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方法采用螺旋CT结合高压注射器技术对肝癌患者进行多期上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扫描参数:120 kV、200 mAs、层距5 mm、螺距1.0。结果本组病例中,97.2%的病例扫描获得满意效果。在肝动脉期中有380例出现明显强化;在门静脉期有72例不强化呈低密度灶,其中有37例发现有门静脉癌栓;延迟扫描均出现强化减低。5例因出现轻度碘过敏反应症状(发热、恶心、呕吐等),扫描不满意。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使原发性肝癌确诊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螺旋CT多期扫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肝癌螺旋CT多期扫描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诊断为肝癌的600例患者先行全肝CT平扫,其中308例不论肿瘤大小(包括114例结节型)先作病灶动脉期扫描,再作全肝静脉期扫描,最后进行病灶平衡期扫描.292例仅行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结果600例中409例为巨块型(占68.2%),114例为结节型(占19%),77例为弥漫型(占12.8%).308例中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89%、98%、92%、98%.结论螺旋多期扫描能获得肿瘤在各期增强征象,为肝癌的定性定量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尤其在早期肝癌诊断,动脉期扫描可得到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的价值。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2月一2016年4月接诊的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80例进行研究,纳入研究的对象均有完整临床资料,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该次研究,纳入研究的80例患者均实施多层螺旋CT平扫(对照组,n=80)与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研究组,n=80)。比较两组不同时期病灶显示率、肝癌诊断阳性率,以及不同病型诊断符合率。结果研究组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病灶显示率分别为96.25%、90.00%、96.2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而肝癌诊断阳性率研究组(95.00%)也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断巨块型肝癌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0%vs 100.00%,P>0.05),但研究组诊断结节型与弥漫型肝癌符合率分别为95.00%、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14.28%(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应用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尤其是结节型与弥漫性肝癌诊断符合率更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排螺旋CT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三期或四期CT增强扫描,结合高压注射器技术进行多期CT增强。结果:螺旋CT多期增强检查,使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和确诊率明显提高。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王信祥 《中外医疗》2011,30(13):178-179
目的探讨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螺旋CT进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临床及病理结果证实为原发性肝癌的69例患者的螺旋CT扫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扫描共发现106个病灶。肝脏平扫发现52个,低密度者26个;密度均匀者8个;12个病灶密度不均匀且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坏死病灶或脂肪变性;6个病灶呈脂肪肝性高密度影。肝动脉期扫描发现病灶共106个,病灶均匀高密度强化者30个;强化不均匀且中心低密度部位强化不显著病灶72个;另有4个病灶为无显著强化低密度影。门静脉期扫描发现病灶85个,其中低密度影病灶68个;等密度影病灶12个;高密度影病灶5个。结论螺旋CT可以充分反映出肝癌病灶的血液供应特点,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螺旋CT做为一种无创检查成为肝脏肿瘤的重要的检查方法,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0例肝内占位病变在增强双期扫描及延迟期扫描的影像特点,旨在提高肝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02—2006年间经CT随访和临床治疗已确诊患者,肝细胞癌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35~65岁;血管瘤8例,男2例,女6例,年龄30~50岁,细菌性肝脓肿2例,均为男性,年龄35~65岁。1·2用GE Hispeed双层螺旋CT,层厚10mm,螺距1·0,采用高压注射器以2·5ml/s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造影剂Omnipaque80~100ml,平扫前常规胃肠道处理,扫描范围自肝顶到肝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双排螺旋CT对382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382例受检者中确诊原发性肝癌219例,排除163例.其中彩色多普勒确诊157例,排除104例,灵敏度为0.717,特异度为0.638;螺旋CT确诊212例,排除131例,灵敏度为0.968,特异度为0.804.螺旋CT AUC为0.942,彩色多普勒AUC值为0.831,螺旋CT诊断价值优于彩色多普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可满足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64排螺旋CT与1.5T MRI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78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病理类型,并同时行肝脏64排螺旋CT及1.5T MRI检查,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小肝癌与肝小血管瘤在CT影像中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和肝小血管瘤鉴别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临床发现的17例原发小肝癌和12例肝小血管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行分析。结果原发性小肝癌增强的密度-时间曲线呈速升速降型。肝小血管瘤增强的密度-时间曲线呈速升而缓慢下降型。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肝小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排螺旋CT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三期或四期CT增强扫描,结合高压注射器技术进行多期CT增强。结果:螺旋CT多期增强检查,使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和确诊率明显提高。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和肝小血管瘤鉴别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临床发现的17例原发小肝癌和12例肝小血管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小肝癌增强的密度-时间曲线呈速升速降型.肝小血管瘤增强的密度-时间曲线呈速升而缓慢下降型.结论 螺旋CT多期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肝小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汉菊  韩向君 《中国热带医学》2007,7(2):268-269,304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iltislice CT Angiography MSCTA)是一种非侵入性技术,它通过肘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在受检者的靶血管内达到峰值时完成容积数据采集,经独立工作站进行血管重建得到类似血管造影的一种方法。此方法现已经广泛应用到全身各部位疾病的协诊中,并取得了肯定价值。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又是世界上肝癌的高发地区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的肝癌病例中约45%在我国大陆,随着肝癌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MSCTA这一新兴技术也被应用到肝癌的诊疗中,本文对此方面的技术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小肝癌(SHCC)在16层螺旋CT(SCT)多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特征,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及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搜集53例SHCC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34~40 s、门脉期65~80 s、延迟期4~6 min,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注射,速率为3 mL/s,剂量为85~95 mL,观察SHCC在各期的强化方式。结果共发现70个病灶,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70.0%、97.1%、82.9%和87.1%,动脉期的敏感性高于门脉期和延迟期。结论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充分反映SHCC在增强中的血供变化特点,提高了SHCC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及MRI对小肝癌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和MRI对小肝癌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在小肝癌诊断上的价值。方法:42例SHCC患者,均行MSCT多期增强扫描和MR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42例患者共发现病灶52个,MR和CT扫描分别有52和51个病灶;SHCC典型强化特点为"快进快出"。结论:两者对小肝癌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对于不典型SHCC定性MRI动态增强检查略优于MSCT。  相似文献   

16.
何长久  何孔明  范芦芳 《西部医学》2010,22(11):2125-212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重建技术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影像资料,并对其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后处理,重点观察动静脉期肿瘤强化特点及其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结果经过图像后处理,16例均可清晰显示肿块。同时还可直观形象显示肿瘤供血动脉10例、肝动脉-静脉瘘3例、引流静脉6例、肿瘤癌栓5例及血管受累情况。结论 MSCT后处理技术可提供较为详细的原发性肝癌信息,可在制定手术方案、预测手术风险及评估预后效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诊断。方法:8例小肝癌和1例微小肝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延迟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25-35秒、65-75秒和3-5分钟,对比剂用量80-100ml,注射速率3ml/s。结果:小肝癌和微小肝癌多期增强表现并不相同,可分为5类。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够充分反映出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血供特点和表现,使期早期诊断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析CT与MRI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年3月-2010年3月共76例确诊为肝癌的患者进行分组分析,并观察CT和MRI的诊断结果。结果 CT的敏感性为97.5%(95%CI:95.3-100%),阳性预测值为94.87%(95%CI:92.27-98.53%);MRI敏感性为91.66%(95%CI:88.36-94.58%),阳性预测值为90.90%(95%CI:87.22-93.45%),两组之间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诊断肝癌的临床过程中,CT的价值要明显高于MRI。  相似文献   

19.
酷似肝血管瘤的不典型肝癌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CT表现酷似肝血管瘤的不典型肝癌诊断要点及误诊原因,以期提高非典型肝癌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6年间误诊为肝血管瘤的不典型肝癌,均经病理或随访证实,共14例。经全肝CT平扫,然后于注射造影剂后30秒、60秒、2分钟、10分钟、25分钟后进行肝脏螺旋扫描,部分患者延时1小时扫描。结果平扫时, 26 /30个表现为不均匀低密度病灶, 4 /30个表现为均匀的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30秒、60秒表现明显强化或边缘不规则强化,强化区逐步向病灶中心推进; 2分钟、10分钟表现为高密度或略高密度; 25分钟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1 /30个病灶延时1小时后扫描表现为等密度病灶。结论酷似肝血管瘤CT表现的肝癌易误诊,螺旋CT多期动态扫描,结合B超、MRI等综合影像检查,AFP定量及临床随访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89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06年6月~2010年12月89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结果 通过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共显示109个癌结节,直径在0.9cm~3cm之间;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患者在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诊断率分别为52.29%、92.66%、80.73%、81.65%.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小肝癌的三期表现与特点是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灶,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灶与低密度灶,分别占20.18%、60.55%,在延迟期表现为低密度灶.结论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清晰反映小肝癌的血供变化特点,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