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健  吴泰璜 《山东医药》1997,37(3):33-34
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体会山东省立医院(250021)徐健吴泰璜徐亚玲1989~1995年,我们采用手术治疗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32例,疗效满意。现将其诊治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年龄20~65岁,平均4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不适、腹...  相似文献   

2.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一般认为手术切除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但对于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难度和风险较大.我们自1994年4月以来,对6例巨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进行了肝动脉栓塞治疗,现作一初步报告.1 临床资料6例患者中,男3例,女3例,年龄31~58岁,平均42.8岁.其中4例觉肝区疼痛,2例主要感腹胀.病程最长者3年,最短者1月.所有患者均综合B超、动态CT扫描及DSA肝动脉造影资料作出诊断.血管瘤最大径8~17.5cm,其中位于肝右叶者3例,左叶者1例,左右叶均有呈多发性者2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病理特征及治疗,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4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诊断明确的43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 43例患者中男27例,女16例。平均年龄(38±14)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发热、咯血或痰血。CT表现为实性肿块影21例,囊性病灶13例,囊实性病灶7例,肺不张2例。26例经影像学检查诊断。手术治疗40例,其中37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手术证实叶内型36例,叶外型4例。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肺发育不良及慢性炎症改变。保守治疗3例。结论肺隔离症以肺组织发育不良及异常动脉供血为特征,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影像表现具有多样性,以实性肿块影最多见,囊性病灶次之。确诊肺隔离症可以首选增强CT结合血管成像三维重建。治疗推荐尽早手术,胸腔镜微创手术证实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本院经病理确诊为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肺部影像学、病理结果、手术方式、预后等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24例患者中,年龄15~75岁。16例(66.67%)患者无任何症状,系体检发现,其余患者表现为咳嗽(18.18%),咳痰(12.5%)、痰中带血(8.33%)等非特异性症状。影像学上表现为外周圆形或椭圆形阴影,其中诊断恶性病变9例,2例双肺多发病灶考虑肺癌伴肺内转移。24例患者中行肿块切除术9例,锲形切除5例,肺叶切除8例,肺癌根治术2例。所有患者术后常规病理均提示硬化性血管瘤。18例患者随访至今未出现肿瘤相关的复发或转移。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女性好发,通常无症状,术前确诊困难,手术切除是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鞍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准确诊断方法、术前评估和治疗策略。方法对4例鞍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病例通过临床表现、术前完善的影像学检查,准确诊断并制定完备的治疗方案,术中沿肿瘤周边分离,最终整块切除肿瘤,并且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鞍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术前结合多方面影像检查以准确诊断、评估,术中整块切除肿瘤,可以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血管瘤是一组常见的疾病。以组织学结构与临床表现为基础的形态学分类,血管瘤可分为毛细血管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毛细血管型血管瘤又可分为葡萄酒色斑与草莓状血管瘤。自1998年以来,我院应用无细胞真皮基质一期覆盖血管瘤切除后的创面,二期应用自体刃厚皮片移植于无细胞真皮基质上,治疗巨大毛细血管瘤患者1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6个月~7岁。均经病理诊断为毛细血管瘤。血管瘤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老年人中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诊治与疗效,探讨治疗老年人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合理途径。方法回顾近期关于老年人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文章,同时收集2015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3例老年颅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中1例术前放疗后手术,2例直接进行手术。结果 3例病理报告均明确是颅骨海绵状血管瘤且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情况良好无复发。结论老年人颅骨海绵状血管瘤需尽早诊断,定期随访预后以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对脑部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至2007年间我院诊断为脑部海绵状血管瘤23例,患者采用GE 0.5T和1.5T超导型MR机,行脑部常规和部分增强扫描和MRA成像(15例),9例行DSA检查,14例行手术治疗,23例全部行CT扫描。结果海绵状血管瘤MRI具有明显特征性表现,但病灶周围脑组织大部分无水肿,病灶无占位表现,病灶内未见异常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检查病灶内有轻度的不均匀强化。结论MRI检查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它能准确显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和病灶内的出血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结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9-01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例结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情况。结果 8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无患者需要输血,手术半年后大便控制可2~3次/d。结论术前进行肠镜及腹部CT、CTV及MRI检查,不仅明确诊断,还可以确定病变范围。结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治疗是完全切除病灶以及完整地保护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肺硬化性血管瘤15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认识。方法结合15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文献复习,详细分析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结果该病病因不清,组织来源不明,临床症状较少且轻微,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肺部孤立、境界清楚的结节影。病理学检查主要特征是:(1)实性细胞团及黏液样基质内散在有白细胞;(2)血管瘤样增生伴有管壁硬化倾向;(3)增生的小血管呈乳头状突向肺泡腔内;(4)存在出血及硬化区。免疫组织化学至今不能确定其组织来源。肺硬化性血管瘤术前难于确定诊断,而临床上与肺恶性肿瘤有类似症状,13例术前诊断为恶性肿瘤,误诊率高。但本病尚属良性肿瘤,宜早期手术。手术预后均良好。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发病率低,极易误诊,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1.
叶枫  )  谢佳星  )  李少强  )  曾庆思  陈国勤  顾莹莹  )  苏丹虹  钟南山  ) 《国际呼吸杂志》2014,34(2):81-86
目的探讨非免疫缺陷患者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诊断和治疗,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12年6月本所确诊的110例非免疫缺陷肺隐球菌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肺部隐球菌病以中青年(62例.56.4%)男性(82例,72.7%)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67例,60.9%)、咳痰(43例。39.1%)、发热(21例.19.1%)、胸痛(21例,19.1%)、气促(21例,19.1%)、消瘦(11例,10.0%),亦可无症状(28例.25.5%)。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孤立性肿块影(26例,23.6%)、多发结节影(20例,18.204)、斑片实变影(33例,30.0%)、结节影与斑片影共存(31例,28.2%)。病变分布晕下肺多于中上肺(60.0%vs18.2%)、右肺多于左肺(39.1%vs32.7%)的特点.31例(28.2%)双肺均有病变。45例行血清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阳性29例(64.4%),弱阳性2例(4.4%),阴性14例(31.1%)。全部病例均经病理确诊。手术切除病灶或足疗程抗真菌治疗可取得理想的疗效。结论肺隐球菌病多发生于无基础肺疾患的男性中青年.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影像学改变多样性,易被漏诊、误诊。疑似病例应行血清乳胶凝集试验、经纤维支气管镜或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手术切除及足疗程的抗真菌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真菌病的病原学分布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肺真菌病59例,均经支气管镜、经皮肺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送病理学确诊,分析其病原学分布和影像学特征。结果59例病理学确诊肺真菌病患者中,肺曲霉病24例(40.7%),肺隐球菌病24例(40.7%),肺毛霉病5例(8.5%),肺念珠菌病4例(6.8%),组织胞浆菌病2例(3.4%),合并放线菌肺炎1例(1.7%)。胸部影像学改变包括肺部肿块23例(39.0%),渗出性病变23例(39.0%),结节8例(13.6%),支气管肿物3例(5.1%),空洞病变1例(1.7%),弥漫性病变1例(1.7%)。误诊为肺炎12例(20.3%),肺结核7例(11.9%),肺癌4例(6.8%)。结论病理学确诊的肺真菌病以肺曲霉病和肺隐球菌病为多见,影像学表现主要以肺部肿块影和渗出性病变为主。肺真菌病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征性,诊断应尽早取得病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继发侵袭性肺真菌病(IPM)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收治的10例肺癌继发IPM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微生物学检查、治疗及预后资料。结果10例肺癌继发IPM患者,平均年龄(64.5±14.7)岁,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5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8例,小细胞肺癌2例,均为临床分期Ⅳ期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过抗肿瘤治疗。IPM临床诊断7例,拟诊3例,以曲霉菌和念珠菌感染较多见。肺癌继发IPM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8/10)、发热(8/10)、咯血(5/10)及胸痛(5/10)。胸部CT主要表现为斑片状渗出影和(或)实变影(10/10),2例伴空洞形成。10例患者均接受抗真菌治疗,7例治疗显效,3例老年患者死亡。结论老年晚期肺癌患者接受抗肿瘤治疗后易继发IPM,且死亡率高。应早期诊断并及早应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4.
孟波  赵坤  辛海波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9):1224-1225
目的分析47例肺部孤立小结节的临床表现和胸部CT特点判断肺部孤立小结节的良恶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治疗的47例肺部孤立小结节患者。结果 47例患者中恶性肿瘤28例(59.7%),良性肿瘤12例(25.5%),结核瘤7例(14.9%)。无症状和仅有咳嗽咳痰症状者31例(65.9%)。胸部CT影像中恶性肿瘤结节多边界不清,密度不均、有毛刺、分叶、胸膜皱缩。良性肿瘤结节边界清,密度均匀。结核钙化比率比较高。结论加强肺癌高危人群的普查、监测是发现早期肺癌的途径,结合临床表现和胸部CT特点,是鉴别诊断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x线检查、普通CT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21例肺血管瘤患者(其中12例手术证实)的影像资料,采取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对血管瘤的诊断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比对。结果发现带有长条索的分叶状包块,其条索与肺门血管相连为其重要的共有征象。在各种影像检查手段中,CT检查可清晰显示分叶状包块有较粗的条索状结构与肺门血管相连,增强扫描其密度变化与肺血管相似,CTA可显示病灶呈囊状充盈,并直接显示引入与导出的血管影,如病变区听诊有血管性杂音则更具诊断特征。但肿块无引流血管或较小的结节伴有钙化就易误诊为其它良性肿瘤或结核球。结论可根据影像检查的特征性征象对肺血管瘤做出较准确诊断。如果平片或普通CT扫描发现双肺肿块有索条状影与肺门相连,应进行无创的CTA进行检查,以利尽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和分析我科在右腋下纵行直切口体外循环下,矫治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肺动脉瓣狭窄未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该径路的优缺点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月-2012年10月,经右腋下纵行直切口治疗的280例未成年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主要并发症。结果:280例全部手术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平均为52.35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2.36 min,无死亡及其它严重并发症,但术后80例有不同的并发症:心包积液19例、心包积气2例、右下肺感染27例、右肺感染2例、双肺感染1例、右侧胸膜增厚及黏连1例、右侧气液胸(胸腔积液)1l例、伴肺组织压缩3例、右侧气胸4例、右上叶不张3例、右侧胸壁皮下气肿2例、左侧胸腔积液3例、双侧胸腔积液1例及右侧肋骨骨折伴胸腔积液1例。结论:采用右腋下纵行直切口径路治疗CHD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关胸快,术后胸腔及心包引流量少、胸廓稳定性好、可避免术后胸骨裂开、鸡胸等并发症及美观效果好等优点。在充分判断患者体质量、年龄的基础上明确诊断,并可预见性地预防术后相关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单纯性单侧肺动脉缺如的临床特点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提高对单纯性单侧肺动脉缺如(UAPA)的认识和早期诊治水平。方法:结合我院2009年经肺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的1例单纯性单侧肺动脉缺如的临床资料,和国内1999年至2009年文献检索到的13例单纯性单侧肺动脉缺如病例的详细资料,对UAPA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我院患者以胸闷憋气症状就诊,曾于外院误诊为"肺栓塞",行多排CT肺动脉造影(CTPA)、X线肺血管造影(CPA)最终确诊单纯性UAPA。总结14例病例后发现单纯性UAPA病例以成年人多见(10/14),女性8例,男性6例,左侧缺如6例,右侧缺如8例,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反复肺部感染(9/14),活动后胸闷、气促、喘息(9/14),咯血(3/14),最终以选择性肺血管造影检查和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确诊病例为最多,分别为6例,5例。在8例有治疗资料中,对症治疗4例(4/14),手术治疗4例(4/14)。结论:UAPA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肺血管畸形,单纯性UAPA更为少见,症状以咳嗽、咳痰、咯血、反复肺部感染、胸闷及气促为主。目前X线肺血管造影仍然是诊断UAPA的金标准。近几年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核磁共振(MRI)肺血管造影正逐渐成为诊断UAPA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单纯UAPA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外科治疗可根据病情选择患侧肺动脉重建、选择性肺侧支血管栓塞和结扎、患侧全肺或肺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肺脏受累的原发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为肺部受累的原发性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的诊断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9月在湘雅二医院住院的符合2012年美国Chapel Hill会议关于系统性小血管炎诊断标准,并血清ANCA阳性的43例肺脏受累的的原发性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3例患者中,肺部症状首发就诊者22例,常见肺部症状依次为咳嗽咯痰、活动后气促、咯血、哮喘等,肺外受累器官依次为肾脏、神经系统、眼、鼻;肺外症状首发就诊者21例,肾脏为最常见受累器官;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 34例,其中抗髓过氧化物酶(MPO)抗体(P-ANCA)阳性率97.1%(33/34),抗蛋白酶3(PR3)抗体(C-ANCA)阳性率2.9% (1/34);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韦格纳肉芽肿)8例,抗蛋白酶3(PR3)抗体(C-ANCA)阳性率62.5%(5/8),抗髓过氧化物酶(MPO)抗体(P-ANCA)阳性率为37.5%(3/8);嗜酸细胞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1例,为抗髓过氧化物酶(MPO)抗体阳性;胸部影像学表现多为双肺间质病变,如双肺网格样改变、磨玻璃影、蜂窝肺、多发条索状及结节性病变等,或为条索或斑片状病变、支气管扩张、胸腔积液及肿块病变等.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多数患者病情可缓解,19例患者(44.2%)于住院及随访期间因血管炎活动并肺部感染、大咯血及肾功能衰竭等原因死亡.结论 肺脏受累的原发性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数患者合并有肾脏受累,影像学多为肺间质病变,具有提示诊断价值,血清ANCA检查有特殊诊断价值,此类患者死亡率高,多为疾病活动并感染致死,应积极控制感染并合理采用抑制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临床特征,评价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PAP患者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均行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镜检,PAS染色阳性。1例肺活检病理检查符合肺泡蛋白沉积症。6例患者行全肺灌洗治疗,治疗后临床症状、胸部影像学、肺功能、动脉血气均明显改善。结论:胸部CT双肺弥漫性病变呈“地图样”或“铺路石样”特征性改变应警惕本病的可能,TBLB、BALF及肺活检病理检查可确诊PAP,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PAP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