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86例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患者分为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给予试验组患者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分析对比两组疼痛程度、睡眠质量、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试验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临床疗效显著,既可改善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又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疼痛是一些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有时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各种急、慢性疼痛有时会使人产生心理不适,长时间的疼痛也会导致心理疾病。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生理机能和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患者血清β-内啡肽(β-endorplhin, β-EP)、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 NT)水平变化及对治疗反应性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3月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接受SCS治疗的PHN患者108例作为研究组,根据治疗6个月效果分为反应良好患者、反应差患者。根据随机病例对照研究原则1∶1选取同期常规药物治疗的PHN患者10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β-EP、NT水平及对治疗反应性的评估价值。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清β-EP、N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β-EP、NT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皮疹面积≥10 cm2、初治时间>3 d是PHN治疗反应差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β-EP、NT水平升高是PHN治疗反应差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脊髓电刺激应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方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脊髓电刺激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患者疼痛程度与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PD)低于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定简表(SF-36)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PD值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疼痛强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短时程脊髓电刺激(temporary spinal cord stimulation,TSCS)联合电针治疗老年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气虚血瘀型PHN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胸椎神经根脉冲射频电刺激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PHN患者107例患者.58例为胸椎神经根脉冲射频电刺激联合普瑞巴林治疗(联合组),49例为单独胸椎神经根脉冲射频电刺激治疗(单独...  相似文献   

7.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发生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在原来皮疹区长期存在的剧烈疼痛~([1]).疼痛呈阵发性,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2]).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局部浸润、椎旁阻滞与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40例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治疗方法为:皮损区用0.2%布比卡因、泼尼松龙、弥可保浸润,同时椎旁阻滞与经皮神经电刺激;对照组采用局部浸润及椎旁阻滞。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SQ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1、2、3周两组VAS和SQS评分均明显下降(JD〈0.01),观察组治疗后VAS和SQS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治疗有效率均为100%,但观察组显效率为80%,显著高于对照组60%(P〈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均有显著疗效,但局部浸润、椎旁阻滞与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对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及改善睡眠质量的效果均优于神经阻滞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时程脊髓电刺激(temporary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tSCS)治疗爆发痛合并触诱发痛的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疼痛科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2例接受tSCS治疗的爆发痛合并触诱发痛的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在治疗前、治疗后3d、7d、14d、3个月、6个月的总体疼痛情况(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simple McGill scores, McGill)评分、爆发痛情况(发生率、NRS评分、次数以及持续时间)、触诱发痛情况(发生率、分级)、术后不良反应等;评估在治疗前、治疗后7d、3个月、6个月的睡眠时长、睡眠中醒来次数、疼痛障碍指数(pain disorder index, PDI)、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score, KPS)、抑郁症筛查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depression module scale, PHQ-9)和焦虑症筛查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 scale, GAD-7)等。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d、7d、14d、3个月、6个月的总体疼痛NRS评分、总体疼痛MCGILL评分、静息痛NRS评分明显降低(均P<0.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d、7d、14d、3个月、6个月的的爆发痛NRS评分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14d、3个月、6个月时的爆发痛次数以及持续时间都明显降低(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7d、14d、3个月、6个月时的触诱发痛的分级都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d、3个月、6个月的PDI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d、3个月、6个月的PHQ-9评分和GAD-7评分都明显减少(P<0.05),与术前的药物使用情况相比,治疗后各镇痛药使用人数普遍呈下降趋势;术中及整个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短时程脊髓电刺激对爆发痛合并触诱发痛的急性期带状疱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何浪  赵英 《中国乡村医生》2006,22(14):11-12,10
脊髓电刺激疗法(SCS)是将电极植入脊柱椎管内硬膜外腔,经造影证实其确切位置后,在神经通路上制造电场以产生感觉异常区域,以脉冲电流刺激脊髓神经治疗疾病的方法。现在认为,SCS的镇痛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刺激脊髓后索产生的逆行性冲动和顺行性痛觉冲动发生冲突;②脊髓后索的逆行性冲动激活了脊髓后角的闸门控制系统,使疼痛冲动不能上传;③刺激脊髓后索的上行冲动在丘脑、皮层产生干扰作用;④高级中枢下行抑制通路的激活;⑤内源性镇痛物质的参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置管部位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颈胸段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疗效比较。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AP)51例患者,年龄36~98岁,性别不限,按植入电极不同部位分为背根神经电刺激(DNRS)组和脊髓背柱电刺激(DCS)组,DNRS组25例,DC...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短时程脊髓电刺激对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镇痛效果及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由两名研究人员计算机检索1982年1月1日至2021年11月19日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CNKI)、VIP、万方医学网、Sinomed数据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阿霉素介入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2021年1—12月我中心收治的6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30例)采取单纯脉冲射频治疗,观察组患者(30例)采取单纯脉冲射频+阿霉素介入治疗,比较各组患者治疗效果、止痛起效时间及疼痛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积分变化及疼痛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变化、睡眠率评分变化、生活质量量表评分(QLS)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止痛起效时间以及疼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积分、VAS评分、睡眠率评分、QL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VAS评分、睡眠率评分、QLS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霉素介入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4.
赵宇  朱威  连石 《现代医学》2012,40(2):196-198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77例随机分为加巴喷丁组37例和布洛芬组40例,两组病人分别使用加巴喷丁胶囊1800mg·d-1或布洛芬胶囊600mg·d-1,总共接受4周的药物治疗.以疼痛缓解程度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并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加巴喷丁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2.28±0.96,布洛芬组VAS为3.49±1.45,两组间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加巴喷丁有较好的耐受性,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晕、头昏、嗜睡和转氨酶升高等.结论:加巴喷丁可明显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程度,并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观察了15只大白鼠的脊髓造成损伤后,电刺激脊髓的生理反应。实验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后对电刺激不出现反应者,提示其损伤严重,肢体瘫痪难以恢复。伤后电刺激出现运动反应,肢体虽有暂时的运动障碍,但仍有恢复希望。脊髓电刺激可以作为测定脊髓运动功能的一种方法,估计脊髓损伤的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微型植入式脊髓电刺激系统应用于动物实验的可行性.方法 取健康成年SD大鼠20只,将微型植入式脊髓电刺激系统电极置于大鼠C2颈髓背侧硬膜外,脉冲发生装置及电源植入背部皮下.分别于术前(0 h)及术后12、24、36 h,测试微型植入式脊髓电刺激系统的参数(电压、刺激频率和脉宽);进行大鼠神经行为学功能评分(BBB评分)和斜板实验,并测量大鼠体质量.结果 脊髓电刺激系统各项参数在0 h、12 h、24 h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参数在0 h与36 h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BB评分、斜板实验和体质量检测显示:0 h与12 h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 h与24、36 h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过程中大鼠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微型植入式脊髓电刺激系统应用于动物实验是安全可行的,可用于脊髓电刺激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的进一步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微型植入式脊髓电刺激系统应用于动物实验的可行性。方法取健康成年SD大鼠20只,将微型植入式脊髓电刺激系统电极置于大鼠C2颈髓背侧硬膜外,脉冲发生装置及电源植入背部皮下。分别于术前(0 h)及术后12、24、36 h,测试微型植入式脊髓电刺激系统的参数(电压、刺激频率和脉宽);进行大鼠神经行为学功能评分(BBB评分)和斜板实验,并测量大鼠体质量。结果脊髓电刺激系统各项参数在0 h、12 h、24 h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参数在0 h与36 h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BB评分、斜板实验和体质量检测显示:0 h与12 h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 h与24、36 h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过程中大鼠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微型植入式脊髓电刺激系统应用于动物实验是安全可行的,可用于脊髓电刺激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的进一步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联合聚肌胞在治疗带状疱疹及后神经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选自于2016年1~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症检查确诊为带状孢疹神经痛以及带状孢疹后神经痛。按照随机抽号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行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神经阻滞联合聚肌胞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成效、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痛感消失时间、疱疹彻底消失时间及药物治疗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病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带状疱疹神经痛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行神经阻滞联合聚肌胞治疗,取得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很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后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48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给予普瑞巴林75 ~ 150 mg,2次/d口服,对照组予吲哚美辛25 mg,2~4次/d口服,观察时间为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治疗前及治疗后疼痛程度,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经过4周的治疗,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VAS评分降低更显著(P=0.03);治疗组有效率为68%,对组照有效率为3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治疗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结论 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仍有许多不明之处。现阶段疼痛治疗应坚持以神经调控疗法为主,包括高电压脉冲射频、短时程神经电刺激等,避免行神经破坏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