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检测了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5例健康人的SCE频率,结果提示患者组SCE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类型、有无遗传家族史无明显相关。研究提示SCE频率增高似与疾病本身有关。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而引起的疾病。HBV 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它对人类具有专一性感染力。根据 WHO 肝炎小组的调查资料,世界各地受 HBV 感染的人数约有一亿七千三百万,而其中,亚洲大平洋地区受感染的人数最多,约占四分之三,即占一亿三千一百万。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一步证明,HBV 感染是肝硬变的重要病因之一,而且它与肝癌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HBV 不仅对人类肝炎的发病上,而且对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都具有严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随机抽取10名(男7女3)20-50岁的正常人作为实验对象。对每个受试者选择中期相细胞10-20个进行SCE计数,10名正常人SCE平均频率为5.78±0.56%,结果表明各受试者有一定的变异,故在以SCE频率作为检测手段应用时,应注意实验设计中的齐同对比和尽可能地缩小误差,以便增加对照组与实验组间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分析法研究了四种恶性肿瘤患者外周淋巴细胞SCE频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宫颈癌、直肠癌、乳腺癌和胃癌患者的SCE频率分别为10.8±0.8010.82±0.76、9.27±0.51、9.39±0.98,显著高于正常人(6.55±0.46)。此外,宫颈癌患者的SCE 频率还明显高于宫颈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性慢性宫颈炎症和子宫肌瘤患者。本文对四种恶性肿瘤患者 SCE频率变化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讨论,认为SCE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是某些恶性肿瘤患者的细胞遗传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作者等结合湖南省鼻咽癌病因综合考查,对湖南省的鼻咽癌高发区(湘西自治州、郴州地区)、低发区(怀化地区)和大城市(长沙市)四个地区的四种不同民族(汉、苗、土家、僮)的100例健康人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自发性姊妹染单体交换(SCE)频率的检测;并检测了在考查中发现的12例无症状、尚未经治疗的早期鼻咽癌患者及配对正常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自发性SCE频率。  相似文献   

6.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急性传染病,近来已证实,系由于EHF病毒所致。某些病毒性疾病患者的淋巴细胞或在试管内以某些病毒作用于培养的细胞都出现染色体畸变或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频率增高。至于EHF病毒对染色体是否具有同样的作用,国  相似文献   

7.
百菌清(四氯间苯二甲腈)是一种新型的农药杀菌剂。本文观察了该杀菌剂对小白鼠骨髓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率。结果发现:百菌清的剂量为128mg/kg体重时,能明显地诱发小白鼠骨髓淋巴细胞SCE率的增加。因此,百菌清农药可能是一种诱发突变的化学物质。  相似文献   

8.
9.
作者对乌鲁木齐地区正常人维吾尔族24例和对照组汉族15例在短期培养条件下周围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进行了观察。SCE/细胞频率(平均值)维吾尔族、汉族分别为5.34±0.17和5.41±0.35。统计结果维吾尔族与汉族间和维吾尔族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对地方性慢性氟中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频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患者组的SCE平均值为10.24±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经t值检验有极显著差异。可认为,慢性氟中毒患者的DNA分子损伤明显增加,说明高氟可能诱发DNA突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导了呼和浩特地区50名健康蒙族青年外周血淋巴细胞SCE基线值,结果为5.84±0.96/细胞;又检查了几种血液病忠者的SCE变化,结果血液病患者的SCE均值为11.08±2.42/细胞,比正常人高出约一倍,经t值测验二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血液病患者的DNA损伤明显增加。实验结果还表明,血液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较正常人淋巴细胞周期长。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择未接受任何治疗经病理确诊的子宫颈癌患者,子宫良性疾患者和健康妇女各6例。三组受试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姊妹染色单体互换率(SCE)分别为0.189±0.027、0.133±0.020和0.102±0.014。经统计学处理,子宫颈癌组的 SCE 值与健康妇女组有十分显著的差异(P<0.001);而子宫良性疾患组的 SCE 值与健康妇女组也有较显著差异(P<0.05)。本文就病理组织类型不同的同种肿瘤患者 SCE 值的不同反映作了初步分析,并对这一细胞遗传学指标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监护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15.
本实验研究21种氨基酸对人外周淋巴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RPMI 1640培养剂中加入每种氨基酸都可引起培养的人外周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频率的显著增加,其诱导效应可能是间接的。  相似文献   

16.
绝大多数诱发肿瘤的各因素也能诱发染色体畸变,放射线就是其中之一种。某些染色体不稳定性综合征(如Fanconi贫血和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等)有较高的肿瘤易感性。我们过去曾发现鼻咽癌患者外周淋巴细胞染色体有较高畸变率(包括数目与结构畸变),是否鼻咽癌患者的染色体有较高不稳定性?本实验的目的在于了解鼻咽癌患者染色体对致癌因子之一电离辐射是否有较高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17.
在母亲及其新生儿外周血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己烯雌酚(10~(-6)M,10~(-5)M和10~(-4)M)和丝裂霉素C(0.003,0.009和0.03μg/ml),测定其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率。结果表明新生儿自发性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率较母亲为低。在丝裂霉素C处理组中,其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的增加呈现剂量-效应相关关系;己烯雌酚组未发现姊妹染色单体交换增加。本研究结果提示:化学性诱导对母亲及其新生儿淋巴细胞的灵敏性不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19.
1973年 Latt 用含有5—溴脲嘧啶脱氧核苷(Brdu)的培养基培养人的淋巴细胞染色体,然后用萤光染色料染色,使两条姊妹染色单体发出强弱不同的萤光,建立了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技术。次年 Perry 和 Korenberg 改进了这二技术,用 Giemsa 代替萤光染色,使本技术更加简单,快速。从此,SCE 由于高敏感度和观察迅速客观,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染色体的分子结构,DNA 损伤、修复,细胞周期,并且成为研究化学诱变剂,环境诱变剂细胞遗传学效应最有前途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