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比较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即后路椎间融合术( PLIF )、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 TLIF)术后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选取15具新鲜家猪腰椎标本,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标本,模拟临床手术方式行PLIF、TLIF,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实验机上测试其生物力学特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LIF组和TLIF组的前屈后伸方向的抗弯强度明显增强,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轴向应力没有统计学差异,而相应的抗扭转强度则有所减弱,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间,TLIF组的抗扭转强度强于PLIF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PLIF、TLIF术后,腰椎的稳定性均有所下降。在屈伸、旋转运动状况下,PLIF组和TLIF组稳定性减弱,但在左右侧弯、轴向刚度的变化上,与正常对照组差别不大。 TLIF组抗扭转强度强于PLIF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间后路植入单枚融合器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 6具小牛腰椎标本 ,依序进行不同处理后分为以下 6组 :(1 )正常组 ;(2 )左侧小关节突加椎间盘切除组 ;(3)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组 (椎体后路斜向植入 ) ;(4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5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6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 ,对单枚腰椎融合器植入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 ,腰椎的即刻生物力学指标进行测定 ,并进行比较。 结果 :腰椎椎间盘摘除与小关节突切除后 ,其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正常标本显著下降 (P<0 .0 5 ) ;采用单枚融合器斜向植入椎间后 ,腰椎的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损伤标本 (椎间盘摘除与小关节突切除 )显著提高 (P<0 .0 5 ) ,但仍低于正常标本 (P<0 .0 5 ) ;采用椎间融合器植入附加同侧、对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 ,腰椎的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损伤标本和正常标本显著提高 (P<0 .0 5 )。结论 :斜向植入单枚腰椎间融合器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再附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其生物力学性能优良 ,强度和刚度适中 ,腰椎能得到可靠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腰椎U形生物弹性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新型艘椎U形生物弹性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选取新鲜小牛尸体腰椎标本(L2-L5)6具,根据实验顺序分成正常组、损伤不稳组、不稳刚性内固定器固定组、不稳U形生物弹性固定器固定组实验模型,且分别对4组模型进行脊椎三维运动范围及刚度的测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弹性固定与刚性固定均能在屈伸、侧弯、旋转运动方向上显著增加节段稳定性,弹性固定比刚性固定在屈伸的运动范围上增加2.22°,其刚度比刚性固定在前屈、后伸-压缩状态下小,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腰椎U形生物弹性内固定器可在不牺牲脊柱固定稳定性的前提下,增加载荷分享,减少应力遮挡和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同骨密度下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在疲劳试验前后的生物力学比较,为临床工作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 取新鲜成年绵羊胸腰椎脊柱标本(T12~L5)27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为A组(盐酸脱钙0h,骨量正常)、B组(盐酸脱钙2h,骨量减少)、C组(盐酸脱钙4h,骨质疏松),每组9具.3组均采用在L4~L5上置入椎弓根钉棒系统.以(300士105)N的载荷对3组模型进行250 000次循环4个方向(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加载,比较4组模型疲劳试验前后的脊柱活动范围、螺钉的最大拔出力、轴向压缩刚度.结果 与疲劳试验前相比,A组脊柱的运动范围值、轴向压缩刚度、螺钉的最大拔出力较试验前未见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脊柱的运动范围值、轴向压缩刚度明显增大,螺钉的最大拔出力明显减小,组内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疲劳试验后,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对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影响较大,临床医师在该条件下不应行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L4/5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后,不同范围关节突切除、椎间支撑植骨的生物力学强度,为临床切取双侧关节突用于椎间隙植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6具新鲜猪腰椎L3-L6标本用于实验,作者标本均采用L4/5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不同处理后分为以下4组:A组为正常组;B组:双侧关节突内侧1/2切除;C组:单侧关节突全切除;D组:双侧关节突全切除。分别对4组进行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曲及扭转测定,记录各组的应变、位移、刚度及扭角,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L4/5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的基础上,不同范围切除关节突、椎间植骨后的应变、位移、刚度及扭角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选择不同范围切除关节突的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4/5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和椎间支撑融合后行双侧关节突全切除对腰椎内固定后的稳定性无明显影响,为临床手术切除关节突行椎间植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脊柱结核椎间植骨、单节段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试椎间植骨后脊柱结核单节段短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使用10具小牛脊柱标本(T12-L3)模拟体外L1-2椎间盘周围型脊柱结核前路病变椎体切除手术,即切除L1-2间盘和邻近终板,行自体髂骨植骨、后路用单节段短椎弓根螺钉进行固定。测试模型对照组、植骨组和非植骨组在垂直压缩、侧弯、屈伸和旋转方向上的力学稳定性。结果在垂直压缩、侧弯、前屈和后伸载荷下植骨组的相对运动范围(RROM)明显小于非植骨组(P〈0.05),在扭转载荷下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轴向载荷方向上非植骨组后路内固定棒的应变较植骨组明显增加。结论椎间植骨后可明显增加模型在垂直压缩、侧弯、前屈后伸方向上的稳定性,减少后路内固定棒的载荷分怖,然而在非融合状态下,对于扭转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椎间盘切除与椎间孔形态学改变的相关性;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ADR)对椎间孔形态学改变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7例新鲜尸体腰段标本,采用生物力学方法,对腰椎完整组、髓核摘除组、及ADR组的腰椎节段,在加载负荷为2000N的工况下,于中立位、前屈、后伸、侧弯不同体位时测量L4/5椎间孔高度、最大和最小宽度的改变,对其各组位移及载荷前后的运动范围(ROM)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完整组腰椎的前屈、后伸、侧弯使椎间孔的最大、最小宽度及高度有显著影响.髓核摘除组在载荷前后,其椎间孔的高度、最大宽度的ROM均明显加大,与完整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在前屈及对侧弯时,其高度最大宽度和最小宽度的改变与其它两组相反.ADR组椎间孔的高度、最大宽度在各种运动时,ROM与完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腰椎的屈曲运动增加椎间孔的孔径,后伸时则减少;同侧弯减少椎间孔的孔径而对侧弯增加该侧椎间孔的孔径.椎间盘切除后,可引起腰椎间孔孔经的减少;在相同载荷下,椎间孔的变化范围明显加大.ADR进行椎间盘重建后,椎间孔形态学改变接近正常组,提示ADR能基本恢复椎间孔的正常生理形态,达到生物力学性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上胸椎前路椎弓根钉板系统(ATPSPS)、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PTPSRS)和前路普通椎体钉板系统(AVBSPS)在上胸椎的刚度.方法 12例防腐尸体标本分成3组,各组标本随机分配使用以上3种不同的内固定器械固定.测试各标本在原始状态下的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左右侧屈等5个方向的刚度.将所有标本模拟手术行T2椎体次全切除(损伤状态)后,再测试各标本在损伤状态下各方向的刚度.根据分组结果,选择相应的内固定系统进行安装固定,再测试各个方向上的刚度.结果 在原始状态及损伤状态下,各组之间的各向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标本行固定后,各组之间在各个方向上的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TPSPS组的前屈刚度大于其他两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TPSRS组的轴向压缩刚度和后伸刚度大于其他两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VBSPS组的侧屈刚度小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PSPS在各方向上的刚度均高于AVBSPS,前屈刚度大于PTPSRS,而轴向压缩刚度和后伸刚度不及PTPSRS,左右侧屈刚度则与PTPSRS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方法,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对腰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新型CAD方法精确建立腰椎L4~L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构建正常模型、退变模型、髓核摘除即刻模型和瘢痕长入模型,分别模拟正常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即刻和术后中长期随访时的椎间盘,并在压缩、屈曲、伸展、前剪及后剪5种载荷条件下对4组模型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1)各种载荷下退变模型的腰椎节段刚度较正常模型提高;(2)髓核摘除即刻模型的刚度较退变模型减小,但较正常模型提高;(3)瘢痕长入模型腰椎节段刚度大幅回升并超过退变模型;(4)髓核摘除即刻模型在屈曲、后伸和后剪载荷下关节突接触力减小,瘢痕长入模型则表现为在后伸、前剪和后剪载荷下关节突接触力增加;(5)各种载荷下退变模型后向膨出度较正常模型明显减小,髓核摘除即刻模型后向膨出度一定程度回升,但其纤维环内环会发生"内向膨出"。结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可在术后不同时段对腰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特性产生不同影响,髓核摘除术后即刻对腰椎稳定性和后部结构应力影响较小,而髓核摘除中长期后则可有腰椎运动节段变硬和关节突的应力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制一种新的腰椎失稳相关疾病治疗方法:椎体间加压融合法,并与传统的PLIF固定法作生物力学比较研究.方法 48具小牛L1-L5脊柱标本,标本随机分成两组(n=24),制成腰椎失稳模型.实验组用椎体间加压融合法固定;对照组用传统的PLIF法固定.分别测试两组脊柱标本5种状态(加压、伸展、前屈、右侧弯、左侧弯)的刚度变化.结果在所有模型测试中,加压、伸展、右侧弯、左侧弯4种状态下经椎体间加压融合法明显比传统的PLIF法标化刚度大(P<0.05),其中加压、伸展测试的差异最显著(P<0.01),前屈两者无明显差别(P>0.05).椎体间加压融合法在加压、伸展测试的标化刚度分别是传统的PLIF法的1.3~1.4倍.结论椎体间加压融合法比传统PLIF法在治疗腰椎失稳相关疾病方面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could seriously affect the long-term prognosis of lumbar fusion.Dynamicfixation such as the interspinous fixation,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retaining the mo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设计一种经侧后方斜向置入单枚多孔螺纹状融合器的椎间融合新技术,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小牛的脊柱标本12件,分为2组(n=6),第一组经侧后方斜向置入加长的单枚椎间融合器;第二组经后路置入双枚椎间融合器。测定纵向压缩、屈曲、侧方弯曲、伸展及双向旋转刚度。第一次测试各组置入融合器后之刚度值,第二次测试各组增大融合器规格后之刚度值,第三次测试第一组附加小关节突螺钉内固定后之刚度值。结果:单枚融合器组的纵向压缩刚度、左侧(融合器植入侧)弯曲刚度、顺与逆时针旋转刚度均较双枚融合器组显著增大(P<0.05)。第一组试件,辅加小关节突螺丝钉固定后,伸展、双侧弯曲和顺时针旋转刚度有明显增加。单枚融合器组的右侧弯曲刚度较双枚融合器组下降。单枚融合器组,增大融合器规格可提高压缩刚度、伸展刚度、屈曲刚度,但右侧弯曲刚度及逆时针刚度下降。双枚融合器组增大融合器规格,刚度并无明显增大。结论:经侧后方斜向植入的单枚椎间融合器加上小关节突螺丝钉内固定融合术,在提供充分椎管减压的同时,具有损伤小、脊柱后部稳定性好、术中对马尾及神经根牵拉轻的优点,可以比较理想地取代后路双枚融合器椎间融合术。  相似文献   

13.
后路椎间融合器结合新型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纯钛多孔涂层后路椎间融合器结合新型椎弓根钉系统对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33例腰椎滑脱症病人.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纯钛多孔涂层后路椎问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新型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 33例术后均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6个月。本组患者术后无神经损伤和切口感染,动态摄片观察无融合器移位、椎弓根螺钉松脱、断裂等并发症。按Brantigan评价标准评定结果:优2l例、良10例、可2例、差0例。结论 纯钛多孔涂层后路椎间融合器结合新型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椎管减压充分、椎体复位好、术后能立即改善疼痛症状、立即稳定椎体、病人可早期下床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腰椎滑脱症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与传统腰椎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2月至2009年5月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9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改良术式组(A组)40例,其中男14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23±9.75)岁;传统术式组56例,其中男22例,女34例,平均年龄(56.02±10.25)岁。比较两组手术ODI评分、VAS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等多项指标。结果两组术式术后短期ODI、VAS评分、椎间隙高度变化无明显差异。改良术式组较传统术式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费用少(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结论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腰椎融合术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和医疗费用少的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传统全椎板减压、腰椎椎间融合术和单侧椎旁肌剥离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4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两组,A组28例,采用全椎板减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腰椎椎间融合术,即经典PLIF组;B组24例,采用单侧减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腰椎椎间融合术,即单侧经后路腰椎间融和术(PLIF)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临床效果,采用suk法评价两组患者术后的椎间融合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24个月。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VAS和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B组腰痛VAS评分低于A组(P<0.05),ODI评分两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PLIF和经典PLIF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均可达到满意疗效,单侧PLIF术创伤相对小,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好,腰痛发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在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情况下,腰椎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应用融合器行后方椎间融合治疗短节段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5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短节段腰椎不稳病人资料,对患者术前及随访时症状进行JOA评分,比较PLF术和PLIF术式术前及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程度、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手术节段融合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LIF组随访的39例患者中,植骨达到100%融合,PLF组随访的12例患者中,确切融合达到41.67%。结论短期随访中,PLF术在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上与PLIF术相近,融合效果较PLIF术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内固定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6年3月至2008年10月用PLIF加内固定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症18例,观察临床疗效、融合率、滑脱复位率、并发症等。结果:随访16例,随访时间7月-21月,平均15月,优良率87.5%,滑脱矫正率约80.9%,融合率达98.9%,3例脑脊液漏,3例神经根牵拉,术后7天-3月内全部恢复正常。结论:PILF加内固定是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纯钛多孔涂层后路椎间融合器结合新型椎弓根钉系统对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33例腰椎滑脱症病人,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纯钛多孔涂层后路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新型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 33例术后均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6个月。本组患者术后无神经损伤和切口感染,动态摄片观察无融合器移位、椎弓根螺钉松脱、断裂等并发症。按Brantigan评价标准评定结果:优21例、良10例、可2例、差0例。结论 纯钛多孔涂层后路椎间融合器结合新型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椎管减压充分、椎体复位好、术后能立即改善疼痛症状、立即稳定椎体、病人可早期下床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腰椎滑脱症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定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拟实施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定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单侧组(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LIF)和双侧组(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LIF),每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疼痛程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单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分别为(95.8±11.7)min、(304.8±55.7)mL,均低于双侧组患者的(110.4±17.0)min、(482.6±84.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单侧组患者的ODI指数分别为(22.04±6.95)%、(12.87±4.03)%、(13.16±4.76)%,均低于双侧组的(25.59±7.80)%、(16.48±5.52)%、(16.42±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患者术后骨性融合平均时间为(7.9±1.7)个月,与双侧组的(8.2±1.9)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单侧组患者完全骨性融合率为100.00%,双侧组97.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定患者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治疗效果更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并分别结合侧后方融合(PLF)和经后路椎体间融合(PLY)两种方法 治疗老年人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枢法模公司生产的TSRH-3D腰椎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3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14例患者实施TSRH-3D内固定加侧后方植骨融合(PLF);16例患者行TSBH-3D内固定加经后路椎体问融合(PLIF),进行术前术后功能、症状评分.结果 30例患者均达到良好的融合效果;实施PLF患者,Prolo功能和症状评分分别为1.25和1.64;术前腰椎滑脱角为48.6%,术后恢复至17.5%.实施PLIF患者,Prolo功能和症状评分分别为1.18和1.39;术前腰椎滑脱角为44.2%,术后恢复至20.3%.结论 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症,应用TSBH-3D腰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可以获得牢固稳定,在保持腰椎术后功能恢复方面,PLIF优于PLF,但临床结果 尚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