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凝血与纤溶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2.
心肌梗塞患者凝血及纤溶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俸勇强 《广西医学》2000,22(4):690-691
目的:为研究心肌梗塞(MI)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塞(AMI)及陈旧性心肌梗塞(OMI)」凝血及纤溶状态与冠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测定了93例心肌梗塞患者(其中AMI46例,OMI47例)及正常对照组40例,心绞痛45例的凝血、纤溶分子标记物及血栓弹力图并进行比较。结果:MI组凝血指标及纤溶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及心绞图(TEG)的r值及k值较正常对照组及心绞痛组明显缩短(P〈0.0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凝血和纤溶指标与冠心病(CHD) 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甘氨酸盐析沉淀定量法和ELISA 法测定了50 例CHD 患者(心绞痛29 例,急性心肌梗塞21 例) 和25 例健康人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g) 和D- 二聚体(D- dimer,DD) 含量。结果:CHD 患者血浆Fg 和D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心绞痛者Fg 和DD 含量分别为(4-34 ±0-64)g/L,(0-84 ±0-88)mg/L(均P< 0-05) ,急性心肌梗塞者增高更显著,分别为(4-94 ±0-88)g/L,(1-37±1-41)mg/L( 均P<0-01) ,呈急性心肌梗塞> 心绞痛> 对照组(P< 0-01 或P< 0-05)。结论:高水平Fg 和DD 与CHD 患病率和病变程度相关,抗凝治疗有助于预防和降低冠状动脉事件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检测1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多项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并与29例年龄相近之健康对照进行比较研究。检查发现 AMI 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抗凝血酶Ⅲ及纤维蛋白原显著增高(P<0.05),因子 X(Fx)呈双向性变化,血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血浆素原活化素抑制物显著增高(P<0.01),血栓弹力图明显异常(56.3%)。而许多常规指标的变化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对6例AMI 患者进行上述指标动态观察,发现了时限性的变化规律。研究提示,AMI 存在多项凝血、抗凝及纤溶异常,这些检测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华眼镜蛇(NajaNajaatra)蛇毒中单一纤溶活性组份对人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使用剩余可凝纤维蛋白原测定法和酶联纤维蛋白原溶解试验研究该纤溶活性组份对人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作用;使用纤维蛋白平板法和酶联纤维蛋白溶解试验研究它对人纤维蛋白的降解作用;对它的纤溶机制研究使用的是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活性测定法。结果:该活性组分对人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有直接的降解作用。其活性大约是粗毒的10倍。该活性组份仅降解纤维蛋白原的Aa链,对它的印链和了链没有作用。该组分对人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没有激活作用。结论:从中华眼镜蛇毒中提取的单一纤溶活性组分是一种新的能够直接降解人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酶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46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纤溶酶静脉滴注;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塞通静脉滴注。治疗前后二组患者均做凝血三项及血脂等测定。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6.9%,对照组总有效率达68.7%,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纤溶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EH)患者血液凝血、纤溶活性变化以及硝苯地平缓释剂对它的影响。方法99例EH患者,按舒张压水平分为轻度48例、中度29例、重度22例,其中随机给25例患者口服硝苯地平缓释剂治疗2周。设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单体(F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含量。结果EH患者的血浆DD、FM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PA浓度显著下降,且随EH程度加重而显著变化。舒张压与FM呈显著正相关(r=0.374,P<0.001)。EH伴左心室和左心房肥大者的血浆DD、FM和tPA浓度均明显升高。25例经硝苯地平缓释剂治疗患者血浆DD、FM浓度显著下降(P<0.001),而tPA浓度显著升高(P<0.01)。结论EH患者的血液凝血活性明显增强,纤溶活性显著下降,硝苯地平缓释剂可改善EH患者的凝血和纤溶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凝血纤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73例冠心病患者及40例非冠心病者被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1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组(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2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16例)和对照组(40例),用一期法测定血浆FⅦ凝血活性并同时测定血浆tPA,PAI,FG和D-二聚体值。结果: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凝血纤溶因子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异常,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发病后FⅦc持续维持较高水平;陈旧性心肌梗死组FⅦc水平较急性心肌梗死组有所下降,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发病后FⅦc急剧增高后迅速下降,两者回落后仍持续维持较高水平。结论: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凝血纤溶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16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ldMyocardialInfarction,OMI)患者凝血、纤溶分子标记物及血栓弹力图,并与正常人及急性心肌梗塞(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作了比较。结果表明:OMI患者凝血激活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及血纤维蛋白肽A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低于AMI组(P<0.05),OMI组纤溶指标D—D二聚体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低于AMI组(P<0.05)、OMI组其TEG之r值及k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而与AMI组无差异。OMI组Ma值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与AMI组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伍德生  李强 《实用全科医学》2011,(9):1347-1347,149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将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9例,给予注射用血塞通每日0.4g静脉滴注,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每日30mg静脉滴注,疗程14d。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分别测定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g),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第14天,治疗组血赡浓度及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血浆PT、APTT和TT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对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胛、APTT和TT值无明显影响,但能够降低患者血浆Fg的浓度,进一步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11.
东菱克栓酶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用东菱克栓酶治疗对其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检测3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PT、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水平。结果 PT、AP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大幅降低,D-二聚体含量增加(P<0.01)。结论 东菱克栓酶使脑梗塞患者凝血活性相对减弱,纤溶活性增强,促进血栓溶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 I)患者血浆生物分子的变化及服用蚓激酶与阿司匹林(ASA)对其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0例AC I患者按用药分为蚓激酶组、ASA组、蚓激酶与ASA联合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应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P-选择素、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凝血酶可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比较治疗前后各检测指标的变化;通过ROC曲线比较各检验指标对AC I的诊断价值。结果AC I患者治疗前各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D-D与t-PA、PAI-1、P-选择素、TAT、PAP呈正相关。治疗后ASA组各项指标没有显著变化(P>0.05);蚓激酶组PAP有显著变化(P<0.05);蚓激酶与ASA联合组PAP和PAI-1有显著变化(P<0.05)。D-D、TAFI活性(TAFI:a)和抗原(TAFI:Ag)比其他血浆生物分子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结论t-PA、PAI-1、P-选择素、TAT、PAP、D-D、Hcy、TAFI:a、TAFI:Ag均可以作为AC I的诊断指标,D-D、TAFI:a、TAFI:Ag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于其他项,在判断AC I时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在临床用药方面,ASA与蚓激酶同时给药对血浆生物分子的影响比单用其中一种药物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糖代谢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次日及7 d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糖尿病组、应激性血糖升高组和血糖正常组,分析不同血糖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梗死灶大小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组、应激性血糖升高组病情重,预后差,与血糖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糖尿病组梗死灶大,与应激性血糖升高组、血糖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代谢水平可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梗死灶大小及预后,监测血糖并控制其在正常范围内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杨宗勇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3):345-347,350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CD34+细胞数与白细胞计数在治疗第6 d天达到高峰,均明显高于其他时间点(P<0.01);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肌酐及D-二聚体水平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2、3个月后脑卒中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能有效调控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Thecoagulationandfibrinolyticactivityinpatientswithacutecerebralinfarctionisabnormal Toinvestigatetheirchanges ,wemeasuredtheconcentrationofD dimer (DD) ,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 (t PA) ,plasminogenactivitorinhibitor 1(PAI 1)andplaminogen (PLG )activityinplasmaandcerebrospinalfluid METHODSSubjectswererandomlyselectedfrom 35consecutiveischemicstrokepatients (2 1menand 14womenwithameanageof 6 3years)admittedtoourhospitalwithin 72hoursafteronsetfromApril 2 0 0 0toFebruary 2 0 0 1 Ofthes…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先岭  刘维洲  钱振  瞿萍 《安徽医学》2018,39(9):1068-1071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CMB)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方法 选择铜陵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序列(T1WI、T2WI、FLAIR)、DWI及T2-GRE扫描,对CMB进行分区、计数、分级。根据有无CMB,分为CMB组(36例)与无CMB组(38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年龄、吸烟饮酒史、血糖、血压、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情况。结果 CMB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比例高于无CM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13,P=0.010;χ2=6.121,P=0.012)。两组患者血浆生化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除了UA,Cr之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4.66,95% CI:1.22~17.64,P=0.010)、腔隙性脑梗死(OR=4.321,95% CI:1.19~16.75,P=0.012)是CMB的危险因素。结论 CMB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其中高血压为CMB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腔隙性脑梗死与CMB可能具有类似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73例脑梗死急性期TCD和EEG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脑血流动力学和脑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和随访73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经颅多普勒 (TCD)和脑电图 (EEG)变化,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供血不足或过度灌注等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同形式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提示不同的处理方法;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EEG变化,EEG异常程度越重,预后越差.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存在不同程度脑血流动力学和脑功能变化,脑梗死患者应尽早进行TCD和EEG检查,以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和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70例脑梗死患者和120例健康人进行凝血和外周血白细胞的比较,并且将17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梗死面积分为小、中、大面积3组,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为轻、中、重3型,分别比较其凝血和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白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NE)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面积梗死组间Fbg、WBC及NE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Fbg、WBC、NE在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组之间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Fbg、WBC、NE与脑梗死的程度有关,其可作为病情轻重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 ,对 3 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及恢复期测定血浆AT -Ⅲ :A、AT -Ⅲ :Ag、t -PA :A、PAI :A、FPA、DD ,结果显示 :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AT -Ⅲ :Ag低于正常对照组 ( P <0 .0 5 ) ,PAI :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t -PA :A含量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FPA、DD在急性期及恢复期均高于正常对照组。FPA在发病后即有明显增高。认为急性脑梗塞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活性改变在血栓形成的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血浆AT -Ⅲ :Ag、t-PA :A、PAI :A、FPA、DD含量的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梗塞患者客观血液学指标 ,为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及病情演变的观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金梅  丁蔚 《海南医学》2010,21(11):91-92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探讨Hcy测定在急性脑梗死诊断、疗效观察以及早期预防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循环法测定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和60例体检正常的健康者(对照组)血浆Hcy浓度。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Hcy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的血浆Hcy含量显著下降(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