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概述泄泻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如水样而言。“泄者,如水之泄也,势尤舒缓;泻者,其势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名泄泻。”泄泻为一症状,很多疾病都可发生,应注意与痢疾鉴别,特别是温热泻。痢疾以里疾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特点。  相似文献   

2.
马美琴 《淮海医药》2003,21(5):403-404
泄泻是以脾胃功能失调 ,引起大便稀薄或如水样 ,便次增多为其主症的病证。《幼科金针·泄泻》说 :“泄者 ,如水之泄也 ,势犹纷绪 ;泻者 ,如水之泻也 ,势惟直下 ,为病不一 ,总名泄泻。”西医学称泄泻为腹泻 ,发于婴幼儿者又称婴幼儿腹泻。为小儿常见疾病 ,尤以 2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为多见 ,年龄愈小 ,发病率愈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以夏秋季节为多见。但婴幼儿不会说话 ,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不适 ,给辨证及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笔者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多年 ,总结出只要仔细观察小儿的大便 ,就可以大致了解有无泄泻及泄泻的原因 ,从而采取针…  相似文献   

3.
“泄泻”是夏秋两季常见的病症,根据我在57年夏秋两季门诊人数的统计,患泄泻的人数占治疗总人的23%强。祖国医学对于泄泻施以先后、缓急、标本的治疗,其中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及治本治标、五行生克、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方针。例如:内经标本病传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至真要大论“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后世诸医家又根据大便的颜色、腹疹和全身症状等来分别原因。如:泻下色黄腹痛者,属湿;泻下色白腹痛者,属寒;痛一阵,泻一阵,泻时濇滞者,属火;痛一阵,泻后痛减者,属食;腹中胀痛,泻后不减者,属  相似文献   

4.
小结 泄泻就是大便稀泄,次数增多,有因时气的影响而作泻,如夏秋间的湿热之气,非时的寒冷侵袭,所谓“湿胜则濡泄”“感寒则肠鸣洞泄”。有因过于饮食,肠胃受伤,脾气不运,而成泄泻的,  相似文献   

5.
〈内经〉以"泄"称泄泻一病,汉唐方书包括在"下利"之内,唐宋以后才称"泄泻",其中"泄"与"泻"含义有区别.泄者,漏泄之意,大便稀薄,时作时止,痛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病势较急.两者虽有缓急之别,但临床所见往往难以截然分开,故称之为"泄泻".中医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相似文献   

6.
<内经>以"泄"称泄泻一病,汉唐方书包括在"下利"之内,唐宋以后才称"泄泻",其中"泄"与"泻"含义有区别.泄者,漏泄之意,大便稀薄,时作时止,痛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病势较急.两者虽有缓急之别,但临床所见往往难以截然分开,故称之为"泄泻".中医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相似文献   

7.
小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 ,2岁以下婴幼儿更易受病 ,夏秋季节尤较常见。《医宗金鉴》“泻证门”中治疗小儿“火泻” ,首用“玉露散”以清其源 ,为治泻选方提供范例。笔者在 2 0余年临床中 ,曾多次效法 ,加减运用 ,疗效甚佳。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小儿“火泻”115例 ,年龄最小 3个月 ,最大8岁 ;男 68例 ,女 47例。1 2 临床特征 泄泻 ,泻时暴注下迫 ,多为黄水 ,泻出如射 ,粪出谷道犹如汤热 ,泻多涩滞 ,非食泻泻后觉宽之可比 ;肛门焦痛难禁 ,脘腹肌肤灼热 ,肚腹疼痛 ;心烦口渴或壮热烦渴 ,大渴引饮 ;溺赤短少或无尿 ,舌红干苔黄 ,脉数…  相似文献   

8.
小儿久泻,中医辨证属泄泻范畴,是小儿常见病症之一。多由于伤食、感染,引起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等泄泻之证,加之治疗不当或因营养、体质种种原因而未能及时恢复,终成缠绵难愈之证。过去我们对该病治疗多采用抗菌素、输液、禁食等措施。由于近年来抗菌素的毒性反应,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使用抗菌素尚需慎重考虑。如肠道菌群失调、耐药菌株的产生等,往往导致病情迁延,致使小儿体质虚弱及消化功能紊乱。治疗比较棘手,不易收效。  相似文献   

9.
婴幼儿泄泻的中医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幼儿泄泻主要由于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弱等原因引起。中医根据腹泻症状的急缓分为暴泻与久泻。暴泻有热泻、火泻、暑泻、食泻等 ,病多骤发 ,肠鸣腹痛 ,暴注下迫 ;久泻包括寒泻、脾泻、肾泻等 ,多属脾胃素虚 ,感受寒邪而起 ,证多迁延。泄泻调治不当或迁延日久 ,影响病儿营养 ,可酿成疳积。1 病因病理1 1 感受外邪 感受六淫外邪与泄泻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 ,“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指出了感受外邪以及温度、湿度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当夏秋暑湿行令季节 ,小儿感受暑湿时邪 ,每易热迫大肠发…  相似文献   

10.
原文 人皆知有泄泻,当分泄泻根源,冷则滑泄故无声,热则肠结为病,故致里急后重,如水注下有声,此名泻证热缘因,下面条陈病证。  相似文献   

11.
慢性泄泻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如:慢性菌痢、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营养吸收不良综合征等,中医医学认为慢性泄泻是因脾失健运、外感风邪、饮食内伤、七情不合所致。《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又“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泻不止也。”另外还有“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  相似文献   

12.
“五更泻”就是在清晨黎明之前,腹部脐下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除。多由于泄泻日久,损伤肾阳,或年老体弱,真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脾失温养。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明代医家张景岳说:“……每于五更之初或天将明时,即洞泄数次,有经月连年弗止者,或暂愈而复作者。或有痛或有不痛者,其故何也?盖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  相似文献   

13.
泽泻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多有记载。《名医别录》载:“生汝南池泻,五月、六月、八月采根,阴干。”《图经本草》曰“:今山东、河、陕、江、淮亦有之,以汉中者为佳,春生苗,多在浅水中,叶似牛舌,独茎而长,秋时开白花作丛,似谷精草……今人秋未采,爆干。”明代李时珍云:“去水曰泻,如泻水之泻也。”故名泽泻。本品味甘、淡,性寒。归肾、膀胱经。具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之功效。常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等。  相似文献   

14.
<正>原文丹溪治泄之法,泻水腹无痛疼,此证因受湿分明,四苓[方1]二术当餐,饮食入胃不佳,谷物不化犹存,此则气虚病之根,参术升麻芍并。[译义]根据朱丹溪治疗小儿腹泻的经验,泄泻水多,而腹不痛的,属于水湿下注者多用四苓汤加入苍术、白术,水煎饮服。如果饮食不振,泄泻有不消化食物的,是为脾胃气虚,运化无权,又多用人参、白术、升麻、白芍同服,常常获得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介绍廖品东教授运用小儿推拿治疗泄泻的经验。其提出"谨守病机,虚实论治",认为小儿泄泻的基本病机除脾虚湿盛外,关键在于大肠和小肠分清别浊的功能失调,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创立小儿推拿泄泻方,临床运用,取得良效。附典型病案1则以验证。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认为血尿时无疼痛,或有轻微胀痛者谓之“尿血”,痛甚者谓“血淋”。血尿一症常发生在“石淋”,“热淋”,“水肿”,“肾痨”,“血精”,“赤浊”,“症积”,“虚劳”等病症中。《素问、气厥论篇》谓“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金匮要略》亦谓“热在下焦者,则尿血”。这均说明尿血发生的原因是热邪,其部位在  相似文献   

17.
<正>小儿咳嗽、下利是儿科临床中最常见的症状,亦为中医儿科两个独立的病种,大多情况下单独出现,而咳嗽伴下利临床也较常见。小儿脏气清灵,感邪之后,病因明了,病机单纯,治疗亦是随拨随应,疗效快捷,但如出现两经同病或兼夹之症,则病机复杂,特别是出现治疗矛盾时,则治疗较为棘手。董氏儿科第六代传人董幼祺教授治疗小儿脾肺疾病具有独到的经验,笔者有幸跟董师侍诊,见老师处理咳嗽伴下利之症,每每得心应手,药到病除。现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8.
杨季国教授治疗小儿泄泻独创治泻四法,分别为清宣分疏法、扶脾健运法、疏肝平惊法、通腑泄浊法,并结合良好的护理,可取得满意疗效。并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9.
达原饮治疗小儿发热经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吾师张士卿教授用达原饮化裁治疗小儿疫毒或湿热夹滞发热,用抗菌素治疗无效者,每获效验,现介绍如下。 达原饮出自吴又可的《瘟疫论》。方由槟榔、厚朴、草果、黄芩、知母、芍药、甘草组成。书中载:“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营血,加芍药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四味,乃调和之品,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  相似文献   

20.
小儿腹泻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排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如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点的消化道疾病,小儿慢性腹泻病是指小儿腹泻病程>2个月[1]。本病属祖国传统医学"泄泻"范畴,古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