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以<中医各家学说>各家学术思想为源,探讨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概况.阐述中医体质的形成、体质与疾病、体质与辨证用药关系及增强体质的方法.认为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情志、饮食、生活条件、疾病、社会因素等有关,男女体质有差异,体质决定病邪易感性、发病后疾病的演变过程、转归及预后,体质学说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从《黄帝内经》体质医学思想谈体质对疾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帝内经》体质医学思想为中医体质理论奠定了基础,在体质对疾病的影响方面做了较详细论述:体质状态决定发病与否;体质偏性决定疾病的易感性和倾向性;体质因素影响病机变化、病变性质和证候性质,并决定治疗原则及方法;体质因素影响病证转归及预后。辨体论治有利于纠正体质的偏颇状态,截断病势发展而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3.
浅谈《中药各家学说》中的体质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医各家学说》各家学术思想为源,探讨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概况。阐述中医体质的形成、体质与疾病、体质与辨证用药关系及增强体质的方法。认为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情志、饮食、生活条件、疾病、社会因素等有关,男女体质有差异,体质决定病邪易感性、发病后疾病的演变过程、转归及预后,体质学说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王琦中医体质学说“体病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质决定个体对不同病因的易感性及其发病后病理变化的倾向性,开展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研究是近年来体质研究的主要形式之一,体病相关研究是从中医视角调查分析特定人群体质分布谱及流行趋势,为中医药更好更早预防控制疾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对于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促进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和中医药产业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王琦 《中医杂志》2006,47(5):329-332
1体病相关论 1.1体病相关的依据 1.1.1体质状态决定发病与否及发病的倾向性:体质和正气均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体质强弱是对正气强弱的具体诠释,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正气的盛衰.正气的强弱是人体是否发病的决定因素.因此,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可导致个体对某些致病因素有着易感性,或对某些疾病有着易罹性、倾向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小儿体质特点与多发性抽动症的相关性研究,阐述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原因,小儿体质学说的论述,总结出小儿体质与多发性抽动症的关系,分析不同体质对多发性抽动症的易感性与倾向性,从而探究小儿体质与多发性抽动症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根据不同的体质类型,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可以及时纠正体质的偏颇,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上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治及预防。及早的干预治疗可改善儿童体质,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决定某些疾病的易感性、病变类型与疾病转归的倾向性等。许多相关疾病发生的"共同土壤"在于其体质基础。因此体质因素关系到人体是否发病、发病倾向和既病之后疾病的发展、变化、转归。但体质又受到地理环境、气候、饮食、精神情志、劳逸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体质不  相似文献   

8.
俞晓婷  沈雁 《吉林中医药》2013,33(4):327-329
病邪的耐受性、易感性及其从化与中医体质有直接关系.个体体质的不同决定了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倾向性.体质具有可调性,体质偏颇之人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在临床辨证过程中,“据质定性,据质明位,据质审势”,从改善体质入手,通过辨别中医体质,能够从预防、诊断、调护、判断疾病转归预后等多个方面为心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医历来重视人的体质状态及体质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查阅近几年来相关的文献,确定糖调节受损、脂肪肝、IgA肾病、乙型肝炎、银屑病、甲亢与甲减患者的体质特点,发现体质决定某些疾病的易感性,病变类型与疾病转归的倾向性。因此,中医体质学说在指导中医临床诊断、辨证和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心理状态等方面,其形成过程与先天和后天密切相关,是人体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这种人体的固有特质是人类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由于不同的体质类型对不同疾病的易感性有所不同,因此体质类型有其特有的发病倾向性。对疾病易感性和发病倾向性的体质特征存在于疾病状态,对疾病状态的治疗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在"未病"状态更应重视体  相似文献   

11.
中医三通疗法,即疏通经络、正通筋骨、导通瘀滞。三通一体,整体论治,是我们总结30年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经验,以祖国医学“通则不痛”的传统理论为指导,所创新的一套中医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从事多年老年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现,老年人患急性肺部感染,经西医治疗度过急性期后,体质好的老人常能很快康复,而体质差的高龄老人,常会出现不知饥饿,不思饮食,即纳差为主的症侯,有的伴神疲乏力,短气少言,有的伴口干烦躁,大便燥结……若不及时救活,老人虽在肺部感染的好转期,也极易因饮食不下,体质进一步衰弱,延长病程,阻碍机体康复,更因重度营养不良,衰竭死亡。西医营养支持疗效较差,而安置鼻饲管也为许多老人不能耐受,我们及时采用中医辨证施治,以“恢复胃纳脾运功能”为要,达到“强胃滋生以荣气血,营四肢百骸”的目的,疗效可靠满意,对尽快恢复老人食欲,促进疾病康复,挽救老人生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总结如下,供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13.
痰湿体质是一种常见的病理体质,依据中医古代文献对痰湿体质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及病理过程中疾病发生的倾向性做一简要论述,并对痰湿体质进行了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愈或患者体质较差、病情迁延所致,往往经久不愈,并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呈急性或亚急性发作.中医古籍无盆腔炎之名,根据其临床特点,可散见于"热入血室"、"带下病"、"妇人腹痛"、" 癥瘕"、"不孕"等病证中.2009年5月~2010年12月,笔者跟随导师潘兆兰教授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5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中医学的两个治疗原则,所谓同病异治即同一疾病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异病同治即不同疾病用同一方法治疗.这一原则是以病机的异用为主要依据的,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谨守机病,各有其属"之意.同一种病必须辩证分型,用不同的方法治疗,不可概之一律.不同疾病,辨明其发病的病因及机理,不可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6.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本病的"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为主次,把本证分为上、中、下三消,如〈证治准绳·消瘅〉篇说:"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为下消".本病致病因素是综合性的,尤与情志不舒、嗜酒、喜食厚味有关,三者综合发病者较多.其机制为:火炎于上,阴亏于下,水火不相既济所致.真阴亏耗,水源不充,相火独亢,虚火妄炎,耗损肺、(胃)脾、肾阴液而发病.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本在肾.阴虚燥热日久,也可引发消渴血瘀.阴虚内热,耗津灼液而成瘀血,或病损及阳,以致阴阳两虚,阳虚则寒凝,亦导致血瘀.在本病的治疗上临床医家也有各自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和藏医学同属于中国传统医学,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及理论体系,二者对疾病的诊断、辨证、治疗手段都有各自的特点。藏医真布病(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症范畴)作为高原地区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藏医学对真布病的认识不仅理论上有据可循,其疗效经过长期的临床验证,药物疗法与药浴等外治疗法结合更是具有毒副作用小、效果显著、安全经济等优点。本文以藏医和中医的理论背景为基础,通过藏医真布病、中医痹症在病因病机及治疗手段等方面的对比,讨论藏医药治疗真布病的优势与特点,提出对藏医未来发展思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中医"善诊",手诊辨识、中医"善治",论述中医手诊融入"治未病"。认为手诊融入"治未病"对"亚健康",不仅直观、简单、实用、方便、经济、预测性强,而且能作为现代医学检查的辅助参考。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药是安全、有效、无毒的。有些中药药品广告也往往片面或夸大宣传疗效,而对其毒副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避而不提或避重就轻,且常以“本品系纯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误导患者;而患者在用药时也往往忽视中药的用法用量及其毒性,形成了认识的误区。大众媒体要正确认识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做好中药不良反应的科普工作,进行科学宣传,防止误导。既要禁止违反科学原则、夸大疗效、隐瞒毒性及不良反应的错误宣传,也要防止片面夸大中药不良反应的情况。教育群众改变“中药安全无毒”的观念,正确认识中药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的并存。提倡在医师、药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中药,避免不辨证使用中药、超量使用中药、随意延长疗程等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唐代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骨伤科专著.书中总结了唐代以前的骨伤科疾病诊治经验及其成就.奠定了中医骨伤科病证的诊治原则和具体方法,如四大经典治疗方法: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功能锻炼和内外用药.同时还包括有手术疗法,虽然比较原始朴素,论述比较简单粗略,但却包含有丰富的手术学思想,具有中医学自身的特点,该书中确实存在一个原始的中医骨伤科手术辩证论治体系,即"辩证施术".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