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3 毫秒
1.
目的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掌握分离株生化、血清学、毒力基因、耐药性状况。方法采集患者肛拭子标本,进行分离鉴定、耐药性分析、血清学分型,实时荧光PCR法检测毒力基因tdh、trh。结果 3份肛拭子中分离出O3、O1 2株不同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2株菌株均对氨苄西林耐药;1株同时携带毒力基因tdh和trh。结论这是一起由2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菌株携带双毒力基因可能是导致此次食物中毒患者临床表现较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无锡市2009~2011年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携带的主要毒力因子的流行状况,并对同血清型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方法应用PCR方法检测分离的35株副溶血性弧菌耐热性溶血毒素基因(tdh)、耐热性溶血毒素相关的溶血毒素基因(trh)和不耐热溶血毒素基因(tlh)。根据美国CDC PulseNet实验方法,用限制性内切酶SfiⅠ对O3﹕K6血清型菌株的染色体进行酶切,通过PFGE获得电泳图谱,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35株副溶血性弧菌tdh、trh及tlh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85.7%、8.6%和100%,77.1%的副溶血性弧菌携带的毒力基因为tdh+、trh-、tlh+。PFGE图谱显示,19株O3﹕K6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共有9种PFGE带型,带型100%相同的菌株几乎都出现在同一年代相近的时间点,但也出现了跨年代菌株。结论无锡市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较强,具有潜在的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暴发流行可能,需进一步加强监测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并进行血清学分型,应用PCR技术检测不同血清型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为食物中毒的病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在发生食物中毒现场采集可疑食物,患者粪便、肛拭、呕吐物,厨师手部拭样及食品操作间拭样等进行病原菌检验和血清学分型,应用PCR技术对45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TDH和TRH检测。结果 1978~2004年发生食物中毒48起,其中由细菌性引起的43起(89.58%)。2005~2007年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27起,其中16起(59.26%)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7起(25.93%)由金黄葡萄球菌引起;4起(14.81%)由2种及2种以上病原菌引起。共检出88株副溶血性弧菌,分为6个血清型,其中O1型23株(26.14%),O2型1株(1.14%),O3型37株(42.05%),O4型25株(28.41%),O5型1株(1.14%),O10型1株(1.14%)。应用PCR技术对45株不同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进行TDH和TRH检测,O1型16株菌中有15株TDH阳性,1株TDH阴性;O3型9株菌TDH均阳性;O4型20株菌中17株TDH阳性,3株TDH阴性。45株菌TRH1和TRH2均阴性。结论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O1、O2、O3、O4、O5、O10血清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离食物中毒患者粪便及食物加工工具样本中的病原菌,对分离菌株进行表型和毒力基因鉴定。方法采用TCBS平板法分离食物中毒样本中的病原菌。采用细菌系统鉴定方法,确定所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生化反应特性和血清型。采用PCR检测Vp分离株的种属特异基因、直接耐热溶血素毒力基因(tdh)和直接耐热相关溶血素毒力基因(trh)。采用K-B纸片法检测Vp分离株对1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从1例携带者和3例病人粪便标本中分离出4株Vp,从2份食物加工工具样本中分离出2株Vp。6株Vp分离株均属于含Vp种属特异基因的O1∶K56血清型,tdh基因阳性但trh基因阴性。6株Vp分离株生物学性状和药敏试验结果一致。结论tdh+/trh-O1∶K56血清型Vp是引起本次食物中毒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2003~2008年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学分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广东省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患者和水产品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布。方法采用血清玻片凝集试验对365株从食物中毒患者和水产品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结果365株副溶血性弧菌中,205株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以O3:K6型为主,血清型中排前3位的是O3:K6(71.71%)、O4:K8(10.24%)、O2:K3(4.39%);160株水产品分离株共分50个血清型,排前3位的是O5:K17(8.13%)、O2:K28(6.25%)、O2:K3(5.63%),无优势菌型。结论2003~2008年广东省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血清型以O3:K6型为主,水产品分离株血清型呈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烟台市不同来源副溶血性弧菌的优势血清型、耐药、毒力基因携带等病原学特征和分子分型特点。方法对2010-2015年分离于食源性疾病事件和主动监测中的病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的海产品及海水外环境的77株副溶血性弧菌测定14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通过实时荧光PCR检测tlh、trh、tdh、orf8 4种毒力基因,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77株副溶血性弧菌中仅1株氨苄西林耐药株,为海产品分离株(1.9%),且为AMP+FAZ双重耐药,对头孢唑啉的耐药率以海产品分离株较高(占44.2%),其次是腹泻患者分离株(5.0%),海水分离株100.0%中度敏感;携带≥1种毒力基因菌株占29.9%,全部病例分离株以4种组成形式携带毒力基因,其优势的血清型为O3∶K6(占50.0%);根据PT相似系数90.0%将77株副溶血性弧菌分成6个聚类群(A-F群),A群为优势群(占18.2%),A群内以SDYTVP001为代表的分子型别是优势带型(占64.3%),为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带型。结论烟台市副溶血性弧菌总体耐药情况较轻,病例分离株均携带毒力基因,PFGE型呈现多态性分布,存在优势分子型,为副溶血性弧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的早期预警、溯源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副溶血性弧菌VopT蛋白的菌群特异性,为建立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方法以及探讨VopT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根据副溶血性弧菌VopT蛋白基因(VPA1327)序列设计合成引物,通过PCR从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株WX06152(血清型O3∶K6)中扩增出目的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a(+)-VPA1327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应用MALDI-TOF-MS/MS鉴定和His镍柱纯化,并通过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血清,建立副溶血性弧菌VopT蛋白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分析其敏感性和毒力菌株特异性。结果 成功表达了大小为33 kDa融合蛋白,肽指纹图谱与副溶血性弧菌VopT蛋白一致。重组VopT抗血清能够特异性检测副溶血性弧菌毒力株的全菌细胞及其裂解蛋白,与环境株及其它种属菌株无明显交叉反应,灵敏度达到105CFU·mL-1。结论 重组VopT的抗血清具有良好特异性,为探讨VopT致病机理和分泌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查明一起食物中毒原因,提出预防建议。方法对2013年10月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从病人的4份呕吐物、5份肛拭样、1份梭子蟹、1份砧板残留物中全部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本次食物中毒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海产品煮熟煮透、生熟食品加工器具及容器严格分开是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丽水市贝类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分型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丽水市贝类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为防治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从丽水市区农贸市场等采集贝壳类水产品,常规方法分离副溶血性弧菌,参照GB/T 4789.7—2003方法,用标准血清进行分型,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检出阳性标本28份,检出率为26.67%(28/105)。分离得到的28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属于7个血清群,分别为O:4群占39.29%(11/28)、O:3群占14.29%(4/28)、O:2群占14.29%(4/28)、O:11群占14.29%(4/28)、O:1群占7.14%(2/28)、O:7群占7.14%(2/28)、O:10群占3.57%(1/28)。28株副溶血性弧菌中有25株对氨苄西林耐药,1株对四环素耐药。结论从丽水市贝类产品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具有血清分群多样化和耐药性简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和荧光PCR技术对成都市2008-2009年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子分型和毒素基因检测,分析感染来源。方法利用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基因和耐热相关溶血素(trh)基因。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进行分型,所得结果用BioNumerics V 4.0软件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试38株分离菌tdh基因阳性有31株,2株为trh阳性。以SfiⅠ酶切后PFGE分型,38株菌被分成了24个带型,大多数暴发有各自优势型别,其中有两起暴发优势型别一致;环境分离株菌型分散。结论多起暴发事件分离株之间PFGE型别差异大,成都市副溶血性弧菌暴发的感染来源复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副溶血性弧菌O3∶K6血清型三重PCR检测方法。方法基于副溶血性弧菌种特异性基因toxR,O3血清群特异性基因vp0209,K6血清型特异性基因vp0230,建立O3∶K6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三重PCR检测方法。对该方法的检测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该方法对O3∶K6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具有很好的检测特异性,灵敏度可以达到102 CFU/PCR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济宁市淡水产品养殖链条中致病性弧菌分布情况。方法 2016-2018年采集济宁市淡水产品及养殖链条环境样品488份,依据GB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国家食品微生物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和《淡水动物性水产品养殖环节中常见弧菌专项监测工作手册》等进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和河流弧菌的检测。结果济宁市淡水产品及养殖链条环境产品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总检出率分别为23.98%(117/488)、14.96%(73/488)和0.20%(1/488),未检出溶藻弧菌和河流弧菌;养殖链条中的鱼类、螃蟹类、环境(饲料、水藻、鱼苗、粪便、手)、水体、水底沉积物弧菌检出率分别为52.08%(75/144)、13.64%(6/44)、29.17%(7/24)、43.29%(71/164)和28.57%(32/112)。霍乱弧菌在鱼类样品中的检出率较高,为37.50%(54/144),117株霍乱弧菌血清型鉴定均为非O1/非O139型霍乱弧菌,均未检出ctxAB毒力基因。副溶血性弧菌在水体中的检出率较高,为21.95%(36/164),对73份样品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tlh基因、tdh和trh毒力基因检测,tlh+tdh-trh+和tlh+tdh-trh-携带率较高,分别为46.58(34/73)、42.47%(31/73)。结论济宁市淡水产品养殖链条中致病性弧菌主要分布在水体及鱼类中,且均为非O1/非O139型霍乱弧菌,致病风险较低;副溶血性弧菌trh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有潜在的致病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浙江省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O3:K6血清型菌株的分子分型特征,为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选择副溶血性弧菌的7个管家基因dnaE、gyrB、recA、dtdS、pntA、pyrC及tnaA,对62株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03:K6血清型菌株样本进行PCR扩增、测序,Chromas软件和DNAStar软件分析,核酸序列上传至MLST数据库进行比对,获得每株菌的序列型,绘制多位点序列分型遗传进化树并进行亲缘性分析。结果62株副溶血性弧菌03:K6血清型菌株中,59株菌为ST-3型(3,4,19,4,29,4,22),1株菌为ST-121型(3,2,82,52,4,78,66),1株菌为新的ST型(5,10,34,27,77,49,23),1株菌仅gyrB基因第562位点由C突变为T,其余基因序列与ST4型(3,5,22,12,20,22,25)一致。结论浙江省副溶血性弧菌03:K6血清型菌株的主要MLST型别为ST-3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青岛市售养殖海水虾中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方法 以常规培养法分离,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PCR扩增法检测毒力基因,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样品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78.1% (50/64),所有菌株均不含tdh基因,其中3株菌含trh基因,所有菌株对头孢拉啶耐受,96%菌株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耐受,部分菌株对头孢呋新钠、链霉素、四环素、土霉素和复方新诺明耐受,少量菌株出现耐受3类抗生素以上的多重耐药性。结论 青岛市售养殖海水虾中副溶血性弧菌存在较严重的污染和一定程度的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致病小肠结肠耶氏菌(简称:耶氏菌)DNA特征及其表达。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DNA序 列分析、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检测耶氏菌致病基因(adherent invasion locus;ail),并用自凝试验、刚果红试验检测其毒力表达。结果:PCR和DNA序列分析证实致病性耶氏菌O:3、O:9、O:5,27血清型含有ail致病基因,而非致病型O:4,33、O:7,8血清型不含有ail基因。此外,O:22血清型也含有ail基因与文献报告ail核苷酸序更列同源性为88.3%。O:3、O:9、O:5,27致病血清型DNA指纹图谱相类似,O:22血清型部分DNA片段与0:3血清型相似,而非致病O:4,33血清型DNA指纹图谱完全不同。毒力试验显示致病性耶氏菌全部阳性,3株O:22血清型均有少数菌落刚果试验阳性。结论:致病性耶氏菌含有ail致病基因,DNA指纹图谱相似,但表现为多态性。O:22血清型含有ail基因,DNA指纹图谱部分与O:3血清型相似,少数菌落毒力试验呈阳性反应,该血清型可能存在潜在致病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从贵州省1例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中分离鉴定O157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并对其进行毒力基因检测。方法 收集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mEC肉汤增菌后,采用O157胶体金进行初筛,阳性者增菌液经免疫磁珠富集后进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分离,对分离株进行系统生化鉴定,O157、H7诊断血清凝集,应用特异性PCR进行rfbE和fliC基因鉴定,以及stx1、stx2、eaeA和hlyA 4种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腹泻病例粪便标本经mEC肉汤增菌后,检测O157胶体金阳性;增菌液经免疫磁珠富集后培养出可疑菌落,经系统生化鉴定为大肠杆菌,血清型为O157∶H7;PCR检测O抗原特异性rfbE基因和H7特异性fliC基因均阳性;毒力基因eaeA、stx2和hly均阳性,stx1阴性。结论 分离株确诊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为贵州省腹泻病例中首株该病原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监测河南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腹泻病人和宿主动物中带菌情况,分析其血清学分布及毒力基因情况,探索疾病发生的原因。方法 对2007-2010年河南省监测点的标本进行初步鉴定,鉴定后菌株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进行最后鉴定,对部分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并进行ail、ystA、ystB、yadA、verF、rfbC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河南省2007-2010年共监测各类标本8 561份,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株273株,检出率为3.19%;各年份菌株检出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血清分型中O∶5血清型占比最高(31.63%),其次为O∶8(17.35%),O∶3型占比也较高(11.22%),O∶9则未发现。猪的血清型分布最广,共涉及9个血清型,人的血清型主要为O∶3,O∶8,O∶10。毒力基因测定在病人、猪、牛、犬中检出致病菌株。结论 河南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人群和各类动物中均有存在。人群中流行的血清型与全国流行情况一致。河南省最重要的动物宿主是猪、牛、犬,其在人类感染该病中可能会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不同分离株弓形虫hsp70基因的比较 ;运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 (PRA)建立一种简单的虫株鉴定方法。 方法 采用PCR技术扩增hsp70基因 ;采用 3种限制性内切酶Bsp12 86Ⅰ、BstXⅠ、MboⅠ分别对该基因进行酶切比较。 结果 从 5种不同分离株的弓形虫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相似的约 2 0 2 2bp的完整HSP70基因阅读框序列 ;Bsp12 86Ⅰ酶切 5株弓形虫有 2组不同酶谱 ,而BstXⅠ、MboⅠ酶切的片段各株间没有差异。结论  5种不同分离株弓形虫的hsp70基因片段大小基本相同 ;但酶切图谱有差异 ,这可以为虫株鉴定和毒力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一起食物中毒中分离的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为查明原因和溯源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患者、食品从业人员、环境样本以及留样食品进行分离、鉴定,对分离的菌株进行PFGE分析。结果本次事件共采集137份样本,检出11株副溶血性弧菌,其中5株来自病人样本,3株来自冷菜间厨师样本,1株来源于生扇贝样本,2株分别来自龙虾池、桂鱼池养殖水。11株菌株经PFGE分析,除1株患者样本与其余10株的同源性为60.0%外,其余10株副溶血性弧菌的同源性为100.0%。结论 PFGE分型技术揭示菌株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为事件的分析和追溯来源提供分子流行病学证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河南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宿主分布、血清学及毒力基因情况。方法于2011—2013年采集腹泻病人粪便、各类家禽家畜粪便、苍蝇以及生熟肉制品涂抹标本,共6 057份,采用冷增菌方法进行目的菌分离。对不同宿主样本中分离到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系统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和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 6 057份样本中共分离出288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检出率为4.75%。所分离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主要血清型是O∶8和O∶5,生物分型以1A为主。O∶3血清型多具有致病性,其中以猪分离株最多。结论河南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人群和各类动物中均有存在,猪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致病性菌株的主要宿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