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国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的供应短缺现状,提出相关建议。方法:收集全国前5批集采药品的采购和供应数据,对药品供应短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集采药品在中选后一年内出现供应短缺的占比达82%,东部和中部地区、临床用量大和价格低的集采药品供应短缺情况更为严重。结论:加强中选企业行为的履约监管,建立参与主体的信用评价制度,综合考虑地区、药理类型和价格因素,优化集采招标规则,提升集采中选药品生产供应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2.
国家医疗保障局已开展并执行6批7轮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其中,第6批胰岛素专项采购是我国首次将采购领域由化学药拓展至生物药。通过梳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历程,简述我国生物类似物审批监管流程现状,分析武汉胰岛素集中采购试点以及胰岛素国家专项集中采购政策要点和实践结果,为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常态化、制度化以及生物药领域国家带量采购提供相关政策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国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价格的差异和区域分布,为促进中选药品更加合理定价提出政策建议。方法:使用比值和极差比较中选药品价格差异,利用国家产品虚拟法描述药品价格的区域分布情况。结果:从价格差异来看,中选结果中存在同通用名药品最小规格可比价极差超过50元以及最高价与最低价之比超过1.8的情况;从区域分布来看,中选药品分布呈现出经济发达地区价格低、经济欠发达地区价格高的现象。结论:中选药品价格不仅差异大,其区域分布与经济水平也呈现倒挂。建议发挥续约采购作用缩小药品价差,引入“二次询价”促进区域间药价公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对于药品利用与支出的影响。方法:利用2018—2019年的药品采购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比较了集采品种和同类替代非集采品种的价格、采购量、采购金额、质优药品的使用比例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实施后的变化。结果: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试点政策实施后,与未实施试点政策的省份相比,实施试点政策或部分实施试点政策的省份集中采购试点品种的标化价格下降72.2%,标化采购量增加16.9%,采购费用下降55.3%,质优药品的使用比例增加15个百分点(均为P<0.01)。尚未发现集采品种的采购向同类替代非集采品种转移的证据。结论:药品带量集采政策有利于药品支出的控制和用药质量水平的提升,有必要扩大药品带量集采的覆盖面,尽快将中成药和生物类似药纳入集采之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各省(区、市)前四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首年采购完成情况,为更好地执行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根据首年采购数据,对比分析前四批带量采购药品的约定采购量完成率和中选产品采购占比。结果:随着带量采购批次的增加,医疗机构报量趋于准确且完成率的季度波动幅度逐步缩小,中选产品采购占比维持在80%左右且逐季递增。结论:前四批药品带量采购政策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但后续需完善医保基金结余留用机制,引导医疗机构准确报量;实时对接医疗机构信息系统,防止滥用非中选产品;关注非正常中选价格,消除可能的寻租空间;鼓励医疗机构积极开展过评仿制药的真实世界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药品带量采购相关文件资料进行分析,结合实地调研和访谈,从药品集中采购基本情况、带量采购试点药品范围和品种、企业资质认定、中标企业确定、药品配送和药款结算六个方面对上海市药品带量采购做法进行梳理总结,分析认为上海市真正实现了药品带量采购,通过建立科学的质量综合评价指标、设立药品采购专用账户、预付药品采购货款、加强平台服务和监管能力,有效保障带量采购机制运行。由此得出以下启示与建议:事权统一的职能部门是实现药品带量采购的重要保障,技术手段和平台建设是实现药品带量采购的基础条件,经济技术标的设置应当关注通用名药品个体属性,推进三医联动将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带量采购药品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梳理我国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分析其特点和主要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方法:采用政策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法,分析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结果: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已全面铺开,品类宽度大于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纳入了相当比例的注射剂。大多依据药品原创性划分质量层次,分组规则有待规范,少数不区分质量层次的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面临更高的质控要求;采用多种采购方式相结合的采购模式、最低中标与谈判议价相结合的中选规则, 限价标准不一;采购量分配比例与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接近,进行了按降幅分配采购量探索。结论: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以借鉴国家经验为主,未来要明确采购目标,修正药品采购乱象;完善采购规则,推进方案制定规范化;完善医保支付标准制定条件,推动医保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医院国家集采药品使用管理举措及效果。方法:分析某医院国家集采药品使用现状,针对存在问题,建立相关制度与通报机制,强化宣传与沟通,做好任务分解与监督,开展药学干预,加强医保协作反馈等措施,构建医院国家集采药品使用管理规范化管理体系。结果:医院集采药品采购完成率达100%,集采药品使用率不断提升。结论:加强医院部门间协作,多措并举,充分发挥临床药师作用,有效提高医院集采任务完成率,获得较好实践成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收集各地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以下简称“集采”)有关文件,比较地方集采的规则方法,为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疗保障局、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平台等官方网站,收集已发布的药品集采实施方案等文件,比较总结地方集采的实践进展。结果 药品地方集采推进迅速,主要形式为省际联盟。联盟采购规则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分组方式和评审方法上。各地在申报价格、约定采购量等方面均遵循国家集采的基本原则。结论 今后应鼓励适宜灵活的地方集采结盟,优化联盟集采规则,进一步完善基于联盟集采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不断改进全国药品价格公示与共享信息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0.
明确药品带量采购的核心要素及相关理论,深入分析和比较我国实施的3批药品集中采购的相关政策,厘清我国药品带量采购模式的演进历程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优化我国医药采购制度、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心脏起搏器类高值医用耗材省级带量采购实践情况,为完善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工作提供建议。方法:收集2019—2023年省级(包括省级联盟)心脏起搏器类耗材带量采购政策文件,运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对采购规则进行分析。结果:心脏起搏器采购品种均为双腔类产品,分组依据以市场份额为主,多数样本并未选取代表品报价,评标规则主要采用最低价拟中选结合其他拟中选方式。结论:各地在组织心脏起搏器带量采购时应扩大联盟范围,完善分组规则,制定符合产品特点的评标规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某地三家不同规模医疗机构连续4年的药品采购情况和典型药企连续4年的四费构成情况,综合评价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对医院和药企的影响。方法 以三家医院2018年一季度—2021年一季度的药品采购数据为基础,分析政策实施前后医院药品成本的变化情况。以药企连续4年的财报为基础,分析药企四费的占比及变化趋势。结果 各医院连续5个季度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金额逐季递增,采购成本下降显著。药企的研发费占比呈上升趋势,销售费占比呈下降趋势。结论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有效地改善了医疗机构的绩效,也促进了相关企业提升其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分析我国各省市的药品集中采购方案及相关政策,探讨各地非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模式的特点.方法 围绕采购内容、采购规则等比较分析各地的非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模式的特点,以及采购内容、采购环境、采购规则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 我国目前的非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模式可划分为药品集中采购组织(group purchasi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实施前后医院用药结构、运行绩效及患者费用负担相关指标的变化,为推动政策实施提供参考。方法 比较分析某三级甲等公立综合医院用药结构、运行绩效及患者费用负担在政策实施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 政策实施1年后,医院中标药品使用率均大幅提高,药品需求结构从以心血管系统药物为主转变为以抗肿瘤药物为主,60%的中标药品及同通用名药品用药频度呈上升趋势,使用金额构成比变化明显等;药占比和国家基本药物配备使用金额比例降低,门诊/住院费者次均药品费用增幅下降明显;中标药品及同通用名药品限定日费用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显著改变了某院的用药结构,降低了医院药占比,有利于降低患者用药负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剖析“4+7”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的实施效果。方法:基于药品销售数据及中标企业年报数据,对纳入“4+7”集中带量采购范围的药品在政策实施前后的销售额,原研厂家、中标企业及其他企业的销售额及市场占有率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部分中标企业营收情况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4+7”集中带量采购实施后,绝大部分纳入集采品种销售额较往年有显著下降,其中,原研企业、其他企业均有较大幅度下滑,中标企业虽涨跌参半,但已形成对仿制药市场的垄断。此外,“4+7”集中带量采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药品生产企业积极转型,加大研发投入的作用。结论:集中带量采购颇有成效,坚持之余要慎防垄断;要完善医保支付标准的建设,健全原研药、仿制药、过专利期原研药的联动机制;集中带量采购的品种选择应由“点”至“面”。  相似文献   

16.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以下简称集采)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医保对药品价格引导作用的重要举措。作者结合公立医院药品集采工作实践,从集采药品遴选、采购供应、临床使用和医院财务运营4个方面梳理了当前影响公立医院药品集采政策落实的现实问题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做好国家与地区性药品集采政策协同、合理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过程中生产企业是否中选及中选价格的影响因素,探讨带量采购政策效果及是否仍有提升空间。方法:选取第二批至第五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涉及品种进行分析,以中选企业是否中选以及价格降幅为因变量,企业特征和竞争因素相关指标为自变量,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药品价格降幅及是否中选的影响因素,并控制潜在的选择偏倚。结果:原研企业相较于仿制药企业中选概率更低,但是一旦中选其价格降幅相较于仿制药企业高41%;市场份额较小企业相较于原有市场份额较高企业(>50%)中选概率更大,但价格降幅低7%;具备原料药生产加工资质的企业更易中选,但是价格降幅相较于不具备相关资质企业没有显著差异;潜在竞争者数量每增加1%,中选价格降幅增加0.26个百分点,企业中选概率也更低。结论:药品带量采购可以有效促进原研药产生“专利悬崖”现象,理顺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具备原料药生产加工资质的企业体现出更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同时,在规则设计中可以进一步突出保障供应在中标规则中的重要性、制定动态触发机制或者尝试建立组合投标机制,有利于进一步运用市场机制降低药品价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梳理全国及各省、市(区)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以下简称集采)有关政策文件,对比分析各地集采分组规则和方法,为完善我国中成药集采分组规则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纳入研究的22个政策文本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全国及省际联盟中成药集采的进展情况。结果:全国和省际联盟中成药集采按照功能主治、给药途径、市场情况划分采购组,分组规则与药品剂型及质量的关联度不高;根据市场竞争格局划分竞价组别,忽视了部分中成药的创新价值,亦未考虑企业及其产品特有的品牌价值和中医药文化传播能力,分组规则的完备性有待提升。结论:中成药剂型繁多,质量控制指标复杂,现有分组规则沿用化学药集采分组思路,缺乏以中成药价值为导向的顶层设计。建议采取多元分组方式,将现有入围规则中的技术评价“前置”,即在制定分组规则时考虑药品剂型、质量、创新价值、弘扬中医药文化等因素,并对分组规则做进一步完善与细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落实“4+7”城市药品带量集中采购指标任务的科学管控方法,确保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方法通过确定“分步管控、逐渐推进”的工作思路,按“探索期、管控期、攻坚期和维持期”科学推进试点的工作方法,结合信息化手段,确保完成“4+7”城市药品带量集中采购指标任务。结果通过探索出的具体管控方法和信息化管控技术,实现“4+7”药品考核指标全部达标。结论所探索的关于落实“4+7”城市药品带量集中采购指标任务的具体管控方法,可以确保完成考核指标,可供试点城市和医疗机构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政策工具理论和利益相关者模型,分析我国中央政府层面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相关政策文本特点,为政策制定及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2年5月31日以“药品集中采购”“药品带量采购”为关键词在我国国务院以及相关部委及其直属机构官方网站检索相关政策文件。从政策工具及利益相关者两个维度进行量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21份政策文本,政策工具维度共形成205条政策编码。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分别占24.88%(51/205)、49.76%(102/205)、25.37%(52/205)。医保部门、卫生健康部门、药品监管部门、其他政府部门、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流通企业、医疗机构和患者等各利益相关者分别占50.73%(104/205)、11.22%(23/205)、10.24%(21/205)、1.95%(4/205)、9.27%(19/205)、3.41%(7/205)、12.68%(26/205)、0.49%(1/205)。结论 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未占主导地位,供给型政策和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单一,对患者关注度较低。政府应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工具组合,优化工具内部结构;卫生健康部门和药品监管部门应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