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儿童弱视与立体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弱视与立体视侯丽枫,洪金针,许天华,林发森,马少青,范月香关键词:弱视,立体视弱视是影响儿童视觉发育的一种常见眼病,是造成“立体视盲”而不能从事高精尖工作的原因。为了探讨弱视与立体视的关系及其影响建立立体视的因素,作者对142名弱视患儿进行同视机...  相似文献   

2.
随机点立体视卡检测弱视儿童立体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4.
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立体视检测卡对3~12岁的300例正常儿童和100例弱视儿童进行立体视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11视力正常儿童:本市两所幼儿园和一所小学3~12岁的儿童,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查视力,用角膜映光法...  相似文献   

5.
付姝 《辽宁医学杂志》2006,20(6):333-335
目的分析单眼弱视患儿临床基本治愈前后立体视锐度(SA)的变化,探讨单眼弱视类型、程度、初诊年龄及双眼单视功能训练对建立SA的影响。方法测量129例临床基本治愈的单眼弱视患儿治疗前后SA。结果单眼弱视患儿基本治愈前后正常SA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屈光参差性弱视组疗效最好,单纯斜视组疗效最差,两者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轻、中度弱视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重度弱视组疗效与轻中度弱视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不同年龄组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屈光参差性弱视组经双眼单视功能训练组与未训练组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斜视性弱视组经双眼单视功能训练组与未训练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单眼弱视患儿基本治愈后SA得到明显改善。2)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及部分斜视并屈光参差性弱视基本治愈患儿易于建立良好的SA。3)重度屈光参差性、单纯斜视性弱视基本治愈患儿难以建立正常SA。4)初诊年龄愈小愈有利于正常SA建立。5)双眼单视功能训练有利于屈光参差性弱视基本治愈后SA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弱视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银川市27所幼儿园儿童进行弱视筛查,确诊的229名(335眼)弱视儿童利用Titmus进行立体视功能检查,从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弱视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进统计学分析。结果绝大多数弱视儿童有不同程度的立体视,但立体视锐度未达到正常水平,异常立体视者占82.09%。不同类型弱视患儿斜视性弱视的立体视觉最差,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立体视较好(P〈0.01),不同程度患儿轻度弱视的立体视功能较好,重度弱视的立体视功能较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视儿童立体视功能明显低于立体视正常值。  相似文献   

7.
8.
96例儿童弱视立体视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96例弱视儿童的立体视状况,探讨治疗方法。方法 应用包括传统遮盖法,后像法,红光闪烁法,同视机,弱视刺激治疗仪多种方法综合治疗。结果 通过治疗,96例患者基本治愈59例(62%)好转34例(35%),无效3例(3%),总有效率97%。结论 综合疗法治疗弱视,建立立体视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者与正常儿童的对比敏感度、近立体视、远立体视和融合范围的差异,评价弱视儿童治愈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对48例屈光不正性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者,及20例正常儿童,采用VCTS6500测试卡检查对比敏感度,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立体视锐度、交叉立体视和非交叉立体视,同视机检查远立体视和...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华亚增视仪对25例黄斑注视性弱视进行治疗,同时用常规遮盖法治疗黄斑注视性弱视21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增视仪治疗组有效率为84.0%,而常规遮盖法治疗组有效率为57.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结果提示增视仪在治疗非中心注视性弱视中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及不同手术方式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间歇性外斜视病人按照斜视类型分为基本型(29例)、集合不足型(80例)、分开过强型(11例),对3种类型病人术后正位率、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融合功能恢复率进行比较.集合不足型80例病人根据手术方式是单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还是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分为A、B两组,比较两组术后正位率、融合功能恢复率、立体视功能恢复率及残余性外斜视、连续性内斜视发生率.结果 3种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正位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集合不足型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融合功能恢复率与其他两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3.86~6.47,P<0.05),而基本型和分开过强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B两组术后正位率、术后融合功能恢复率、立体视功能恢复率、残余性外斜视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75~6.70,P<0.05),而连续性内斜视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差,手术应主要缩短内直肌以加强集合能力,一般选择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术,以达到术后较高的正位率和恢复一定双眼视功能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弱视在视网膜水平的改变。方法:对4种类型的弱视儿童86例分别进行VEOG测试,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形觉剥夺性弱视组的光峰电位、电势差值和Arden比明显偏高;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光峰电位偏低,光峰时间延长;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中,近视屈光状态者暗谷电位增大,Arden比与Gliem比偏低,远视屈光状态者则无明显变化;斜视性弱视组各参数未见明显差异。结论:提示在视网膜水平不同  相似文献   

13.
肾癌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治疗前后部分免疫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康  许明 《上海医学》1996,19(4):208-213
对12例肾癌患者作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过继性免疫治疗,6例患者测定了部分免疫指标。手术前,回输TIL前,回输TIL后1周测定外周血CD^+3,CD^+4,CD^+8,NK及mIL-2R。结果显示,CD^+3分别为58.55%、,69.84%、57.91%;CD^+4分别为33.045%、44.48%、31.90%;CD^+8分别为25.23%、26.2%、27.8%;CD^+4/CD^8分别为1.5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新研制综合弱视治疗仪,治疗各类型儿童弱视127例212只眼,有效率88.21%,基本治愈率61.79%,与国内各家比较,治愈率提高10~25%。学龄前儿童治疗效果高于3~5岁者,屈光不正性、中心性、轻中度弱视疗效最好,经过1~2疗程治愈79.38%。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国第1、2例裂脑人手术前后心理活动变化的对比研究,发现病人手术后的大脑功能损伤指数由术前的0.9、1.0均下降为0.6(提示由重度下降为轻度),智商都有显著提高,术前那种难以遏止的狂暴凶悍行为术后基本消失。其机制可能是由于癫痫被控制,大脑细胞机能得以逐渐恢复的结果。通过对第2例裂脑人触摸命名实验,初步看到了大脑右半球也有言语和自我意识功能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后血清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溶栓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探讨其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血清CRP的检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了33例AMI患者溶栓前后和30名健康正常人血清CRP水平。结果:AMI患者溶栓前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再通组与未通组相比血清CRP峰值差异显著(P<0.05);溶栓再通组第7天时血清CRP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态检测AMI患者溶栓前后血清CRP水平变化,有利于溶栓疗效观察、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恶性肿瘤病人手术及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病人手术及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②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对 86例恶性肿瘤病人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检测 ,并对部分病人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进行比较。③结果 恶性肿瘤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 (F =30 .59~60 3 .58,q=2 .98~ 42 .0 2 ,P <0 .0 5) ;手术后 1周与手术前比较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q =0 .2 4~ 2 .2 2 ,P >0 .0 5) ;手术后 3周与术前比较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提高 (q =9.2 6~ 41 .81 ,P <0 .0 1 ) ,与正常人比较也有显著差异 (q=2 .98~ 1 9.36 ,P <0 .0 5)。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均没有显著变化 (t=0 .81~ 1 .1 0 ,P均 >0 .0 5)。④结论 手术创伤对恶性肿瘤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有一定影响 ,并且在疾病的各个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化疗对恶性肿瘤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可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与心肺功能的关系。方法:对二尖瓣球囊形成术(PBMC)后存在心房纤颤的15例患者进行电复律,测定复律前后的心肺功能。结果:复律后心率(HR)从(92.75±6.82)次/min降到(71.13±7.36)次/min(P<0.001),左心室射血时间(LVET)从(205.63±35.99)ms增加到(267.13±35.54)ms(P<0.001),心输出量(CO)从(2.13±0.79)L/min增加到(4.43±1.05)L/min(P<0.001),心脏指数(CI)从(1.55±0.68)Lmin-1/m2增加到(3.33±1.66)Lmin-1/m2(P<0.001);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和最大通气量(MVV)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复律后心功能显著改善,而肺功能则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观察脑卒中患者20例使用甘露醇前后早期肾功能变化,以了解甘露醇的肾毒性作用。结果显示,使用甘露醇后,血清肌酐、尿素氮较治疗前呈上升趋势,但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血和尿中β2微球蛋白(β2-MG),α1使用微球蛋白(α1-MG),尿NAG,γ-GT在使用甘露醇5~10天后有明显上升(P>0.05),证明甘露醇有一定肾毒性作用。血和尿α1-MG,β2-MG,尿NAG,r-GT能灵敏反映早期甘露醇肾损害。  相似文献   

20.
利用放射免疫测定技术检测了20例已确诊冠心病的患者和18个正常人在运动试验前、中、后的外周血内皮素(ET)水平。结果显示出冠心病患者与正常人在静息状态下血浆ET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后,冠心病者的血浆ET值呈逐渐的上升趋势,在1h后最为显著(P<0.001);而正常人在运动前后血浆ET值无明显变化(P>0.05)。并且经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累及冠脉病变越严重(如多支病变),则运动后血浆ET值升高越明显。结论:对有冠状动脉疾病者应减少负荷性运动,避免ET分泌、释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