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方法 纳入常规体检成员180名,时间2021年1月-2021年12月,对180名常规体检成员的静脉血常规指标进行检验。比较2h、1h、30min、10min时的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情况,比较2h、1h、30min、10min时的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情况,比较2h、1h、30min、10min时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情况。结果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在静置2h、1h、30min、10min时间对比中,各项指标数据间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 0.05),血小板计数,在静置30min与静置10min时间对比中,指标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P> 0.05),在静置2h与静置1h时间对比中,指标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P> 0.05),但静置2h、1h时间的血小板计数指标数据显著高于静置30min、10min时间数据(P <0.05);血细胞比容,在静置2h、1h、30min、10min时间对比中,各项指标数据间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 0.05),血红蛋白,在静置2h、1h、30min、10min时间对...  相似文献   

2.
血液标本体外放置时间和温度对尿酸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昕  金幸  姜春善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2372-2372
目的研究血液标本体外放置时间和温度对尿酸测定的影响。方法测定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保存的血液标本的尿酸水平,观察与立即分离血清测定组比较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血液标本室温(25℃)下放置2 h以上尿酸结果有显著性变化(P<0.05),4℃冰箱放置的标本随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液标本室温下体外放置随时间的延长,尿酸水平有显著下降趋势,为确保尿酸检测的准确性,采血后应及时分离血清或放4℃冰箱保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静脉血标本在不同保存条件(温度和时间)对网织红细胞参数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60例门诊病人静脉血标本,观察4℃、室温(24℃)条件下,在采血后即刻、4h、8h、12h、24h、48h和72h血标本中网织红细胞计数及"分群"变化。结果:室温保存组,网织红细胞百分率及"分群"在12h内与即刻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从24h开始各项参数与即刻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4℃保存组,网织红细胞百分率和HRF 72h内与即刻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IFR、LRF、MRF从48h开始与即刻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检测网织红细胞各项参数时,应在标本离体后室温保存12h内、4℃保存24h内完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不同混匀方式后测试血细胞的结果分析,探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的自动混匀功能能否充分混匀静置时间较长标本。方法:以自动进样(自动混匀)和手工混匀+自动进样(自动混匀)两组不同的检测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直线回归方程统计分析。结果:2种混匀方式的检测结果对WBC、HGB、PLT三个项目无差异,但对RBC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自动混匀功能不能充分混匀长时间静置的标本,直接检测会导致RBC结果偏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弱阳性乙肝表面抗原的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HBsAg高低值质控血清和 86例患者血清标本作为检测对象 ,用加样时间和试剂平衡时间 2个条件进行实验。结果 立即加样与 30min ,4 5min ,6 0min后加样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试剂平衡 37℃ 30min与室温 (2 2℃ ) 0min ,30min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加样时间影响弱阳性HBsAg检测的重复性 ,试剂平衡时间影响ELISA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D大鼠血液样品于不同时间放置后对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对随机抽取的20只SD大鼠眶静脉采血获得的血液样品分别在即刻和放置3h、6h后用血液分析仪对各项血液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标本存放3h和6h后WBC、GRAN(%)降低,LYM(%)总数逐渐增高,与0h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存放3h对RBC、PLT数无明显影响,存放6hRBC数明显降低与0h、3h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LT数明显升高,与oh、3h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Hb在标本存放3h和6h后改变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采血后立即检测结果较好,如果不能立即检测应将标本置于4℃冰箱内存放,可提高血细胞各项参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分析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8 年 2 月至 2019 年 2 月 在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的 200 例健康者为研究对象,对 200 例健康者的血液样本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检验,并对血液细 胞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不同抗凝剂条件下,1:10000抗凝剂组血液样本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 血小板(PLT)以及血红蛋白(HGB)均高于 1:5000 抗凝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不同放置时间条件下, 放置 4 h 组样本中 WBC、RBC、PLT 以及 HGB 均高于放置 30 min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不同温度条 件下,低温组血液样本中 WBC、RBC 以及 PLT 高于室温组,HGB 低于室温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血液细胞检验过程中,抗凝剂使用比例、样本放置时间以及温度因素均会对样本检测结果造成影响,检测人员与医疗人 员应积极做好各个检验环节的合理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的放置时间对血小板测验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4月~2015年8月期间体检的44例正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集其血液,每名患者采集两份样血,并将其血液标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样血进行手工检测,观察组样血采用仪器进行检测,观察样血在不同时间内的检测结果。结果:全血标本在0、5min及360min的时间点上进行血小板检测,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检测结果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0min、30min、60min以及120min的时间点上进行血小板检测,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10~120min的放置时间内使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检测,检测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放置时间少于10min或超过120min,检测的结果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研究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差异。方法:选取罗定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12月住院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集末梢血,观察组患者采集静脉血,采用血液分析仪检测8项血常规检验指标,分别对两组样本进行重复性验证,比较两组检验结果的差异,并对两组样本进行不同时间段的检测,观察对比不同时间的检验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等血常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红细胞(RBC)等血常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另外,静脉血在0 min、10 min、30 min时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末梢血和静脉血是血常规检查常用样本,两者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别,但相比于末梢血检查,静脉血的结果相对更准确、并且可重复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留取酒精测定标本的适宜保存条件。方法:在同一时间收集血液标本后,分别在加入不同种类抗凝剂、不同保存时间、不同保存温度、不同放置位置条件下,检测即时和保存后的血液酒精水平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温度、时间、抗凝剂、放置位置4种因素对血ETOH结果的影响。结果:在相同条件下血清和血浆空白血液ETOH结果无显著异常(P>0.05),水平放置血浆ETOH值与直立放置比较明显下降(P<0.05);三种抗凝剂对血液ETOH结果无明显影响,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室温敞开瓶盖情况下30minETOH含量无明显改变(P>0.05),1h明显下降(P<0.05),密封情况下血浆ETOH含量24h无明显改变(P>0.05),3d和7d明显下降(P<0.05),血清均无明显变化;在2~8℃密封保存条件下3d内ETOH结果无明显改变(P>0.05),7d明显下降(P<0.05)。结论:血清标本或肝素锂、氟化钠、EDTA抗凝的血浆标本均可用于检测血液ETOH,标本最好即时或在30min内检测,若不能及时检测则应放2-8℃冰箱密封直立保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sysmex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430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4h内外周血WBC总数,分组为WBC计数正常组(4—10×10^9/L)及WBC计数增高组(〉10×10^9/L)。分别观察其预后评估:入院时、治疗后病程一周末、根据改良爱丁堡一斯堪的那维亚评分MESSS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I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入院4h及治疗一周末时,高WBC计数组MESSS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BI评分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2月正常组MESSS评分与WBC异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其病情及预后相关,可作为病情及预后的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对亚健康人群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分别选取潜临床状态和前临床状态亚健康患者各50例,通过单纯随机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配到相应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试验组:穴位敷贴进行干预;对照组:不进行穴位敷贴.结果:试验组治疗后各指标水平均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全血高切、低切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沉、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血浆表观粘度差异有显著性(P<0 05).而对照治疗组各项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穴位敷贴能调节亚健康人体的脏腑气血功能,使机体阴阳平衡,从而改善亚健康状态,并提示对亚健康人群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同时采集100例参加体检人员的静脉血和末梢血,用英国库尔特公司T~540型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检测血常规,进行重复性实验和对比实验,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差异。结果: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测定两组血常规结果显示,两组WBC、RBC、HGB、MCH、MCHC、PLT均有明显差异;末梢血各参数的CV值大于静脉血。结论:进行血常规检测要取静脉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放置时间后的结果差异,以确定最佳的测定条件。方法采集29例血标本,即刻分离血浆,每例标本分成2份,分别置室温及4℃放置2,4,8,12,24 h测定PT和APTT,与即刻测定结果进行配对比较。结果室温及4℃放置2,4,8,12,24 h后测定结果与即刻测定结果比较,PT及APTT测定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PT与APTT的测定结果均延长。结论PT与APTT在4℃、20℃条件下适宜保存的时间分别为4 h和2 h。建议PT与APTT测定应在采血后2 h内完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解决全自动化分析仪使用过程中对标本的要求,由于生化检验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过去传统的手工、半手工模式转变为现在的自动化的检测设备,标本要进行多项目测定,造成生化室标本大量集中,血液标本在采集后往往不能及时上机检测,需2h~4h才能出报告.以探讨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的长短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采血方法应用于血常规检测中的结果差异。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的180例住院患者,根据采血方法不同,分为末梢组和静脉组,每组各90例,比较两组血常规检测数据。结果:两组MCHC检查结果对比,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PLT、HGB、HCT、RBC、WBC检查结果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常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稳定性更好,临床更适用于血常规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补髓生血颗粒对再障模型大鼠的外周血及骨髓的影响是否有差异.方法:Wistar.大鼠用60Co-γ射线8.0Gy照射造成再障模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补髓生血颗粒灌胃治疗,连续给药3周后,取血进行外周血细胞计数,取股骨做骨髓病理组织学检查并进行有核细胞计数.结果:治疗后各剂量组比较,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高剂量组大鼠外周血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计数高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骨髓造血组织增生程度优于中、低剂量组.结论:不同剂量补髓生血颗粒对再障模型大鼠血红蛋白、血小板及骨髓造血组织增生的影响是不完全相同的.而对白细胞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导致这种对药物反应的差异性的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脂糖舒对大鼠血常规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及脂糖舒三个等比剂量 (5 g/kg,10 g/kg ,2 0 g/kg)组 ,分别用等容量生理盐水及脂糖舒药液灌胃给药 14周后 ,检测血红蛋白 (Hb)、红细胞计数 (RBC)、白细胞计数 (WBC)、白细胞分类计数 (DC)及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bg) ,以观察血液细胞数量、形态和凝血功能有无变化。结果 脂糖舒对血常规无明显影响 ,但随着脂糖舒剂量增大 ,PT ,TT ,APTT延长 ,而Fbg值降低 ,使血凝速度减慢。结论 脂糖舒对血常规无影响 ,且能明显地改善糖尿病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留针30 min条件下,针刺单穴十七椎、三阴交、地机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均留针30 min。分别记录针刺前10 min及针刺5、10、20、30 min的视觉模拟评分,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3个单穴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均有较好的即刻镇痛效应,针刺5 min时,十七椎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三阴交组和地机组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针刺10 min3组疼痛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针刺20、30 min分别与治疗前比较,疼痛值均明显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30 min时,十七椎组与三阴交组和地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阴交组和地机组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其他观察时间点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3个单穴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均有较好即刻止痛作用。针刺十七椎穴的即刻镇痛效果优于针刺三阴交穴和针刺地机穴。针刺三阴交穴和针刺地机穴疗效相似,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