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溃疡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90例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就诊顺序编号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单纯的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行中西医结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病症变化。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治愈率为66.7%,总有效率为86.7%,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治愈率为86.7%,总有效率为95.6%,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溃疡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溃疡的效果。方法:选择慢性胃溃疡患者24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胃溃疡120例(观察组),单纯西医治疗12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5.8%,对照组总有效率65.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溃疡效果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巨大胃溃疡治疗方法。方法:对比观察98例巨大胃溃疡病例资料。结果:中西医治疗组疗效明显提高。结论:中西医结合能提高巨大胃溃疡治疗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的疗效.方法:选84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用西药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施治疗;中西医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及胃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5.2%、85.7%和92.8%、73.8%.2组比较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传统中药联合三联法治疗胃溃疡是一种高效、疗程短、无明显不良反应的治疗理想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难治性胃溃疡有效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治愈率,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难治性胃溃疡68例,获得满意疗效,并与单纯用西药治疗的62例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84年起采用自拟益胃汤结合西药治疗胃溃疡2000例,与单纯中药和单纯西药组各7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门诊病人,经胃镜或电子胃镜确诊为胃溃疡。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2 000例,男1480例,女520例,年龄17~65岁,溃疡面积0.3~15cm~2,平均0.81cm~2。胃痛程度:3级1200例,2级600例,1级200例。对照Ⅰ组(单纯中药)70例,对照Ⅱ组(依法欣和陈香露白露)70例,其与治疗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溃疡面大小和胃痛程度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7.
笔者近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是溃疡病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溃疡病急性穿孔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以往多采用手术治疗 ,虽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病人有一定的并发症 ,且痛苦大。 1994~ 1999年来 ,我们对适应证病人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非手术治疗 ,与西医手术相比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两组病人共 4 3例。男 39例 ,女 2 4例 ;年龄2 0~ 70岁 ,平均 4 5岁 ;非手术治疗 2 1例 ,约占4 8.8% ;手术 2 2例占 51.2 %。1.2 手术组1.2 .1 手术指征 ①一般情况不佳 ,伴有休克或并有重要脏器严重病变而腹膜炎…  相似文献   

9.
胃溃疡是指胃粘膜缺损达到或穿透粘膜肌层的溃疡病变,是一种多病因且反复发作的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45例,疗效满意,并与单用西医常规治疗的45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97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永强  张凌云 《光明中医》2008,23(7):944-94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97例,经与单纯西医疗法治疗的97例患者随机对照观察。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97例疗效较明显,而且远期疗效好。复发率明显降低。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疗效好,且远期疗效明显,复发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西医抗幽门螺杆菌三联用药和中医联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并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08-2010年就诊于我院门诊的4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随机分为抗幽门螺杆菌三联用药和中医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独西药治疗组),观察各组病人治疗后的症状体征缓解状况和胃镜粘膜改变情况,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评价.结果:中西医联合治疗组45例病人,治愈率为68.9%(31例),好转率为26.7%(12例);对照组45例病人,治愈率为56.0%(26例),好转率为24.5%(11例).中西医结合组和对照组的整体有效率分别为95.6%和82.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2月慢性骨髓炎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中医辨证论治.结果:两组治疗均取得一定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优于对照组的87.50%(P<0.05).观察组用药后有胃肠道反应(恶心、食欲减退、腹胀)8例,未中断治疗均自行恢复正常,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无变化.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骨髓炎总有效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症状为对称性,周围性多个关节慢性炎症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过程,还影响到心、肺、血管等器官。现代医学认为RA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性炎症,其中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4.
心力衰竭(heart failvre)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由于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临床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和无力而致体力活动受限和水肿.某些情况下,心肌收缩力尚可使射血功能维持正常,但由于心肌形成功能障碍左心室充盈压异常增高,使肺静脉回流受阻,而导致肺循环瘀血.祖国医学认为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和神志.心的病变多表现为血液运行障碍和神志异常等方面.充血性心力衰竭则属中医"心悸"、"气喘"、"水肿"等范畴.  相似文献   

15.
中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发病率高。包括脑出血和脑梗塞。本文从中西医结合调理的角度,对本病在一般辩证和调理两方面进行具体论述,进一步诠释了“三才”整体和“三因”。辩证施治是调理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是我国中老年人常见病,发生率、复发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经过急性期救治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大部分伴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常出现一侧肢体偏瘫、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脑卒中患者在综合医院出院后,在社区层次上能否继续得到康复治疗,关系到其综合功能和生存质量最终能恢复到什么程度,这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区卫生与社区康复工作开展情况、人们对康复的认识有着很大关系,临床研究证明,经过规范的社区康复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有效方法。方法:将68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倒,两组均予以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除以上治疗外加用中药洗足,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06%;对照组总有效率94.12%。但就治愈率来讲,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糖尿病足可产生互补协同作用,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且方法较为简便,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至2010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单独中药和单独西药治疗。观察各组病人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单独中药组和单独西药组三组的总体有效率为总体有效率分别为93.3%、80.0%和80.0%,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与单独使用中医和西医的方法相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出颅后分布支配区内的功能丧失,以致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临床上本人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才能有效提高治愈率.西医对初起症状的改善显著速度快,而中医针刺对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又有西医所不能之疗效.所以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治愈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2008年始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治疗泌尿系结石18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