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周北凡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5-10
目的:确定我国成人适宜的体重指数(BMI)范围和超重肥胖的划分界限。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国内现有体量指标和相关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数据组织了汇总分析。方法:有13项1990年以后的调查资料人选,共计20-70岁以上成人23972人,有腰围数据者111411人,有血脂和血糖化验数据者8万余人。数据进入分析的人群分布于大陆21个省市、自治区儿台湾。汇总方法是由各负责单位根据统一制定的表格和标准提供数据,汇总分析中心进行核对、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糖尿病、血清总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甘油三酯升高和危险因素聚集(一个人具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的现患率均随BMI或腰围的增高而上升。通过不同BMI和腰围切点对于检出各项危险因素异常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提出敏感度特异度较好、假阳性率较低的BMI切24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特异度达90%的BMI切点28为肥胖的界限;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结论:切点以上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显示:将BMI控制到24以下,可能防止人群中45%-50%的危险因素聚集。对BMI在28及以上者药物控制到此点以下,可能防止15%-17%的危险因素聚集,从而降低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发病危险。男性腰围控制在85cm以下,女性腰围控制到80cm以下, 可能防止约47%-58%的解除因素聚集。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对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界限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超重肥胖问题已成为当前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它与许多代谢性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无锡市及周边地区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区域 ,人们生活水准较高。笔者在临床及体检中发现体重超重、肥胖及相关疾病发生率较高。现将2 0 0 0年 5月~ 2 0 0 2年 12月间 2 187例干部的上述情况报道如下 ,以期引起同仁及人们对超重肥胖问题的重视。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企事业单位行政、技术干部 2 187例为对象 ,其中男 14 79例 ,女 70 8例 ,年龄 2 1~ 83岁 ,平均年龄 (46.2± 12 .2 )岁。按体重指数 (BMI)分为体重正常、超重、肥胖 3组。1.2 …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了解北京市东城区小学生父母腹部肥胖的流行特征,为今后在中青年中开展知信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参与发放腰围尺的全区31 279名在校小学生为范围,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630个班级的11 520名小学生,将其父母同时列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基线调查学生父母22 270人,父亲平均腰围为89.9±9.2厘米,母亲的平均腰围为77.1±7.9厘米,父亲的超重率为43.2%,肥胖率为17.3%;母亲的超重率为16.4%,肥胖率为4.6%。母亲体重正常的占79.0%,而父亲体重正常者占39.5%,父亲的超重与肥胖水平明显高于母亲(P<0.01)。结论小学生父母亲腰围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母亲45岁以后腰围平均接近正常值的上限,而父亲从28岁开始腰围开始接近正常值的上限。为使小学生父母的腰围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今后需要对小学生父母亲展开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进而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超重、肥胖及与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对深圳地区21岁~60岁人群共21578人进行体重指数(BM I),腰围(WC),腰臀围比(WHR)及血压(HP)测量,按体重指数(BM I)将其分成三大组:正常非肥胖组(BM I≤24kg/m2)共14817人;超重组(2495 cm的人群为133‰。(χ12=821.26,P<0.005),(χ22=500.16,P<0.005)。血清脂联素浓度在肥胖人群及高血压病肥胖患者均显著低于正常人群[脂联素:单纯性肥胖组(7.16±1.41)mg/L,高血压病肥胖组(7.18±1.45)mg/L vs.正常非肥胖组(9.22±0.61)mg/L,F=3.217,P<0.05]。血清脂联素浓度在超重人群与正常人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脂联素:超重组(7.71±1.73)mg/L vs.正常非肥胖组(9.22±0.61)mg/L,P=0.097>0.05]。在高血压病肥胖患者中,脂联素浓度与体重指数、腰围、腰臀围比、、收缩压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脂联素水平下降与肥胖、血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保持BM I和WC在正常范围,是预防高血压病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用BMI和WHR指标分析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用体重指数(BMI)和腰/臀围比值(WHR)分析肥胖与糖尿病(DM)关系。方法 分析甘肃省3700人糖尿病流行病学词查资料。结果 肥胖中DM发病率7.19%;DM、糖耐量减低(IGT)组的BMI、WHR均显高于正常人组(P<0.01);DM组的WHR显高于IGT组(P<0.05)。结论 肥胖是DM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腹型肥胖更易患DM。 相似文献
7.
8.
中老年男性肥胖流行特征及其与慢性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老年男性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其与慢性病的关系.方法 利用上海市男性健康队列研究的基线调查资料.研究对象为上海市某区8个街道40~74岁的中老年男性,2002-2006年期间共调查61 500人.采用体重指数(BMI)和腰围臀围比(WHR)作为肥胖的测量指标.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肥胖和各种慢性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被访者超重、肥胖和向心性肥胖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36.8%、7.7%和49.7%.在所有被访者中,66.7%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疾病.高血压标化患病率(26.5%)居首位.分别调整WHR和BMI,高血压、冠心病、胆结石、泌尿道结石、中风的患病率随BMI和WHR的增高而上升.与正常BMI组相比,肥胖组患5种疾病的OR值为1.16~3.13;WHR最大组与最小组相比,5种疾病的OR值为1.20~1.69.趋势检验P值均<0.05.糖尿病与WHR呈正相关,WHR最大组的患病率是最小组2.40倍(95%CI:2.14~2.70),而糖尿病与BMI无关.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病率随BMI增高而下降,肥胖组与正常BMI组相比,OR=0.87(95%CI:0.77~0.98);而WHR结果 则相反,WHR最大组的OR值为最小组的1.26倍(95%CI:1.14~1.40).结论 高血压、胆结石、泌尿道结石、心脑血管疾病在肥胖男性中患病率较高.糖尿病患病率与向心性肥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四川省直机关省厅级退休公务员超重、肥胖的现状,探讨体重指数、腰围与血压的关系. [方法]2008年对四川省直机关省厅级公务员993人测身高,体重,腰围(WC),血压,计算体重指数(BMI),并分析肥胖与血压的关系. [结果]四川省直机关省厅级公务员的男女肥胖率分别为8.5%、8.0%,超重率分别为43.4%、28.6%,肥胖组及超重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正常组,收缩压、舒张压与BMI、WC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防治高血压,控制肥胖及腹型肥胖甚为重要,体重指数、腰围的控制也为防治高血压的基本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北京等4个城市居民对自身体重自评情况,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京、上海、广州、昆明4个城市居民进行拦截式问卷调查。结果北京等4城市居民腰围(79.4%)知晓率明显低于身高(95.2%)、体重(93.0%)知晓率;居民对腰围、体重指数(BMI)正常范围知晓率分别为20.3%和20.5%;居民对自身体重判断正确率较低,超重、肥胖人群自评正确率分别为61.5%和37.6%;是否会使用BMI尺对体重自评正确率有明显影响。结论北京等4城市居民体重自评结果不容乐观,应加强健康教育,推广腰围尺、BMI尺等适宜技术工具,提高居民对体重自评正确率,引导居民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控制体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辽宁地区居民体重指数、腰围与血压值、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按照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辽宁地区15岁及以上居民的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等指标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体重指数(kg/m2)<18.5,18.5~23.9,24~27.9,≥28,血压均值分别为116.4/73.9mmHg、122.0/76.5mmHg、130.5/81.4mmHg、138.4/85.9mmHg,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3.6%、20.4%、35.2%和53.9%;腰围从正常到腹部肥胖,血压均值从121.7/76.6mmHg上升到133.6/82.9mmHg,高血压患病率从19.8%上升到42.8%。当体重指数≥24(kg/m2)或腰围进入腹部肥胖时,血压值、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增加。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压值与体重指数和腰围呈正相关,而且腰围对血压均值的影响大于体重指数对血压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重、肥胖和腹部肥胖与正常组相比发生高血压的相对危险性增加1.5、2.6和2.0倍。结论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两个危险因素,保持理想的体重和腰围对控制高血压的发生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围/身高比值(WHtR)3个肥胖指标与MS及其他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参加健康体检的延吉市某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血压测量、体格检查及生化指标检测。对资料完整的886例对象按照不同的BMI、WC水平进行分层,比较分析代谢异常组分患病情况。对WHtR指标与MS其他组分异常数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寻找适合的切点,分析其对MS的患病风险。结果调查对象中肥胖程度比较严重,且各项指标存在性别差异;各项代谢异常患病率均与BMI和WC有关,两者均异常时,各项表示代谢性健康风险的OR值明显高于BMI与WC各单项异常组(P﹤0.01),但仅有腹型肥胖时,其OR值均高于BMI超重而WC正常者;WHtR与代谢异常数量之间存在正相关(r=0.479,P﹤0.01),当WHtR超过0.50时,个体MS患病危险度显著增加(OR:1.564,95%CI:1.046~1.896,P﹤0.01)。结论 BMI和WC异常可增加代谢异常疾病的患病风险,WHtR是较好代表中心性肥胖的指标,在防治MS其他组分时应将体脂增多同时伴有脂肪分布异常者列为重点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城市学龄儿童超重、肥胖与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聚集性。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测定石家庄市区913名7~13岁儿童的身高、体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空腹血糖水平。结果儿童超重和肥胖总检出率为29.24%(男34.98%,女24.23%)。与正常儿童相比,超重和肥胖儿童的SBP、DBP、TC和TG水平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超重和肥胖儿童的高血压、高TG、高TC、高血糖和低HDL-C检出率也明显高于正常儿童。校正年龄和性别后,超重和肥胖儿童的SBP、DBP、TC、TG、血糖升高和HDL-C降低的危险性分别为正常儿童的6.77、3.22、2.55、6.42、3.85和2.94倍(95%CI分别是4.15~11.04、1.38~7.49、1.59~4.11、3.46~11.92、1.69~8.78和1.83~4.73);超重与肥胖儿童有任意1、2、3个所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儿童的2.74、13.15和15.33倍(95%CI分别是1.92~3.92、6.69~25.87和4.17~56.39)。结论儿童期超重与肥胖增加儿童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聚集性以及儿童获得多个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控制儿童超重和肥胖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4.
体重指数与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与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的相关关系。 方法 对 5 10例 45~ 66岁干部的健康体检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48.8%的人超重 ,12 .5 %的人肥胖 ,仅有 3 7.1%的人体重正常。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 ,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患病率逐渐增加 ,患两种以上慢性疾病的人数比例也显著增加 ,肥胖组前三种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组。多因素 L ogistic回归分析 ,体重指数与冠心病、高血压呈显著正相关 ,OR值分别为1.416和 1.772。 结论 体重指数与冠心病、高血压呈显著正相关 ,肥胖是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肥胖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不同时期的肥胖与子宫内膜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全人群病例对照研究 ,调查 1997年 1月至 2 0 0 0年 6月确诊的上海市区 4 97例 30~ 6 9岁子宫内膜癌病例和 4 97名对照的发育史 ,并进行身体测量。结果 青少年时期的身高和体重与子宫内膜癌未见显著性关联 ;除2 0岁左右外 ,成年各阶段的体重指数 (BMI)均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 ,体重增加 >7.5kg显著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危险 ,但体重增加比例为 15 %以上只在 4 0~ 5 0岁年龄段有显著意义。 2 0~ 30岁的体重减轻对子宫内膜癌有保护作用。体重、BMI、腰围臀围比 (WHR)的测量值大均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身高、坐高身高比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无关。结论 青少年时期肥胖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无显著联系 ,而成年时期的肥胖程度和体脂的分布均是独立危险因素。 30岁前后体重变化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具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新体重指数(BMI)标准法和身高标准体重法筛选肥胖儿童并评价肥胖影响肝功能和血脂的情况.方法用1:1病例对照研究,对肥胖儿童和对照儿童进行肝功能、血脂等14项指标测定.结果用身高标准体重法筛选出的280名肥胖儿童,其中仅有125名被新BMI标准判定为肥胖.BMI标准筛选的肥胖儿童7项指标的异常率(10.4%~22.9%)高于对照儿童,BMI标准排除的155名“肥胖”儿童5项指标的异常率(3.23%~13.0%)高于对照儿童.结论新BMI标准比原身高标准体重法标准高,身高标准体重法标准筛选出的肥胖儿童仅不足1/2被新BMI标准判为肥胖.部分被新BMI标准定为超重的儿童也存在肝功能异常和血脂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腰围(WC)、腰围身高比(WHtR)和体重指数(BMI)预测儿童青少年代谢紊乱的效果,为儿童青少年代谢紊乱的早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济南市城区1 170名7~17 岁儿童青少年,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WC、WHtR和BMI预测代谢紊乱的曲线下面积(AUC),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WC、WHtR和BMI诊断的肥胖预测儿童青少年代谢紊乱的风险。结果 WC预测4种代谢紊乱(高血糖、高血压、低HDL-C和高TG)中≥1项或≥2项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分别为0.63(0.59~0.66)和0.74(0.69~0.79),WHtR对应值分别为0.62(0.58~0.65)和0.74(0.69~0.79),BMI对应值分别为0.64(0.60~0.67)和0.75(0.70~0.80)。WC诊断的腹型肥胖(WC≥性别和年龄别的P90)预测儿童青少年4种代谢紊乱中的≥1项或≥2项组分的OR(95%CI)值分别为2.88(2.15~3.86)和6.83(4.47~10.44),WHtR诊断的腹型肥胖(WHtR≥0.50)对应的OR(95%CI)值分别为2.63(1.86~3.71)和5.77(3.65~9.13),BMI诊断的肥胖(BMI≥性别和年龄别的肥胖界值) 对应的OR(95%CI)值分别为3.03(2.17~4.23)和6.35(4.03~10.00)。结论 WC、WHtR和BMI均可作为儿童青少年代谢紊乱的重要预测因子,WC、WHtR和BMI预测代谢紊乱的效果相当。考虑到WHtR 界值的简单易记性,WHtR或许可替代WC和BMI作为儿童青少年代谢紊乱的早期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和BMI水平社区老年人群的腰围与高血压患病率和控制率关系。 方法 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采用二阶段整群随机抽样,对北京市万寿路地区≥60岁老年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分析样本人群2 035人(男性828人,女性1 207人)。腰围增加可提高体重正常老年女性高血压患病率,且高血压控制率下降,调整OR(aOR)值(95%CI)分别为1.04(1.01~1.08)和0.96(0.92~1.00)。单纯中心性肥胖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率(64.7%)显著高于腰围、体重均正常女性(52.2%),aOR=1.58(95%CI :1.07~2.32);而高血压控制率(32.9%)低于腰围正常者(43.5%),aOR=0.62(95%CI: 0.37~1.04),P=0.071。结论 腰围增加(中心性肥胖)可提高单纯肥胖和体重正常的社区老年女性高血压患病风险及降低高血压控制率。应关注老年女性单纯中心性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和血压控制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