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面瘫即指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为营卫不调,气衰血少、腠理不固,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脉而面部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发病初期风邪在表,病位较浅,如延误治疗,久之则使风邪滞留,风痰阻滞,经气亏虚,日久不愈则经脉失养,弛纵不收,病情迁延难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温针灸翳风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急性期即采用温针灸翳风穴,并予电针和西药治疗;对照组只予电针和西药治疗。结果: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组治愈率83.3%,对照组治愈率5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翳风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能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以体针、眼针为主的针灸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91例,取穴阳白、太阳、四白、颊车、地仓、迎香、翳风、合谷、足三里、肺区、上焦区.结果:91例患者,痊愈75例,显效12倒,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9%.结论:以体针、眼针为主的针灸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确切,患者容易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红外线 ( TDP)照射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对 50例面神经麻痹的患者进行 TDP局部照射 (患侧面部耳前区和乳突部 )针刺翳风、阳白、地仓、颊车等。结果 :治疗 50例 ,总有效率 1 0 0 %。提示 :针刺诸穴 ,能益气活血 ,祛风散邪 ,通经活络 ,红外线照射可改善微循环 ,增强新陈代谢。面神经麻痹采用针刺穴位配合 TDP照射治疗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迎随补泻为主的穴位埋线法治疗急性期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38例,给予迎随补泻为主的穴位埋线法(翳风,颊车,迎香,地仓,太阳,合谷加减)。每10 d治疗1次,治疗3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愈30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7.2%。结论:迎随补泻为主的穴位埋线法治疗急性期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茎乳突部叩刺拔罐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穆超英 《浙江中医杂志》1996,31(11):514-514
茎乳突部叩刺拔罐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0例471002河南省洛阳铁路医院穆超英笔者在多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观察到:面神经麻痹的部分病人在针刺翳风、完骨穴起针后会有组织液从针孔渗出,这部分病人就恢复较快。之后,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便采用皮肤针叩...  相似文献   

7.
介绍孙阁主任医师运用调神疏风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经验。孙师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生与正气不足、复感风邪等因素有关,病位在面部经筋,其基本病机为经气痹阻,经筋功能失调。临床应重视调神、安神、治神,同时辅以疏风治疗,形神同治,疗效较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翳风、完骨为主的少阳经穴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风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风热证(均伴有耳后疼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急性期加针刺翳风、完骨为主的少阳经穴治疗;对照组30例急性期加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周后,2组均予地仓、颊车、攒竹等穴针刺治疗1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7 d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2组耳后疼痛程度;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1、2、3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分变化及治疗1、2、3周时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3 d后,耳后疼痛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7 d后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1、2、3周H-B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2、3周H-B面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经秩和检验,治疗3周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翳风、完骨为主的少阳经取穴针刺疗法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风热证的优势疗法,能够有效缓解耳后疼痛,改善患者预后,效果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9.
口僻又称口风、歪嘴风、吊线风,其常见症状为单纯的口眼歪斜,半面麻痹,为中风较轻疾患,亦称中络。阳明之脉环唇挟口,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太阳、阳明受之、风中于络宗筋失养;或将息失宜及气血耗伤之后,致使气血凝泣,脉络不通,而突发是证。现代医学称为面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10.
中医外治法治疗面瘫的概况与展望山东中医学院(250014)周迎春面瘫包括周围性颜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等引起的口眼斜。多由络脉空虚,风邪入中阳明、少阳之脉;或肝郁痰阻,或血虚生风,致使经气阻滞,经脉失养,正气引邪,肌肉纵缓而成。在颅脑神经疾病中发病率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调查,运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从而发现RA常见证候、临床症状分布规律以及证候与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临床信息采集表,对1 024例RA门诊患者进行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分析RA一般症状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和特征,收集临床资料和中医四诊所得证候资料,对RA症状、证型、舌象、脉象及证候要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屈伸不利、恶风寒、腰膝痠软为RA常见的临床症状;舌质黯、淡、红为常见的舌象;苔白、白腻、黄为常见的舌苔;脉滑、濡细、弦为常见的脉象;脾肾亏虚证、痰湿阻络证、风寒湿痹证及湿瘀痹阻证为RA常见的证型。结论对RA证候、证候要素及症状等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利于临床上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从而进一步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和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收集整理明清时期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方药,采用SPSS 20.0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明清时期医家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最常用的药物是发散风寒药、祛风寒湿药、温里药、祛风湿热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补气药等,常用治法有祛风散寒,养血祛风,温阳养血,养血活血,化痰活血等。对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病机认识并没有像中风病那样形成由“外风”向“内风”学说的演变,而是由“外风”学说逐渐演变为“外风兼血虚”的认识,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于20~50岁患者,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原因之一。我科自2006年12月~2007年12月以通督活血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7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慢阻肺患者普遍存在抗御外邪能力低下免疫调节能力下降,对寒冷和气温变化极为敏感,常易感冒和继发感染,而引发病情的反复和急性加重.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约50%以上是由反复呼吸道感染所致.这显然与肺主宗气不足,肺卫之气不固存在着密切关系.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就提示我们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都应注意提高患者全身和局部的防御功能,强化"扶正祛邪",以减少反复发作,提高防治效果有极其重要意义.笔者用"伏九贴敷疗法",即在三九乃至整个冬季进行穴位贴敷.它融合了中医学、时间医学、免疫学等诸多方面,以气相应,以味相感,通过药物对特定穴位的温热刺激,促进血脉运行,疏通肺络,以达到补益肺气、健脾益气、补肾纳气、止咳平喘的作用,能起到"秤砣虽小拨千斤"的作用.能起到"夏养三伏、冬补三九"的作用,显著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5.
《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文章围绕寒湿挟瘀,经络痹阻(肾着病)案、饮邪上犯,胸阳痹阻(胸痹)案、风寒郁遏,经气不利(头痛)案以及风寒湿痹,阳气不通(痹证)案这4则病案,详细阐述治病思路,运用中医经方与针灸疗法治疗疾病,医者从针、灸、药三者结合治疗疾病,并从其所达到的疗效,说明药物与针灸相结合具有疗效互补的作用,临证用之得当,往往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倾向,血小板显著减少,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血虚"、"阴斑"、"肌衄"、"鼻衄"、"齿衄"范畴.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为心脾两虚、摄血无力、肝脾肾虚弱、致气血化源不足而致本病.现代医学按其病因不同,将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西医认为其原因可能与某些病因造成的自身免疫导致血小板大量破坏有关.治疗比较棘手,西医应用强的松等作免疫抑制治疗,可以在短期内控制病情,但此系治标之法,撒减激素后常易再度下降,引起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有鉴于此,我们试从中医角度对本病进行治疗.从2001年元月-2009年12月,我们根据中医理论采用健脾益气,凉血止血佐以滋补肝肾之法,自拟理血消癜汤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8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单纯性肩背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笔者近几年来采用局部拔罐后涂抹扶他林软膏加摩法并结合TDP照射的方法治疗50例,疗效显著.方法:首先取适合体位让患者充分暴露痛处,反复按压确定痛点后以75%的酒精棉球局部皮肤清洁.予以中大号抽气式火罐1-5枚,中等力度,留罐5-10分钟,起罐后可在相应的范围内涂抹适量的扶他林软膏,用食、中、无名指指面均匀的抹平.然后用手掌面和食、中、无名指指面交替运用摩法,顺,逆时针方向反复,力量适当,手法轻柔,手法结束后另可给予患者局部TDP照射15-30分钟.本篇50例经过2个疗程(不足2疗程也按2疗程计算)治疗结束后统计,痊愈44例,占88%,本篇病症具有遇热则舒、遇寒则重的特征,当属于祖国医学"寒痹"范畴.治疗当以活血通络、散寒温经为首要.而现代医学则认为属于局部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可给予解热镇痛药物治疗.所以笔者首先以传统的火罐疗法起活血、散寒作用,继以扶他林软膏局部镇痛抗炎,并铺以轻柔摩法温经通络、活血散寒,而且更有利于扶他林有效成份的渗透皮肤.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是微血管病变和代谢障碍所致。而维生素B族等药物只能起到营养作用,不能改善檄循环和代谢障碍。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越来越被重视和认可,而我们研制的“三七通络饮”在联合降糖药物的基础上结合辨证治疗此类病人,其目的是提高糖尿病周围病变的临床治愈率及好转率,控制病情发展,减轻病人的痛苦,是非常重要的。意义:我院研制的“三七通络饮”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既能降低血粘度、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疗效稳定,又能减轻长期服用西药所带来的副作用,降低糖尿病病人的致残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及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炎症变化,黏液分泌增多.患者常在寒冷季节发生,出现咳嗽、咳痰,尤以晨起为甚.痰呈白色黏液泡沫状,粘稠不易咯出.慢性支气管炎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晚期炎症加重,症状长年存在,不分季节.疾病进展又可并发肺气肿、肺动脉高压及右心肥大,严重影响劳动力和健康,是老年人常见病之一.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咳嗽"、"痰饮"、"喘证"等范畴,其发生和发展与脏腑功能失调与衰退,特别是肺、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与衰退有密切关系.咳嗽、咯痰日久,迁延失治,痰浊内蕴,日久气阴耗伤,导致肺虚,形成病情发展的基础.反复感受外邪,咳喘日久,肺气亏虚,子盗母气,病及脾脏,而致脾虚;久病及肾,肾虚失纳,可见喘促气短.笔者在数十年临床实践中,用"活血化痰"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周围神经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特点是起病突然,多是病人有风寒、疲劳等诱因.治疗不及时则恢复缓慢,甚或发生后遗症.2009年5月~2010年五月我们采用几种物理疗法综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