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汪剑 《西部中医药》2021,34(2):67-69
从中医学中气的生成与意义、调摄中气的治法方药、学术源流等方面探讨彭子益医学圆运动学说中脾胃中气学说的内涵与临证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福军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5):141-142
脾胃是人体重要脏器,运用脾胃学说指导临床治疗已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代有发展,在临床各科中广泛应用。笔者就脾胃相关的生理病理特点,谈谈在内科临床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脾胃生理病理与寒热错杂证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寒热错杂证,是指寒证与热证交错在一起同时出现〔1〕。包括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肝热脾寒、胃热肠寒、胃热脾寒等。是机体脏腑阴阳失维的结果。属于《灵枢·根结》所说明“阴阳相错”。由于脾与胃在生理上相反相成和病理上相互影响,脾胃病寒热错杂证较多见。据统计寒热...  相似文献   

4.
"气为一元"是中医特有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模式。文章选取李东垣和黄元御两位脾胃理论的大家,从理论阐释和治法用药入手,对比分析二人的学术特色,探讨李、黄二人学术思想中对"气一元论"的发挥,表明"气为一元"的整体思维在他们脑中根深蒂固,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自理论的阐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苗凌娜 《河南中医》2003,23(10):3-3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升降出入是新陈代谢的必然过程 ,这个过程是通过脏腑功能活动来实现的。脏腑的功能是气化作用的结果。气化的具体表现为升降出入。本文就脏腑气机升降这一祖国医学独特理论进行探讨。1 气机升降的生理现象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早已认识到了世界物质的运动性 ,如天地的运转 ,日月的升起与降落 ,郧雨的变化等 ,并总结出升降变化是物质运动的基本表现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 :“气之升降 ,天地之更用也。”天气下降 ,气流于地 ,地气上升 ,气腾于天。这就进一步说明升降运动是事物发生变化的…  相似文献   

6.
论气机升降与脏腑生理,病理及治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起  包立振 《江苏中医》1997,18(8):35-37
升降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脏腑的生理特性、相互联系、平衡协调、病理变化及治疗匀与气机升降有密切联系。本文从气机升降的角度来探讨脏腑的生理特性及内脏间的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指出明辨气机失常在脏腑病变的辨证和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提出明辨脏腑气机的升降特性,顺应其规律,合理用药,调和气机,使之升降有度有序,是中医治疗脏腑病变的一个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7.
8.
关于脾胃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生理、病理特点,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然总有语焉不详之嫌,以致后之学者多"引其文而不通其意",笔者读书之余,亦有颇多疑惑,今拟从"体用学说"对有关脾胃的相关论述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9.
10.
升降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脏腑的生理特性、相互联系、平衡协调、病理变化及治疗均与气机升降有密切联系。本文从气机升降的角度来探讨脏腑的生理特性及内脏间的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指出明辨气机升降失常在脏腑病变的辨证和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提出明辨脏腑气机的升降特性,顺应其规律,合理用药,调和气机,使之升降有度有序,是中医治疗脏腑病变的一个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1.
脾升胃降是祖国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早在<内经>即对脏腑的论述皆分而论之,唯独脾(升)胃(降)合论,可见其重要性.赵濂在<医门补要>中言:"胃主容纳,脾主消化,居人身中,属土色黄,蒸腐水谷,分别清浊而行升降,以生气血."由此可见,气血生化的根本是脾胃的升降作用.笔者仅就脾胃这些特点略抒拙见.  相似文献   

12.
指出预防皮肤疾病的发生,治疗皮肤疾病都与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要在重视外在护理与保养的同时,重视调理脾胃,使脾健胃强,预防疾病的发生.从两个方面,即皮肤生理与脾胃的关系,皮肤病理与脾胃的关系,探讨了脾胃病与皮肤生理病理内在关系.总之皮肤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血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故此四脏腑与气血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且脾胃的功能最为重要,故治疗中在选择调理气血的药物的同时顾及此四脏腑.认为人体肌肉的丰盛,筋骨的柔和,皮肤的光泽润华,也是依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3.
1 脾胃与人体阴阳平衡 脾具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作用,称为"仓廪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仓廪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脏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脾之阴阳.如缪仲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说:"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万密斋《养生四要》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而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血证论》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饮食物在胃中,初步消化,形成食糜,将精微物质游行布散,上输于脾,通过脾之运化,散精归肺,供养周身.  相似文献   

14.
刘完素认为脾胃为万物之母,一身之本,用药注重保护胃气,用温燥以治过盛之湿,寒润以治燥热、干涸,并把胃中润泽置于重要地位;张从正主张用汗吐下法祛陈莝洁肠胃,以保护胃气,并以淡粥养之,以利恢复胃气;李杲提出脾胃为元气之本,升降之枢。凡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可令气火失调,升降失常,导致脾胃内伤,而精神因素起先导作用,治疗注重升发脾胃阳气;朱震亨认为谋虑神劳,嗜欲无节,思想不遂,恣意饮食,过分劳力,竭力房事,皆可损伤脾胃清纯冲和之气,导致阴阳失调,在滋阴降火之时,重视保护胃气。  相似文献   

15.
李德新教授认为眩晕发病多与脾胃相关,脾胃虚弱,失于健运,气血不足,脑失所养;脾虚失运,水湿痰饮,阻遏清阳。李德新教授融汇各家学说,既重温补脾阳,又不忘濡润胃阴,脾胃同调,分清主次,兼顾肝肾,辨证论治。强调辨证虚实,实证多为肝火、痰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以及本虚标实之阴虚阳亢,治疗上多用药性平和之品,以免伤及正气。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合历代古籍关于脾胃的论述,从脾胃生理、病理、调治脾胃病常用治法及方药等方面论述脾胃同治的重要性。认为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人体赖脾胃以为立命之本。脾胃之间生理相依(水谷纳运相得、阴阳燥湿相济、气机升降相因)、病理相互影响,治疗上重视脾胃同治,方剂配伍中重视脾胃同调。  相似文献   

17.
李琴  李晓宇  刘皋林 《中国药学杂志》2011,46(24):1860-1864
 目的 分析并归纳Rho激酶的生理及病理生理作用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近年有关Rho激酶的国内外文献,基于目前和Rho激酶相关的一些分子、细胞、动物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试验,对Rho激酶的生理及病理生理作用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结果结论 Rho激酶已经成为很有价值的药物作用靶点,Rho激酶抑制剂的不断研发为许多心脑血管及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赵祯 《中医研究》2010,23(1):57-58
中医食疗源远流长,3000年前,我国医学史上就有“食医”之称,合理的饮食能营脾胃而滋五脏,保持身体的健康。张从正云:“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真得补之道也。”《正体类要》记载:“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老年患者肾精渐枯,阴阳渐衰,脾胃阳气不足,脏腑塞而不通,故以食疗之。  相似文献   

19.
脾胃与神志的生理病理关系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多神志病证可从脾胃论治而获效。但对脾胃与神志间的生理、病理关系,系统论述颇少。本文参考古今有关认识,对此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探讨。对深化中医脏象神志研究、开拓神志疾病防治的临床思路,将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刘真教授系石家庄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河北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第四批河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师从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继承了路老"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为核心的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1]),在心血管疾病及内科疑难病症的治疗中形成了以脾胃为中心,辨证论治的思辨方式。笔者跟随刘真教授临证侍诊,总结老师以脾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