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3月在深圳市中医院确诊的11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人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影像特征,运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等后处理方法显示真腔、假腔和内膜片。结果:64层螺旋CT对11例病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真腔、假腔和低密度内膜片的显示率均为100%,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破口位置距腹主动脉开口平均24.1 mm,累及范围平均48.5 mm,夹层段肠系膜上动脉管腔直径平均增粗12.7 mm。11例病人中,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血栓形成8例,假腔内血栓形成4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变,可作为该病无创性确诊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2.
钱家新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2):2046-204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血管成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或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26例的64排螺旋CT资料.使用philips 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增强扫描于注射对比剂后延迟25 ~ 30 s扫描动脉期,60~ 65s扫描门静脉期.在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重组肠系膜上动脉图像,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和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26例患者均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26例中发现肠系膜上动脉夹层6例,其中单纯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例,腹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5例,CT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内真假腔和低密度的内膜片;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病变16例,CT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管壁钙化、管腔狭窄、血栓形成,肠壁增厚、水肿.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4例,包括十二指肠瘀滞症3例,CT表现为十二指肠第一、二段扩张,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变小;“胡桃夹”综合征1例,CT表现为左肾静脉受压及远端左肾静脉扩张.结论:64排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成像可以明确观察肠系膜上动脉各类病变情况及周围血管情况,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孤立性腹部小动脉夹层(IAVAD)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的特征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7月至2017年0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例IAVAD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三维后处理技术,如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等,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肠系膜上动脉夹层8例,腹腔干动脉夹层6例,左侧肾动脉夹层1例;夹层第一破口发于左侧壁8例,前壁5例,右侧壁2例;第一破口最大径线(0.53±0.22)cm;第一破口距其根部(1.99±1.09)cm;夹层长度(4.85±3.07)cm;15例均可见真假腔,假腔面积大于真腔面积12例,真腔或假腔内合并血栓5例;合并腹部动脉粥样硬化13例;病变血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5例;支配脏器出现动脉血运障碍性改变2例。结论:MSCTA及其三维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IAVAD的影像学特征,可为IAVAD的诊断及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孤立性外周动脉夹层与主动脉夹层的不同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孤立性外周动脉夹层和2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CTA图像,对比其影像学特征。结果:主动脉夹层和孤立性外周动脉夹层CTA图像均可清晰分辨真腔、假腔及夹层累及动脉长度。两组大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动脉硬化表现。两组间比较,假/真腔比值、动脉受累长度、动脉硬化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孤立性外周动脉夹层往往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受累动脉局限,真腔往往大于假腔,病情相对稳定,其影像学表现与主动脉夹层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
16排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原始图像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及容积再现等三维重建。结果CT增强扫描及重建可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增宽、动脉壁钙化、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破口位置及内膜剥离范围。结论螺旋CT可以满足临床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需求,为临床治疗提供所需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血管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17例行CT主动脉夹层血管造影病例进行多种后处理重建,包括容积再现技术(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 根据Debakey分型:Ⅰ型5例,Ⅱ型3例,Ⅲ型9例,综合运用多种血管重建技术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情况.结论 64排螺旋血管重建技术能够明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带膜血管内支架腔内隔绝治疗后,受累的内脏动脉血流变化涉及到重要脏器的血供。目的:观察Ⅲ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带膜血管内支架腔内隔绝治疗后腹部内脏动脉血流的变化。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对象:2004-05/2007-06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急慢性Debakey Ⅲ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病程3h~2年;急性夹层11例,亚急性及慢性夹层17例;破裂口均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5例只有1个破裂口,23例有2个以上破裂口。方法:治疗前后28例患者均经16排超高速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行经升主动脉高压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观察内脏动脉血流情况;经主动脉真腔于内脏动脉附近低压手推对比剂,观察内脏动脉真腔血供情况,并进行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患者全部接受带膜血管内支架腔内隔绝治疗,仅封堵主动脉第一破口,其他破裂口不作一期处理。主要观察指标: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血运来源情况,真腔血供的改善情况。结果:28例患者共112条腹部内脏动脉,经CT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检查,87条血管能确定其供血情况,其中31条真腔血供受损,占35.6%,具体为完全真腔供血8条(26%),真假腔混合供血7条(23%),完全假腔供血13条(42%),无供血3条(10%)。经腔内修复后再评价此31条血供受损血管,完全真腔供血的8条均有改善(100%);真假腔混合供血的7条也均获改善(100%),其中4条恢复完全真腔供血,3条恢复为真腔供血为主;完全假腔供血的有12条获得改善(92%),其中4条恢复为真腔供血为主,8条有真腔供血参与;3条无供血的有2条获得改善(67%),恢复为真腔供血。结论:带膜血管内支架腔内隔绝治疗后,各型血运受损的腹部内脏动脉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无血运减少和内脏缺血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1. 5T MRI与64排128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6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分为1. 5T MRI组与64排128层螺旋CT组,分别进行1. 5T MRI检查以及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而且所有患者均进行心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两组的AD征象(假腔、真腔,Debakey分型,撕脱内膜片,再破口,内膜破口,受累主动脉分支,溃疡,附壁血栓以及主动脉壁钙化)。结果:1. 5T MRI组以及64排128层螺旋CT组的AD征象(假腔、真腔,Debakey分型,撕脱内膜片,再破口,附壁血栓)相比无明显差异(P 0. 05),内膜破口,受累主动脉分支,溃疡以及主动脉壁钙化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P 0. 05)。结论:1. 5T MRI与64排128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均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应用效果,在内膜破口,受累主动脉分支,溃疡以及主动脉壁钙化方法具有显著的差异,可以联合使用,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9.
林惠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3,(12):2239-2241+2245
目的:探究分析16排螺旋CT与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扫描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于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在我院行CT检查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共66例。所有受检者均进行16排螺旋CT检查和HRCT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分析16排螺旋CT和HRCT的影像学征象、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经手术病理诊断,阴性(良性结节)患者共26例,阳性(恶性肿瘤)患者共40例。16排螺旋CT和HRCT检查方法在分叶征、钙化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气泡征、短毛刺征、血管集束征中的检查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HRCT检查的诊断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均高于16排多层螺旋CT诊断。结论:16排螺旋CT与高分辨率CT扫描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与常规螺旋CT相比,高分辨率CT的诊断效能更高,为后续临床治疗能提供更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分别应用GE62排螺旋CT与彩超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AAD患者纳入本研究,病例数为30例。纳入的全部患者均分别开展GE62排螺旋CT与彩超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内膜瓣、内膜破口、分支受累与真假双腔检出率,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第一破口长度进行评价,分析两种方式的第一破口长度与LSA距离,检测两种方式的真腔远端直径距离。结果:62排螺旋CT诊断内膜瓣、内膜破口、分支受累检出率分别为100.00%、95.56%、83.33%,显著高于彩超检出率的69.23%、95.00%、16.67%,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62排螺旋CT诊断真假双腔检出率为100.00%,其与彩超检出率相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2排螺旋CT与彩超两种检查方式在第一破口长度、第一破口长度与LSA距离、真腔远端的直径距离测量方面均未表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彩超检查相比,在AAD患者的诊断中应用GE62排螺旋CT可获得较为准确的诊断结果,其能有效检出动脉夹层病灶,临床上应用更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的MSCT表现,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64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证实的AD成像资料,运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成像等后处理方法显示真腔、假腔和内膜片。结果 50例AD均清楚地显示主动脉全程及其主要分支,均能辨别真腔、假腔、内膜片及撕破口部位,其中DebakeyⅠ型15例,DebakeyⅡ型6例,DebakeyⅢ型29例。主动脉弓三大分支受累5例;腹腔干受累9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10例;右肾动脉受累8例,左肾动脉受累12例;右侧髂总动脉受累7例,左侧髂总动脉受累13例,双侧髂总动脉均受累5例;合并动脉瘤或瘤样扩张4例;合并假腔内血栓形成10例;合并主动脉壁钙化23例。结论多层螺旋CT能为主动脉夹层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共进行32人次螺旋CT检查.层厚5~10mm,螺距1~1.5。对其螺旋CT影像的征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钙化移位5例(31.3%),显示真假腔13例(81.3%),其中4例(25%)真腔明显较假腔变窄;内膜破裂显示7例(43.8%);显示撕裂内膜片11例(70%);附壁血栓显示3例。结论:螺旋CT是评价和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术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经CTA诊断为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用患者均采用CT增强扫描,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CAT检查对于主动脉夹层分型、真假腔、破口位置、各分支受累情况及三维表现。结果:8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Stanford A型24例、B型56例;真腔平均强化CT值高于假腔平均强化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髂总动脉最易受到累及,降主动脉近端破口位置较多;MRP及CPR对破口的显示率较高,CPR、MRP、CTVE及VR对真假腔的显示率较高,CPR、MRP及VR对内膜瓣的显示率较高。结论:CTA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腔内治疗术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对主动脉夹层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010—01—2013—03收治的主动脉夹层38例采用16排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38例主动脉夹层经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依据Debakey分型,Ⅰ型主动脉夹层16例,Ⅱ主动脉夹层13例,Ⅲ主动脉夹层9例。结论:16排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对主动脉夹层具有扫描时间短、无创、多角度,多平面对主动脉夹层观察,充分了解主动脉夹层位置、范围及与其它血管、组织、器官关系,为临床提供第一手影像资料,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明确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进行二维和三维图像重建,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表面遮盖成像(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结果:Debakey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5例。主动脉夹层的特异征象主要为分离移位内膜、真假腔的存在;非特异性征象为主动脉壁增厚钙化、主动脉不规则扩张、附壁血栓。MPR和CPR能较好地显示病变范围、大小及病变细节,而SSD、MIP和VR能良好显示管壁钙化情况和病变空间关系。结论:16层螺旋CT是一种准确、有效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64-MS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2014年我院收治的26例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螺旋CT连续胸腹联合增强扫描检查,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行MPR、MIP及VR等处理分析。结果 De-bakey I型5例,II型5例,III型13例,不典型夹层3例。CT清晰地显示了AD的内膜片裂口、真腔、假腔及其范围,CT征象主要表现为分离移位的内膜、撕裂口、真假腔、主动脉壁呈半月状或环状增厚、钙化、主动脉不规则扩张。结论 64-MSCTA可以明确诊断诊断AD并显示解剖细节,对选择治疗方式及评价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6例连续典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均行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并将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重建后处理,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5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依据De Bakey分型:Ⅰ型14例,Ⅱ型2例,Ⅲ型40例。所有患者真假双腔及内膜片均清晰显示,其中3例(5.4%)患者为三腔(双假腔)主动脉夹层,其一例患者急性期假腔及伴有血栓的慢性期假腔各一个。真腔Ct值多较假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显示了所有患者初始破口的位置,并发现50例(89.2%)患者存在一个破口或多个再破口,6例(10.7%)未见再破口。CTA清晰显示了主动脉夹层范围、重要分支血管受累、内膜片旋转方向以及假腔内血栓形成情况。结论 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无创、快速、准确性高等优点,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可靠影像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人腹腔干异常的MSCT诊断和后处理选择。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6月上腹部MSCT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发现腹腔干变异和病变共65例,分析变异和病变的CT表现并比较三维重组的显示效果,结合临床表现、脏器灌注、疾病类型进行总结。结果 (1)腹腔干变异27例: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共干16例,表现为腹主动脉发出短粗的动脉干后直接分出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缺如2例,表现为肝总动脉与脾动脉分别单独起自腹主动脉前壁。腹腔干一级分支起源变异9例,表现为肝总动脉或脾动脉不从腹腔干发出,而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VR能立体直观显示腹腔干变异。(2)腹腔干管壁病变32例:腹腔干孤立性夹层5例,表现为血管壁内膜撕裂形成真假双腔,其中2例合并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腹腔干动脉瘤20例,表现为管腔局限性囊状或梭形扩张,其中14例合并其它内脏动脉的动脉瘤或夹层。腹腔干附壁血栓7例,表现为腹腔干管壁血栓形成,管腔变窄。MPR能清楚显示夹层的破裂口及内膜片,VR可直观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3)中弓韧带(压迫)综合征6例:表现为腹腔干近端受中弓韧带压迫呈"鱼钩状"或"U形"狭窄及狭窄后扩张。斜矢状位MPR有助于观察。结论 CT增强血管成像能有效诊断及区分腹腔干的变异及病变,辅以恰当的后处理技术,能清晰立体直观的显示腹腔干异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以及不同分型的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2-2014-01收治的12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根据CTA及DSA进行分型,探讨各型夹层的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2例患者中,6例保守治疗成功,6例行介入治疗。手术患者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在出院前腹痛消失。结论:CTA能直观显示SISMAD的位置,长度及病变程度,可作为诊断及随访本病的无创、准确及快速的检查方法。血管介入技术能够迅速解除夹层对动脉血流的影响,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13例夹层动脉瘤均进行了MSCTA胸腹联合检查,将原始数据在SGI工作站进行MPR, SSD, MIP及VR等后处理.结果 13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得到满意显示.结论 MSCTA是诊断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