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疲劳又称眼疲劳,中医称"肝劳"[1].主要症状为眼不能久视,喜闭眼.可伴有眼痛、眼胀、眼干、眼花、流泪、异物感,或兼有头痛、头晕、失眠等证.该病临床多见,且发病率日趋增高,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加味六君子汤治疗视疲劳患者4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随社会发展及电子产品普及,视疲劳(肝劳)发生率近年来显著上升,不同地区和人群发生率也存在一定程度上差异。我国民族医药因其自身特色在视疲劳诊治上具备一定优势,但目前缺乏统一的诊疗规范或标准。为更好发挥民族医药在视疲劳诊治中的优势作用,增强临床诊治中的科学性、实用性、指导性,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牵头专家组对多民族医药在视疲劳(肝劳)中临床应用进行梳理总结,充分考虑循证证据并借鉴专家临床经验,编制了《视疲劳(肝劳)多民族医诊疗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3.
松目消疲汤联合施图伦眼液治疗视疲劳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疲劳是目前眼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它不是独立的,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一组视疲劳综合征,与中医眼科"肝劳"一证相似。患者的症状多种多样,主要症状为:眼不能久视,喜闭眼,可伴有眼痛、眼酸胀、眼干、眼花、流泪、异物感、复  相似文献   

4.
视疲劳又称为视疲劳综合征,是一种以患者自觉症状为主,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及心理因素相互交织的综合征,属于心身医学的范畴。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终端的广泛普及,学业的繁重及工作压力,人们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屈光不正性视疲劳在青少年中的发生率日益增加,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备受关注。中医药治疗视疲劳历史悠久,喻京生教授临床治疗屈光不正性视疲劳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视疲劳又称眼疲劳,用以描述与用眼过度相关的一系列症状。多数学者认为视疲劳是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形成的结果,属于身心医学范畴,但通常以患者自觉眼部症状为突出表现,因此,在临床上又称为眼疲劳综合征[1]。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群被视疲劳困扰,尤以中年人最为突出。我们对2009年1月—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80例中年视疲劳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旨在揭示其发病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对肌性视疲劳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视疲劳(asthenopia)是一组表现为用眼后出现视觉障碍、眼部不适及全身症状以至不能正常进行视作业的症候群,而并非某种独立的疾病.具体可表现为视物模糊、重影、复视,眼痛眼胀、酸重难睁、干涩不舒、阅读时文字跳跃、字迹串行,不能持久阅读等症状,全身可有头晕头痛,眉棱骨、鼻根部及眼眶酸痛,恶心欲吐,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造成视疲劳的原因比较复杂,不仅包括眼局部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也可由全身疾病、不良视觉环境以及心理异常等诸因素单一或相互作用所致,故又称为眼疲劳综合征,属于心身医学范畴[1].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工作节奏增快,从事文字及其它近距离用眼工作人群的增多,电脑的广泛普及,临床上视疲劳的发病逐年增多.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因眼外肌功能异常造成的肌性视疲劳.  相似文献   

7.
视疲劳作为一种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情志因素相互交织的综合征,已经呈现出广泛化、低龄化的发病趋势。通过回顾近5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视疲劳的研究发现,中医外治法种类丰富、历史悠久,如针刺、耳穴贴压、中药热敷熨帖、灸法、中药超声雾化、穴位按摩及刮痧等,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接受、副作用小等优势。国内外大量临床与基础研究证实了其有效性与安全性,但目前临床使用率还较低。因此,文章系统整理了视疲劳的流行病学调查、病因病机及各类中医外治法的操作特点、临床疗效等方面并进行综述说明,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严令耕 《国医论坛》2009,24(5):50-52
视疲劳又称眼疲劳,是以病人眼的自觉症状为基础,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因素相互交织的综合征,故又称眼疲劳综合征,属心身医学范畴。视疲劳常出现在过度注视后,主要表现为眼球和眼眶周围的不适或疼痛感、怕光、流泪、视物双像等,严重时会出现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并常有精神萎靡、思睡、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精神症状。一般认为屈光不正和调节过度是其主要病因,尤其是轻度屈光不正,更易引起眼(除视力)和全身的干扰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透穴刺法治疗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视疲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选用攒竹透上睛明、丝竹空透鱼腰、新明1穴透下关;对照组采取复方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肝俞,再针刺太冲、翳明穴。两组均间日1次,共治疗20次。从患者用眼情况、视疲劳的主观症状或体征的变化程度等综合判断,对比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组69.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透穴刺法是治疗视疲劳的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10.
视疲劳又称眼疲劳,是以患者眼的自觉症状为基础,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织的综合征,因而常常被称为眼疲劳综合征,属于心身医学范畴[1]。视疲劳是从事精细工作者最易发生的眼病,也常是全身疲劳的眼部表现,大多出现在长期近距离的学习、工作,过度用眼以后。症状可见视物模糊或昏花,眼困倦,甚者睑重欲闭,眼干涩不适,眼珠胀痛,眼眶、眉棱骨痛;重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相似文献   

11.
视疲劳,是以病人自觉眼的症状为基础,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因素相互交织的综合征,故又称眼疲劳综合征,属于身心医学的范畴[1].  相似文献   

12.
非器质性视疲劳是以人的自觉症状为基础,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织的综合征.我们用芎归丸治疗非器质性视疲劳,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视疲劳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见眼病,表现为持续近距离用眼后,自觉眉棱骨疼痛、酸胀不适、不耐久视等,休息后缓解;或客观体征为眼表的慢性炎症表现。随着视频终端的普及,视疲劳呈高发态势。笔者通过查阅近二十年的视疲劳相关文献,就眼疲劳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病因病机以及治疗现状等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视疲劳已发展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临床注重对其预防和保健,可通过调整用眼模式,使用适宜物质、物理干预、休息等方式缓解症状体征。目前视疲劳主要以主观症状进行诊断,尚无准确反映该状态的客观评价指标,导致实验和临床评价方法及机制研究匮乏。建立视疲劳动物模型,并结合中医对视疲劳的认识及诊疗特色建立视疲劳相关中医证候模型,有助于深入阐释视疲劳发生发展机制,全面挖掘中医对视疲劳的预防保健优势。现总结了视疲劳动物模型研究现状,提出了视疲劳模型的构建原则及策略;结合中医临床文献调研,分析出视疲劳人群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肾阴虚型、肝郁气滞型和肝血不足型,进一步提出了视疲劳相关中医证候模型的构建原则及策略,以期为缓解视疲劳中药产品的研发提供思路,并为其辨证保健及精准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眼干燥症又称干眼病,是指由于泪液的量或质的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面损害,从而导致眼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眼睛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痒感、畏光、眼红、视物模糊、视力波动及视疲劳等,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相似文献   

16.
近视和视疲劳是发病率最高的眼科疾病,多因用眼过度引起。耳部汇集经络之气,与眼部联系紧密,耳穴疗法作为中医微针疗法之一,对本病有较好疗效。近年来运用耳穴治疗近视、视疲劳的临床研究较多,为研究探讨耳穴疗法的方法、效果和取穴规律,以"耳穴、耳针、视力、近视、视疲劳"为检索词,查阅近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将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发现耳穴治疗近视、视疲劳多以"疏通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为主,取穴以"眼、目1、目2、肝、肾"为基本,已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视疲劳是一种常见眼科疾病,发病范围广,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临床表现为近距离工作不能持久、眼痛、视物模糊、眼睛干涩,严重影响视觉和正常生活。本文查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视疲劳症状的临床文献,从多方面对中医药治疗视疲劳症状的方法进行综述,从而为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耳压法治疗视疲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清  王丽英 《河北中医》2000,22(11):855-855
视疲劳又称眼疲劳,不是独立的眼病,是以病人自觉眼的症状为基础,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织的综合征,常被称为眼疲劳综合征,属于心身医学范畴。1994~1998年,我们将138例视疲劳患者,分为耳压治疗组和内服药对照组比较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38例均为门诊病人,均为双眼发病(偶有轻重之分),其中男56例,女82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80岁,平均42岁;病程7~30日;按患者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66例。治疗组轻型(眼困倦、畏光、眼球或眶周酸胀感或疼痛、眼干涩、睑痉挛等,或伴视力障碍)44例,重型(除轻型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西医治疗视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视疲劳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0例给予六君子汤放施图伦滴眼液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施图伦滴眼液滴眼。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7%,对照组6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六君子汤联合图伦滴眼液治疗视疲劳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正>视疲劳临床表现为近距离用眼不能持久、眼及眼眶周围疼痛、视物模糊、眼睛干涩、流泪,严重者头痛、恶心、眩晕等。随着使用计算机、电子游戏机及电视、监视器人群的增加,视疲劳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故积极开展和加强对该病症的防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麝珠明目滴眼液为抗白内障新药,多年来在临床上除应用于防治老年性初、中期白内障外,还发现该药具有良好的抗视疲劳作用。笔者采用区组随机、单盲、多中心、平行、阳性药物对照研究方法,对麝珠明目滴眼液治疗视疲劳进行了临床观察和客观评价,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