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壮医治喘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哮喘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过敏和植物神经紊乱是哮喘发病中的两个主要因素。壮医则认为哮喘是感受外邪,吸入异物饮食不当、身体亏虚而引起。壮医对哮喘有寒喘和热喘之分。  相似文献   

2.
哮喘病是内科顽症,以肺气虚弱,宿痰伏肺,复外感邪毒侵袭,情志过激等以致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而发病,喘以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为特征,哮以阵发性喉间有哮鸣为主症,喘辨虚实,哮分冷热,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临床诊治大多虚实相兼,冷热相杂,笔者用胆甘合剂加减施治,常收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1958年用瘢痕灸(灸法参阅中医杂志1958年7-8月)治疗喘息182例,从三年后复查到的50例中看出,有效者占70%,其中有6例三年来未用任何平喘药物而未发病.兹将瘢痕灸对喘息病的辩证配穴和治疗病例三则介绍于后.1.辨证配穴原则根据朱丹溪"喘未发之时,以扶正为主;已发之时,攻邪为主"的原则.如喘病未发之时,灸大椎5-7壮、膻中3-5壮以扶正;已发之时,则分为肺喘、脾喘及肾喘三型,配穴施灸.(1)肺喘:主要脉证为:喘鸣抬肩,咳嗽,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面红,  相似文献   

4.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示人五脏六腑之生克乘侮皆可致喘的发病相关性.即任何一脏腑之病症,皆可由其它脏腑之阴阳失衡所引起,且发病脏腑久治不愈也将引起其他脏腑之逆乱.推而演之,论及肺病喘证,亦不例外,临床所见,五脏六腑皆可令人喘,"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五脏喘即为肝喘、心喘、脾喘、肺喘、肾喘.故临喘证"因他疾而发喘者,当先从本病治之,则喘证自已,不专用治喘之药".试举三个病例.  相似文献   

5.
顽固性哮喘及阳虚高热治验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顽固性哮喘室女王×,年19,罹患哮喘病已13年。其发病特点是,一感胸闷,哮喘即作。十多年来,哮喘从不间断,恒五七天不喘,则阖家为之大幸耳!病重时住  相似文献   

6.
朱丹溪谓二"虚喘由肾虚"。朱氏以降,"虚喘治肾"一说几成定局,然温习文献、证诸临床,"虚喘治肾宜兼治肺"(方仁渊语),方臻完善。兹探讨如下,以供同道参考。从发病机制而言,肺为主气之脏,肾为气之根。肺肾经脉相连,肺气以下降为顺,肾气以摄纳为和,共同维护正常的呼吸功能。病邪犯肺,肺气闭郁,清肃失司,发为实喘,解除外邪,则喘息自平。若延误失治,致病邪羁留,久咳久喘,穷必及肾。肾虚摄纳无权,令肺金之气不下行而转上逆,遂成喘证,正如《医贯》所说:""真气耗损,喘出于肾气上奔"。自主水,主命门火,命门火表,水失其制…  相似文献   

7.
病因病机根据中医文献所述,严格言之,哮与喘是两种症状,哮、是指喉间有声.《金匮要略》所说的"咳逆上气,喉中水鸡声",即是哮.喘、是指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故《医学正传》说:"哮以声响鸣,喘以气息言.但哮与喘往往同时并见,故合称哮喘,其症状与现代医学所说的支气管哮喘颇为相似.发病的主要因素,是蓄痰和停饮.蓄痰多偏于热,停饮则属于寒.其发病机制,则是外感风寒之邪,引动内在痰饮,促使肺气失其清肃下  相似文献   

8.
治喘六要     
导师李燕宁教授根据哮喘发病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祛痰、活血、疏肝理气、培本固源及平喘等方法治疗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介绍如下。1 哮因痰成 ,发必祛痰祛痰法主要用于哮喘发作期的治疗。顽痰内伏是哮喘形成和发病的基本原因。哮喘的发作 ,乃“伏痰”遇感引触 ,致使气机升降失常 ,痰升气阻 ,肺气上逆所致 ,临床主要表现为喘逆上气 ,息粗鼻煽 ,痰多 ,甚者大汗淋漓 ,张口抬肩 ,不能平卧。由此可见 ,痰对哮喘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均有重要影响 ,痰聚则喘危 ,痰消则喘减 ,痰除则喘平。因此 ,哮喘发作期治痰最为关键。《丹溪心法》云 :“治痰必用…  相似文献   

9.
喘息性支气管炎(简称喘支)。属中医的“咳嗽”“喘证”“痰饮”等范畴。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以咳嗽、咯痰、喘息为临床主要表现。自1995年以来,对60例喘支病人的护理,发现此病有以下特点:病人的年龄在45岁以上,病史较长,多冬季发病或病情加重。其病因为外感内因所致,每遇寒暑骤变即易发病。根据其特点浅谈此病的中医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0.
痰瘀致喘:哮喘发生主因于痰,致五脏生痰的因素则是外感、内伤、饮食等,哮喘缓解期适当应用活血药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疗效,尤对久病患者。"五脏失调"致喘:"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喘虽以肺为主,亦涉及它脏,肺、脾、肝、肾、多脏病变、内伤外感,本虚标实均可致喘。各家对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看法虽不同,只要根据辨证理论及整体观念,综合运用各中医辨证方法,四诊合参,抓主要矛盾,追标逐本,找到病因和原始病变部位,有针对性的治疗,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2014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也强调哮喘更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11.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肺部疾病,尤以寒喘多见,发病多在秋冬季,病程绵延,不易根治。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温针疗法治疗寒喘3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张海岑研究员临证 50余载,学验俱丰,对治疗哮喘病疗效显著,屡试不爽。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张老认为喘证病因甚多,外而六淫之邪,内而饮食失节或脾虚生痰,或情志所伤,以及肺肾虚损等均可发病。实喘,多由外感六淫之邪引起。因外邪客于皮毛,皮毛合肺,肺为华盖,居于五脏之上而司呼吸,若肺被外邪所犯,肺气不利可发为喘。虚喘,多由肺肾气虚而发病,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若肺肾气虚,则升降失常,出纳失调而致喘,肾虚则纳气无权而致喘。肺肾虚弱之因有先后天之别,属…  相似文献   

13.
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军 《北京中医》2002,21(4):222-223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地危害小儿生长发育和健康。中医认为“喘有夙根”,小儿哮喘发病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伏痰是夙根也是内因,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是外因,外因引动伏痰而阻塞气道,从而发病。因此在临床上除哮喘急性期我们采用急则治标、宣肺化痰止咳定喘的治疗方法,同时突出在哮喘缓解期以扶正固本的中医治疗,采……  相似文献   

14.
郑军 《北京中医药》2002,21(4):222-223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地危害小儿生长发育和健康。中医认为“喘有夙根”,小儿哮喘发病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伏痰是夙根也是内因,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是外因,外因引动伏痰而阻塞气道,从而发病。因此在临床上除哮喘急性期我们采用急则治标、宣肺化痰止咳定喘的治疗方法,同时突出在哮喘缓解期以扶正固本的中医治疗,采……  相似文献   

15.
例一:哮喘南××,女,35岁,工人。一九八二年三月五日就诊。患者胸满气短五年,稍触寒凉即患病,病发时张口呼吸,喘满不得平卧,经静注氨茶硷则稍得缓解。八一年以来,发病较频,少则一月两次。本次发病已历十余日,证情较前为甚,西医诊断为“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选用宣肺平喘诸药不效,后改用青霉素肌注,配合氨茶硷、氢化可的松静滴三日亦见效不著,经亲友介绍来诊。观其患者面色晦暗,形瘦目陷,气急喘满、倚息而坐,舌  相似文献   

16.
喘憋性肺炎是要幼儿时期的常见病,要幼儿由于机体免疫机制不够成熟。发病多与小儿免疫功能低下有关。临床以咳嗽、喘憋、缺氧及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并且易合并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障碍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尤为重要。现将收治的小儿喘憋性肺炎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喘症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顽疾,发病急骤病儿甚为痛苦,乃是急诊常见病。我科自1988年~1991年自制“喘息平”药液,采取外治法和口服对照组各40例.观察定喘情况.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8.
小儿哮喘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哮喘是一种发作性哮鸣气喘疾病,属于“哮症”范畴,以喉间哮吗,气急胸闷,喘息汗出,张口抬肩,不得平卧为特征,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症属顽固。笔者于临床诊治中小有体会,分还RD下。1.取利去弊用麻黄小人哮喘发作,以治标为主,要在治肺平喘,控制发作。麻黄性味辛徽苦温,能发汗平喘利水,称为肺经专药,是哮喘发病的首选药物。治喘要方小青龙场、射于麻黄汤、麻杏石甘场、定喘场等均以麻黄为主药;寒喘配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热喘配石膏、杏仁质条、桑皮等,痰喘、喉中水鸡声,则配射干、紫苑、款冬花等。辨证准确,收…  相似文献   

19.
心悸者,为病人自觉心前胸骨后悸动不已,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发作时常伴有胸闷、气短、头痛,甚则喘促、晕厥等症状。每因情志不遂和劳累过度而诱发。在临床上既是一种疾病,又是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究其病因,不离与心,不止于心故在临床治疗时从心着手,既要明辨何种原发病引起的心悸,同时也要根据心悸的舌苔、脉象,分清虚实,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0.
李新存 《光明中医》2008,23(9):1344-1345
喘,疾息也,其发病与肺肾密切相关,肺司呼吸,肾主翕纳,从古至今人皆知之,实治肺,虚求肾,痰责脾,此为常然,然有“内科不治喘”之难,笔者临床治喘执常法,穷于应付,而罔效者屡见,后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总论·咳证治法》,方悟肝行肾气,治喘求肝之理,逐用于临床,果然获效,现举二则于此,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