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霞 《江西中医药》2007,38(4):15-16
自朱丹溪<局方发挥>讥宋人好用香燥之后,后世沿袭,甘寒法似与宋代绝缘,令人以为甘寒法是清代学者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的发明.清代叶天士治温善用沙参、生地、麦冬、梨皮、蔗汁等甘寒以养阴生津,吴瑭总结其经验,制方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增液汤、五汁饮等,遂使温病救阴之说、甘寒诸方名扬后世.近代不少医家以为甘寒以叶天士为圭臬,这个认识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
孟澍江学承清代江浙医家,对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四大家尤有深研,推崇叶天士诊治温病和杂病之说,尤其擅长把温病方用于杂病的治疗中,创立现代温病学体系,补充和完善了温病预防内容.孟澍江强调指出对邪热的治疗,首先应区分其发生原因及其性质,下法故不能滥用,但也不能延误使用时机,下法是针对有形实邪.  相似文献   

3.
王莉 《浙江中医杂志》2005,40(6):236-238
近人每称宋代"重方药,轻理论",其实重方药不等同于轻理论,方药之中就有重要的理论可研究、可探索.以现在临床常用的生地黄、麦冬、石斛、玄参等甘寒药来说,自朱丹溪<局方发挥>讥宋人好用香燥之后,后世沿袭,甘寒法似与宋代绝缘,令人以为甘寒法是清代学者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的发明.事实上,由唐入宋,甘寒诸品自然汁的入药治病,已趋鼎盛,其应用之广泛,变化之灵活,学验之丰富,是金、元、明、清以至今日临床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兹略举<太平圣惠方>(以下简称<圣惠>)中时病、虚劳、血证数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4.
再论附子与阳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晴  徐平 《河北中医》2008,30(5):526-526
明末清初,瘟疫流行,温病学派应运而生,弥补了伤寒六经辨证的不足,吴有性从募原立法,余师愚从胃腑论治,叶天士立卫气营血,薛生白论湿热最详, 吴鞠通自三焦入手,王孟英集诸家大成.从此,在中国医学史上用药方面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5.
杨进  戴春福 《中医药学刊》2001,19(5):415-417
孟澎江学承清代江浙医学,对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四大家尤有深研,推崇叶天士诊治温病和杂病之说,尤其擅长把温病方用于杂病的治疗中,创立现代温病学体系,补充和完善了温病预防内容。孟澍江强调指出:对邪热的治疗,首先应区分其发生原因及其性质,下法故不能滥用,但也不能延误使用时机,下法是针对有形实邪。  相似文献   

6.
<正> 温病试题选[题一]清代温病学家以哪些医家为代表?他们在温病学术方面有哪些重要著述?答:清代温病学家以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为代表。他们对温病学术的发展都有重要的贡献。叶天士:在根据他口授整理而成的《温热论》中,对温病的病因病机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卫之后方言  相似文献   

7.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外感发热类疾病,肺系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脾胃病.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刘河间、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相似文献   

8.
愆滞致病论     
<正>"愆滞致病"的理论是清代浙籍著名医家王孟英提出来的。王氏学验俱丰,尤擅长于诊治温病,与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齐名,被后世誉称为"温病学派四大家"。笔者在青中年时期,曾认真学习和整理研究了王孟英的著述,获益良多,并撰写出版了不少有关王氏医学的论  相似文献   

9.
相鲁闽 《河南中医》2012,32(4):402-402
温病学说,在宋、元时期就有酝酿,至明代开始萌芽,到清代,温病学派逐渐形成并发展,清中叶以后,温病学派影响日益深远,涌现出以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为代表的温病学家,他们力主温病不同于伤寒之说,各以自己的主张与经验著书立说,创立了温病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0.
自清代叶天士创议温病理论以来,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章虚谷等又加以阐扬发挥,使理论、治法日臻完备。温病学说的崛起在急性热病的治疗方面是一个巨大的发展,叶、吴等厥功甚伟。但叶氏治疗湿温、伏暑之病,力主须“忌柴葛”,其后很多医家皆从此说。然而,近代一些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认为柴胡在湿温病治疗中有很好的解热作用,并无其他弊病。为此,本文试就柴胡运用于湿温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一中医对于传染病的辨症与治疗,过去有两大学派——伤寒派与温病派。伤寒学派以后汉张仲景为宗师,以伤寒论为典范。但自宋、元以后,由于都市人口密集,水陆交通频繁,并且远洋航运也日渐发达,传染病的流行有了更多的条件,传染病的种类续有增加,乃使医家感觉到运用伤寒经方治病有时而穷,于是便有了温病学派的萌芽,到了明、清时期,经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吴鞠通等先后加以发挥,温病学说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因而形成了温病学派。  相似文献   

12.
<正> 伤寒和温病学说的产生由来已久,它们作为祖国医学的主要内容,在各自的理论基础上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医圣张仲景以其丰富的经验著成《伤寒论》一书,提出了较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伤寒学说的基础。它还对温病初起热象偏盛的临床特点作了简要描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病温,”该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温病的治疗方法,但论中所述的清热、攻下、养阴等治法与方药确可适应于温病,这对后世温病治疗学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以后金元四大家的出现,活跃了学术空气,有力地推动了温病学的发展。至清代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吴鞠通  相似文献   

13.
最早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者为清·叶天士。叶氏(江苏苏州人,号香岩,字,天士,名桂)取各家之长,把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由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气、营、血等四个阶段,并以此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最早创立三焦辨证者为清·吴鞠通。吴氏(名瑭,江苏淮阴人)受叶天士的影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方剂计量学分析,得出叶天士临证用药规律。方法:选取与叶天士时代相近的三位温病大家,作为对比方剂源,运用传统文献学与方剂计量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1)叶天士、吴鞠通、薛雪三家均以使用温、平性药物为主,叶天士fxi=2.54,低于吴鞠通(3.47),薛雪(2.65);(2)叶天士温热药物使用率低于吴鞠通(P〈0.01)、高于王孟英(P〈0.05),而与薛雪接近。寒温用药比值为0.58。(3)归经统计中叶氏(fxi=3.37)与吴鞠通(fxi=4.31)、薛雪(fxi=3.65)均以入脾肺经药物居多。功效统计,叶、吴、薛三家均以利湿、补气为主。(4)叶天士方剂用药均数n-7.01,低于吴鞠通与王孟英(均有P〈0.01)。结论:(1)叶天士临证用药特色可归纳为方简药纯,精专制胜;好用温药,不尚寒凉;博采众长,重视脾胃,当属临证处方模式类型中的简约式与轻灵式并重的医家。(2)温病四家在用药性味、归经、功效及用药配伍方面有交互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5.
根据叶天士在《温热论》中的辨舌理论,探讨了辨舌在温病湿热类疾病中的辨证施治意义。叶天士《温热论》湿热类温病中"必验之于舌"为湿热类温病的辨治提供了治疗大法,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三焦分治"凭验舌以投剂"为湿热类温病的辨治甄选了药味,吴鞠通融合了《温热论》和《湿热病篇》中的经典论述创立了五加减正气散,为湿热类温病的随症选方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唐瑜之 《中国中医急症》2011,(9):1455-1455,1464
清.吴鞠通是稍后于叶天士的温病学大家,著《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以上、中、下三焦分病之浅深轻重,与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互补,相辅而行,从而使温病的辨证论治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相对于叶氏的卫气营血辨证,吴氏的三焦辨证更注重湿温病的辨证施治,因而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湿邪为患论述  相似文献   

17.
吴鞠通临证特点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鞠通医案》是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毕生精力之所荟萃 ,充分体现了吴氏的学术渊源、思想和临证特点 ,笔者不揣浅陋 ,试作探讨 ,就正于师长同道。1 精研仲景学说 善用经方治病吴鞠通是温病大家 ,一般认为其学术渊源师承叶天士、薛生白。秦伯未先生说“天士、鞠通侧重温热”,又说吴鞠通“发愤治医 ,师法叶、薛”(《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但吴氏精研《内经》和仲景学说 ,功底深厚 ,《医案》中用仲景方法的 ,并不少见。遗精之治 ,后世习用三才封髓丹、秘精丸、金锁固精丸、六味地黄丸等方剂 ,吴氏用仲景桂枝龙骨牡蛎汤而获良效 (《卷二·虚劳…  相似文献   

18.
历代传统中医是以治疗急症及疑难杂症取信于炎黄子孙及友邦日本、朝鲜、东南亚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之学说,皆是近两千多年以来治疗急症的经验总结。学者能精通运用,则治急症特别是疑难急症,如操左券。若浅尝即止或束之高阁,仅摭拾零星,而胸无系统知识,则对急症望而生畏,不诿为设备不全,  相似文献   

19.
王乐匋出生于“新安王氏医学”世家,成长于古徽州钟灵毓秀之地,自幼继承家宗,先后随父亲王季翔、伯父王仲奇、堂兄王广仁学医,且对张仲景、陆九芝、尤在泾、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柳宝诒等各家医学悉心研究,对温病学有着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临证见解。王老提出伤寒学为根,温病学为叶,学术体系上寒温根叶相连,临证倡导寒温并重并用,诊治温病擅辨明“邪机”所在,注重疏动气机予邪出路,还充分发挥吴鞠通“顾护阴液为第一要义”之论,治温热病时强调护阴泄热,治湿热病时注重分消上下,遣方用药承新安王氏家风,以“慎”“轻”“巧”见长,至精至专,择效而从。文章梳理总结了王乐匋教授辨治温病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启示后学。  相似文献   

20.
王孟英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温热经纬》作为温病学名著,系统论述温病包括温热类和湿热类温病,在继承《内经》《伤寒论》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叶天士、薛生白等诸多温病大家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集诸家之大成,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加以创新,融合寒温理法于一炉,切合临床实用。全面学习、深刻领会王孟英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理念,不仅有利于理解温病学理法,更有利于提高临床各学科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