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阳明病篇共79条,分析原著的条文排列组合意义,提出阳明病以因热成燥,因燥成实为胃家实的本质,进一步提出胃家实,实乃肠胃“虚实互更”的生理功能失司,肠胃留有宿食粪便之义,打破了固有的胃家实,包括阳明经证和腑证,即“邪气盛则实”的论点,从而说明研究《伤寒论》应从原著着手才能识其真谛。  相似文献   

2.
林大勇  朱辉  赵令竹 《天津中医药》2014,31(11):667-669
阳明病的诊断标准为"胃家实",即阳明胃肠中存在有形邪气(燥屎),而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不符合"胃家实"标准,将此4证并列于阳明热证之中,进而归属于阳明病,不符合《伤寒论》本意。  相似文献   

3.
阳明病的提纲是"胃家实",一般认"胃家"包括了胃与肠,"实"则指邪气实,可是透过<伤寒论>的原文考证,可知其原意并不完全如此.以下先从胃、家、实三字的概念说起.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阳明病提纲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教材多以《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为据,认为"胃家实"是对阳明病热证及实证病理机制的概括,意指阳明邪热壅盛,燥屎内结的白虎汤、承气汤类方证。通过文献检索及专家咨询等,对条文中"胃家"及"实"分别解析辨别,并结合胃腑生理特点以及胃病临床用药特点,提出"胃家实"当指胃家即胃、大小肠之气壅滞、失于通降所致诸证候,包含阳明病热证、虚寒证、发黄证、蓄血证等,并结合阳明病诸证候病机及治法分析予以佐证,与同道共商榷。  相似文献   

5.
探讨《伤寒论》179条作为阳明病篇首条的意义。笔者认为这并不是成因和来源的阐述,而是阳明病实证的分类。按照阳热的多少,分为"脾约证"、"胃家实"、"胃中燥"三类。  相似文献   

6.
认为由于感染或非感染病因所致"胃家实"的本质为机体胃肠功能障碍,气血津液受损,肠道屏障损伤,防御机能降低,从而引发多种炎症介质参与的级联反应,终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结论是SIRS的中医机理即<伤寒论>之"胃家实";"胃家实"说明了"胃"是阳明病、SIRS的枢纽器官.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作为阳明病篇的提纲,自清·柯韵伯首次提出沿用至今,皆占有一定地位。然就其能否作为提纲,目前有人提出异议。笔者有兴对此问题的部分内容进行考证,在此略抒管见,以求教于同道。一、,家实"实"字涵义考胃家实一词中,"胃家"指肠胃之府,从古至今并无多议,加"实"字后则认识不一目前的权威教材《伤寒论  相似文献   

8.
前言伤寒论的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所谓胃家实,实质上是说明邪热的亢盛,并且也包括了经证、府证而言。但恶热,不恶寒,渴而汗出,这是阳明病的主证,如果未至燥、实,痞、满,而脉象浮滑或洪大的,邪尚在经,在经则用白虎之属清之;如果已见燥、实、痞、满,脉象滑数或沉迟有力,甚至狂躁谵妄的,这是邪已入府,入府便应当用承气之类下之。根据证状不同,辨别在经、在府,而用清法、下法,这是治疗阳明病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三承气汤通腑泻热、急下存阴,为治阳明腑实证而设,主治阳明病痞、满、燥、实之证,主要症状为潮热、腹满拒按、便秘、昏谵、苔黄燥、脉沉实等.但是在临床上常有患者是阳明温病的腑实证,具有通下的临床表现,应用通下法后却不能泻下通便,选用宜<温病条辨>承气汤加减方,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的"胃家实"三字,历代注家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胃家实"是单指邪热从阳明经进入阳明胃腑,与肠中燥屎相互壅结而形成的有形燥热之腑证而言[1,2];也有人认为"胃家实"三字不仅指阳明腑的实证、热证,而且也包括阳明经证的无形邪热等热性病在内1[3].以上两种说法的不同点,是在于对"胃家"二字所代表部位的争议,而对"实"字的认识,则基本上是相同的,即都认为"实"字所指的就是热证、实证.对此,笔者持有不同的看法:"胃家"赅指阳明经、腑自不待言,而"胃家实"的"实"字则应另眼看待,我认为这个"实"字,若非"病"字之误,那也应将之作"病"字来解,绝不可将阳明病概指为"实证、热证".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阳明病以胃肠燥热实为特点,即所谓“胃家实”。原文185条日:“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说明阳明病是由胃家实所形成的。胃家、非单指是阳明胃、亦包括了手阳明大肠、泛指整个胃肠道、实是指邪气盛则实、亦非单指肠中有形实滞。胃家实概括地说明了病邪深入阳明、胃肠燥热亢盛、病变以里热实证为特征。其燥热之邪充斥于全身、未与燥屎搏结者、称为阳明经证,燥热之邪与燥屎搏结、阻塞肠道、影响脏气通降者、称为阳明腑证,二者均属于胃家实。正如章虚各所云:“胃家者、统阳明经腑而言也、实者受邪之谓”。六经病提纲,其余均以脉证为提纲,独阳明  相似文献   

12.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伤寒论》阳明篇的提纲。其中“胃家实”的含义从成无己、柯韵伯等众医家至今高校教材《伤寒论选读》皆宗《内经》“邪气盛则实”之义解释为阳明病病机。如柯韵伯云:“胃实不是阳明病,而阳明之为病悉从胃实而得来,故以胃家实为阳明一经之总纲也。”《伤寒论选读》亦云:“阳明病是由胃家实形成的。”对这种解释,笔者质疑有三。一、《伤寒论》其它五经提纲条文皆是总  相似文献   

13.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对阳明腑实证本质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阳明腑实证作为《伤寒论》六经辨证这个统一整体中的一个主要部分或主要过程,有它特定的内涵,有其特殊的传变规律、临床经过及病程转归。作为中医的一个"证",它指的是一类征候群,而不是指的某一个特定的或独立的病。因此,研究和探讨其本质对于临床辨病和治疗以及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都有其深远意义。一、阳明腑实证的本质及其客观病理基础《伤寒论》阳明病篇180条有:"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因此,后世来人把此条作为阳明病的提纲。我们认为,更确切地说,胃家实是指阳明腑实证。所谓胃家实,是指邪热,尤以阳明之热入胃,与肠中糟粕相合化燥而言。尤在泾说:"胃家实者,邪热入胃,与糟粕相结而成实,非胃气自盛也。"当然,这里所说的胃家,并不只指现代器官中的胃,而是包括了小  相似文献   

14.
阳明病阳明病分表里两证,表证即阳明经证,以白虎汤证为主,里证即阳明府证,以承气汤证为主,必须细辨。表证阳明表证即阳明经证,以白虎汤证为主。但有纯实与兼虚之分,纯实如白虎汤证,兼虚如白虎加人参汤证等。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阳明病属“胃家实”,“胃家实”是概括阳明病的“经证”和“府证”而言。凡伤寒病热盛化燥的则病人阳明,其  相似文献   

15.
阳明病提纲证中的"胃家实"是《伤寒论》中争议颇多的内容,历代医家探讨的多是"实"字含义,而忽略了"胃家"的内涵。故从《伤寒》《金匮》条文文字入手,联系《黄帝内经》中的相关内容对"胃家实"进行分析认识,认为"胃家实"包含体质因素在内,且与后文的"脾家实"前后呼应。其观点新颖,对研究《伤寒论》的条文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也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成书年代久远,虽经后世注家的释义,仍有令人费解之处。故时至今日,对原文反复推敲、前后互参,仍是领悟其中奥旨的有效途径。故就阳明病提纲证"胃家实"的含义及其所涵盖的证候进行探讨,通过文字与医理双重层面的分析,结合张仲景在阳明病篇的行文特点而得出结论,即"胃家实"是阳明腑实证病机特点的反映,是张仲景对阳明病关键证候的概括之言,其作为阳明病提纲起到了执简驭繁的纲领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脾约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伤寒论》阳明病症中,开宗明义,指明阳明病以“胃家实”作为辨证纲领。在阳明病腑证下,条文列有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麻仁丸和蜜煎导法。其中三承气汤在现今临床中广泛运用。笔者则多年来喜用麻子仁丸治疗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病症。现将体会介绍如下。阳明病的下证,虽由于“胃家实”。但其原因不一,所以治法亦不同。《伤寒论》179条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说明阳明下证中有三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阳明病篇提纲即言“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灵枢·本输》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阳明本燥,邪气并入大肠,传化糟粕功能失常而影响大便;小肠不得升清降浊致膀胱气化不利,亦可影响小便,及二便失司是阳明病常见征象。阳明病小便异常可提示津液有无,胃气虚实,湿热内结与浊气有无出路等;阳明病大便燥硬可反应“热”“实”“燥”互结于胃内;且大、小便之间互为关联。本文旨在梳理阳明病二便相关论述,探讨二便症状表现特点,辨析此篇内小便、大便病机,揭示其内在区别与联系,凸显二便在阳明病篇相关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一些研究《伤寒论》的学者,包括中医院校使用的《伤寒论》教材在内,皆认为阳明病当概括为两大类型的实证:“一为燥热亢盛,肠胃无燥屎阻结的热证,二为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搏结而成燥屎”。可又说:“以热证实证为主,但也有寒证,如阳明中寒证。”笔者以为这种说...  相似文献   

20.
阳明篇一、阳明病大旨阳明为病胃家实.原文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此条乃阳明病之纲领.热实邪盛在胃肠.胃家实者,邪热实盛也,不仅指燥屎大便硬一点,惟燥屎便坚亦括在其中耳.正阳阳明乃自发.原文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