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是一种新的粘附蛋白分子,其分子量为140KD,也是中性粒细胞受体。它存在于血小板的α颗粒和血管内皮细胞内Weibel-palade小体的颗粒膜蛋白以及巨核细胞内。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蝮蛇抗栓酶(简称抗栓酶)广泛应用于闭塞性血管病的治疗,具有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血液粘度、血小板聚集功能及粘附率、溶栓、扩管、改善微循环作用。常见头晕、过敏、乏力、一过性肌力减退,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有引起复视、斜视的报告,但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尚未见报道。我院应用抗栓酶近千例中发现两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抗血小板膜糖蛋白IIIa(GPIIIa)单克隆抗体 (mAb)SZ 2 1F(ab′) 2 片段的抗血栓效应。方法 :用木瓜蛋白酶在偏酸条件下 ( pH5 .5 )消化 2 0h ,经DEAE 5 2NaCl梯度洗脱消化产物 ,以得到F(ab′) 2 片段。收集产物经SDS PAGE鉴定 ,并通过ELISA和血小板聚集抑制试验 ,观察所获F(ab′) 2 片段免疫原活性和抗栓活性。结果 :该法制备F(ab′) 2 片段的得率为 6 0 .32 % ;酶免法测定其效价为 0 .8× 10 -9mol/L ;体外血小板聚集抑制半数有效剂量 (ED5 0 )为 3.395mg/L。F(ab′) 2 片段与血小板的结合性及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效果均高于完整的IgG。 结论 :利用木瓜蛋白酶制备的抗血小板mAbSZ 2 1的F(ab′) 2 片段 ,产率高且其抗栓活性与免疫原活性均优于完整的mAbIgG ,为mAbSZ 2 1用于临床抗血栓治疗展现了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为 验证蛇毒类抗栓药物的作用机制、提高心血管病的治疗效果 ,我院自 1992年以来应用蝮蛇抗栓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并观察其用药前后血液流变性的变化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本组病例均我院住院患者 ,共 35例 ,男 30例、女 5例 ,年龄 5 0~ 79岁 ,平均 6 4.5岁 ,诊断标准依据WHO/ICH1979年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其中稳定型心绞痛 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2 6例、变异性心绞痛1例。1.2 治疗方法用蝮蛇抗栓酶 (辽宁省沈阳市康复医学研究所实验药厂生产 ,批号 92 10 0 2 ) ,皮试阴性后 ,将蝮蛇抗栓酶 0 .75… 相似文献
5.
蝮蛇抗栓酶对狗急性肺泡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蝮蛇抗栓酶对狗急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结果显示:蝮蛇抗栓酶可明显地降低肺循环阻力,剂量依赖性地减弱或抑制急性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但对体循环的影响较小,而且不改变PaO_2及PaCO_(2);血浆6-keto-PGF_(1α)浓度在静脉注射此酶后明显升高,但TXB_2则无显著改变。这些结果提示:蝮蛇抗栓酶可缓解缺氧性肺血管收缩痉挛,其机制可能与促进PGI_2的产生与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6.
7.
本文通过观察纤溶系统活性,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含量变化,探讨蛇毒抗栓酶(SVATE)、UK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静脉一次大剂量UK治疗,患者血浆PL、ELA、t-PA活性和FDP出现快速大幅度增高,PAI、Fg降低、这种作用仅持续短时间、SVATE静脉首次大剂量以后小剂量维持2周处理,血浆上述纤溶指标逐渐恢复,ELA、t-PA和PAI活性2~3周接近正常水平。结果提示,SVATE、UK溶栓治疗使AMI患者纤溶功能得到改善,若采用二者联合用药,效果可能更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蝮蛇抗栓酶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 对30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精制蝮蛇抗栓酶治疗,采用BPRS,SANS等量表评定疗效。结果 总有效率为86.67%。结论 蝮蛇抗栓酶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观察蝮蛇抗性酶-3对冠心病和缺血性中风疗效分析.发现其对血液流变学绝大部分指标可产生良性改变;唯对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工作利用大鼠衄管灌流及异丙肾上腺素(ISP)性AMI模型,以体外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纤溶酶原激活剂(PA)活性,血浆纤溶酶(PL)活性、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等变化,观察蛇毒抗栓酶(SVATE)的促纤溶、抗凝血和心肌保护作用。结果表明,SVATE有缴活纤溶怍用,它能逆转ISP性AMI大鼠PL活性的降低,这种作用是由于激活PA导致PL生成增加。同时对内源凝血系统有一定抑制作用。此外保护心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Left ventricular diverticulum is a very rare entity to be found in adults. Noninvasive echocardiography can offer useful information prior to contrast-enhanced computer tomography or invasive angiography. We evaluated a patient with left ventricular apical diverticulum but complained no symptoms.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demonstrated a outpouching at left ventricle apex. A 640-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later confirmed the left ventricular diverticulu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