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卵巢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是妇科恶性肿瘤致妇女死亡的首位疾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是卵巢癌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有学者将卵巢癌和乳腺癌分为散发性、家族性和遗传性3类。散发性癌多是指在患者的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没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发生;家族性癌是指有2个或以上的一级或二级亲属患有乳腺癌或卵巢癌,但不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遗传性癌则是在家族中有卵巢癌或乳腺癌聚发,并符合常染色体遗传特征,多有基因突变。约有5%~7%的乳腺癌以及10%的卵巢癌有遗传倾向。已经确定的3个遗传性卵巢癌综合征包括:遗传性位点特异性卵巢癌综合征,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ereditary breast-ovarian cancer syndrome,HBOC)及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其中,以HBOC最常见。HBOC是指一个家族中有2个一级亲属或1个一级亲属和1个二级亲属患乳腺癌或卵巢癌,并具有遗传倾向。了解和研究HBOC在临床上对于发现具有卵巢癌高发风险的人群,并进行严密的观察、咨询、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Qiao Y  Chen P  Shi H  Zhao G  Wu D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6):349-351
目的 探讨BRCA2基因在遗传性卵巢癌组织中的突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BRCA2基因第11外显子的一对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及非同位素DNA银染方法,检测12例遗传性卵巢癌组织及15例散发生卵巢癌组织中BRCA2基因第11外显子6174delT突变的情况。结果 12例遗传性卵巢癌组织中有2例检测到BRCA2基因第11外显子6174delT突变。15例散发性卵巢癌组织中无一例BRCA2基因第11外显子6174delT突变。结论 BRCA2基因突变可能与遗传性卵巢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和卵巢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1994年,第1个卵巢癌、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被成功克隆。为探讨BRCA1基因在乳腺癌、卵巢癌发生中的潜在作用,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及多重异源双链分析(MHA)方法对56例乳腺癌及34例卵巢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进行BRCA1基因突变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临床病理资料提示,输卵管感染可能与输卵管癌、卵巢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但目前尚无定论。近年来“卵巢癌的输卵管起源学说”使人们日益关注输卵管预防性切除术的价值。目前研究显示,预防性附件切除能有效降低遗传性卵巢癌,尤其是BRCA1/2基因突变携带者的卵巢癌的发病风险,能否降低散发性卵巢癌的发生需进一步探讨。单纯预防性输卵管切除能否降低遗传性及散发性卵巢癌以及其他盆腹腔浆液性腺癌的发病风险也需进一步研究。临床应用预防性附件或输卵管切除时,应慎重评估患者综合情况,权衡手术获益和风险,为患者争取最大手术获益。  相似文献   

5.
现已发现两个基因(BRCA1和BRCA2)的胚系突变是卵巢癌家族中卵巢增加的主要原因,有BRCA1突变的妇女发生卵巢癌的危险性增加20%~40%,有BRCA2突变的妇女约为15%~25%。有BRCA突变的妇女应该在生育期进行预防性卵巢切除(PO)。  相似文献   

6.
BRCA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作为一个肿瘤抑制基因,与遗传性卵巢癌(hereditary ovarian cancer syndrome,HOCS)的发生高度相关.该基因通过不同途径对细胞进行调节与监控.BRCA基因突变为生殖细胞突变,按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方式在家族中传递,从而导致了遗传性卵巢癌的发生.对BRCA1基因进行检测,并从某些环节给予干预,可能为遗传性卵巢癌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BRCA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作为一个肿瘤抑制基因,与遗传性卵巢癌(hereditary ovarian cancer syndrome,HOCS)的发生高度相关。该基因通过不同途径对细胞进行调节与监控。BRCA基因突变为生殖细胞突变,按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方式在家族中传递,从而导致了遗传性卵巢癌的发生。对BRCA1基因进行检测,并从某些环节给予干预,可能为遗传性卵巢癌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携带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c.5470_5477del突变卵巢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760例于2001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组织病理学确诊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BRCA1/2基因突变检测,对携带致病突变者通过唾液或血液检测确定是否为胚系突变。对BRCA1基因c.5470_5477del突变卵巢癌诊断年龄、家族史、个人肿瘤史、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化疗敏感性、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疗效、预后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760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中,214例患者携带BRCA1/2基因致病性胚系或体系突变,突变频率为28.2%(214/760)。其中BRCA1基因c.5470_5477del突变频率最高(2.8%, 21/760),且均为胚系突变,来自不同家系。该突变占BRCA1基因所有突变的13.5%(21/156)。BRCA1 c.5470_5477del突变卵巢癌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2岁(36~67岁)。81.0%(17/21)的患者诊断年龄≥50岁,仅1例患者在40岁前发病。9例(42.9%, 9/...  相似文献   

9.
人群中由于BRCA1基因突变导致的卵巢癌发生率约为3%,据报道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在犹太族中有较高发生率,这些突变包括BRCA1基因185AG缺失、5382C插入突变及BRCA2基因6174T缺失突变。为了解犹太妇女上皮性卵巢癌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率,进行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上皮性卵巢癌563例为病例组,523例具有完整卵巢、无卵巢癌家族史者为对照组。病例组中有54例犹太妇女,占10%,对照组中有44例犹太妇女,占8%。从这些犹太妇女中采取外周血,应用单链构象多态分析(SSCP)检测BRCA1  相似文献   

10.
家族性卵巢癌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家族性卵巢癌综合征(FOCS)的研究进展,利用MEDLNE等检索复习近5年国外相关英文文献。FOCS患者由于肿瘤抑制基因发生种系突变卵巢癌发生率很高,BRCA是最多见的突变基因。家族性卵巢癌以浆液性癌为主。目前治疗方法首推预防性卵巢切除(BP0),但临床效果尚无最终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建议对FOCS患者应行BP0,术后应用激素替代治疗,随访早期发现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对不愿接受该术者更应密切随访,定期卵巢癌筛查。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如有未婚未育史、家族遗传史、三阴性乳腺癌、术后口服选择性雌激素拮抗剂及BRCA1/BRCA2基因突变者,应特别警惕乳腺癌术后再发卵巢癌的可能。通过基因检测、临床筛查及降风险输卵管卵巢切除术(risk-reducing salpingo-oophorectomy,RRSO)的方法,可以有效预防乳腺癌术后再发卵巢癌。而对于乳腺癌术后已经发现卵巢癌者,应尽早接受治疗。乳腺癌与卵巢癌的发病间隔≥5年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提示获得长期生存的乳腺癌患者也要警惕卵巢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Lynch综合征又称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突变引起。Lynch综合征根据有无肠外肿瘤分为Ⅰ型(无肠外肿瘤)和Ⅱ型(有肠外肿瘤),Ⅰ型仅表现为结直肠癌;Ⅱ型除结直肠癌外,还表现为多样性肠外肿瘤,常见有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在某些Lynch综合征Ⅱ型患者的家族中还有其他恶性肿瘤的发生,如输尿管和肾盂的移行细胞癌、胃癌、小肠癌、胰腺癌、甲状腺癌、脑肿瘤、皮肤癌等。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约5%的患者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中Lynch综合征占大多数[1];在卵巢癌患者中,5%~10%的患者与遗传有关,其中BRCA1、BRCA2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BOCS)和Lynch综合征Ⅱ型占大多数。目前,有关Lynch综合征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发病过程和分子学特征研究较多,而Lynch综合征相关性妇科肿瘤的研究较少。本文对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诊断、发病风险、临床病理特征、筛查及预防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约10%侵袭性上皮性卵巢癌是遗传性的,主要发生于胚细胞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的妇女。BRCA1基因突变携带者患卵巢癌的危险率约45%,而BRCA2基因突变者约25%。降低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妇女患卵巢癌危险率的现代方法包括预防性卵巢切除和超声筛查,但这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癌症易感综合征,其特征在于家族中多个成员罹患乳腺癌和(或)卵巢癌。2017年9月,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更新第182号意见,即《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该指南详述了与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相关的基因突变(主要为BRCA1和BRCA2)以及降低风险的措施,并作出了推荐意见~([1])。本文仅就该指南中关于卵巢癌部分进行简要解读。1指南推荐意见总结  相似文献   

15.
上皮性卵巢癌PTEN蛋白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的蛋白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4例上皮性卵巢癌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上皮性卵巢癌中PTEN蛋白有一定的表达缺失,在G1、G2级组织表达率(90.62%)高于G3级组织表达率(66.67%),二者差异有显著性;不同的临床分期中,I、Ⅱ期阳性表达为22/24(91.67%),Ⅲ、Ⅳ期阳性表达为35/50(7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在浆液性和粘液性两种不同的组织类型间,表达率分别为82.98%和66.67%,二者无明显差别。结论:PTEN蛋白的表达缺失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且与病变进展和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家族性卵巢癌综合征(FOCS)的研究进展,利用MEDLINE等检索复习近5年国外相关英文文献.FOCS患者由于肿瘤抑制基因发生种系突变卵巢癌发生率很高,BRCA是最多见的突变基因.家族性卵巢癌以浆液性癌为主.目前治疗方法首推预防性卵巢切除(BPO),但临床效果尚无最终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建议对FOCS患者应行BPO,术后应用激素替代治疗,随访早期发现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对不愿接受该术者更应密切随访,定期卵巢癌筛查.  相似文献   

17.
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的主要病理亚型包括低级别浆液性癌、高级别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黏液性癌、子宫内膜样癌及恶性Brenner瘤。低级别浆液性癌的特征性分子改变为BRAF和KRAS基因突变,而高级别浆液性癌为TP53和BRCA基因突变。近年来,随着对卵巢浆液性肿瘤的起源,尤其是对低级别和高级别浆液性癌这两个病理亚型在组...  相似文献   

18.
卵巢癌起病隐匿,发现时多处于疾病晚期,目前在妇科恶性肿瘤的病死率中居首位,大多数患者死于肿瘤复发和耐药。聚二磷酸腺苷(ADP)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抑制剂是一种卵巢癌靶向治疗的新药,能选择性抑制PARP功能以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大量试验显示,PARP抑制剂在具有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突变的卵巢癌中有抗肿瘤作用,且有良好的耐受性。PARP抑制剂能显著延长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卵巢癌患者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尤其对铂类敏感、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卵巢癌患者获益最大。综述PARP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其代表药物在卵巢癌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1978年8月~1995年2月间美国印第安那医科大学发现10例妇科恶性肿瘤乳腺转移病例,其中9例白种人,1例黑人。2例的亲属患有乳腺癌,但无BRCA1基因突变的家族遗传病史。妇癌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56.8(30~80)岁。本组中卵巢癌5例,宫颈癌2例,阴道癌、子宫内膜癌及浆膜癌各1例。在卵巢癌患者中,3例为浆液性乳头状癌,2例为透明细胞腺癌。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平均年龄为51. 8(30~80)岁。转移后预后极差,平均存活期7个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复发前后肿瘤组织中的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突变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妇科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上皮性卵巢癌行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及复发后再次切除肿瘤的病例10例,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患者原发和复发肿瘤组织中的基因突变情况,分析复发前后BRCA基因突变状态以及与铂类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结果:10例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中,2例(20%)同时携带致病性BRCA胚系和体细胞突变,2例(20%)携带致病性BRCA体细胞突变。在检测到的错义突变中,6例患者携带软件预测为可能致病的错义突变,4例患者未携带任何致病或可能致病BRCA突变。致病性BRCA胚系突变患者的肿瘤突变负荷高于无BRCA胚系突变患者(5.613±0.4255/Mb vs 0.7345±0.2859/Mb,P0.0001)。携带BRCA体细胞突变的6例患者中,仅1例复发前后存在同一位点的BRCA体细胞突变,其余患者复发前后均存在不同的BRCA体细胞突变。BRCA突变主要发生在卵巢癌高发区(OCCR)以外区域,BRCA1突变主要位于exon 10,BRCA2突变主要位于exon 11。原发和复发肿瘤中均以CT碱基转换为主。患者的BRCA突变状态与铂类敏感性无明显关联。结论: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BRCA突变状态可与原发肿瘤不同。在一线化疗后及疾病进展中再次监测BRCA基因突变状态,可能对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方案设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