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瘀热以行”一语,出自《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原文云:(?)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相似文献   

2.
脉痹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篇》以风寒湿三气著眼,有行痹、痛痹、著痹之说;以所遇之时及所客之处命名,又有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之分。其论脉痹曰:“以夏遇此者为脉痹”。脉痹诊候,《内经》未详,后世医家间有发挥,均从痹阻脉道,血凝不流立论。由于心主夏,亦主脉,论者每将脉痹归于热痹一类,如《医宗必读》曰:“脉痹即热痹也,脏腑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  相似文献   

3.
汪履秋主任医师治疗痹证,经验丰富,临证详审病机,细辨脉证,区别标本,推判转归,以变应变,随变而治,致许多顽痹得解。现将江老治疗痹证的经验归纳如下。1证治分型,随证加减痹证的形成内为正气不足,外为风寒湿热侵袭。正如《灵枢》云:“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素问》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机体,势必影响卫气营血津液,营卫不和则生寒热,气血不和则气滞血瘀。如《素问}}云:“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灵枢})云:“沫得寒则聚”。综述痹证的病因病机,为风寒湿热痰瘀之邪留伏骨…  相似文献   

4.
痹证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痛风等病。《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虽未有痹证专篇,但在《痉湿暍病脉证第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对痹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1 病因病机 《内经》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此外还指出“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金匮》在此基础上,对痹证的认识更系统,尤其对于“历节”这一痹证的特殊类型,强调正气不足是发病的  相似文献   

5.
旺苍县人民医院名老中医殷玉奎,积五十余年临证经验,对诊断治疗“乙型肝炎”颇有心得体会,临床疗效亦佳。殷老认为,“乙型肝炎”的总病机是“湿热相抟,肝脾不和。”“湿热相抟”包含三层意思:①内外合邪为患。《金匮·黄疸病脉证并治》云:“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浮则为风的“风”,不应单作“热”解,而应作广义的“风”解,泛指外邪入侵,即机体感受外湿为主的六淫邪气,是为外因。缓则为痹的“痹”不应作“外湿”解,“痹”是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对于黄疸病机的认识,一般可概括为湿热蕴结脾胃,浸淫肝胆;或寒湿内阻,胆液不循常道两方面。但是在黄疸产生的病机演变过程中,湿热溢入血分,凝瘀蕴热,导致血分的瘀阻,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病理环节。在《金匮要略》中,仲景就认识到黄疸的产生与湿热溢入血分,痹阻血脉有密切的关系。该书《黄疸病脉证并治》首条指出:“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这条经文从脉象入手,测因论理,阐述黄疸的病原及脉证。值得注意的是,其“痹非中风”一句  相似文献   

7.
关于痹证的中医分型:《素问》根据风、寒、湿邪气的偏旺情况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痹和筋、脉、肌、皮、骨五体痹,《金匮翼》等复补出“热痹”,《金匮要略》中的湿痹、风湿、历节等病均属痹证范畴。笔者认为痹证是临床中常见疾病,因受六淫影响与四季寒暑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东北地处严寒,此为多发病常见病。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治则方药在《内经》的痹论篇、《伤寒论》的少阴篇和《金匮要略》的中风历节、血痹虚劳、痉湿喝等篇都有论  相似文献   

8.
黄芪桂枝五物汤原载于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关于血痹,《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活人书》  相似文献   

9.
浅谈《金匮要略》中腹痛的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道发 《江西中医药》2005,36(10):15-16
笔者通过二十余年学习《金匮要略》,逐渐认识到该书论治痛证颇多,诸如头痛、身痛、胸痛、腹痛、腰痛等,讨论腹痛证治主要见于《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简称《腹满寒疝》)、《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简称《妇人产后》)、《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简称《妇人妊娠》)、《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简称《血痹虚劳》)等篇中,腹痛证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涉及到内、外、妇科,病机也有寒、热、虚、实之别.  相似文献   

10.
痹证是常见病之一。《素问·痹论》是最早论述痹证的专篇,本文就其分类,证治及传变和预后等加以探析。 分类 1.按病因和症候特点而分《痹论》将痹证分作行痹、痛痹和着痹3种。“行痹”后世也叫“风痹”,其主症是肢体关节痠痛,游走不定,脉象多浮;“痛痹”后世也叫“寒痹”,其主症是疼痛较剧,得热减轻,遇寒加重,脉多弦紧;“着痹”后世也叫“湿痹”,其主症是肢体重着,或有肿胀,病处固定,或肌肤麻木不仁,脉多濡缓。 2.按受邪的季节和部位而分《痹论》说:“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其主症是:“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相似文献   

11.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知母“下水”功效,可治“肢体浮肿”。《伤寒论》第176条描述白虎汤证可表现为四肢热痹,且白虎汤证与热痹的形成及表现有相关性,可知白虎汤可治风湿热痹,后世医家对此亦有发挥与运用。张仲景用药本《神农本草经》,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知母除滋阴外,还下水以治脚肿如脱。结合张仲景对知母“下水”功效的运用,对白虎汤治风湿热痹是否与《神农本草经》知母“下水”有关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的“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简称“血痹虚劳篇”),从“血痹日久,虚劳成积”的角度探讨肝硬化的中医病机演变及“扶正化瘀”的论治思路。肝硬化的中医药诊疗目前绝大部分基于“积聚”“臌胀”的病机认识以及活血化瘀法等角度,并且临床诊疗工作中的理论性总结尚有欠缺。对“血痹成劳,肝劳生积”的中医理论进行阐述,认为“血痹日久,虚劳成积”是肝硬化中医药治疗的基本病机;“血痹日久,瘀热以行”当为肝硬化黄疸的中医病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对肝硬化的中医药临床分阶段论治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韩增 《陕西中医》1993,14(8):372-377
<正>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原方:“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医理论溯源及临证观察,认为《内经》“心痹”理论与类风湿关节炎心血管损伤密切相关。结合“心痹”理论的内涵,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心血管损伤以营卫失调为发病关键因素,初期为“邪居脉道”,后期以“邪痹于心”为病机特点;同时辨析类风湿关节炎心血管损伤的临床表现与“脉痹”“心痹”证候的相关性,提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心血管损伤可用“豹刺”大陵、调和营卫法以益心通痹,以及巧用化瘀补虚诸药、少用辛燥之品以祛邪外出。  相似文献   

15.
“心血淤阻”,即指淤血阻滞心脉,故有心痹之称。《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此证,以胸闷或刺痛、痛引肩背、四肢厥冷、口唇青紫、指甲青、舌质隐青或有淤斑、脉细涩或结代为证候特点。心区刺痛,心血淤阻不通;引臂内侧痛,手少阴  相似文献   

16.
痹者,闭也,气血阻闭不通之谓也。凡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气血运行受阻,引起关节、肌肤酸麻重疼甚至肿胀变形等症,统称痹证。王云彤老中医行医50多年,治疗各种痹证,其经验有四个方面: 首辨寒热痹证的分类,《内经》有行痹、痛痹、着痹及筋、脉、肌、皮、骨五体痹;《金匮要略》有风、湿、血痹、历节等。王老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治痹首辨寒热二纲,然后据证再揆度风、湿、热孰多孰少,因证治之。临床上,寒证多,热证少。热证的辨别要点:寒证以肢体  相似文献   

17.
古人认为,血液的循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流动不已,以通为顺。然而诸多因素皆可影响其运行而产生血瘀证。1 阴寒凝滞 《素问·调经论》所曰“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说明寒邪或阴寒内盛是形成血瘀证的机理之一。血遇温则行、遇寒则凝,寒主收引,脉络收缩则营血运行不畅。《素问·痹论篇》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故证见心痹心悸、遇寒加重或遇冷诱  相似文献   

18.
张馥南 《新中医》2000,32(3):50-50
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 ,由黄连、半夏、瓜蒌子组成 ,具清热涤痰、宽胸开结之功。原为小结胸证而设。笔者用以治疗因痰热互阻所致的肺痹、胸痹、悬饮等病 ,疗效显著。兹举验案如下。1 肺痹肺痹 ,是指外邪侵犯肺脏后 ,致肺气痹塞不通利之病证。若肺有蓄热 ,或阴虚火旺 ,或饮食厚味积热 ,皆能蒸炼津液为痰 ,痰热阻闭肺络 ,则肺气宣降失常。《素问·痹论》曰 :“肺痹者 ,烦满喘而呕” ,论述简而精辟。《张氏医通》曰 :“凡咳嗽面赤 ,胸腹胁常热 ,惟手足有凉时 ,其脉洪者 ,热痰在膈上也 ,小陷胸汤主之”。笔者治肺胃痰热 ,予小陷胸汤加薤白、…  相似文献   

19.
风湿病,在《内经》称为痹,在《金匮要略》既称痹,又称风湿,又名历节病。《内经》首先提出风寒湿痹和热痹,而《金匮要略》则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治疗方药,这些对指导临床有很重要的价值。《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又说:“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明,故为痹热。”痹热,即热痹;阳遭阴,是指病人阳气素盛,而遭受阴寒之气,但阳气多,阴气少,阴气不胜病气,所以成为热痹。以上痹症的分型及其主证、病因和病机,和《金匮要略》关于风湿病的分类也是一  相似文献   

20.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历代医家并古今《金匮》注家对此一节,多认为是风与痹之鉴别。亦有认为是痹、风两者轻重之辨。如《金鉴》谓:“风病《内经》论之详矣,但往往与痹合论,后人惑之。故仲景复言之曰,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