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又可对传染病之卓见——《温疫论》成书360周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世界疾病史而言 ,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 ,传染病是对人类为害最大的疾病。医学史上 ,中国人民对传染病的认识与防治 ,曾经取得不少重要成就。  对传染病特点的认识 ,早在《黄帝内经》中 ,就已明确指出 :“五疫之至 ,皆相染易 ,无问大小 ,病状相似。”所谓五疫 ,是泛指各种传染病。两千年前 ,《黄帝内经》用此十六个字 ,如此正确高度概括了传染病的特点 ,确实很可贵。  中国古代 ,对传染病曾有过若干种名称 ,《黄帝内经》除称它为“疫” ,有时还包含于“温病”之中。《伤寒杂病论》把它归于“伤寒”。晋代王叔和《脉经》除了称传染病为温…  相似文献   

2.
尝试从具体疾病的角度思考吴又可的温疫证治。吴又可治疗温疫关注的是气机的疏利和通达,汗下应顺势而为,务必保持胃肠道通畅。吴又可喜大黄通利,嫌黄连闭塞,认为只用苦寒药,忘其本而徒治其标。汗下之后,症状缓解,邪去正安;疏利之法达邪于表里,通利紧跟其后以驱邪外出。吴又可《温疫论》经戴天章、杨栗山等的补充和扩展、吴鞠通对其方药的议论,至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扩大了温热病的证治范围。  相似文献   

3.
依据<温疫论>原文,联系临床实际,探讨了吴又可诊治温疫的辨病特色.吴氏首辨病类,明确是否是疫病;通过辨别病原、辨别表里、辨别传变、辨别标本、辨别缓急来辨别具体中医疫病,明确疫病中医特征;辨别一个病人原有疾病、又患疫病与单纯患疫病.以上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德福 《新中医》2023,55(14):208-214
探讨分析《温疫论》中的理法方药。分析认为,现存最早论治温疫的专著《温疫论》蕴含着吴又可辨治温疫的一整套理法方药体系,其中颇多创见。吴又可提出新的病因学说 — —杂气说及疠气说,力主温疫不同于伤寒。建立表里辨证模型,创立表里九传辨证体系。提出和阐发阳郁化热理论,揭示温疫的基本病机是邪阻气机,阳郁化热或化火,耗气搏血,伤津耗液。治疗强调逐邪为第一要义,视邪之所在、邪之所趋,因势利导使用汗、吐、下三法,导邪外出,宣通气机。丰富了攻下法和治疗温疫的方药。阳郁化热理论是吴又可学术思想的核心,温疫的辨证、治法、方药及治疗禁忌均是在这一原理指导下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5.
温病学说形成于明清时期,并随之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温病学家,其中以吴又可为最早且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其编撰的《温疫论》亦成为温病学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笔者通过对《温疫论》的研读,归纳其治法中下法的运用特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依据<温疫论>原文,联系临床实际,探讨吴又可临床诊疗特色.认为吴又可在审病论治,审机论治,审因论治三大方面具有自己特色,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温疫论》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最早的治疗瘟疫类疾病的专著,重温此书,探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治,有不谋而合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辨位导邪,邪出有法:主要从表、里、半表半里三个邪聚病位进行论治,邪在表宜散,邪在里宜攻,邪在半表半里宜透达膜原邪气。(2)兵贵神速,速拔病根:祛瘟疫之邪犹如带兵,讲究兵贵神速,祛邪更宜及早导邪外出,速拔病根以免邪留生患。(3)掌握虚实,酌用扶正:分析疾病的阶段、病人的体质,掌握虚实,灵活运用补泻之法。  相似文献   

8.
《温疫论》首次提出“戾气”致病学说,在治疗上认为“客邪贵乎早逐”,善用下法以逐邪。同时,他重视正气,认为“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正气的强弱主要表现在胃气的盛衰。针对正邪斗争的各阶段都有相应的治法方药。在机体正气强盛时,可通过战汗而解。邪气伤及正气,而正气未衰时,创立达原饮,配伍知母、芍药滋阴扶正。在运用承气汤时配伍生姜煎服以扶助正气。疫病邪盛正衰时,采用黄龙汤以补泻兼施。邪去正虚创立四养荣汤、六成汤等方,主以扶正。病愈后吴氏提倡应静养节饮食以复正气。同时还注重人体体质不同,提出四损不可正治的观点。对现代指导疫病治疗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温疫论》是一部对温疫病诊治理论较完整的著作.通过从《温疫论》原文研究疫病的病因,病位,病机,治法.吴又可认为治疗疫病强调逐邪为第一要务,又以下法为主.文章以疫病的发病初期、发展、传变,复发不同阶段来研究吴又可的祛邪法治疗疫病理论.进一步完善中医治疗疫病的学术思想,也能更好的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的遗产,同时对当前临床防治...  相似文献   

10.
论吴又可治疗温疫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论述了温疫的病因、病位、病邪传变和治疗法则及具体方法等。其治疗方法为疏利透达,直捣病所;给邪出路,分消内外;扶正养阴,调理善后。这些独特的见解,特色鲜明,富有创新,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今天防治疫病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脏会章门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会穴之一脏会章门为脾之募穴,脾之精气结聚之处,脏气会聚之处,是根据人体的生理情况和穴位特点命名的。因其归经、解剖位置、穴性和临床应用方面的独特性,为其脏之会的名称的确定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秀荣  孙凌志 《光明中医》2006,21(12):24-25
1 病因病机 从发病情况看,本病以北方寒冷地区发病率为高,患者表现为冬重夏轻,遇寒加重,遇暖缓解.可见本病之外因为风寒之邪,寒邪束肺为本病之标.  相似文献   

13.
脾阴虚刍议     
本文主要针对人们只重脾阳而忽视脾阴之现状,使中医基本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相结合,对脾阴的存在、脾阴虚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加以论述,旨在说明脾之阴阳同等重要,同时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脾阴虚发生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中医学理论的寒热着手,从寒热辨证结合脏腑辨证立论,认为寒热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原因和发病因素,寒热错杂是消化性溃疡的病机特点,并结合文献与临床对消化性溃疡的辨证特点及病机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说明管理要以身作则,管理者应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良好的品德修养、管理方法和管理能力,才能把护理管理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16.
滚法是推拿手法中的主要手法,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操作方式,近代以滚法推拿流派的创始人丁季峰先生创立的滚法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其操作方式是以手掌背侧近小指侧部位紧贴于治疗部位上,掌指关节略为弯曲,依靠腕关节最大限度的屈伸动作,使手背部近小指侧部位在治疗部位上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由此产生的功力持续作用于治疗部位或经络穴位.具有接触面大,压力也大、刺激柔和等特点.但操作技巧复杂、技术性高、掌握较困难,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及实践经验,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是学好滚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别阐述各家流派对“丹田”在人体上占有关居要津的地位。无论在生理、病理、诊断或医疗、保健方面,丹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通过对丹田施以各种手法的按摩,实验观察证明,丹田对健康者的强身保健作用,对亚健康者的调理作用,对一些疾病的治疗作用,是可以肯定的。对不同健康状态下的机体施以不同目的的按摩,如何分别量化其手法的刺激量,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蔡诗川 《中国针灸》2003,23(8):481-482
目的:探讨经络研究的正确方向。方法:本于中医唯象思维结合经络的现代研究,分析研究经络实质具体性地归属某一种解剖关系的不合理性和经络现象与人体生命功能活动的关系。结论:经络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功能态。  相似文献   

19.
陈慕远 《中国针灸》2004,24(12):837-839
目的:探讨微针系统的实用性.方法:通过临床对15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采用体针、头针、眼针进行分组治疗,对1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体针、耳针、腕踝针进行分组治疗,并对不同针法的疗效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对比所采用的微针系统几种针法的临床有效率没有一种优于体针疗法.结论:微针系统不应是21世纪针灸研究继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