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报道28例不能切除的食管癌在内窥镜下于肿瘤内注射LAK细胞,动态观察肿瘤变化,定期取活检,观察病灶病理组织学变化,应用OLympusGIF-XQ40型电子胃镜,使用7号注射针,经常规消毒后,对病灶局部冲洗,避开出血坏死区,分别向肿瘤周围4个象限及中心注射LAK细胞。每个点注药液1.0ml,总剂量为5ml。含LAK细胞数为2×109/5ml。隔日1次,平均疗程为30天,最长者为45天,直至局部病灶明显缩小或消失。在治疗期间,平均每10天取一次活检。除常规检查肿瘤细胞的变化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3.
随着免疫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拓展,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治疗中的价值也得以显现。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ESCC的免疫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5.
6.
张世勋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87,(2)
从癌性腹膜炎患者的腹水中取出淋巴细胞,加白细胞介素-2(IL-2)进行培养,可诱导出活性杀伤细胞(LAK)。在试管内用 LAK 细胞对分离出的新鲜肿瘤细胞进行实验,可显示出有效的杀伤活性。而且,这种 LAK 细胞能够移入实验性癌性腹膜炎的小 相似文献
7.
手术是可切除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单纯手术疗效较差.CROSS研究的发表使新辅助放化疗成为食管癌研究的热点,并成为以腺癌为主的西方国家的标准治疗手段.而我国,90%以上的患者为鳞状细胞癌.近年来,术后辅助治疗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文章主要就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在组织学上分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和食管腺癌两大类,ESCC是中国食管癌的主要类型,约占食管癌的90%.ESCC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为15%~25%.既往临床试验并没有将这两种组织学亚型分开,二者的治疗均使用类似的方案.实际上,ESCC和食管腺癌在分子上是不同的,因此治疗应针对各自的组织学亚型... 相似文献
9.
刘复生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77,(4)
本文报导1例来自食管壁内鳞状上皮囊肿的鳞状细胞癌。作者统计文献报告虽然良性食管囊肿近64例;由食管憩室发生的癌35例,但由食管囊肿恶变的病例尚未见报告。本例患者有进行性吞咽困难病史二个月,食管造影在食管入口下面,近端食管有4.5厘米长的向心性狭窄。食管镜检查见狭窄处食管粘膜完整,支气管镜检查显示病变使气管偏位。多次食管活检见粘膜上皮轻度增生,并有食管深层粘膜下的炎性改变,考虑为粘膜下面的病变。尽管组织学无恶性证据,根据高度可疑的X 线所见,给予患者放射治疗及博莱霉素化疗。但入院后6个月,患者死于双侧小叶肺炎。尸检发现病变处为一个1.5厘米 相似文献
10.
微小 RNA(miRNA)可通过细胞信号转导、上皮间质转化、血管生成等调控机制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和转移。特定的血清 miRNA 可作为食管鳞状细胞癌诊断、预后的新型肿瘤标志物。近来研究表明 miRNA 可提高食管鳞状细胞癌放疗敏感性甚至逆转多药耐药,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少渠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5,(4)
肺癌早期,扩散没有超过支气管软骨层、没有累及局部淋巴结时被认为可以用激光或局部手术治疗。作者对42例病人行X线支气管造影,并切除44个鳞状细胞癌病变,结合内窥镜检查发现及病理学检查进行分析。将病变分为三种类型:息肉状或结节状 相似文献
12.
13.
1 临床资料患者男 ,5 9岁。咽下疼痛一年。查体 :一般状况可 ,心肺未见异常 ,三大常规正常。入院前胃镜检查见 :食管距门齿3 3cm处左后壁 0 5cm× 0 4cm粘膜呈丘状隆起 ,表面略粗糙 ,充血 ,取材质地较软、不易出血 ,取活组织。病理诊断 :高度疑为鳞状细胞癌。遂入院手术治疗。术中于主动脉弓下食管左后壁触及一大小约 0 5cm× 0 5cm之质硬区 ,食管周围淋巴结肿大明显。遂行食道部分切除术。病理检查 :食管组织一段 ,长 5cm ,直径 2cm ,粘膜面灰白色 ,皱襞变浅 ,未见明显糜烂及溃疡 ,局部有 0 5cm× 0 5cm的范围粘… 相似文献
14.
局限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推荐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晚期食管鳞癌则仍以化疗为主要手段,但多年来疗效一直徘徊不前,各种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食管鳞癌的Ⅲ期临床研究亦多以失败告终。近年来,免疫治疗在食管鳞癌领域已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和发展前景。本文综述了食管鳞癌免疫治疗的相关临床热点,包括肿瘤疫苗、过继性免疫细胞疗法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食管鳞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机体γδT细胞水平及与临床的关系,为γδT细胞在食管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和癌组织中γδT细胞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 癌组织中浸润γδT细胞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 = 0.045);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P = 0.011);食管癌术后患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水平显著高于术前患者(P = 0.037)。食管癌T分期、N分期、M分期、大体分型、病变部位、病变长度(3 ~ 5 cm组和5 cm组)、组织学分级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总T细胞,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γδT细胞年龄、性别、病变长度(<3 cm),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γδT细胞在机体抗食管癌中发挥重要作用,手术切除肿瘤后可使患者γδT细胞恢复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p16基因变异在ESCC中的临床病理意义的研究,为ESCC的临床防治提供可靠指标.方法:采用PCR-SSCP及DNA序列分析,检测69例ESCC的p16基因第一、二外显子突变.结果:69例ESCC中p16基因变异者33例(M组)与未变异者36例(N组)在淋巴结转移率和远处转移率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在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长度和浸润深度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16基因的变异可能是ESCC的晚期变化,它可作为判断ESCC恶性程度、发展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且也为筛选高危临床病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食管鳞状细胞癌骨转移极为少见,我院现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性,63岁。进行性吞咽困难半年,于1994年6月14日来我院就诊。经食管钡餐造影,见食管上段(主动脉弓上)环形狭窄长4.0cm,粘膜中断。外院纤维食管镜检查:距门齿20~24cm食管全周见隆起型肿物。咬检病理:鳞状细胞癌级。1994年6月22日始行食管3野等中心照射。DT66Gy/33次/50天,进食情况明显改善。1994年8月19日因出现右肩胛部疼痛摄骨片见右肩胛骨内上方形态不规则虫蚀状骨质破坏灶界限不清,CT示右肩胛骨溶骨性破坏。诊断:食管癌右肩胛骨转移,给予姑息性放疗DT40Gy,疼痛缓解后出院… 相似文献
20.
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是我国常见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 EC)的主要亚型。虽然ESCC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已被广泛研究,但其发病分子机制还没有完全阐明。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小的内源性非蛋白编码RNAs,在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细胞分化、凋亡、增殖和代谢。miRNAs通过致癌基因、抑癌基因在ESCC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研究表明,许多miRNAs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明显的差异,了解miRNAs及其靶基因在E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能为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