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田禾菁  刘秀梅 《卫生研究》2004,33(5):606-608
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法 (IC ELISA)检测我国粮食中杂色曲霉素 (ST)。样品取自东北、西北、华东、华中和西南五大地区 12个省市的小麦、玉米和大米样品共 15 80份。结果三种粮食中杂色曲霉素平均污染量分别为 6 8 9、32 2和 13 9ug kg。杂色曲霉素污染率分别为 98%、89%和 72 %。污染量及污染率大小为小麦 >玉米 >大米 (P <0 0 1)。按地区统计三种粮食中杂色曲霉素污染量华东和西北高于东北、华中和西南 (P <0 0 1)  相似文献   

2.
杂色曲霉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色曲霉素又译为柄曲霉素,是1954年初田勇一和久山真平从杂色曲霉(Aspergil-lusversicolor)培养物中分离出来的微黄色针状晶体物质,并首先命名为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以下简称ST)。自从发现ST到现在已有30多年历史,最初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六十年代末各国学者才对ST进行  相似文献   

3.
杂色曲霉素高产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楼建龙  孟照赫 《卫生研究》1993,22(5):299-302
用薄层层析法初步筛选16株曲霉在5种培养基上产生杂色曲霉素(ST)的能力后,选定14株比较它们在玉米豆粉固体培养基上的ST产量。高压液相色谱测定发现,经28℃一个月静置培养后,ST最高产量达1.16g/kg,比国内文献报道产量高4~23倍。高产菌株已用于大量制备ST。  相似文献   

4.
粮食中杂色曲霉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禾菁  刘秀梅 《卫生研究》2004,33(1):111-111
楼建龙等研究发现肝癌、胃癌高发区的粮食中杂色曲霉素(ST)的检出量及检出率明显高于上述肿瘤低发区。提示我们应重视粮食中ST污染与人类消化道肿瘤发生的相关性。加强对ST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对粮食中ST的监测和控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立检测粮食中杂色曲霉素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enzyme link immuno sorbent assays(ELISA),并将其标准化,有助于推动我国杂色曲霉素的监测及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杂色曲霉素(ST)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HPBMc)HLAⅠ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定量术(FCM)和免疫印迹(Westernblot)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浓度ST(0.125、0.25、0.5、1和2mgL)处理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HLAⅠ分子表达的变化。结果FCM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ST处理24小时后,与对照组相比,各组细胞HLAⅠ的平均荧光强度均降低,以较高浓度(0.5、1和2mgL)ST处理组降低更明显(P<0.05)。在0.125mgL到2mgL的浓度范围内,随ST处理浓度的升高,HLAⅠ荧光指数逐渐降低,两者呈明显的负相关(r=-0.841,P<0.01)。免疫印迹结果也表明,随ST浓度的增高,HLAⅠ分子降低越明显。结论提示在0.125mgL到2mgL的浓度范围内,ST抑制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HLAⅠ分子的表达呈现出负的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杂色曲霉素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抗杂色曲霉素抗体的制备方法,建立了检测食物及饲料中杂色曲霉素(ST)污染情况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两种方法对ST的最低检出限为2ppb(μg/kg)。液相萃取配合多次层析技术,从杂色曲霉纯培养物中提取到ST,经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鉴定后,以甲醛为偶联剂,将一定量ST连接到牛血清白蛋白(BSA)上,制得复合抗原BSA-ST,多次免疫大白鼠和青紫蓝兔,10~16周后获得不同滴度的抗体。用双向琼扩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和间接ELISA测定抗体的特异性和效价后,经饱和硫酸铵盐析和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法纯化抗体。以ELISA和Dot-ELISA两种方法检测了24份饲料样品,发现其中14份含ST达8~6500ppb。  相似文献   

7.
食品卫生     
021373安徽省主粮中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状况研究/张慧玲…//中国公共卫生.一2001,17(1).一73~74 采集1994年和1995年收获的玉米63份,小麦6l份,大米64份。经检测表明,3种主粮中霉菌侵染率较高,菌相以曲霉属为主。主粮中霉菌毒索ST(杂色曲霉素)污染很普遍,尤其在小麦中阳性率高达1  相似文献   

8.
杂色曲霉素(简称ST)主要是由杂色曲霉、构巢曲霉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几年来,英国、加拿大、美国及我国均有因摄入含ST的饲料导致鸡、奶牛、羊、马等畜禽发生急性中毒而死亡的事件,动物实验表明,ST导致动物发生肝癌、肺癌.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述是乳酪中杂色曲霉素的一个半定量分析方法。该法基点是先以甲醇—4%氯化钾(9+1)萃取乳酪,随后用弗罗里矽土和聚酰胺柱净化及双向薄层层析。薄层层析板上杂色曲霉素的显现用三氯化铝喷雾剂加强。薄板第一次展开后,以杂色曲霉素和三氟醋酸反应为基础,杂色曲霉素的存在按双向薄层层析检验进行确证。该检验是用三氯化铝喷板,形成的反应产物目视观察,本法可测定及确证乳酪中浓度低至5μg/kg的杂色曲霉素。方法已应用于在仓库及自然地带中用杂色曲霉霉菌催熟的乳酪样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藻多糖对固定化藻蓝蛋白抑癌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燕清  郭宝江 《营养学报》2002,24(3):252-255
目的 : 研究螺旋藻多糖 (PSP)对固定化藻蓝蛋白 (PC)抑癌作用的影响。方法 : 钝顶螺旋藻经热水抽提 ,脱蛋白 ,醇沉淀得粗多糖 PSP,PSP经 DEAE-Sephadex柱层析得到组分多糖 PSP 和 PSP 。将 PSP 溶液添加在接枝有 PC的组织培养聚苯乙烯培养孔内 ,对人胰腺癌SW1 990细胞进行无血清培养 48h。结果 :  PSP浓度为 1 5 mg/L时 ,以多糖对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为主 ,而在 1 0 ,1 7.5 ,2 5 mg/L浓度时均以固定化 PC的抑制作用为主 ,多糖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固定化 PC浓度以 0 .0 2 mg/well为最佳浓度 ,对胰腺癌 SW1 990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 ,在 1 7.5mg/L PSP存在下 ,抑制率最高可达到 86%。结论 : 表面吸附 PSP可以进一步提高接枝 PC生物活性材料的抑癌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褐藻胶对小鼠脾淋巴细胞Th1/Th2细胞因子谱的影响。方法体内实验:分别设阴性对照组和两个褐藻胶组(0.50g/kgbw和1.50g/kgbw),每组各5只C57BL/6小鼠,分别经口给予纯净水和褐藻胶,30天后分离脾淋巴细胞,培养48h后取上清采用流式微球分析术(CBA)方法分析白细胞介素(IL-2、IL-4、IL-5)、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体外实验:分离C57BL/6种小鼠脾淋巴细胞,与褐藻胶(25mg/ml和50mg/ml)培养48h后取上清采用CBA方法分析IL-2、IL-4、IL-5、TNF和IFN-γ水平。结果体内实验:0.5g/kgbw和1.5g/kgbw褐藻胶组IFN-γ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而IL-2和IL-4表达水平下降(P<0.01,P<0.05)。体外实验:25mg/ml和50mg/ml褐藻胶组TNF、IL-2和IL-4表达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P<0.01),50mg/ml褐藻胶组IL-5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结论无论是在体内还是体外实验条件下,褐藻胶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的Th1/Th2细胞因子谱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杂色曲霉素对人胚胃粘膜细胞p53基因致突变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孙旭明  曹文军 《卫生研究》1998,27(4):259-262
为探讨杂色曲霉素(ST)的致癌作用,运用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和银染PCR-SSCP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ST(1mg/L和3mg/L)诱发体外培养的人胚胃粘膜细胞恶性转化情况以及此过程中抑癌基因p53在蛋白及基因水平上的变化。结果表明,ST处理4周后处理细胞增殖旺盛,并出现恶性转化灶;ST处理24周后处理细胞可在软琼脂上形成细胞集落(ST1mg/L和3mg/L组每皿细胞集落数平均分别为15和17个);FCM检测结果表明,ST处理的细胞细胞增殖指数增高,DNA含量增高,出现DNA异倍体,突变型抑癌基因p53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CR-SSCP分析结果显示,ST处理22周后,处理细胞p53第8外显子出现异常泳动带型。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ST对体外培养的人胚胃粘膜细胞的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华蟾素对膀胱癌T24细胞株的体外抑制作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华蟾素对膀胱癌T24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探讨其对膀胱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MTY法测定不同浓度华蟾素和配伍丝裂霉素C(MMC)作用下的T24细胞24h、48h的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术(f10wcytometer,FCM)测定不同浓度华蟾素作用T24细胞48h后细胞周期表现。结果(1)华蟾素组:25、2.5、0.25、0.025、0.001mg/ml华蟾素作用T24细胞24h后,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2.7%、47.2%、38.9%、41.7%、33.3%;作用48h后,分别为58.3%、50.0%、47.4%、47.4%、44.8%。MMC组:0.001、0.0005mg/mlMMC作用24h后,抑制率分别为71.1%、60.6%;48h后,分别为75.0%、72.2%。配伍组:O.001mg/mlMMC与2.5mg/ml华蟾素、O.0005mg/mlMMC与2.5mg/ml华蟾素,作用24h后抑制率分别为80.6%、68.4%,两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48h后抑制率分别为84.2%、72.2%。与MMC组比较.相同MMC浓度下配伍组24h、48h抑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尸≮0.05)。(2)0.025、0.25、2.5mg/ml华蟾素作用r1124细胞48h后发现T24细胞G0/G1期分别占76.3%、78.7%、79.6%。结论华蟾素对体外T24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具有G0/G1期阻滞作用;与MMC有协同作用;可作为中晚期膀胱癌药物治疗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4.
Immune functions are maintained in healthy men with low zinc intak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lthough immunity is impaired during severe zinc deficiency, there is limit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effects of mild zinc depletion on immune response in humans. We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a zinc-restricted diet (4.6 mg/d) on several indices of immunity in 8 healthy men. The subjects consumed zinc supplements with 9.1 mg/d during the 5-wk baseline (BL) and 5-wk repletion (RP) periods, and placebos during the 10-wk zinc-restriction (ZR) period. Leukocyte numbers and functions were studied at the end of each metabolic period. After ZR, there were reductions in the prolifera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NC) stimulated with phytohemagglutinin (PHA, 1.2, 2.5, 5.0, 10.0 [corrected] and 20.0 mg/L; P < 0.01) and in the in vitro secretion of interleukin-2 receptor (IL-2R) (PHA, 2.5 mg/L; P = 0.058). These variables remained reduced (P < 0.05) even after 5 wk of zinc repletion. The amount of zinc consumed did not alter the numbers of circulating neutrophils, monocytes and lymphocytes, the in vitro PBMNC secretion of interferon-gamma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or neutrophil superoxide produc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hanges in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and IL-2R expression may be early markers of mild zinc deficiency.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白细胞介素(IL)-18与2型糖尿病(T2DM)及其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65例T2DM患者(T2DM组)分为T2DM无并发症组(34例)和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31例),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SAA和IL-18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2DM组患者SAA、IL-18水平[(3.09±0.96)mg/L和(98.8±36.4)ng/L]显著高于对照组[(1.06±0.45)mg/L和(58.9±15.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患者SAA、IL-18水平[(6.34±1.52)mg/L和(141.2±48.3)ne/L]与T2DM无并发症组患者[(2.65±0.39)mg/L,(80.2±20.1)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相关分析显示:SAA与IL-18呈正相关(r=0.615,P<0.05),SAA、IL-18分别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r=0.312、0.428,P<0.05).结论 SAA、IL-18在T2DM及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中明显升高,在其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能是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米诺环素对砷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和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本实验设置4组:对照组、10μmol/L NaAsO2组、10μmol/L米诺环素组和10μmol/L NaAsO2+10μmol/L米诺环素组,各组BV-2小胶质细胞贴壁生长至对数期后,进行24h染毒处理,然后从形态学观察,ELISA法检测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Realtime-PCR分析COX-2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分析COX-2蛋白表达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结果 形态学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各染毒处理组BV-2小胶质细胞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激活,而与NaAsO2组相比,NaAsO2+米诺环素组细胞激活状态受到一定抑制。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各组INF-γ(F=20.165)、IL-1β(F=10.688)、IL-6(F=11.488)和TNF-α(F=11.641)分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与NaAsO2组相比,NaAsO2+米诺环素组细胞培养液上清IL-1β、IL-6和TNF-α分泌减少,INF-γ分泌增高(P均<0.05),米诺环素对砷染毒处理的炎性细胞因子分泌有逆向改变作用。Realtime-PCR检测结果显示:各组COX-2 mRNA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66.427,P<0.001);与NaAsO2组相比,米诺环素下调砷染毒处理的COX-2 mRNA表达(P<0.001)。Western blotting光带经分析后,各组COX-2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4.785,P<0.001);与NaAsO2组相比,米诺环素减弱砷染毒处理的COX-2蛋白表达(P<0.001)。结论 下调COX-2表达可能是米诺环素抑制砷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机制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33/肿瘤发生抑制蛋白2(IL-33/ST2)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0月开封市儿童医院收治MPP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MPP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儿童100例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儿童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33、IL-4、IFN-γ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WB)检测ST2蛋白表达水平,COSMED PFT4型仪器检测两组儿童肺功能指标,采用Pearson法分析MPP患儿外周血IL-33、ST2蛋白水平与肺功能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PP儿童外周血IL-33、ST2蛋白水平、IL-4水平显著增加(t=9.749、 33.783、 43.890, P<0.05),INF-γ水平、PEF%、FEV1%、FEV1/FVC水平均显著降低(t=12.014、 19.860、 20.258、 21.006, P<0.05)。Pearson法分析结果显示,MPP儿童外周血中IL-33、ST2水平与IL-4水平呈正相关(r=0.537、 0.511),与INF-γ水平、PEF%、FEV1%、FEV1/FVC水平均呈负相关(r=-0.660~-0.431,P<0.05)。结论 IL-33、ST2在MPP患儿外周血中高表达,可能通过介导Th2优势免疫应答参与MPP气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纳米二氧化钛(nanosized titanium dioxide,Nano-TiO2)颗粒对人肺上皮细胞(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不同粒径(5、10和40 nm)和浓度(0、0.125、0.25、0.5、1、2、4、8、16 mg/L)的Nano-TiO2处理A549细胞24 h,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细胞计数法观察Nano-TiO2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ano-TiO2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用蛋白质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测定Nano-TiO2对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receptor kinase,ERK)的影响。并采用ERK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20μmol/L)对细胞进行预处理30 min后,MTT法观察ERK抑制剂对低浓度Nano-TiO2(0.5 mg/L)调节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不同粒径的Nano-TiO2均表现出较低浓度(≤4 mg/L)促进细胞增殖,较高浓度(≥8 mg/L)抑制细胞活力的作用,而更高浓度Nano-TiO2(16 mg/L)可引起细胞凋亡的发生。进一步研究发现,低浓度Nano-TiO2(0.5 mg/L)可引起细胞磷酸化ERK表达增强,ERK抑制剂PD98059可明显抑制低浓度Nano-TiO2(0.5 mg/L)的促细胞增殖作用。[结论]低浓度Nano-TiO2可通过激活ERK促进细胞增殖,较高浓度Nano-TiO2则引发细胞凋亡发挥其抑制细胞活力的作用;不同粒径Nano-TiO2的效应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的抗炎作用,分析抗炎效应与氨基脲敏感性胺氧化酶(semicarbazide sensitive amine oxidase,SSAO)的关系,探讨Res抗炎作用新机制。方法将雄性新西兰兔3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n=4)、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组(n=6)、Res预防组(30、60、120mg/kg,n=6)和2-溴乙胺(2-bromoethylamine,2-BEA)组(n=6)。对照组不做处理,其它各组分别给予1%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ip)、Res(30、60、120mg/kg,ip)和2-BEA(10mg/kg,iv),并立即进行气管插管灌注LPS建立急性肺损伤的动物模型,。ELISA法测定16h血清IL-1β、IL-6、PGE2、iNOS等炎症因子水平,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6h血浆SSAO活性。结果对雄性新西兰兔气管插管灌注LPS,实验动物血清IL-1β、IL-6、iNOS水平、血浆SSAO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三个剂量的Res降低LPS所致的炎症模型动物血清IL-1β、IL-6、PGE2、iNOS水平、血浆SSAO活性,其中60、120mg/kg Res明显抑制炎症反应(P<0.05)。三个剂量的Res明显降低LPS所致的炎症模型动物肺湿重/干重比值(W/D,P<0.05),不同程度的减轻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程度。结论 Res具有减轻模型动物急性肺损伤效应,降低动物血清IL-1β、IL-6、PGE2、iNOS等炎症因子水平,抑制动物血浆SSAO活性,其抗炎效应与SSAO活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