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王曾遂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94,(1)
1993年以来,国外有关文献报道了世界上首次由非O1群霍乱弧菌引起霍乱样疾病的流行。新血清型——O139霍乱弧菌所致霍乱的流行有可能取代O1群霍乱成为第八次世界霍乱大流行。本文就O139霍乱的微生物学、流行病学、临床学和防治措施等有关情况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4.
5.
1990年夏秋季对海河水系非O-I群霍乱菌污染和血清型分布进行监测,共分离菌株199株,可分型的127株,占67.8%。可分型中以11型最多,其次为9、51、7、45型。不同地点菌型分布不同,在三叉口河段分离出国内未见报导的VBO_(32)血清型。不同时间海河水的菌株优势不同。 相似文献
6.
非O∶1群霍乱弧菌与O∶1群霍乱弧菌在形态学和生化方面不易区别,但它对O∶1群弧菌抗血清不凝集,因此被称为非霍乱弧菌(NCV)或不凝集弧菌(NAG)。非O∶1群弧菌可引起胃肠道炎性疾病,从轻度水样泻到伴发热的血性腹泻。O∶1群弧菌很少引起胃肠外感染,而非O∶1群弧菌则可引起全身性感染,特别易侵袭有免疫 相似文献
7.
1994年于新疆南疆霍乱疫区从10种28只水鸟的肠道分离出56株非O1群VC,27株被鉴定出12个血清型,有2个血清型与水源分离株同型,再次证实水鸟可成为非O1群VC的动物宿主,提示水鸟也能携带O1群等流行群型VC,提出水鸟可以水鸟水中霍乱弧菌人的传播模式,经生态活动传播霍乱,有可能把南疆霍乱来源不明等问题经水鸟迁徙活动与印度等霍乱疫源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作者于1987年7月中旬到9月中旬对秦皇岛港湾海水及河口水进行检测,分离出40株非OI群霍乱弧菌,其中Heiber氏生化I群13株,占32.5%;Heiber氏生化Ⅱ群27株,占67.5%。按VBO分型系统共鉴定出18个血清型。以0:5、0:13、0:38较多,其余血清型呈现高度分散,海水与河水株Heiber氏生化分群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非O-1群霍乱弧菌的血清型与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我国新近研制的VBO血清分型系统对福建省1979年和1985~1986年分离的148株非O—1群霍乱弧菌进行了血清学分型,并采用兔肠结扎法和乳鼠灌胃法对其中129株菌的致病性作了实验观察。血清的分型率为84.46%;菌株分为26个血清型;人源株以O_9、O_5,O_7、O_(13)、O_(10)、O_(11)型占优势;外环境株以O_9、O_(20)型较多。有5.89%的菌株在一种或二种致病性实验方法中呈阳性反应,证明具有致病性。人源株与外环境株在致病实验中的阳性反应率无显著差异。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可能有差异,但尚不能作出相关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李春元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93,(6)
孟加拉国国际腹泻病研究中心在1993年8868期《柳叶刀杂志》上报道了一种新血清型霍乱弧菌在孟加拉国与印度引起流行病的临床、微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的特征。由于此种新型菌株引起流行病的潜在能力以及人们对其缺乏免疫力,因此必须引起整个亚洲、 相似文献
11.
非O1群霍乱弧菌在水源水中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92年检测水样1314份,分离出非O1群霍乱弧菌525株。其中河、塘水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5.43%和28.99%,统计结果表明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32.8893,P<0.01)。该菌在水源中可能常年检出,但5~9月多见,其阳性检出率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呈递增趋势。525株非O1群霍乱弧菌分属18个群47个血清型,常见血清型有038、07、051和09等,与人源株菌型基本吻合。82株非O1群霍乱弧菌中有9.76%菌株检出霍乱样肠毒素。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外对O1群霍乱弧菌的究研报导较多,并己证实O1群弧菌产生的肠毒素是引起霍乱的主要病因,而对非O1群霍乱弧菌所致腹泻与产生毒素的关系及发病机理、致病性等研究尚不多。本文就非O1群弧菌有关方面的研究近况作一简述。作为人类病原的新认识非O1群霍乱弧菌是一群在形态、生物学性状等方面与O1群霍乱弧菌难以区别而仅与O1群抗血清不出现凝集的密切有关的弧菌。过去曾称之不凝集弧菌(NAG),迄 相似文献
13.
人类历史上发生的霍乱,无论前六次(1817~1923年)流行的古典型霍乱或简称霍乱,还是第七次(1961年至今)流行的埃尔托型霍乱或简称副霍乱都是由O_1群霍乱弧菌(分别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引起的。由于霍乱弧菌的这两个生物型在形态及血清学性状方面几乎一样,同时无论是由古典型霍乱弧菌引起的古典型霍乱,还是由埃尔托霍乱弧菌所引起的埃尔托型霍乱,它们在临床表现、防治对策及影响流行过程的社会和自然因素方面也基本相同,故1962年5月第15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将埃尔托型霍乱也列入《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检疫传染病“霍乱”项内之后,国际上即不再按以往习惯命名而一律称之为霍乱并同样处理。至于非O_1群霍乱弧菌(从O_2直至O_(138)的137个血清群),尽管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水体中,但多不致病或仅引起散发腹泻、食物中毒和肠道外感染,从未有因非O_1群引起霍乱大流行的报道。因而多被视为条件致病菌,从未将其视为人类霍乱的病原菌。非O_1群霍乱弧菌由于不与O_1群霍乱弧菌抗血清发生凝集,也被称之为不凝集弧菌(NAGV)。不言而喻,由不凝集弧菌引发的腹泻患者,自然也从不会被视为霍乱或按霍乱处理。 相似文献
1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5,(5)
目的对神农架林区外环境中检出的7株可疑霍乱弧菌进行鉴定。方法采集外环境标本进行霍乱弧菌分离培养,参照2013年《霍乱防治手册》第6版、WS 289-2009《霍乱诊断标准》进行检测。结果实验中使用国产血清进行血清凝集试验,结果为阴性,经微生物鉴定仪VITEK 2 GN卡生化鉴定为霍乱弧菌。结论提示在今后工作中,对于可疑的霍乱弧菌,不能单纯靠传统的血清学鉴定,需要微生物鉴定仪或分子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宁波市人群中非O1群霍乱弧菌携带及其毒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非O1群霍乱弧菌是我市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菌,通过研究其在人群中携带频度和产生毒素的种类,有利于对该疾病采取针对性措施。方法:用筛检方法分离菌株,经系统生化血清分型确定型别,K-B法测定菌株的耐药性,用PCR、ELISA和动物等试验测定细菌的毒性。结果:从18416份标本中检出O1群霍乱弧菌236株,检出率为1.28%,其中腹泻病人检出率为8.3%,健康人群为0.3%,分属于25个血清型、9个噬菌体,除对青霉素有较高的耐药性外,其他常用抗生素敏感在67.6%-100.0%之间,发现有15.3%的菌株对弧菌抑制剂O/129抗性。92.0%的非O1群霍乱弧菌对小鼠有毒性,CT毒素检出率为1.3%;ST毒素检出率为78.8%;溶血素血平板法阳性率为94.4%、试管法阳性率为88.9%;未检出耐热性溶血素、Vero毒素等多种。结论:宁波市人群中携带一定数量的非O1群霍乱弧菌,腹泻病人中检出率较高,健康人群携带率稍低,与报道一致。7-10月份为检出高峰,与疾病流行规律相符。菌株的生化和药敏特征未发现变异,但抗弧菌抑制剂O/129现象较严重,在鉴定、鉴别时应加以关注。从细菌中检出多种致病毒素,并对小鼠的有较强的致病作用。说明该菌的综合毒力较强。结果提示我们,非O1群霍乱弧菌的致病因子复杂程度高于O1群霍乱弧菌,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非O1/非139群霍乱弧菌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O1/非O13 9群霍乱弧菌是指除O1群霍乱弧菌和O13 9群霍乱弧菌以外的霍乱弧菌总称[1] ,是一种水生性细菌 ,呈世界性分布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在污水、海水、河水等水体、海产品、动物和人群中均能检出 ,已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非O1群霍乱弧菌致病的报告逐渐增多 ,在国内非O1/非O13 9群霍乱弧菌是引起夏、秋季腹泻和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 ,其发病率有超过沙门菌、志贺菌的报道[2 ] 。随着O13 9群霍乱弧菌通过抗原漂移获得毒力基因 ,引起了O1群霍乱弧菌样的世界性流行以来 ,以及霍乱弧菌毒力岛可水平传播的发现[3 ] ,… 相似文献
17.
黄跃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93,(5)
霍乱弧菌O1血清型可以引起霍乱大流行。非O1血清型大多数与散发性腹泻和肠外感染有关。1993年1月中旬,在孟加拉国南部发生了一起类似霍乱的急性水泻爆发,受侵袭者大多为成人。到2月中旬大约有1万人患病,500人死亡,并且新的病例还在发生。在来自爆发区的27份直肠拭子培养中,18份(67%)有非O1型霍乱弧菌生长,而没有O1型霍乱弧菌。在来自住院病人的53份直肠拭子培养中,37份(70%)生长出非O1型霍乱弧菌和1份生长出O1型霍乱弧菌。 相似文献
18.
非○1群霍乱弧菌可引起散在腹泻病例,与○1群霍乱弧菌比较,它也可引起侵袭性疾病,本文报告一例来自北欧的非○1群霍乱弧菌菌血症病例。患者男,61岁,14岁做过胆囊切除术。于夏末因发热39℃以上,上腹痛、恶心,中度稀便三天而入院。出现症状四天前曾于波的尼亚湾(北纬64°)捕鱼并自制食用。 相似文献
19.
20.
非O1群霍乱弧菌半固体培养基生存11年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5年 7月 ,从 1例急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出 1株非O1群霍乱弧菌 (VBO12型 ) ,将其置半固体培养基室温保存。1998年 9月对其再次进行生物学特性检验、抗生素敏感试验、毒力试验 ,结果如下。将菌种分别接种于 4号琼脂 ,碱性胆盐琼脂及血琼脂平板 ,37℃ 18h培养后 ,菌落形态与菌体形态与初分离时基本相同 ,并且生长旺盛。生化反应结果与初分离时完全相同。氧化酶 ( ) ,粘丝试验 ( ) ,乳糖 (- ) ,蔗糖 ( ) ,葡萄糖 ( ) ,甘露糖 (- ) ,阿拉伯糖 (- ) ,靛青质 ( ) ,动力 ( )。耐盐试验结果与初分离时相同。无NaCl胨水 ( ) ,3%NaC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