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micro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microarray-CGH)技术被应用到临床细胞遗传学领域.该技术是选择DNA特殊片段作为靶,固化在载体上,形成密集、有序的分子微阵列.然后,从测试标本中提取DNA,将测试DNA和参考DNA用不同的荧光色素标记,杂交到微阵列上,通过检测这两种荧光色素的比率,了解待测标本基因拷贝数的变化.其能够检测染色体亚微结构异常.微阵列技术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用于产前、产后和植入前诊断染色体亚微结构异常.  相似文献   

2.
近年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micro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microarray-CGH)技术被应用到临床细胞遗传学领域。该技术是选择DNA特殊片段作为靶,固化在载体上,形成密集、有序的分子微阵列。然后,从测试标本中提取DNA,将测试DNA和参考DNA用不同的荧光色素标记,杂交到微阵列上,通过检测这两种荧光色素的比率,了解待测标本基因拷贝数的变化。其能够检测染色体亚微结构异常。微阵列技术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用于产前、产后和植入前诊断染色体亚微结构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技术在植入前胚胎非整倍体筛查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生殖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冻存的正常8细胞胚胎4枚,患者夫妇均自愿捐献冻存胚胎用于科研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分别从4枚冻融胚胎中获取卵裂球进行多重置换扩增,扩增产物经过酶切、荧光标记、纯化、定量后与处理后的正常女性单个淋巴细胞扩增产物共同杂交(采用aCGH芯片),利用Agilent扫描仪扫描芯片、获取图像并通过软件读取和分析数据,将重复/缺失区域在染色体上定位.结果:胚胎1的1~4号样本中1号样本的aCGH结果为47,XX,del(5)(p15.33-p12),del(9)(q13-q34.13),+21;2~4号样本均为46,XX.胚胎2的5、6号样本结果均为47,XX,+19.胚胎3的7、8号样本结果均为46,XX.胚胎4的9、10号样本结果均为46,XY.结论:aCGH能够用于检测植入前胚胎单个卵裂球细胞全基因组的非整倍体筛查.  相似文献   

4.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胎儿发育迟缓、畸形、死胎和其他遗传性综合征的根本原因.产前诊断致力于早期发现和预防上述遗传病,以提高人口素质.20世纪70年代以来,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技术是染色体病诊断和产前诊断的“金标准”,但其耗时长、分辨率低.为克服上述缺点,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技术应运而生,该方法无论从检测速度、自动化程度、覆盖面和分辨率方面均较传统细胞遗传学方法有极大程度的提高.笔者拟就ACGH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技术在染色体相互平衡易位和罗氏易位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卵裂期胚胎活检单个卵裂球,用于全基因组扩增后,利用aCGH技术进行染色体组拷贝数变异检测,选择染色体平衡的胚胎移植,随访跟踪临床结局。结果:90例临床PGD取卵周期中,相互平衡易位58例,罗氏易位32例,共活检卵裂期胚胎528枚,明确诊断518枚(98.1%),总体单胚胎移植临床持续妊娠率46.8%。其中,相互平衡易位新鲜周期移植持续妊娠率38.7%,冷冻周期持续妊娠率45.0%;罗氏易位冷冻周期持续妊娠率61.5%。结论:aCGH技术在染色体易位PGD中应用能够获得理想的临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 CGH)技术对产前超声检查异常胎儿染色体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6例产前超声异常孕妇,抽取的羊水样本经常规G显带染色体分析后应用aCGH技术进行染色体变异分析。结果 1~14号羊水样本a CGH分析未见143个疾病相关位点染色体拷贝数的增加/缺失(100 Kb),全基因组筛查未见染色体拷贝数增加/缺失(1 Mb);15号羊水样本的9号染色体9p13.3~9p21.11区域35.8 Mb拷贝数增加,该区域拷贝数增加与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自闭症等有关;16号羊水样本的2号染色体2p25.3~2p23.1区域30.7Mb拷贝数增加,该区域拷贝数增加与生长发育迟缓及其他结构畸形有关。结论利用a CGH技术可以快速地分析和鉴定染色体微缺失或微重复变异,与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互为补充,有利于提高胎儿超声异常的产前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7.
高健  郭文潮  梅冰  马丽爽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2):3613-3615
目的:了解脑部发育异常(胼胝体发育不良)胎儿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化,探讨微阵列基因组杂交在产前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对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的胎儿及其父母采用微阵列基因组杂交(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rray-CGH)技术进行基因组拷贝数变化的检测分析(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结果:经过array-CGH分析,在胎儿染色体7q36.3端粒位置发现存在1.4Mb的片段缺失,位于chr7:155257241-156684811,经与数据库对照分析证实为致病性缺失片段,而其父母未发现同样的基因片段异常,明确了胎儿异常的遗传学原因.结论:array-CGH是一种高通量、高分辨率及高准确性的遗传学分析技术,能够发现染色体片段上的亚微结构异常,是临床遗传学不可或缺的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诊断2例7q11.22微缺失,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和7q11.22缺失的相关性。方法对应用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的2例不明原因智力低下/发育迟缓患儿采用aCGH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化(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分析。结果发现2例患儿均为7q11.22片段缺失,分别位于:chr7:69479621-69539140;chr7:69945652-70019838,经与数据库比对均为致病性缺失片段(AUTS2基因)。结论 aCGH技术可以弥补染色体核型分析的不足,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高分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CGH)对55例不明原因的智力低下或发育迟缓(mental retardation or developmental delay, MR/DD)患儿进行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 CNVs)检测, 寻求与遗传学相关的致病因素, 探讨aCGH对不明原因MR/DD患儿可能的分子病因诊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3年6月-2013 年12月到本院儿科初步诊断为MR/DD的患儿55例, 应用25~50 K CytoScan HD芯片检测全基因组CNVs, 联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分析致病性CNVs。结果 在55例不明原因MR/DD患者中共检测到21例存在罕见CNVs。通过比对数据库, 21处CNVs确认为致病性CNVs。19例患者携带与MR/DD相关的CNVs。2例为已知综合征患者, 其中1例为Turner综合征, 1例为1p36缺失综合征。结论 基因组CNVs相关的微缺失或微重复是不明原因MR/DD的病因之一, 这些片段均无法被常规染色体G带检查所识别。aCGH可以提高对不明原因MR/DD患儿的分子病因诊断水平, 对深入研究MR/DD病因机制有重要意义, 为患儿预后和家庭再发风险评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基因组杂交是在荧光原位杂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细胞-分子遗传学技术.该技术无需细胞培养,通过1次检测即能筛查整个基因组DNA拷贝数的增减,检测周期短,效率高.在染色体数目异常、染色体复杂结构异常及标记染色体来源判定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诊断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寻找肿瘤、出生缺陷及遗传病的染色体致病位点和探索新的肿瘤相关基因及遗传综合征等领域.高分辨染色体制备技术及基因克隆技术的先后引入将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的分辨率不断提高,使之真正成为了连接细胞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的桥梁技术.高分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因耗费低、可行性高而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是在荧光原位杂交(FISH)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可在一次杂交实验中检测出不同基因组DNA拷贝数的变化并在染色体区带上定位,使间期细胞全基因组的快速检测成为可能。系统介绍比较基因组杂交的基本原理、主要方法、近期应用、方法评价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是在荧光原位杂交(FISH)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可在一次杂交实验中检测出不同基因组DNA拷贝数的变化并在染色体区带上定位,使间期细胞全基因组的快速检测成为可能.系统介绍比较基因组杂交的基本原理、主要方法、近期应用、方法评价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来源非双原核胚胎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的利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常规体外授精-胚胎移植助孕患者2698个新鲜周期,比较来源双原核胚胎(2PN-E)与无原核胚胎(0PN-E)及单元核胚胎(1PN-E)的卵裂率、胚胎利用率、妊娠率,并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1、2PN胚胎与0PN、1PN胚胎卵裂率为97.8%VS28.3%VS92.1%(p值<0.0001),0PN胚胎卵裂率远远低于正常2PN胚胎及1PN胚胎;2、2PN胚胎与0PN、1PN胚胎卵裂胚胎的胚胎利用率为64.9%VS23.4%VS25.7% (p值<0.0001),0PN、1PN胚胎利用率也低于正常2PN胚胎;3、新鲜移植2PN胚胎与0PN、1PN胚胎妊娠率为35.7%VS13.6%VS 0%,(p值<0.05),OPN胚胎妊娠率低于正常2PN胚胎,但具有一定的妊娠率,而且移植周期中部分包含OPN胚胎患者移植妊娠率妊娠率为37.9%,比正常纯2PN胚胎移植患者稍高(p值>0.05),无统计学差异性;1PN胚胎妊娠率为0,而且移植周期中部分包含1PN胚胎患者移植妊娠率妊娠率为23.8%,比正常纯2PN胚胎移植患者低(p值<0.05),有统计学差异性;4、其中3例纯OPN-E移植妊娠患者均成功分娩健康婴儿.结论:在ⅣF-ET治疗周期中,对于2PN-E极少或无2PN-E的周期,OPN-E可考虑进行胚胎移植,1PN胚胎相对利用价值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2胚胎的各种形态特征对D3胚胎质量、D6囊胚发育和胚胎着床潜能的影响,以评估D2形态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常规IVF或ICSI授精后42~44 h观察D2胚胎形态特征,按D2细胞数、碎片比例、卵裂球大小均匀程度和卵裂球内的核特征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的D3优质胚胎率、D6囊胚形成率和着床率。按卵裂球内的核特征分组,将胚胎分为A级(胚胎的每个卵裂球内均可见单核)、B级(胚胎至少有1个卵裂球内未见核)、C级(胚胎每个卵裂球均未见核)和D级〔胚胎至少有1个卵裂球内见多核(≥2个核)〕。结果:①4细胞胚胎的体外发育能力和体内着床潜能优于另外两组,>4细胞胚胎的D3优质胚胎率和着床率高于<4细胞胚胎。②碎片≤10%的D2胚胎的体外发育能力和体内着床潜能优于碎片>10%的胚胎。③与其他各组相比,A组具有最高的体外发育能力和着床潜能,在形态优质的D2胚胎中,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而D组胚胎中,D3优质胚胎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而且在移植的27个D组胚胎中,没有胚胎着床。结论:碎片≤10%的4细胞胚胎具有较高的体外发育能力和体内着床潜能;同时,D2核评估可独立预测胚胎体内外发育能力,选择时应优先考虑每个卵裂球上均可见单核的胚胎;胚胎中多核的存在是发育潜能受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中胚胎卵裂球损伤是否作为独立的因素影响妊娠结局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8年1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FET的患者病历,根据复苏后移植胚胎的卵裂球的完整与否分为两组:复苏后移植胚胎的卵裂球均完整组287例,移植胚胎的卵裂球均有部分损伤组51例。应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了冻融后胚胎卵裂球损伤及胚胎质量与临床妊娠率的关系。结果:FET胚胎卵裂球完整组与卵裂球损伤组在女性年龄,平均每周期移植胚胎个数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卵裂球完整组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均高于卵裂球损伤组(36.2%vs 21.6%,22.3%vs 13.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卵裂球完整组移植的胚胎中含有优质胚胎的周期比例数要多于卵裂球损伤组(74.9%vs 58.8%,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平衡了优质胚胎的影响后,卵裂球损伤与临床妊娠率之间无显著性关系(P>0.01)。结论:冻融胚胎卵裂球损伤与临床妊娠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胚胎质量是影响临床结局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时 ,胚胎质量及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影响胚胎着床的两个关键因素 ,改善胚胎质量和增加子宫容受性有助于胚胎着床。现就相关因素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中卵母细胞及卵裂期胞质空泡对早期胚胎发育及囊胚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或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术(ICSI)治疗的有空泡异常形态发生的474个周期(共469例患者)共获卵8 324个,其中形态完全正常的MII卵母细胞共5 392个为胞质形态正常组,有空泡的卵母细胞共510个为卵母细胞胞质空泡组,同时该研究还发现了559个在卵母细胞期无空泡而在卵裂期出现空泡的胚胎作为卵裂期空泡组;比较各组间的优质胚胎率及可利用囊胚率。结果:卵母细胞胞质空泡组的优质胚胎率及可利用囊胚率均低于胞质形态正常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裂期空泡组的优质胚胎率及可利用囊胚率均高于卵母细胞胞质空泡组,但仅优质胚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利用囊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患者移植全部有卵母细胞胞质空泡的胚胎,其中3例单胎足月活产,1例患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其余两名新生儿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卵母细胞胞质空泡及卵裂期自发空泡的形成可能并不降低形成早期胚胎的质量及发育潜能,这些胚胎可以正常着床及足月活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常规体外受精(IVF)后新鲜周期移植非正常原核(0PN/1PN)来源胚胎的临床结局,探讨非正常原核来源胚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生殖医学科接受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10 834周期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按胚胎来源将移植周期分为5组,A1组:均为0PN胚胎,A2组:0PN+2PN胚胎,B1组:均为1PN胚胎,B2组:1PN+2PN胚胎,C组:均为2PN胚胎,分别比较A1、A2与C组,B1、B2与C组及A1组与A2组的临床、实验室数据及妊娠结局。结果①A1组、A2组、C组年龄、不孕年限、刺激周期次数、周期获卵数、移植胚胎数、种植率、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且C组种植率、妊娠率和活产率明显高于A1、A2组,但流产率明显低于A1、A2组。②B1组、B2组、C组年龄、刺激周期次数、周期获卵数、移植胚胎数、种植率、妊娠率及活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且C组种植率、妊娠率和活产率明显高于B1、B2组。③A1组、B1组周期获卵数、移植胚胎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A1组高于B1组,两组间种植率、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常规IVF周期中,在无2PN受精来源的胚胎时,0PN/1PN来源的胚胎可在知情同意前提下用于移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以271例胚胎停育染色体检测为例,比较染色体微阵列分析与高通量测序在临床应用的优势与局限。方法 选择2017年3月—2021年8月在本院就诊确定为胚胎停育的27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74例采用CNV-Seq检测作为试验组,另外197例采用CMA检测作为对照组。结果 试验组报告阳性结果的有46例(62.16%),对照组报告阳性120例(60.91%),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P>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染色体异常率与患者年龄成正相关(r=1.00,P<0.001)。试验组和对照组前10周累积样本的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71.19%和65.73%。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孕周数与染色体异常率相关(χ2值分别为12.80、6.10,P<0.05)。结论 CMA及CNV-Seq技术均可有效检出胚胎停育遗传学病因,两者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考虑经济性,在告知技术局限性的前提下,推荐使用CNV-Seq+STR进行胚胎停育流产物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