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痉挛性斜颈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功能变化。方法比较分析30例痉挛性斜颈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患者(颈部向右侧扭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双侧Ⅰ/Ⅴ波高比及Ⅰ~Ⅲ、Ⅲ~Ⅴ波间期的差异。结果病例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双侧的Ⅰ~Ⅲ、Ⅲ~Ⅴ波间期正常,斜颈同侧的Ⅰ~Ⅲ波间期较对侧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Ⅲ~Ⅴ波间期及Ⅰ/Ⅴ波高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颈部向右侧扭转时双侧比较Ⅰ~Ⅲ波间期、Ⅲ~Ⅴ波间期、Ⅰ/Ⅴ波高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双侧Ⅰ~Ⅲ、Ⅲ~Ⅴ波间期正常提示脑干上部传导通路结构正常,斜颈扭转方向的同侧Ⅰ~Ⅲ波间期较对侧延长提示同侧的传导通路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听阈正常而语言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变化规律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100例听阈正常而语言发育迟缓患儿BAEP的变化规律;按年龄分组比较两个年龄段之间各波的延长时间.结果 (1)BAEP正常10例,异常90例,BAEP表现为Ⅰ、Ⅴ波潜伏期(PL)延长,Ⅲ~Ⅴ、Ⅰ~Ⅴ波峰间期(IPL)延长;(2)随着年龄增长,Ⅴ波PL与Ⅲ~Ⅴ波IPL延长时间越长.结论 Ⅰ波、Ⅴ波延长对早期诊断听阈正常而语言发育迟缓患儿具有一定的意义,说明即使听阈正常也可能存在听觉传导通路异常,且随着年龄增加,脑干上段受损越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帕金森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帕金森病人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结果 30例帕金森病人双耳听阈增高,Ⅰ~Ⅲ波潜期延长者13例,Ⅲ~Ⅴ波潜期延长者17例,Ⅰ~Ⅴ波潜期延长者9例,Ⅰ~Ⅴ波潜期不清楚5例.提示不同程度的听觉通路及脑干的损害.结论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帕金森病的诊治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BAEP)可以从电生理角度评价听觉传导道路各种神经核团的功能状况。同时对于脑干功能的成熟和完善情况也提供信息。有关儿童行为异常的病因至今不清楚或仅仅某一种非特定的脑损伤被推测。方法 通过对11例抽动-秽语综合症、14例多动症及21例智能低下的儿童作BAEP测试,同时以22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以求寻找其脑损伤的电生理学特征。结果 智能低下组有2例来自下丘的反应波(V波)消失,有1例来自听神经反应波(I波)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延长智能低下组明显延长,与正常对照组、抽动-秽语综合征组及多动症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1)另外,中枢传导时间,代表听神经反应波(I波)到下丘反应波(V波)的传导时间,在正常对照组中最短,而在多动症组中明显延长,与正常对照组、抽动-秽语综合征组及智能低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1)。结论 有多动症和智能低下的儿童中有脑损伤存在的电生理学依据,至少在涉及听觉功能的脑干部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听觉诱发电位在婴幼儿巨细胞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巨细胞感染患儿(感染组)和37例正常体检儿童(对照组)分别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结果婴幼儿巨细胞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BAEP I、III、V各波均不同程度延长,V波反映阈值共有32只耳检出升高,异常率高达53.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婴幼儿巨细胞感染可引起听觉通路不同程度损害,主要是中枢听觉传导功能障碍,BAEP可作为检测巨细胞感染早期听力水平受损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测定对诊断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符合可临床确诊为VBI的60例老年患者为病例组,在眩晕症状发作期进行BAEP测定.并选择60例老年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 病例组60例中有26例(43.3%)BAEP测定异常,BAEP测定异常病例中内耳型异常有10例(38.5%),8例表现为波I PL延长,2例表现为波I PL的ILD>0.4ms.脑干型异常16例(61.5%),10例表现为Ⅰ~Ⅲ IPL延长,2例为Ⅲ一Ⅴ的IPL延长和2例为Ⅰ-Ⅴ IPL的ILD>0.4ms等.对照组BAEP检查无异常.结论 BAEP检查为无创和客观测定,对老年人VBI的损伤部位(脑干或听神经通路)及损伤的程度都具有诊断意义,可作为老年人内耳型和脑干型病变定位的客观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干听秀发电位(BAEP)与前庭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的相关性。方法:对296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进行BAEP检测,并记录其各波潜伏期(PL_、波峰间潜伏期(IPL)的数值。结果:296全名,151例BAEP异常,异常率51%。其表现分为两组;(1)内卫型组68例,可见1波消失或1波和其后各波均消失,或1波PL延和芨其后各波相应延长,以及V波PL、I-V波IPL延长;(2)脑干型组83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的听觉和脑干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6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结果:BAEP异常的新生儿,以胆红素水平分两组,血总胆红素≤300umol/L为黄疸1组,其主要表现为:Ⅲ,Ⅴ波峰潜伏时延长,I-V,I-Ⅲ峰间潜伏时延长,血总胆红素>300umol/L为黄疸2组,黄疸1组与黄疸2组比较,其主要表现为:I,V波峰潜伏时及Ⅲ-Ⅴ,Ⅰ-Ⅴ峰间潜伏时间延长。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既可有中脑下丘的损害,也可有听神经损害。BAEP对了解新生儿早期听神经及脑干功能障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了电子计算机叠加原理,对30例颅内血肿术后深昏迷患者进行了脑干诱发电位(AEP)检查和动态观察。分析了颅内动静脉畸形(2例)、脑外伤(20例)、高血压引起颅内出血(8例)所致脑干诱发电位潜伏期、波间期、峰值以及波形的变化,提出了深昏迷病人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五种类型,即正常型(皮层广泛受损)、单纯幅值减低型(脑干功能低下)、潜伏期延长型(脑干听觉传导通路障碍)、波形分化型(脑干功能严重损害)、波形消失型(脑死亡)。此种分型对脑干不同部位功能损害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神经肌接头(NMJ)处乙酰胆碱(ACh)传递障碍,是重症肌无力(MG)发病机制。然而,近年有研究表明部分MG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CNS)受损的症状和神经电生理方面的异常表现,本研究为探讨其机制。方法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抗体(nAChR-ab)阳性的全身型MG患者血清中提取IgG,将其注入SD大鼠脑室系统,观察其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结果nAChR-ah使脑干听觉传导功能异常,表现为Ⅰ波后各波消失,Ⅰ-Ⅲ、Ⅰ-ⅤIPLs延长,Ⅴ/Ⅰ波幅比值降低。表明MG患者nAChR-ab可能与CNS中的神经-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神经-nAChR)结合,BAEP异常可能与nAChR-ab结合听觉通路中继核团有关。结论nAChR-ah的病理作用不仅只限于NMJ处的nAChR,还可波及到脑干处的nAChR。  相似文献   

11.
以 MRI 和 CT 为对照分析了20例脑干和小脑肿瘤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检查结果,发现 BAEP 异常者19例,BAEP 正常者1例。BAEP 异常主要表现为:Ⅰ~Ⅶ各波消失,Ⅴ波波幅降低,波幅比Ⅴ/Ⅰ<1,波间期Ⅰ~Ⅲ、Ⅲ~Ⅴ和Ⅰ~Ⅴ延长,波间期比Ⅲ~Ⅴ/Ⅰ~Ⅲ>1,与 MRI 和 CT 结果对照分析表明除肿瘤本身以外,脑干受压移位、脑脊液通路受阻也是BAEP 异常、特别是病灶对侧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肌电图检测在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疾病的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和针极肌电图检测与分析。结果广泛的神经源性损害普遍存在于运动神经元患者,部分患者发现插入电位延长,不同程度自发电位,其中纤颤电位15例(75.0%),正锐波13例(65.0%),束颤电位9例(45.0%),所有患者出现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波幅增高。5例(25.0%)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显示轻度下降。结论神经电生理肌电图为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客观可靠的依据,对早期发现亚临床病变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重症肌无力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0例重症肌无力(MG)患者和30名年龄与之匹配的正常人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常规和频繁刺激描记。重复刺激频率改为60.1次/秒时其结果如下:正常对照组无1例异常;MG组表明脑干功能异常者16例,以2~10岁年龄组和症状持续组的异常率最高,而异常率与性别、病程和血清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则无关。频率刺激的结果表明并不支持MG患者的听觉传导通路上也存在“疲劳性”。8例复查结果表明随症状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和慢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特点,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 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在后循环脑梗死早期识别和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8年8月-2019年3月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 对象,分为急性脑梗死组和慢性脑梗死组,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BAEP的Ⅰ、Ⅲ、Ⅴ各波峰 潜伏期(peak latency,PL),Ⅰ~Ⅲ波、Ⅲ~Ⅴ波和Ⅰ~Ⅴ波峰间潜伏期(interpeak latency,IPL),Ⅲ~Ⅴ波 /Ⅰ~Ⅲ波I PL的比值等指标的特点。 结果 研究共入组急性脑梗死组患者36例,慢性脑梗死组32例,健康对照组32例。急性脑梗死组 Ⅲ波、Ⅴ波PL较慢性脑梗死组(P<0.001、P =0.005)和对照组(均为P<0.001)均延长;慢性脑梗死组 Ⅴ波PL较对照组延长(P<0.001)。急性脑梗死组Ⅰ~Ⅲ波、Ⅰ~Ⅴ波I PL较慢性脑梗死组延长(P<0.001、 P =0.029);急性脑梗死组Ⅰ~Ⅲ波(P<0.001)、Ⅲ~Ⅴ波(P =0.006)和Ⅰ~Ⅴ波(P<0.001)IPL较对照 组延长;慢性脑梗死组Ⅲ~Ⅴ波I PL(P =0.003)较对照组延长。慢性脑梗死组Ⅲ~Ⅴ/Ⅰ~Ⅲ波IPL比值 异常者有9例(25.0%),急性脑梗死组2例(6.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 结论 ①BAEP检查能灵敏地检测出急性和慢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听觉感觉通路的电生理异常。 ②急性脑梗死患者BAEP的Ⅲ波和Ⅴ波PL、Ⅰ~Ⅲ波和Ⅰ~Ⅴ波IPL均显著延长,以Ⅲ波PL、Ⅰ~Ⅲ波IPL延 长为主;慢性脑梗死患者BAEP以Ⅴ波PL、Ⅲ~Ⅴ波IPL的延长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轻度认知损害(MCI)患者的脑干听觉反应(BAEP)、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和脑电图(EEG)的特点,为早期痴呆的诊断提供帮助。方法 对38例MCI患者(MCI组)、26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AD组)进行BAEP和P300、EEC检查,并与20名健康老年人(健康组)作比较。结果 BAEP检查:MCI组与AD组左侧Ⅰ、Ⅱ波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MCI组与健康组比较,左、右侧Ⅳ、Ⅴ波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AD组与健康组比较,左侧Ⅰ-Ⅳ波及右侧Ⅳ、Ⅴ波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右侧Ⅰ波差异有显著性(P<0.05)。P300检查,MCI组与AD组只在潜伏期的Pz点差异有显著性(P<0.05);MCI组与健康组在潜伏期Cz点差异有显著性(P<0.05);AD组与健康组比较,潜伏期的Fz、Cz、Pz点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波幅的Cz点差异有显著性(P<0.05)。EEG显示,MCI组未见明显异常的18例,轻度异常17例,中度异常3例;AD组未见明显异常的1例,轻度异常8例,轻-中度异常9例,中度异常8例。结论 P300潜伏期的Pz点的改变可能有助于区分MCI和AD,而右侧Ⅳ、Ⅴ波的延长提示MCI患者可能有早期痴呆;EEG左侧颞部θ波增多提示MCI患者可能有早期A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的听觉和脑干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6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结果IAEP异常的新生儿,以胆红素水平分两组,血总胆红素≤300μmol/L为黄疸1组,其主要表现为:Ⅲ、V波峰潜伏时延长;I-V、I-Ⅲ峰间潜伏时延长,血总胆红素>300μmol/L为黄疸2组,黄疸1组与黄疸2组比较,其主要表现为:I、V波峰潜伏时及Ⅲ—V、I—V峰间潜伏时间延长。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既可有中脑下丘的损害,也可有听神经损害。BAEP对了解新生儿早期听神经及脑干功能障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2DM)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改变,从而探讨BAEP对糖尿病患者脑干功能损害的检测价值。方法对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比较听觉通路左右耳损害及周围段与中枢段损害差别,并分析病程、空腹血糖对BAEP的影响。结果 (1)2DM患者BAEP左右耳比较潜伏期(PL)及潜伏期差(IP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DM患者BAEP中枢段与周围段比较,中枢段损害重于周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DM患者BAEP异常与病程有相关性,与空腹血糖无相关性。结论 BAEP检测对2DM患者在无脑部受损临床症状时可以早期发现听神经是否受累及受累部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瞬目反射 (BR)在多发性硬化 (M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32例确诊MS患者分别进行BR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检测。结果 MS组BR检测在有脑干症状组和无脑干症状组的脑干损害检出率分别为 85 7%和 5 0 0 % ;BR检测对MS组患者Ⅴ、Ⅶ脑神经损害的异常检出率均为 2 1 9% ;BAEP检测在有脑干症状组和无脑干症状组的脑干损害检出率分别为 71 4 %和4 4 4 % ;BR、BAEP及二者联合检测检出MS患者脑干损害的阳性率分别为 6 5 6 %、5 6 3%和75 0 %。结论 BR能检出MS患者脑干、三叉神经及面神经的亚临床病灶 ;BR与BAEP联合检测更易于发现脑干亚临床病灶 ,有助于M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26例运动神经元病(MND)患者神经肌电图进行分析,探讨神经肌电图在运动神经元病确诊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北京宣武医院2013-09—2014-03收治的26例MND患者,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对患者上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进行测定,观察所测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以及所捡肌肉的运动单位电位波形、波幅、相位、时限和轻重收缩时的募集电位。结果所有患者均存在广泛的神经源性损害,全部出现巨大电位,其中以大鱼际肌检出率为最高。肌肉处于静息时,出现正锐波和纤颤电位最多的肌肉是胸锁乳突肌(21例,占总数的80.7%),其次是脊旁肌(18例,占总数的69.2%)。26例患者所检肌肉均出现程度不同的运动单位电位时程增宽、波幅增高的情况。重收缩时,8例呈单纯相,占总数的30.7%,13例呈混合相,占总数的50%;插入电位延长者24例,占总数的92.3%。神经电图结果显示,11例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3例患者运动神经潜伏期延长,5例患者出现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但受检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全部基本正常。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测能显著提高MND的确诊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糖尿病患者颅神经亚临床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0例糖尿病患者及5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双侧瞬目反射和BAEP检查。结果:瞬目反射和BAEP均检查200人、400侧次,两项检查在糖尿病患者中总的阳性率为31.3%,远高于临床症状、体征的阳性率(6%)。瞬目反射中R2、R2′潜伏期和R1-R2波间期延长最为明显,BAEP的异常则以V波潜伏期延长最常见。结论:瞬目反射与BAEP检查能够可靠的检测糖尿病患者颅神经和脑干受损的早期及亚临床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