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检测IL-17和STAT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4例结直肠癌组织和31例正常肠黏膜组织中IL-17、STAT3蛋白的表达,并应用CD34标记微血管计算MVD。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L-17主要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肿瘤细胞和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胞浆内,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肠黏膜(P<0.01);IL-17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和Dukes分期有关(P<0.05)。STAT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正常肠黏膜中的表达(P<0.01),且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有关(P<0.05)。IL-17和STAT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MVD有关(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IL-17和STAT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51,P=0.015)。结论 IL-17和STAT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的血管生成和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分别居第3和第2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涉及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化累积的复杂过程。表观遗传学改变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s(如microRNAs和lncRNAs)等,其对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及化学药物治疗敏感性评估有重要意义,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赵勇  高建飞  章必成  杜光祖 《医学争鸣》2006,27(14):1325-1327
目的:探讨survivin, PTEN与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及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正常肠黏膜、腺瘤、结直肠癌中survivin, PTEN表达及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结直肠癌细胞Ki-67表达. 结果:Survivin在正常肠黏膜中无表达,在腺瘤中表达率为18.4±3.4,结直肠癌中表达率为56.7±5.2,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PTEN阳性率由正常肠黏膜(87.6±3.1)、结直肠腺瘤(66.4±3.2)、结直肠癌组织(36.3±3.4)呈逐渐降低趋势(P<0.05). 结直肠癌中survivin, PTEN的表达均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而与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不相关(P>0.05). 结直肠癌的凋亡指数,Survivin高表达者明显低于低表达者(P<0.05);PTEN高表达者明显高于低表达者(P<0.05). Ki-67标记的增殖指数,Survivin高表达者明显高于低表达者(P<0.05);PTEN高表达者明显低于低表达者(P<0.05). 结直肠癌组织中survivin与PTEN的表达呈负相关(rs=-0.846, P<0.05). 结论:结直肠癌中survivin, PTEN通过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核干因子(nucleostemin,NS)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血清叶酸水平的关系.方法 2009年3-12月在肠镜下收集5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组织,根据国际结直肠癌的病理分类标准分为高分化组(12例)、中分化组(17例)、低分化组(21例)和正常肠黏膜组(50例),同时取受检者静脉血5 ml;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S和PCNA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肠黏膜的表达,采用磁性颗粒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叶酸水平.结果 NS和PCNA在结直肠癌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0.0%(35/50)和72.0%(36/50),两者在正常肠黏膜中未见表达.NS和PCNA在高分化结直肠癌阳性率为41.7%(5/12)和33.3%(4/12),分别显著低于中分化结直肠癌阳性率[76.5%(13/17)和82.4%(14/17)]与低分化结直肠癌阳性率[81.0%(17/21)和85.7%(18/21),P<0.05].患者血清叶酸水平在结直肠癌NS和PCNA阳性组与阴性组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 NS和PC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有表达,且与结直肠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但血清叶酸水平与NS和PC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CD146基因甲基化改变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的关系。方法 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方法,分析CD146基因甲基化。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定量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含量。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结果 与结直肠癌组相比,对照组和腺瘤组CD146基因甲基化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46基因甲基化与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TNM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46基因甲基化与CEA含量之间明显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经Log-rank检验发现,CD146基因甲基化与结直肠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CD146基因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检测CD146基因甲基化可作为反映结直肠癌患者部分恶性生物学行为和生存期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P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二步法检测30例结直肠癌患者、20例腺瘤性息肉患者、20例健康人肠黏膜组织中OPN和MMP-9的表达水平,探讨二者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OPN和MMP-9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腺瘤性息肉患者和健康人(P<0.05),OPN和MMP-9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二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562,P=0.001)。结论 OPN和MMP-9表达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相关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在不同结直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各种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标本来源于癌组织手术切除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FAK,比较分析FAK在不同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随着结直肠癌浸润深度加深,FAK阳性率升高;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结论 FAK表达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并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右江医学》2017,(4):510-512
<正>结直肠癌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结直肠癌广泛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手术后并发症较常见,如肠黏连、肠梗阻、术后感染等。结直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发生率为7%~29%,成人结肠梗阻中有20%~55%是由结直肠癌引起。结直肠癌致结肠梗阻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明显高于非梗阻患者(3%~23%vs10%~50%)~([1~2]),常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二次手术和病死率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TSC2基因的表达产物tuberin在结直肠癌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40例结直肠癌与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中tuberin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与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tuberin蛋白的表达,分析tuberin mRNA和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40例结直肠癌中tuberin mRNA表达量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无相关性(P〉0.05),但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tuberin蛋白在60例结直肠癌与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uber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性别、组织学分级相关。结论tuberin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下调,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尹福忠  师水生 《医学综述》2007,13(6):416-418
变异结肠腺窝病灶(ACF)是目前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可在光镜下观察到的最小最早期的大肠黏膜病变,ACF存在组织病理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面的改变,现在普遍认为ACF是癌前病变。在临床及抗肿瘤药物筛选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是病因不明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其癌变风险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巨噬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在炎症时发挥积极的免疫作用;但在肿瘤微环境中出现表型及功能的改变,其释放的大量细胞因子作用于结肠癌细胞,能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促进血管生成等。受肿瘤影响的巨噬细胞,还通过与其他炎症细胞相互作用,改变机体的免疫功能,形成免疫抑制。故巨噬细胞的改变与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过程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与结直肠癌预后相关的免疫基因并构建多免疫基因预后模型,以期为结直肠癌生存和预后的评估提供重要的临床资料,并为肿瘤免疫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提供思路。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结直肠癌基因表达数据和临床病理数据,对其进行差异分析后获得差异表达的基因;从ImmPort免疫基因数据库下载免疫基因,与结直肠癌差异基因取交集后获得差异表达的免疫基因;进一步对差异免疫基因进行生存分析获得结直肠癌预后相关基因,以此构建多免疫基因预后模型(预后模型);然后,通过生存分析预后模型风险评分对结直肠癌生存的影响,利用ROC分析以及绘制风险曲线验证预后模型风险评分在评估结直肠癌预后中的准确性;通过独立预后分析预后模型风险评分是否可作为评估病人预后的独立风险因子;最后,分析免疫基因与转录因子及免疫细胞的相关性。结果:免疫基因预后模型风险评分高风险组预后较差(P<0.01);预后模型风险评分能对结直肠病人预后进行准确分组,并且在对结直肠预后的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AUC=0.861);免疫基因与转录因子以及免疫细胞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预后模型能准确评估病人预后,并且高风险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肿瘤标志物及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4月于本院进行诊断与治疗的61例结直肠癌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体检的61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与对照组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免疫状态中的红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手术前的血清肿瘤标志物高于对照组和本组术后2、7及14d的检测水平;免疫状态中的红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2d的检测水平明显低于本组其他时间的检测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肿瘤标志物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免疫指标也有一定的波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代替传统的术前口服肠道抗菌药对肠道菌群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
响。方法选取需施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例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30例/组。对照组术前肠道准备按传统方法
(术前口服肠道抗菌药),实验组于术前5 d起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金双歧片)2.0 g,3次/d,代替术前肠道抗菌药的使用,术后
24 h起口服金双歧片2.0 g,3次/d,至术后第7天。于入院时、术后第7天收集两组新鲜大便以及空腹外周静脉血,比较两组肠道
菌群比例,以及血清白介素-2(IL-2)、IgA、IgG和IgM浓度、NK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比例及CD4+/CD8+比
值。结果肠道菌群:术后第7天实验组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菌群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肠杆菌、葡萄球菌
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体液免疫功能:术后第7天实验组IL-2、IgA、IgG、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免
疫功能:术后第7天实验组CD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代替传统的术前
口服肠道抗菌药,不仅能有效地纠正肠道菌群失调,还具有改善术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体CIK细胞对晚期结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兰  艾立清  师幸伟  谢君 《医学综述》2013,19(6):1136-1138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对晚期结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37例晚期结肠癌患者(治疗组)治疗前后和40例非肿瘤患者(对照组)CIK免疫表型及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患者CD3+、CD4+、CD4+/CD8+、CD19、自然杀伤细胞和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以上免疫表型和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高于治疗前(P<0.05);三组间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结肠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CIK细胞能改善和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杨琳娜  吴婷 《医学综述》2009,15(1):104-107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肠源性感染是SAP病情加剧、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原因。肠道免疫屏障是肠黏膜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肠道黏膜免疫构成机体防止肠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SAP早期常发生肠道免疫功能损伤,使肠道的免疫防御功能受到抑制,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减弱。因此肠道免疫功能损伤与SAP的肠源性感染密切相关。本文就SAP肠道免疫功能的损伤及其可能机制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黄梅 《医学综述》2011,17(14):2175-2177
免疫功能低下是造成各种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诱因,而各种感染性疾病的预后转归与机体自身免疫力的提高密不可分,故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成为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现对目前中药单味药及有效成分、有效部位提取物、中药多糖、中药单方及复方、中成药在增强机体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王健  龚燕锋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1):1431-1435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生理机能发生特征性改变,老年人的免疫功能有所减弱,制定平衡老年人免疫缺陷的战略是21世纪医学的一大挑战。其中益生菌和胸腺肽对于老年人的有益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免疫的作用、老年人免疫系统的特点以及免疫调节剂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免疫衰老现况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益生菌联合胸腺肽在老年人免疫中的应用前景,为促进老年人健康提供临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幼鼠肠黏膜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和能全素(Nutrison)喂养对实验鼠肠黏膜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普通级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OJ组、OJ+能全素(OJ+N)组,每组10只。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肠黏膜CD4^+、CD8^+淋巴细胞,并计算CD4^+/CD8^+的比值。结果OJ组大鼠肠黏膜CD4^+淋巴细胞百分数与对照组、假手术组和OJ+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J+N组CD4^+/CD8^+比值较OJ组显著升高,OJ组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均〈0.05)。结论OJ显著降低大鼠肠黏膜CD4^+淋巴细胞百分数,OJ+N组与OJ组比较,CD4^+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OJ组肠黏膜CD4^+/CD8^+比值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及OJ+N组显著降低,肠内营养对肠黏膜免疫功能有保护作用,为临床上应用肠内营养改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肠黏膜局部免疫功能提供了初步的佐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实验性大肠癌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1,2-二甲肼诱导大鼠建立大肠癌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瘤16、21周外周血淋巴细胞和21周脾细胞中CD3、CD4、CD8、CD25、4-1BB和4-1 BBL表达率,ELISA法检测成瘤21周时脾细胞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后分泌γ干扰素(IFN-γ)的能力。结果 21周时的诱癌率达100%(5/5)。16周时成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CD3+和CD3+ CD4+表达率较对照组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周时成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脾细胞中CD3+ CD4+表达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4-1BB和4-1 BBL的表达较对照组均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瘤组脾细胞PHA刺激试验后分泌IFN-γ的能力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实验性大肠癌同人类大肠癌具有类似的免疫功能降低,主要是细胞免疫功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