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省785名中医院护士中医护理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江苏省中医院护士中医护理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为开展中医护理培训,打造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配额便利抽样方法,运用自制《中医院护士中医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调查江苏省14家中医院(其中,苏南9家、苏北5家,三级医院10家、二级医院4家)785名护士的中医护理培训现状及需求。结果被调查护理人员第一学历专业是中医护理仅为8.5%;中医院护士对中医护理培训现状的满意度偏低(54.1%),认为目前参加的中医护理培训对其帮助有限,但对中医护理培训的需求较高(96.5%),对中医护理培训形式69.2%选择全脱产培训方式,70.5%选择由经验丰富的临床中医护理人员作为培训教师,75.4%选择操作演练作为教学方法,77.4%选择医院病区为实践场所。结论建立规范的培训体系,以优秀的专业师资、多形式的培训途径、良好的培训方式,加强中医护理人员知识技能培训,有利于提升中医院护士的中医护理水平,打造中医护理专业队伍。  相似文献   

2.
基于文献研究及专家访谈法,结合《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要求,构建中医院护士分层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设置培训课程,构建出有层级性、针对性的中医院护理人才分层培养方案,为临床更好地开展中医护士规范化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金秀 《全科护理》2013,11(17):1604-1606
[目的]了解基层中医院护士的现状,探讨稳定护士队伍、提高护士素质、推进中医护理工作开展、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对策。[方法]通过看资料、查报表、现场咨询、短信交流等方法对十堰市6家县级中医院护士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基层中医院护士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中医护理工作的开展,如护士配备不足及流失严重、中医护理专业人员紧缺、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不到位、护士的辨证施护能力受到制约。[结论]作为基层中医院,必须完善管理机制,多部门配合,做好护士招聘和护理人才引进工作,保证临床一线护士的配备;积极营造氛围,多头齐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稳定护士队伍;重视培养发展,提高护士素质,突出中医护理特色,造就一批既掌握现代护理学理论与技术,又掌握中医护理学理论与中医护理技术的新型护理人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联合SBAR模式降低中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护士床边交接班遗漏率的效果。[方法]分别将2016年1月4日—2016年1月17日住院病人及2016年7月4日—2016年7月17日住院病人交接班情况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即品管圈措施实施前后组,结合SBAR交接班模式在临床的应用,比较相应措施实施前后某中医院ICU护士床边交接班的遗漏率。[结果]中医院ICU非中医院校毕业护理人员较多,其交接班遗漏率较高,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实施品管圈活动,结合SBAR交接班模式,其护士床边交接班遗漏率较活动前下降,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联合SBAR交接班模式能有效降低中医院ICU护士床边交接班的遗漏率,增强中医院ICU护士辨证施护及团队合作的意识,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院通过对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进行中医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中医护理质量。方法:肿瘤科依托本院护理部"西学中"100学时培训活动,通过对西医院校毕业护士进行中医理论、中医护理操作、中医护理文书书写等方面的培训和绩效考核,提高其中医护理能力。结果:培训后护士的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健康教育、中医护理质量及患者和医师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结论:在中医院,结合临床科室的专科疾病特点及诊疗规范,应用中医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科内护士,并进行绩效考核,可以较快地提高护士的中医护理能力,规范完成中医护理操作和中医护理文书的书写,提高医师及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士的职业形象。  相似文献   

6.
中医院护士临床护理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中医院护士中医临床护理综合能力培养方法。方法对新毕业、新招聘、来院工作2年以内、西医院校护理专业毕业、未参加过系统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的65名护士实施为期1年的综合培训,包括集中授课、自学、中医操作训练、晨间提问、中医护理查房等,培训前后对护士中医护理临床综合能力和中医理论、操作技能进行测评。结果培训后护士中医护理临床综合能力和中医理论、操作技能测评成绩均高于培训前(P〈0.01或P〈0.05)。结论对中医院护士实施综合培训,有利于提高护士中医护理临床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基层中医院中医护理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问题主要包括:医院缺乏中医文化氛围、缺乏专业的中医护理人员及实践机会少等问题;对策包括:护理部应抓住创等契机,加强沟通协调,取得院领导及科主任、护士长的支持,制定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及中医护理评价实施细则,开展培训、指导工作,不断提高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质量。认为中医护理技术在基层中医院的广泛运用需要在全院形成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通过加强中医专业化护士队伍培养、不断完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提高疗效,才能提高中医护理的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中医院护士辨证施护的培训需求,为进一步开展辨证施护培训,培养中医护理人才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月—4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发放自行编制的中医院护士辨证施护培训现状及需求问卷,调查全国676所中医院(三级医院286所、二级医院390所)44 773名护士。 结果 44 773名中医院护士中,40 190名的护士所在医院开展了辨证施护培训,36 668名的护士入职后参加了辨证施护培训。64.15%的护士认为师资水平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首要因素,其他主要影响因素有考核形式(52.15%)、培训形式(49.68%)。中医院护士对辨证能力的自我评价标准分为(77.15±18.75)分,对施护能力的自我评价标准分为(77.71±18.26)分。75.08%的护士对施护能力学习的需求较高。53.43%的护士选择半脱产培训,79.30%的护士选择由中医医疗专家联合中医护理专家作为培训教师,70.94%的护士选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 结论 中医院护士对辨证施护能力的自我评价为中等水平,对辨证施护培训的需求较高;在培训内容、师资水平、考核方式及培训形式方面应进一步完善,提高护士辨证施护的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医护理病历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中医院护理质量、护士素质及护士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省中医管理局的要求,1992年下半年我院开始了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现对我院1992年至1995年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情况进行回顾小结,分析影响其质量的障碍因素,并探讨其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提升基层中医院护士中医护理服务能力的方式及效果。方法 充分了解基层中医院的需求,成立中医护理帮扶专家团,并派驻中医护理骨干紧密型驻点帮扶。采取“双”式和“播种”式帮扶,强化人才培养;建立护理服务质控体系,引入科学管理理念;“手把手”指导+“传帮带”教学,促进学科发展;“师带徒”模式打造联动门诊,帮助基层医院提供高质量服务。结果 被帮扶医院中医护理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中医理论与操作评分较帮扶前明显提高(P<0.001),其中中药涂药技术、蜡疗技术和经穴推拿技术3项操作进步最大;被帮扶医院护士对“组团式”紧密型帮扶总体满意度、教学计划安排满意度、授课内容满意度均达到99%以上;被帮扶医院成功开设中医特色护理门诊,培养了8名院级中医护理骨干人才。结论 对基层中医院实施“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可有效提升被帮扶医院的中医护理服务能力,进而提高基层中医院中医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江苏省中医院护士中医护理知信行水平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中医护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护士基本资料、中医护理知信行问卷,采用分层便利抽样调查江苏省14家中医院785名在职注册护士,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本组中医院护士中医护理知识(17.8±2.4)分、中医护理态度(14.8±2.9)分,均处于中上水平,中医护理行为(12.8±3.5)分,得分偏低。中医护理知识与态度呈明显正相关(r=0.159,P0.01),与行为呈正相关(r=0.081,P0.05),中医护理态度与行为呈明显正相关(r=0.155,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影响中医护理知识的因素。结论中医院护士对中医护理态度积极,但知识水平有待提升,中医技能运用不足,通过临床实践和中医护理教育可增加中医护理知识,改善中医护理态度,进而影响中医护理行为。  相似文献   

12.
孙鸿雁 《天津护理》2007,15(3):161-162
在医院管理年验收和等级医院复审中,发现中医医院普遍存在的中医护理特色体现不足;临床实际开展操作项目过少;护理常规脱离实际及运用不熟练等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从而落实管理年活动对中医院护理工作的要求。从根本上提高中医院护理质量,发挥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特色及优势。  相似文献   

13.
王璇  冯进 《全科护理》2020,18(3):344-347
[目的]调查分析湖南省某三级甲等中医院在职护理人员的结构特点及岗位培训期望,并提出对策,为中医院护士岗位培训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自行设计问卷,通过"护世界"APP发放、回收调查问卷,对湖南省某三级甲等中医院的684名临床护士进行网络在线调查。[结果]20~30岁护士占71.35%;初级职称护士占82.89%;影响护士参加岗位培训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太忙,占75.73%;48.39%的护士愿意采取护理专科小组的培训方式;80.41%的护士愿意采取手机APP考试考核;在岗位培训课程选择中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传统护理技术及新技术占比最高,77.19%的护士选择了沟通技巧,74.41%的护士选择护理管理新知识,50.29%的护士选择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课程。[结论]中医院临床护士对岗位培训需求与期望不一,应根据医院人员结构特点采取按岗分层培训,按需合理开设培训课程,采取科学灵活的培训方式和考核方式,建立规范系统的岗位培训机制与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院护士中医护理规范化培训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本院58名新入职护士按制订的培训方案进行中医护理规范化培训,比较培训前后的考核成绩及中医护理临床能力。结果:培训后的中医理论操作考核成绩及中医护理临床能力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入职护士进行中医护理规范化培训的效果明显,提高了中医护理临床能力。  相似文献   

15.
孙鸿雁 《天津护理》2007,15(3):161-162
在医院管理年验收和等级医院复审中,发现中医医院普遍存在的中医护理特色体现不足;临床实际开展操作项目过少;护理常规脱离实际及运用不熟练等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从而落实管理年活动对中医院护理工作的要求。从根本上提高中医院护理质量,发挥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特色及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2011-2015年重庆市中医类医院护理人力资源发展现状。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重庆市43所二级以上中医类医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11-2015年,重庆市中医类医院病区护士与实际开放床位比呈下降趋势;护士最高学历为大专以上,职称以初级为主,来源于中医院校护士的比例逐年下降;三级中医类医院护理人员中医培训率有所下降。结论 :结合重庆市中医类医院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医院可从创新人事机制,关爱一线护士及开展护士分层培训等举措出发,以提升中医护理团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临床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分析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浙江省内中医院的临床应用现状.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自设问卷对省内17家中医院612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各级中医院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掌握的较好,但总体开展情况不够普及,被调查者选择偶尔采用、常规开展、广泛开展的分别为54.1%、26.1%、9.2%;在开展的项目中,排在前7位的主要是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雾化吸入法、湿敷法、刮痧法、穴位按摩法、拔罐法和水针法.毫针法和灸法三级医院排在第10、11位,二级医院排在第9、10位.结论 医院护理人员缺编,护士对中医护理技术认识不够等是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临床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急需培养一批理论扎实、技术熟练的中医护理人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中医院护士科研现状及应用科研成果状况.方法 对260名三级甲等中医院临床护士科研现状及应用科研成果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士科研参与率及科研成果应用率均较低,影响护士应用科研成果的因素按得分高低依次排列为传播因素、机构因素、研究因素及护士因素.结论 中医院临床护士参与科研及应用科研成果不足,客观因素是影响护士应用科研成果的主要因素,护理管理人员应建设支持性的专业实践环境,注重护士科研能力及信息能力的培训,提高护士的科研素质及应用科研成果指导中医护理临床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分析对规范化培训护士实施中医护理培训的方法,以达到深化综合性医院中医科优质护理服务内涵的效果。方法 :主要针对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3年内54名新入中医科的规范化培训护士进行中医专科护理培训,在培训前及培训3个月后对所有护士进行中医理论及操作考核,比较培训前后规范化培训护士的中医专科理论知识、技术水平、中医辩证施护能力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中医专科护理培训后,中医专科理论、专科技能及辩证施护能力均分由70.2分上升到94.5分,患者满意度由88.5%上升到96.8%。结论:在综合性医院中医科,对规范化培训护士进行规范、高效的中医护理培训效果十分显著,不仅可以快速提高护士的中医护理水平,同时显著提升优质护理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医院模式病房建设中的特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建设模式病房是开展整体护理的临床实践。中医院模式病房建设项目与西医院基本相同。如护士的职称条文与评价标准,护理人员的组织结构,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护理业务(质量)保证与评价系统等。然而,中医院模式病房建设中要体现哪些中医特色,作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