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肝性脑病10例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慢性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肝性脑病的发病经过、肝病史特点、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氨、EEG、诱发电位、CT、MRI改变。结果:肝病史8例、严重胆道病2例、行门—腔分流术2例,起病表现:头晕头痛2例、精神异常3例、锥外系症状3例、癫痫发作1例、视力骤降1例。急性肝性脑病1例,发病时肝功能正常。慢性肝性脑病9例、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主要为TBIL升高、ALP升高和GGT升高,A/G倒置5例、血氨升高10例。EEG检查7例多为弥漫性慢活动。诱发电位检查4例VEP、BAEP均异常。头颅CT检查7例未见异常。头颅MRI表现:急性肝性脑病1例为双侧白质区大片状T_1WI等信号、低信号,T_2WI明显高信号,FLAIR明显高信号改变。慢性肝性脑病检查3例,2例正常,1例为双侧基底节区及苍白球、脑干对称性长T_1、长T_2异常信号改变。结论: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急性肝性脑病以脑水肿症状为主,而慢性肝性脑病以精神异常及锥外系症状为主,部分病人肝病史隐匿,肝功能损害不明显,但血氨均为不同程度的升高,EEG在昏迷前期多为弥散性慢活动,三相波少见,诱发电位均有异常,MRI在急性肝性脑病主要为白质信号改变,在慢性肝性脑病则为基底节区核团信号改变。临床医生对本病应提高警惕性。  相似文献   

2.
获得性慢性肝性脑病八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慢性肝性脑病的临床特征及与脑电图(EEG)、头颅MRI及肝脏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8例获得性慢性肝性脑病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病人中只有1例肝酶明显升高,2例正常,5例轻度升高。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时,除以锥体外系症状为突出表现的1例病人外,EEG均示弥散减慢活动伴有三相波,且与临床波动及血氨(NH3)水平相平行。2例接受MRI检查的病人均示底节区长T1、长T2信号。1例尸检示双壳核弧形软化,光镜下可见AlzheimerⅡ型细胞。结论 缺乏神经系统局灶体征的原因不明的进行性或间歇性神经精神异常,如EEG显示弥散性减慢活动伴有三相波,且与临床症状波动、血氨(NH3)水平相平行,尽管肝酶升高不明显,也应高度警惕慢性肝性脑病的存在。若MRI显示底节区病变,更高度提示慢性肝性脑病。  相似文献   

3.
150例肝性脑病患者诱因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性脑病患者的发生诱因和影响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治方案.方法 收集150例肝性脑病患者,分析肝性脑病发生时的诱因及其预后因素,检测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血氨等指标,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相关研究.结果 肝性脑病患者的主要诱发因素包括上消化道出血、水电解质紊乱、感染、不正规利尿、肾功能衰竭、低蛋白血症,这些因素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血氨测定发现在肝性脑病发生时显著升高,对肝性脑病的发生有重要的预测价值.结论 肝性脑病是慢性重症肝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临床工作中应及时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对症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9例肝性脊髓病诊治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性脊髓病(Hepaticmyeloathy,HM)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9例确诊H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均具有典型的痉挛性截瘫的临床表现,1例曾接受门腔静脉分流术,8例血氨轻中度增高,血氨检测正常者1例(6.6%),8例内科治疗无明显效果。结论HM患者以痉挛性截瘫为主要表现,血氨增高可能不是惟一致病因素,常规内科治疗效果不佳,肝移植为HM的治疗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性脊髓病的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2008-2009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性脊髓病24例,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部分患者行脊髓MRI、运动诱发电位、肌电图等检查,并给予降氨、限制蛋白质摄入、补充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等治疗。结果 24例患者预后均不佳,随访1年发现,2例患者症状改善,其余22例患者症状进行性加重,其中10例死于严重的肝衰竭及其相关并发症。结论肝性脊髓病的预后不良,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肝脏移植可能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各种肝硬化引起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a(TNF—a)和血氨水平,探讨它们在肝性脑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2006—03~2008—02收集乙肝、丙肝和酒精性肝硬化住院患者48例,在住院期间1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检测上述患者外周血中TNF-a和血氨水平,判断它们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对肝性脑病患者进行有效治疗,观察治疗后TNF-a、血氨水平和肝功能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转归。结果 合并有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TNRa和血氨水平比无肝性脑病患者明显升高(P〈0.05)。肝性脑病患者的TNF-a和血氨水平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肝性脑病患者接受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发现TNF-a和血氨水平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 TNF-a和血氨在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升高,它们可能直接参与肝细胞功能损伤和肝性脑病的发生,降低血氨是治疗肝性脑病的重要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7.
肝性脑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血氨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各种肝硬化引起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氨水平,探讨它们在肝性脑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2006-03~2008-02收集乙肝、丙肝和酒精性肝硬化住院患者48例,在住院期间1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检测上述患者外周血中TNF-α和血氨水平,判断它们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对肝性脑病患者进行有效治疗,观察治疗后TNF-α、血氨水平和肝功能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转归。结果合并有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TNF-α和血氨水平比无肝性脑病患者明显升高(P<0.05)。肝性脑病患者的TNF-α和血氨水平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肝性脑病患者接受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发现TNF-α和血氨水平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TNF-α和血氨在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升高,它们可能直接参与肝细胞功能损伤和肝性脑病的发生,降低血氨是治疗肝性脑病的重要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8.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由严重肝脏疾病引起,主要表现为以神经精神障碍为主的代谢紊乱性综合征。目前,HE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中氨中毒学说是HE发病的常见原因,故降低血氨浓度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1]。本文对我院诊治的20例严重肝病所致肝性脑病患者采用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肝性脑病为慢性肝病晚期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肝性皮质盲和肝性脊髓病(HM)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男,29岁。因"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3个月"于2008年7月14日入院。3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僵硬,行走困难,高蛋白饮食后出现双手不自主颤抖。  相似文献   

10.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若能早期发现,预后并不十分恶劣,而无明显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的亚临床和隐性肝性脑病,不易早期识别,给病人预后带来很大的威胁。为探讨肝性脑病早期误识原因及正确的护理对策,提高早期识别肝性脑病能力,总结我院7例肝性脑病早期未能识别病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0-01~2003-12我院收治肝硬化患者96例,16~79岁发生肝性脑病17例,以40~55岁者居多;男多于女;其中11例为亚临床或隐性肝性脑病,未能早期识别7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者5例,合并黄疸、腹…  相似文献   

11.
Hepatic myelopathy is a rare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failure and most patients who suffered from this disorder were demonstrated to have portal-systemic shunt. A 31-year-old man who was diagnosed as having adult-onset type II citrullinemia (CTLN2) and had a six-year history of recurrent hepatic encephalopathy showed progressive spastic paraparesis with no involvement of sensation and sphincter function. Examinations of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spinal MRI were normal. He suddenly died of acute exacerbation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with severe brain edema. The pathology of the spinal cord disclosed a localized degeneration of both lateral columns, the lesion being more remarkable in the lower segments of the cord. Thes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hepatic myelopathy have not been noted in the many patients with CTLN2 previously reported, and our patient is unique in developing hepatic myelopathy without porto-caval shunting. Thus, repeated attacks of encephalopathy with hyperammonemia might secondarily have induced the myelopathy in this patient.  相似文献   

12.
A 19-year-old gentleman presented with slowly progressive spastic paraparesis, 2 years after the therapeutic lienorenal shunt for portal hypertension secondary to cirrhosis and portal vein occlusion. After 2 years of initial evaluation, the motor functions had not worsened further. He did not have any obvious clinical or EEG features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Other causes for myelopathy were ruled out. Contribution of portal vein occlusion to portosystemic shunting has not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in patients with 'hepatic myelopathy.' This uncommon complication needs to be considered in patients with shunt surgery for relieving portal hypertension.  相似文献   

13.
杜密克治疗肝硬化引起的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杜密克治疗肝硬化引起的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由乙肝或丙肝致肝硬化而出现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2)和对照组(n=24).治疗组接受杜密克口服液,对照组接受常规护肝治疗,经治疗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肝功能、血氨、脑电图等变化.结果 杜密克组显效9例(28.1%),有效14例(43.8%),无效9例(28.1%),死亡2例(6.3%),总有效率为71.9%;而对照组显效2例(8.3%),有效3例(12.5%),无效19例(79.2%),死亡5例(20.8%),总有效率为20.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杜密克组血氨浓度显著降低(P<0.01).结论 杜密克是预防和治疗肝炎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的有效药物,可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肝性脑病对肝硬化预后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评价肝性脑病对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 从肝性脑病等方面评价了150例住院的肝硬化患者,其中47例在住院期间死亡,列为死亡组;103例病情改善,列为存活组。结果 死亡组肝性脑病期别较存活组有显著意义的增高。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在治疗过程中有升高趋势,而白蛋白水平则有降低趋势。结论 肝性脑病期别、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水平及变化趋势可较好地反映肝硬化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肝性脊髓病(HM)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诊断HM8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分析HM的临床特点,对行肝移植治疗的患者随访术后患者肢体肌力恢复的情况.结果 HM主要发生于男性患者,以痉挛性截瘫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有感觉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电生理检查可检测出脊髓亚临床病变,脊髓核磁共振检查多数未见髓内异常改变,肝移植治疗患者双下肢肌力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其中0~6月恢复迅速,6~12月恢复速度减慢,1年以上肢体肌力恢复缓慢.结论 早期肝脏移植治疗是一种可从病因上治疗HM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肝性脊髓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6例肝性脊髓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表现为双下肢痉挛性瘫痪,虽经积极降氨等治疗,但恢复差.随访2例死于肝昏迷、消化道大出血,余2例2 a内未好转.结论 HM患者以下肢痉挛性瘫痪为主要表现,多为神经功能不可逆损害,内科治疗效果不佳,肝移植可能为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在肝衰竭并肝性脑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肝功能衰竭并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保肝、营养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情况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总胆红素、血氨、PT A (凝血酶原活动度)、Glasgow 昏迷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3 d后总胆红素、血氨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TA、Glasgow 昏迷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 d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 d后肝性脑病清醒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M A RS治疗,肝功能改善显著,肝性脑病清醒率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肝硬化肝性脑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肝硬化病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肝性脑病(HE)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2例肝硬化患者,记录性别、年龄、数字连接试验(NCT)结果、HP感染率、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氨水平和HE情况。HP阳性患者给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 克拉霉素片 阿莫西林胶囊1周,1个月后复查胃镜、行HP快速尿素酶试验1、3C尿素呼气试验,记录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和血氨水平。结果HP阳性的肝硬化患者,HE的发生率及血氨水平均明显高于HP阴性的肝硬化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和HP阴性的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腹水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患者根除HP治疗后血氨水平明显下降,与未根除HP治疗组比较,血氨水平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可使血氨水平升高,根除HP有助于治疗和预防肝硬化HE。  相似文献   

19.
综合降低血氨浓度治疗乙肝肝硬化引起的肝性脑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综合降低血氨浓度,观察治疗乙肝肝硬化引起的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乙肝肝硬化出现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综合降低血氨治疗组(包括口服乳果糖、醋酸灌肠、乙酰谷酰胺静脉注射,n=30)和乙酰谷酰胺治疗组(n=28),1周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综合治疗组显效21例(70.0%),有效9例(30.0%),无效0例,无死亡,总有效率100%;而乙酰谷酰胺治疗组显效8例(28.6%),有效8例(28.6%),无效7例(25.0%),死亡5例(17.8%),总有效率为57.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综合治疗组死亡率和血氨浓度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综合降低血氨浓度是控制乙肝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的有效方法,可显著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降低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