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及其地理分布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迄今已发现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65种,其中啮齿目29种,两栖蛙类8种,食虫目和家畜各6种,食肉目和实验动物各3种,兔形目、鸟类、偶蹄目和爬行动物各2种,鱼类和节肢动物各1种。除鸟类和昆虫外,其它动物既带菌又能排菌,不仅为储存宿主,也是传染源。鼠类是我国稻田型钩体的主要宿主动物,黑线姬鼠、黄胸鼠、黄毛鼠尤为重要;猪和犬是洪水型和雨水型钩体的主要传染源,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鼠类密度大,带菌率高;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猪和犬的带菌率相对高,牛作为七日热型钩体的传染源意义值得进一步调查。由此表明,我国钩体的宿主动物种类多、分布广,且主要宿主动物分布不平衡。  相似文献   

2.
涪陵地区钩端螺旋体病地理流行病学研究四川省涪陵地区卫生防疫站(邮编:648000)李优良,谢忠,王光地为研究本地区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地理流行病学特点,于1974~1982年对9县1市进行了调查。兹报告如下:方法和材料一、研究方法:按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3.
李忠 《山东卫生》2005,(3):59-61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急性人兽传染病。鼠类和猪为主要的传染源。本病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较严重我国31个省(包括台湾)、市、自治区均发现本病。尤以西南和南方各省多见,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6 4年至 1999年江苏省共报告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病人 12 330例。70年代发病较高 ,80年代后期维持于低发病率水平 ,近几年全省发病均低于 6例。为探索其发病特征 ,现对全省196 4年~ 1999年钩体疫情及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疫情报告由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室提供 ;监测点资料由各监测点历年资料汇总。1.2 方法 对疫情资料作流行病学分析 ,人群及病原监测按监测方案进行。2 结果2 .1 流行强度(1)发病率 :在 196 4年~ 1999年的 36年中 ,累计发病 12 330例 ,平均发病率 0 .6 4/10万 ,最高年份…  相似文献   

5.
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调查报告张田周,王建方,任留才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在水网地区发生较多,在豫西极少见到流行的报告,作者在偃师市工作期间,曾参与了一起该病流行的调查,现整理报告如下:1疫区概况:该次流行区位于偃师南部丘陵地区,以寇店乡、李家村发...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钩端螺旋体病地理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多年来获得的钩端螺旋体病人群发病率、感染率及宿主动物带菌率等调查资料,结合有关地理气候文献对地理层次及气候的划分指标,将云南省钩端螺旋体病的地理立体分布划为三层来认识,发现其分布流行规律是:低热层为重度流行层,发病率高达229~626/10万,感染率26~30%;中暖层发病率在100/10万左右,感染率12~14%,为中度流行层;高寒层为轻度流行层,发病率﹤0/10万,感染率0.8~6.0%。海拔高度与发病率、感染率分布呈反比关系;海拔高度与发病率作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密切的直线负相关(r=-0.964),以感染率为指标作相关回归分析,呈高度的曲线负相关(r=-0.987),进一步阐明了钩体病的地理立体分布流行规律,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在我省80年代后流行基本得到了控制。1990年雨水较多,莒县境区内涝较重。雨后发生了钩体病暴发。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1 流行情况1.1 地区分布本次暴发主要发生在青峰岭水库周围4个乡的29个村,其中以位于水库中游东侧的棋山乡为最重(村民在水中抢收庄稼时间较长),西侧的安庄乡和上游的天宝乡次之(村民接触水时间较短),下游的洛河乡最轻。共发病888人,死亡4人(表1)。  相似文献   

8.
钩端螺旋体病的血清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世界范围的人畜共患病,血清学试验是其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聚合酶链反应的应用加速了其分子水平的研究。为适应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一些简便、快速、价廉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应运而生,或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进。本文就目前开展的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学诊断方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林涛  龙键 《中国公共卫生》1994,10(5):202-203
钩端螺旋体病的奇特反应现象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102206)林涛,时曼华江西省上高县卫生防疫站龙健在钩体病人血清中测得的针对异型菌的抗体滴度高于同型菌抗体滴度的现象,叫奇特反应(1~3),国内对此已有报道(4).在1992年...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黔南州钩体病疫区与宿主动物之间的关系,为防制与预测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血清、地理等流行病学方法,对流行特征及疫区形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黑线姬鼠为主要带菌宿主,带菌率7.36%,占受检鼠类所分离菌总数的95.84%;宿主动物的地理区域性与病例聚散分布存在密切的关系。结论按照农耕方式、宿主动物区划以及病例分布建立不同类型的疫区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银盾革蜱在西藏阿里地区的分布及与疾病的关系,并证实有该蜱的为4个县,其中3个县存在野兔热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3.
海南省钩端螺旋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1993年从海南省9个市县中10个乡或家场采集健康人血清529份检测钩端螺旋体抗体,结果274人阳性,各地自然感染率从25.9%-72.2%不等。感染与性别无关,而与年龄,职业密切相关。感染者含15种钩体血清抗体,其中以巴达维亚群、流感伤寒群和黄疸出血群为优势血清群;而70年代则以流感伤寒群和秋季热群为主。  相似文献   

14.
江油市钩端螺旋体病高发原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江油市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病高发原因 ,为该地提供科学防治钩体病依据。方法 对钩体病传染源—田间小动物密度、构成 ,和猪、牛带菌状况调查 ;自然人群、牛血清抗体测定。结果 田间小动物 (啮齿目、食虫目 )平均密度 6 6 9% ;黑线姬鼠平均构成 80 2 4 % ,平均带菌率 16 2 4 %。自然人群抗体阳性率 2 0 0 0年为 19 88% ,2 0 0 1年为 10 14 %。结论 黑线姬鼠构成及其带菌率高 ,是主要传染源 ;自然人群抗体水平低 ;二者是江油市钩体病高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温江县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大幅下降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温江县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大幅下降原因 ,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传染源调查 ,人、动物血清抗体测定 ,分析与发病率关系。结果 田间啮齿目食虫目动物总带菌率、黑线姬鼠带菌率均与发病率呈正相关 (r =0 76 49、P <0 0 0 0 5 ;r=0 782 2、P <0 0 0 0 5 ) ;黑线姬鼠构成、带菌率由第 1位降为 0。自然人群抗体阳性率与发病率呈负相关 (r =- 0 16 39、P >0 0 5 ) ;自然人群抗体滴度、患者和动物中分离钩体 ,3者血清群以黄疸出血群最高 (GMT倒数平均值 =2 1 74、5 9 19%、 87 81% )。结论 黑线姬鼠是温江县钩体病主要传染源 ,其构成和田间啮齿目食虫目动物总带菌率皆降为 0 ,是该病发病率大幅下降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应用酶免疫斑点试验(dot-ELISA)和显微镜凝集试验(MAT)对培养钩端螺旋体(钩体)阳性的30份早期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人血清进行了检测,发现dot-ELIS人的阳性率(40%)明显高于MAT的阳性率(13.3%).同时对198份临床确诊为期期钩体病人的血清进行了dot-ELISA、MAT和血培养对照研究,证明dot一ELISA的阳性率(64.6%)也明显高于血培养阳性率(15.2%),同时也高于MAT的阳性率(14.1%)。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血培养阳性率逐渐降低,dot-ELISA阳性率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鄂西北地区90年代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流行情况。方法:病人血清检测采用MAT和Dot-ELISA法。健康人群免疫水平检测采用MAT法,传染源调查用夹夜法捕鼠,培养鼠肾和猪肾皮质,分离钩体并鉴定钩体菌群。结果:90年代前鄂西北地区很少发生钩体病,90年代后,该地区竹溪,竹山,襄阳,宜城等县市发生钩体病964例,占该地区40年总发病数的88.93%,钩体病暴发时间主要集中在9-10月,钩体病人临床类型以流感伤寒型和肺出血型为主,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0.47%和21.12%,鼠密度3.62%,鼠带菌率14.37%,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41.50%,结论:钩体病人感染菌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与当地鼠,猪感染的钩体菌群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驻闽某部一起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暴发流行概况。[方法]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血清学检测,对下田作业的47名战士进行检查及检验;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检测抗体。[结果]47名战士中先后患病29例(61.7%),患者秋季热群抗体阳性率86.3%(23/29)。该部还有353名官兵虽与患病战士同食堂就餐,但未下田故均无发病。[结论]这是一起驻闽部队钩体病暴发流行,今后应加强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10年中国肺结核患病情况的地理分布特征,为制定消除结核病疫情 地区间不平衡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中的泰森多边 形法对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 浙江、山东省(市)的大部分地区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62/10万至548/10万)、菌阳肺结核患病率 (0/10万至120/10万)和涂阳肺结核患病率(0/10万至68/10万)均较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 藏、重庆、新疆和青海省(区、市)的大部分地区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549/10万至1656/10万)、菌阳 肺结核患病率(121/10万至366/10万)和涂阳肺结核患病率(69/10万至181/10万)均较高,其中部 分地区的患病率分别高达1657/10万至2646/10万、367/10万至625/10万和182/10万至285/10万; 其他省(区)的大部分地区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在320/10万至548/10万和549/10万至919/10万之 间交错分布,菌阳肺结核患病率在67/10万至120/10万、121/10万至207/10万和208/10万至366/ 10万之间交错分布,涂阳肺结核患病率在38/10万至68/10万、69/10万至115/10万和116/10万至 181/10万之间交错分布。结论中国肺结核患病情况的地理分布呈现明显的东部地区相对较低、 西部地区相对较高、中部地区高低交错过渡(即东低西高中交错)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