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循证护理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促进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患者的康复。方法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对5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进行肌力训练,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及支具保护等康复循证护理。结果 4例术后3周肌力达正常水平,1例肌肉萎缩出院3个月患肢恢复正常。结论 循证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循证护理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促进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患者的康复。方法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对5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 进行肌力训练,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及支具保护等康复循证护理。结果4例术后3周肌力达正常水平,1例肌肉萎 缩出院3个月患肢恢复正常。结论循证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手术后康复护理。方法:对13例关节镜下前又韧带重建手术后康复护理作回顾性分析。术前进行心理护理疾病知识宣教,术后进行密切观察病情,功能训练和护理,出院指导。结果:所有病例术前症状消失,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正常。患者术后疗效优良率为100%。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本组13例应用镜下交叉韧带术后康复护理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9例ACL损伤行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心理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关节红肿、积液等排斥反应,随访时人工韧带均无松动,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关节无疼痛.术后3个月均恢复正常运动,按照日本骨科学会制定的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7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结论:LARS人工韧带强度高,固定牢靠,有利于早期恢复运动功能,康复护理时间比传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三维CT对单束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膝关节临床价值及早期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间在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46例。ACL损伤患者均采用前内侧入路(anteromedial portal technical,AM)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2~7 d内给予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在此基础上进行三维CT重建,观察关节内移植物、股骨及胫骨骨隧道及内固螺钉等结构情况。结果三维CT能够清晰显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内移植物、股骨及胫骨骨隧道及内固定螺钉等情况。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术后随访1、3、6个月,观察术后膝关节功能,用Lysholm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评分,Lysholm评分术前(52.51±9.26)分,术后随访1个月Lysholm评分(67.70±7.7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87,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能够清晰的显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内移植物及骨道情况,是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情况评估的重要方法,为临床提供较为准确的影像学评价方法和回顾性指导关节镜术中骨道定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保留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施行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的4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行关节镜下非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观察组行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观察术后治疗效果及本体感觉恢复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膝关节稳定性及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本体感觉评分优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患侧本体感觉评分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患侧本体感觉评分低于健侧(P0.05)。术后12个月,对照组患侧本体感觉评分较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本体感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保留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可更好地促进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的恢复,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银质针、膝关节CPM治疗、运动治疗与物理治疗的综合疗法对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康复医学科92例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关节僵硬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Lysholm值进行功能评定,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评定屈伸程度,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1、2、4、6个月进行随访,且进行相互比较。随着治疗周期增加,患者Lysholm值逐渐提高,膝关节活动度不断扩大,总有效率也在增加。结论综合疗法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关节僵硬有着很好的临床疗效,且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80例接受膝关节镜下前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间做精心的护理,着重于术前康复训练指导.结果随访6-12个月,均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是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少年前交叉韧带损伤经骺端重建术的方法。方法 2005年7月至2009年5月收治14岁以下前交叉韧带陈旧性损伤患者5例,男2例,女3例;年龄10~14岁,平均11.8岁;病史11~24个月,平均15.3月。所有患者均诉膝关节明显疼痛,关节不稳打软腿,无法进行正常体育训练。术前lysholm评分为56分。关节镜检查示:5例患者的前交叉韧带均有严重挛缩和不同程度吸收,伴内侧半月板损伤2例,外侧半月板损伤1例。5例均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术中经骨骺端建立骨隧道。术后患者按常规护理,进行功能康复训练。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38个月,平均23个月。疼痛均消失,膝关节稳定,全部恢复正常活动。抽屉试验均为阴性,术后X线片及MR检查示:股骨、胫骨隧道位于骨骺端内,骺板未发生阻滞现象,lysholm评分为94~100分,平均97.6分。结论青少年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术中经骺端建立骨隧道以保护骺板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0.
Wang C  Ao YF  Wang JQ  Hu YL  Cui GQ  Yu JK  Tian DX  Yin Y  Jiao C  Guo QW  Yan H  Wang YJ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0):745-748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感染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7年1月至2007年7月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感染的患者,通过对术后关节感染的发病率、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临床预后情况的观察,分析总结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结果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共3638例,术后关节感染者16例,感染率0.44%.临床表现有体温增高,膝关节肿胀、疼痛,关节活动度受限.细菌培养阳性11例,以表皮葡萄球菌最多见.治疗包括静脉抗炎、关节冲洗注药、关节镜下清理术等方法,所有患者均治愈.清创术后1年以上的12例患者中失访3例,9例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9.7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及韧带功能良好.结论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感染的发牛率较低,但可能会导致关节功能障碍、软骨破坏及韧带移植物失效等严重后果.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尽早行关节镜下清理手术,术后结合抗生素治疗,辅以积极有效的功能康复,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整体护理效果。方法对42例接受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实施术前心理疏导、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康复指导等围术期间整体护理措施。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3~6个月,膝关节疼痛等症状均消失或明显缓解。未出现切口感染、膝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为(95.60±1.26)分,显著优于术前的(57.87±1.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康复护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康复护理。[方法]对1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在关节镜下进行韧带重建、皱缩术的患者,制定系统的康复护理计划:术前心理疏导,增强治疗信心,术后及时观察患肢感觉,运动早期指导正确的功能锻炼,详细交代出院注意事项。[结果]术后随访6-13个月,膝关节主观和客观稳定性均明显提高,Lysholm评分从术前52分提高到86分(P〈0.01)。[结论]正确的康复护理是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前交叉韧带(ACL)断裂后导致膝慢性不稳的治疗目前仍有争论。本文对关节内外联合前纵韧带重建术与单纯关节内ACL重建术的疗效进行了比较。1977~1982年共对157例慢性ACL不稳患者作了重建术,127例得到随访。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两组:组Ⅰ84例,行关节内ACL重建术,修补材料采用撕裂的半月板或髌腱的中1/3。组Ⅱ43例,行关节内外联合重建术,手术采用Ellison、Galway或LeMaire方法。所有病人平均随访45.8个月(24~90个月)。采用临床James评分法、Fairbanks放射学分级法及膝关节韧带器械检查对两种手术结果进行评价。James评分法分主观效果、功能效果和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如何尽量有效避免行青少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时对骨后板的损伤。方法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8例行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股薄肌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术前lysholm评分平均为48分,术后平均为98分。膝关节均恢复正常活动,关节稳定,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术后1年后复查膝关节X线片及MRI,见骺板生长未受影响。结论青少年前交叉韧带损伤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应有效的保护骨骺,术后疗效肯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具有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慎松  文益民  蓝旭  梁军 《中国骨伤》2007,20(11):760-76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极射频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方法:在关节镜下应用双极射频对16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移植物进行皱缩,男12例,女4例;年龄18~46岁,平均31岁。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5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0例,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1例。术中和术后对所有病例观察随访,记录临床检查结果和Lysholm评分。结果:术中可见应用双极射频处理后的韧带逐渐收缩变短,韧带张力明显提高,麻醉状态下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呈阴性。术后随访6~13个月,平均9.5个月,膝关节主观和客观稳定性均明显改善,Lysholm评分从术前(51.7±3.9)分提高到(86.2±3.5)分(P<0.01)。结论:关节镜下应用双极射频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对移植物进行皱缩,可使重建韧带收缩变紧,提高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探讨陈旧性膝差了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的必要性、手术时机及自体髌腱动力重建的优越性。方法:自体髌腱关节内动力重建前叉交韧带10例,重建后交叉韧带3例。结果:经8月-4年6月的随访、总优良率达84.6%。结论髌腱是重要膝关节交叉韧带的最佳材料,单纯关节骨髌腱动力重建术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功能恢复与病程长短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和分析关节镜下套管针引导平行丝线固定法修复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 方法 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1~48岁.新鲜骨折14例,陈旧骨折3例.按 Meyers-Mckeever 分型,Ⅱ型5例,Ⅲ A型8例,ⅢB型4例,术前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57.3 分.术后在支具保护下行功能锻炼,定期随访,摄X线片,观察、测量关节活动度及关节稳定性,术后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 全部获随访6~28个月,平均12.7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者 13 例;不同程度受限 3 例,但关节活动度均超过 100°,为伴内侧副韧带损伤者;1 例陈旧骨折患者,术后过早去除支具功能锻炼,骨折未愈合,关节不稳,1年后二次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效果满意.16例术后6个月复查,X 线片示均解剖复位并骨折愈合,无关节不稳;Lysholm 评分 97.8 分. 结论 关节镜下利用2条平行线固定法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对前交叉韧带及骨块损伤小,骨折复位简便,固定范围广且可靠,应力承载面积大,受力均匀,能防止骨折块碎裂、旋转或上撬.  相似文献   

18.
应用双极射频治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移植物松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hen BC  Wang XF  Gao SJ  Nie XZ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6):1069-107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双极射频治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移植物松弛的方法。方法2002年1月-2003年6月,对12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移植物松弛的患者在关节镜下应用双极射频进行紧缩治疗。其中男11例,女1例;年龄18~45岁,平均30岁;采用髌韧带移植重建者5例,采用半腱肌肌腱移植重建者7例。术中双极探头输出功率284W,组织内温度约为60℃。术后非限制性支架固定患肢,并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观察,记录其术膝Lysholm-Tegner评分及临床检查结果,并与术前相比。结果术中可见应用双极射频处理后松弛的韧带逐渐收缩变短。韧带的张力明显提高。麻醉状态下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呈阴性。术后随访5~13个月,平均8个月。术膝Lysholm-Tegner评分平均为88.5分,明显高于术前45.5分(P〈0.01),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呈阴性。所有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结论在关节镜下应用双极射频治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移植物松弛,可使松弛的韧带收缩变紧,提高关节的稳定性。该手术方法简单、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自体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合并症及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方法对7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实施自体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通过使用持续被动活动器(CPM)、被动及主动功能锻炼等康复护理。结果本组采用Lyshohn膝关节评分标准,4周时对患者进行评估,平均为89.32分,8周时再次评估平均为91.17分。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进行综合康复训练明显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被广泛应用于前交叉韧带损伤治疗中,而骨隧道扩大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主要的并发症。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骨隧道与韧带之间通过纤维软骨肌腱端进行愈合。在愈合前,由于纵向的"蹦极效应"和横向的"雨刷效应"等力学因素及关节滑液的侵蚀作用,会发生骨隧道扩大现象。为了应对骨隧道扩大,防治重建后前交叉韧带松弛,学者们就前交叉韧带手术过程中重建位点、固定方式及韧带选择等进行探究,通过改进手术方式来减少后期骨隧道扩大,并通过干细胞、生物因子、生物材料及生物制剂的治疗来促进骨隧道愈合。该文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愈合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