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等密度的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指CT上硬膜下血肿的密度与桕邻脑纰织密度相近、边界不清的病例.其临床上外伤史不明确或仅有轻微外伤史,症状及体征均不典型,诊断较为困难.尤其是双侧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者更容易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2.
余定庸 《四川医学》1991,12(5):310-311
硬膜下血肿系指颅脑损伤后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为临床常见之颅内血肿。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脑损伤后4天~2周内出现血肿症状者;慢性硬膜下血肿则在伤后2周以上方出现血肿症状。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往往由于原发脑伤较轻或无原发脑伤存在,早期病情不重,会因此而失去应有的警惕性。如能获得早期诊断与处理,其预后较佳,如延误诊断与处理,病人轻则残废,重则死亡,有报道慢性硬膜下血肿有1/3至死未获确诊。因此笔者认为,在对亚急性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过程中,为了避免或减少误诊,注意以下几点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一、受伤机制与硬膜下血肿的关系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同急性硬膜下血肿一样,都是在脑挫裂伤的基础上,导致大脑底部或浅部的血管破裂出血所致,一般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多为大脑  相似文献   

3.
韦俊德 《微创医学》2006,1(1):53-54
慢性硬膜下血肿系指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1]。临床表现为缓慢起病,症状、体征不典型,多发生在中老年人,易误诊。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穿刺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28例,取得良好效果,方法简便,治  相似文献   

4.
硬膜下血肿是发生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是最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根据血肿形成的时间和临床外伤后出现症状的早晚,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三型.  相似文献   

5.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颅脑损伤后的常见病,占颅内血肿的1)%[1].大多数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于头部外伤后,一般在3周左右才出现症状,出血多认为是皮层下血管或矢状窦旁桥静脉损伤所致,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是有包膜的血肿,治疗方法大多数采用冲洗引流术,个别情况采用开颅手术.近年来微创穿颅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已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2009~2011年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23例,均采用微创钻颅引流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周海航  褚闻来  张建民 《浙江医学》2010,32(9):1383-1384
慢性硬脑膜下血仲系头颅外伤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好发于小儿及老人,占颅内血肿的10%,为临床常见病[1].但慢性机化性硬膜下血肿国内甚少见于报道,据国外资料显示发生率仅为0.3%~2.7%.现对嘉兴市第二医院2002年至2006年间收治的6例慢性机化性硬膜下血肿作一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7.
慢性硬膜下血肿与慢性硬膜下积液病人在神经外科较常见,前者约占颅内血肿的10%,多为老年患者,后者多见于颅脑外伤术后,占颅脑外伤的3.7%-10.0%[1].若引起颅内压增高症状,常采用钻孔或者锥孔冲洗引流术治疗[2],目前所用的引流管道很多,常用的有硅胶脑室引流管、老式橡胶导尿管等,甚至有人曾用胃管[3].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制、临床症状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4例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的临床资料和相关资料。结果本组24例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误诊病例确诊后及时手术治疗19例痊愈,3例遗留一侧肢体瘫,2例死亡。结论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应及时行CT或MBI检查确诊,及时行手术治疗,预后好。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脑受压的局灶性症状和精神症状。由于头部受伤轻微,加之症状在伤后数月出现,临床上常易误诊。由于CT广泛应用于临床,此类患者得以及时诊断、治疗。本文报告2002~2004年我科收住的11例外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11例均接受以手术为主的治疗,除1例术前脑疝形成,术后死亡外,其余10例均治疗成功。本文在诊治上重点讨论,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为脑血管病,经 CT 检查确诊。体会到老年人因脑动脉硬化,往往因轻微外伤即可诱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因血肿形成缓慢,症状出现也较缓慢,易被误诊为脑血栓形成。本文介绍了诊治过程和误诊原因。  相似文献   

11.
张毅飞 《中外医疗》2011,30(20):88-88
目的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门诊首诊误诊原因。方法调查随访我科5年来收住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过程、发病时的症状、CT影像,探索误诊原因。结果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常因外伤轻微或记忆不清、受伤后长时间无症状、发病时症状各异,因而易被误诊。结论对于慢性头疼、记忆力减退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无论有无头外伤史,有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应警惕此病,尽早行头颅CT检查,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以精神障碍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67例资料完整的慢性硬膜下血肿伴发精神障碍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慢性硬膜下血肿伴发精神障碍依次为记忆障碍、抑郁症、记忆障碍、智能障碍及人格改变.精神障碍者与受压脑组织定位关系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以精神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是该类疾病的类型之一,应避免临床中的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3.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临床常见病,目前临床治疗意见基本统一,对伴有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的病人,应行手术治疗,首选钻孔引流术,疗效较满意,但术后血肿复发率较高[1-2],术后气颅的发生率亦较高[3].术后并发气颅影响病人康复时间,并有增加血肿复发的可能性.本院2007年5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138例,均行钻孔引流术,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外伤后由于出血来源的不同又分为复合型硬脑膜下血肿与单纯型硬脑膜下血肿.前者系因脑挫裂伤、脑皮质动静脉出血,血液集聚在硬脑膜与脑皮层之间,病情发展较快,可呈急性或亚急性表现.有时硬膜下血肿与脑内血肿相融合,颅内压急剧增高,数小时内即形成脑疝,多呈特急性表现,预后极差;单纯硬膜下血肿系桥静脉断裂所致,出血较缓,血液集聚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病程发展常呈慢性,脑原发伤较轻,预后亦较好.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大部分病人,就诊时GCS评分小于等于8分.较少病人就诊前有"中间清醒期",但这些并不是与预后密切相关的结论性因素 [1].另外,30%~55%的病人在就诊时或术前有瞳孔异常改变.伴有脑挫裂伤病人伤后即有相应局灶体征.并发脑疝时可出现生命机能衰竭的症状.  相似文献   

15.
黄斯杰 《中外医疗》2011,30(19):27-28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颅内血肿穿刺术治疗的9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全部行脑CT复查,痊愈96例,中线复位,血肿消失,对侧血肿未做穿刺但血肿基本清除,2例仍有中至少量硬膜下积液,未作处理,3个月后复查CT,脑复位,积液消失.结论 穿刺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微创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方法使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船磁针进行1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结果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经微创术穿刺血肿冲洗引流3天后,血肿完全清除,脑受压消失。结论微创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一种更快捷、经济、简便、安全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法[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以期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方法对38例老年性慢性硬膜下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27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8例术后拔引流管前头颅CT复查合并有少量硬膜下积液和积气,于术后6个月内复查CT积液与积气消失;2例术后6个月仍然合并严重偏瘫;1例死亡。结论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和漏诊,及时进行CT检查和早期诊治是减少死亡和残疾并获得良好预后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并非少见,在无明显颅脑外伤时,诊断比较困难,常易误诊为脑血管病、脑肿瘤或脑炎。我院自1985—1994年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136例,其中老年人慢性治膜下血肿66例(占48.5%)。现就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着重对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尤其对无明显外伤史的老年患者极易误诊.为进一步探讨误诊原因,提高诊断率,自1994年2月至2003年12月,我们收集误诊的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2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李莉  张敏 《大家健康》2013,(17):40-41
目的:探索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因,临床特征和影响预后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8例60岁以上的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及影响预后因素。结果:以精神症状和偏瘫为由来院就诊者42例,表现为头痛、呕吐者18例。39例经一次钻孔引流手术,血肿消失;5例患者需二次钻孔引流;3例患者需三次手术。结论: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可以表现为精神症状和偏瘫,易误诊为老年痴呆和脑血管疾病,CT扫描是鉴别的最好手段。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