g,莲须6g,远志6g。 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党参;肾阳虚甚者加补骨  相似文献   

16.
遗溺与癃闭临床表现各异,但病均在膀胱,病机多责之于肾气不足.肾主水司开阖,肾气亏损既可导致固摄无权而遗溺不禁,亦可因开泄无力而为癃闭.不少遗溺与癃闭病人,从补肾着手异病同治,亦可竞其全功,兹举病例两则,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7.
涂××,女,38岁。1984年9月5日诊。于10个月前,因作输卵管结扎术中误伤膀胱,行修补术后,出现昼夜小便淋沥失禁,伴腰痛下腹坠痛。经某医院住院治疗未效。刻诊:小便淋沥失禁,整日濡湿衣裤,并腰痛,下腹坠痛,纳少乏味,心烦难寐,大便溏少,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萎靡,舌质淡,苔微黄,脉象濡缓。证属膀胱损伤,失于约束,病久耗伤气血,肾虚失制,脾不健运,遗溺致虚。治拟补益气血,健脾益肾,固津缩尿以止其遗,方宗秦伯未先生固脬汤方加减化  相似文献   

18.
患者伍耀,男,11岁,小学生,县城人.五岁时患麻疹愈后,每到冬天,夜夜遗尿1-2次,屡经治疗,但未全愈.患者面色萎黄,精神困顿,舌苔薄白,脉象沉细,食欲佳良,自诉无其他不适,曾作过大便检验,无钩虫、蛔虫虫卵发现.根据内经:膀胱不约为遗溺和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的理论,鉴别其形证,诊断为"下元虚寒",治宜用补法,当即针中极,留针一小时,出针后灸关元、三阴交(双),共半小时.  相似文献   

19.
温补肝阳法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如辉 《中医杂志》2003,44(2):156-157
《内经》云:“肝,足厥阴之脉……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此之为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其已指出肝阳虚的存在。但自仲景以降,历代多数医家或宗仲师以脾阳概言肝阳,或以肾阳概言肝阳,完全否定了肝阳虚区别于它脏阳气虚的特殊性,并不符合实际。笔者发现临床上确实存在部分阳虚患者,服温补脾肾方药虽无不适,但疗效往往不显,甚则  相似文献   

20.
<正> 1.足瘘刘某,男,65岁。1986年2月6日诊。患者形寒肢冷,日夜尿频清长已两年,口干不饮,冬夜加重,用温肾固脬中药可改善,停药复故。近3个月来,双足痿弱,行不过数步即仆倒,腓肌软绵无弹性,肌张力Ⅵ级,夜尿10余次,白天亦增多,有时大便随即尿遗,兼见头昏神疲,面色(白光)白,食欲不振,腹坠,两足厥冷。舌淡、苔薄干,脉沉细不应指。证因脾肾阳虚气弱,中气升发困难,气化温摄无力,肾开太过,气不摄水,关门失固,冷气客乘,下元虚寒,水液迳直下趋,阴精随之内竭,肝肾失养,筋肉则不用。长服辛燥补火固脬,必有伤阴耗气之虞,况老年阳虚实为阴中火哀,真阴不足,“体存则用出”,治当补肾填精,激发气化,兼以益气健脾扶阳,活血荣筋。处方:党参15克,黄芪、山药、熟地各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