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病有一个完整的自然过程,临床上将这个过程分为四期:急性感染期、潜伏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急性感染期窗口期也在这个时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袭人体后对机体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患者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还会发生乏力、出汗、恶心、呕吐、腹泻、咽炎等。急性感染期在被感染2~6周后,血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可呈现阳性反应。此后,临床上出现一个长短不等的、相对健康的、无症状的潜伏期。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HIV感染使机体后,病毒特异地侵犯并损耗T淋巴细胞造成机体细胞免疫损伤,细胞免疫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临床初始表现为无症状病毒携带状态,继而发展为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症(PGL)和艾滋病相关综合症,出现发热、疲乏、盗汗、消瘦、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鹅口疮、口唇疱疹等,最后并发多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所以艾滋病的病死率极高。  相似文献   

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艾滋病)的病原体,以细胞免疫缺陷为特征,多伴发机会性致死性感染和罕见肿瘤[1]。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第1例艾滋病病例,1983年由美国人罗伯特加洛领导的研究小组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AIDS)医学的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也就是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要经过很长的潜伏期(短6个月~1年,通常3~5年,长的可达10年以上)才发病。许多受感染的人在潜伏期没有任何症状,也有一小部分人在感染后  相似文献   

5.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艾滋病防制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黎坚 《职业与健康》2009,25(12):1316-1317
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艾滋病病毒引起,是联合国确定的当今三大国际公害之一。人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通常要经过8~10a的潜伏期(此间为感染者)才发展为艾滋病,临床表现为各种机会性感染或继发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目前,虽然不能治愈艾滋病,但通过治疗可以缓解或减轻症状,延长生命,显著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20年的纪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学工 《中国医师杂志》2001,3(11):808-808,811
98 1年美国首次报道艾滋病 ,到今年已经 2 0年了 ,尽管近年来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但艾滋病仍是危害全球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疾病之一。艾滋病 ,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 ,AID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 ,HIV)感染所致的一种致死性疾病 ,其主要特点是受感染宿主CD4 + T细胞被破坏 ,使细胞免疫功能衰竭 ,导致发生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1 历史回顾1981年上半年 ,美国加州大学洛…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 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 V)感染引起的多种病症的总和。感染者的免疫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CD4 细胞数目减少,继而发生机会感染、肿瘤等。AIDS临床表现较复杂,可表现为消化、神经、呼吸及血液多个系统的症状,为加深对AIDS的认识,现报告我院1995~2005年,资料较完整的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7例AIDS患者。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例患者,男性6例,年龄30~64岁,平均40.33岁。女性1例,年龄38岁。7例患者1例有去泰国定居史,并且在该处有多个性伴侣。3例患者…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的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因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或称艾滋病病毒)而发生的一种传染病,表现为机体免疫功能逐渐受损并发生一系列相应症状和体征,最后导致死亡。自1981年美国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艾滋病流行造成人类生命与社会经济损害之大均已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种传染病。截止到2000年底,全球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幸免,每天约有15000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感染中90070以上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全球艾滋病的流行仍在继续,HIV感染和死亡的数字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9.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简称"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人的免疫系统,进行性损害人的免疫系统,使免疫功能低下的HIV感染者感染其他机会性感染,并最终导致艾滋病病人死亡的传染性疾病.艾滋病作为一种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方法的慢性传染病,其病程分为3个阶段:窗口期、潜伏期和临床发病期.其中艾滋病的潜伏期是指从人体感染HIV后出现血清学HIV抗体阳性起,到感染者出现艾滋病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为止的这段时间.国内外对艾滋病潜伏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对了解艾滋病的自然史、评价治疗效果、预测艾滋病疫情趋势和艾滋病的流行特征以及病人的生存率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中学生进行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引起的一种使受感染者免疫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 ,继而发生机会性感染、肿瘤 ,最后导致机体极度衰竭而死亡的慢性传染病。 1 981年美国发现艾滋病以来 ,仅仅经过 2 0余年 ,全世界已有 30 0 0多万人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 ,2 0 0 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国内 ,四川省分别于 1 985 ,1 991年有艾滋病病例报告。现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每年以 30 %的速度增加。四川省艾滋病疫情排全国第 6位 ,大竹县高危人群中 50 %以上HIV感染率十分令人担忧。尽管世界各国政府加大对艾滋病的防治力度 ,…  相似文献   

11.
1981年美国发现艾滋病,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迅速蔓延,是全球60亿人的最大流行瘟疫,人类的第四杀手,在非洲是第一杀手。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通常是性接触或血液、血液制品传播,侵犯免疫系统,临床表现为全球性迅速传播、发病缓慢,为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目前还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没有特效的疫苗预防,有限的对症治疗不能根治,仅能延缓生存时间。感染者发病预后可悲、无治愈的方法,死亡率极高。  相似文献   

12.
任伟 《健康向导》2012,18(4):29-29
艾滋病的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医学全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它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也是可以预防的. 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的免疫功能,使人体继发多种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某院收治的40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月-2004年8月以发热或腹泻、消瘦为主诉收治诊断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患者的临床分期均已到艾滋病期,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156.54±131.26)/μL(正常参考值为800~1 200/μL)。发热、咳嗽咳痰、消瘦、腹痛腹泻以及颈部淋巴结大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有卡波西肉瘤;机会性感染及合并症以肝炎病毒感染(30例,75.00%)、肺结核(15例,37.50%)多见。HIV感染方式以静脉吸毒为主(32例,80.00%),其次为性途径感染(4例,10.00%)。距可能暴露(静脉吸毒、性接触、输血)HIV时间2~12年,平均(7.31±1.30)年。结论艾滋病期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化,静脉吸毒是主要的感染传播方式。需采取多种措施预防控制HIV的传播,对患者加强抗病毒治疗与监测、随访,及时控制机会性感染以及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疫情的特征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特异性地攻击CD4+T淋巴细胞,导致患者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或肿瘤,从而造成获得性免疫缺陷功能障碍(AIDS)。当前我国的艾滋病疫情处于总体低流行状况,疫情地区分布差异大,性传播逐渐成为主要传播途径,艾滋病疫情上升速度有所减缓,但是流行因素依然存在。同时我国科研与卫生工作者针对我国的艾滋病做了大量的工作,譬如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调查与科研前期分析,开发了一些前期用药,了解了多数艾滋病高发地区的疫情状况,但是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综述了艾滋病的流行情况,深入阐述了艾滋病的危险因素与传播方式,重点论述了艾滋病的预防进展,包括心理干预、夫妻支持和社会支持等,希望为艾滋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而引起,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使被感染者全身免疫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继而发生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简称“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人的免疫系统,进行性损害人的免疫系统,使免疫功能低下的HIV感染者感染其他机会性感染,并最终导致艾滋病病人死亡的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艾滋病100例临床分析与机会感染治疗转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艾滋病的临床特点、并发症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住院的100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0例艾滋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瘦、发热、贫血、咳嗽咳痰、腹痛腹泻、胸闷气促、肝大、淋巴结肿大;主要并发症为机会性感染和继发性肿瘤,居前6位的感染分别是口腔念珠菌病58例、结核46例、感染性腹泻31例、细菌性肺炎19例、肺孢子菌肺炎16例、颅内感染10例。经治疗后,机会性感染治愈或好转出院83例,死亡9例(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病变4例,结核2例,肺孢子菌肺炎1例,败血症1例,全身衰竭1例),未愈8例。结论艾滋病并发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感染多见,大部分治疗效果好,但结核和颅内感染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是AIDS;艾滋病病毒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是HIV。 健康人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后约有30%~70%在2~4周内发生急性期感染症状。此后需经2~10年或更长的无症状期,才发生以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为主要病变的艾滋病。早期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缓解病情。美籍华人何大一博士独创“鸡尾酒”式混合疗法,使用一种蛋白酶酵素抑制剂在内的三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V联合对抗HIV/  相似文献   

19.
艾滋病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从来,迅速蔓延,现在己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在目前是全球60亿人的最大流行瘟疫,一跃为人类的第四杀手,在非洲是第一杀手。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通常是性接触或血液、血液制品传播,侵犯免疫系统,临床表现为全球性迅速传播、发病缓慢,为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目前还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没有特效的疫苗预防,有限的对症治疗不能根治,仅能延缓生存时间。感染者一旦发病其预后是可悲的,因无治愈的方法,死亡率极高。  相似文献   

20.
微量元素与艾滋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HIV感染后,临床初始表现为无症状病毒携带状态,继而发展为全身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症(PGL)和艾滋病相关综合症(ARC),出现发热、疲乏、盗汗、消瘦、腹痛、腹泻、鹅口疮、口唇疱疹等,最后并发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成为艾滋病,病死率极高。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目前艾滋病已在全球广泛流行,以传播迅速、病势凶险、病死率高,预后差,且目前尚无治愈该病的方法,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震惊世界。微量元素参与机体的各种代谢,对于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机体内某些微量元素通过参与体内多种生物学功能,在艾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