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笔者对有关眩晕病因病机的条文进行了阐述,提出治疗眩晕重在调肝、健脾、益肾。  相似文献   

2.
眩晕病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秀娟 《陕西中医》2012,33(3):384-384,F0003
<正>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眩晕可由风、火、痰、虚等多种原因引起。历史沿革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为"眩冒"、"眩"。《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  相似文献   

3.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本症可出现于多种内科疾病中,常见于高血压、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病。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环境中,紧张、情绪激动、疲劳、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4.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是临床常见的症状。目眩为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线模糊;头晕即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相似文献   

5.
眩晕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统称眩晕。发病时患者往往突然感觉外界景物或自身旋转,轻者闭目可止,重着如坐舟船,不能站立,或伴见耳呜、汗出、恶心、呕吐,甚则昏倒等症状。  相似文献   

6.
推拿加指压治疗颈性眩晕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性眩晕为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是由于颈椎退变,致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所致,临床常表现为阵发性头晕、目眩、转动头部即发眩晕、甚至猝倒。笔者采用推拿加指压方法治疗颈性眩晕50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 ,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眩晕多属肝的病变 ,可由风、火、痰、虚等多种原因引起。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 ,总结出治疗眩晕最有效的八种治法 ,现分述如下 :1 养血熄风法肝藏血 ,血虚不能养肝则肝阳暴亢 ,虚风内动。叶天土谓 :“肝为风木之脏 ,全赖肾水以滋之 ,血液以濡之”。今血不养肝 ,肝阳化风 ,眩晕作矣。治取养血熄风 ,方选当归地黄饮加减。王×× ,女 ,4 7岁 ,196 6年 5月 15日初诊。患高血压病 10年 ,眩晕 2周 ,头昏时痛 …  相似文献   

8.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用治此病症的方药较多,现从中选取半夏白术天麻汤和苓桂术甘汤加以比较。半夏白术天麻汤和苓桂术甘汤均可用治眩晕,但又有所区别。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脾失健运、风痰上扰之眩晕。苓桂术甘汤主治中阳不足、浊阴上犯之眩晕。二者病因、病机及遣方用药亦有所不同,临床应用应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9.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1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100例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头晕消失率85%,目眩消失率87%,总有效率92%。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眩晕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也是中医临床多发病。眩即目眩,眼前昏花缭乱;晕为头晕,谓头部运转不定之感觉。轻者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突然发作,昏仆倒地而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寰椎椎动脉沟环所致眩晕的机理和方法;方法:通过以龙氏手法为主加上超激光治疗寰椎椎动脉沟环所致眩晕患者10例,其中属于全环的有5例,断环3例,半环2例,并以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疗效的评定;结果:10例患者的眩晕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或消失;结论:手法加超激光对寰椎椎动脉沟环所致眩晕有一定的疗效,可作为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12.
由于颈椎的病变而导致的颈枕痛,颈肩痛,头痛头晕,颈后伸或侧弯时眩晕加重,改变方位时,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可有视物不清,恶心呕吐,耳呜等症状,称之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我们应用按摩加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治疗该病,共观察10例,疗效满意,现具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内耳性眩晕确切病因不明,近年来一般认为可能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迷路动脉痉挛,继而使内淋巴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导致内淋巴腔扩大及内耳末梢器缺氧、变性等病理变化.而硝苯地平能够消除或改善上述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是通过抑制细胞外钙离子流的跨膜移动,从而达到扩张内耳动脉、静脉及淋巴管,增加其灌流量,消除迷路水肿,降低内淋巴系压力,消除缺血缺氧状态,改善内耳眩晕的症状即达到治疗的目的.硝苯地平服用方便,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故笔者认为是治疗内耳性眩晕的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可供临床试用.  相似文献   

14.
蒋霞 《陕西中医》2022,(7):950-953
目的:探究针灸结合穴位贴敷对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60例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予以倍他司汀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结合穴位贴敷干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LVA)、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RVA)、基底动脉血流速度(BA)、平均血流速度(Vm)]、中医症候积分、眩晕状况[月眩晕发生次数、眩晕持续时间、眩晕残障调查量表(DHI)]。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LVA、RVA、BA、Vm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患者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1、3个月,两组患者月眩晕发生次数、眩晕持续时间、DHI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同时期对照组(均P<0.05)。结论:针灸结合穴位贴敷可以改善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眩晕,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中风发病前3~7天内症状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发病前3-7d内相关症状,为缺血性中风的尽早诊断和治疗提供症状依据。方法: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调查缺血性中风急性发病前3-7d内的相关症状,对数据进行条件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发病前3-7d内主要相关症状如下,主症为头痛而痛处不移,食后困顿,体胖腋肿,嗜睡;次症为颜面正常,手麻,两目干涩,急躁,头晕,头昏沉,持续眩晕,面色晦暗;伴症为面红,气息均匀。结论:头痛而痛处不移是这一时相的首要症状,并出现属于意识觉醒障碍的嗜睡症状及以食后困顿为表现的睡眠症状,手麻为感觉障碍方面症状,眩晕为平衡障碍方面症状(患者或见头昏沉,或头晕,或持续眩晕),并有以两目干涩为表现的眼部症状,面部颜色以颜面正常为主,也可见面色晦暗,偶见面红;其它可见急躁,体胖腋肿,气息均匀。总之,若患者出现参头痛而痛处不移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嗜睡等症状,表明其处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始发态的早期阶段,若仅见手麻,头昏沉,或头晕,或持续眩晕,且伴有食后困顿,两目干涩等症状,表明其处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始发态的早期先兆阶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眩晕宁片对痰湿中阻,肝肾不足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眩晕宁片;对照组口服地芬尼多片及维生素B1。四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眩晕宁片治疗眩晕症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调督止晕法治疗眩晕5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延华 《中国针灸》1995,15(2):13-14
调督止晕法治疗眩晕54例临床观察曲延华(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10)主题词眩晕/针灸疗法,穴位,督脉Reporton"RegulationGovernorMeridianRelievingVertigo"in54cases¥QuYanhua...  相似文献   

18.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有文献统计,40岁以上的颈椎病患者中,颈源性眩晕的发病率占30%左右,且有上升趋势,同时由于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给机械牵引和手法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此病给病人经济带来不小负担,且患者自身保健预防甚少.因此笔者除了采用针灸、轻柔的按摩治疗颈源性眩晕,还让患者自己捻揉耳垂的方法治疗并预防颈源性眩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挑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探讨挑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机理.方法:选取35例颈性眩晕患者,全部采用挑灸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指标和三维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3D-MSCTA)结果的变化.结果:挑灸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有很大提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患者左右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VB)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及平均血流速度(Vm)均显著上升;阻力指数(PI)和博动指数(RI)值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患者的3D-MSCTA结果分析比较,椎-基底动脉与毗邻骨性结构的关系上没有明显的改变.结论:挑灸治疗颈性眩晕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缓解或消除临床眩晕等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医内科中眩晕患者病因及诊治情况。方法时间以2018年1—12月为准,回顾江西省吉安县人民医院中医科75例眩晕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引起眩晕的病因,并从中医内科角度分析患者的证型情况。结果75例眩晕患者中60~69岁的发病率最高,20~29岁发病最少;病因分析得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高血压病、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精神障碍性眩晕、脑梗死是导致眩晕的主要原因,而其中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情况最多,脑梗死情况最少。从中医内科角度,眩晕分型中痰湿中阻证型数量高于其他证型(P<0.05)。治疗结果,75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或好转出院。结论眩晕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脑供血不足等疾病有关,从中医角度来看,痰湿中阻证居多,治疗要注重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