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鼻腔泪囊造口术的泪囊鼻内解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鼻腔泪囊的解剖结构及其与毗邻的关系,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提供解剖学指导。方法:对15具(30侧)成人尸头的泪囊投影在鼻腔外侧壁上的解剖特点进行研究,同时观察了内眦韧带与泪囊的解剖关系。结果:泪囊在鼻腔外侧壁上的解剖位置投影大部(2/3)位于中鼻甲附着处(中鼻甲腋)前端上方,小部位于其下方;泪囊小部分(1/3)位于泪总管开口上方水平,大部位于该口下方;内眦韧带几乎横压于泪囊中部。中鼻甲腋可越过泪囊后界(11侧)或中线(1侧)。使用以内眦韧带为基准点的泪囊鼻外定位法,30侧标本全部定位于泪囊投影区较中心的位置。结论:建议术前行泪囊碘油造影CT检查,手术造口中心位置约为中鼻甲附着处以上1.5~2.0mm处稍前方。泪总管开口与泪囊的解剖关系恒定,术中使用激光光纤行泪道探查,并以透过鼻腔外侧壁上的光斑为定位标志相对精确,以内眦韧带为基准点的泪囊鼻外定位法准确度亦高。  相似文献   

2.
泪囊鼻内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的泪囊鼻内表面定位。方法对15具(30侧)成人尸头的泪囊在鼻腔外侧壁上的投影位置进行解剖学测量;并指导临床应用于32例(39侧)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患者的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结果解剖学测量泪囊大部分(2/3)位于中鼻甲腋上方,小部分(1/3)位于中鼻甲腋下方;泪囊大部分(2/3)位于总泪小管口下方,小部分(1/3)位于总泪小管口上方;内眦韧带横压于泪囊的中部,几乎与总泪小管平行。施行手术的32例(39侧),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治愈28例(35侧,89.8%),好转2例(2侧,5.1%),无效2例(2侧,5.1%),总有效率94.9%。结论以中鼻甲腋前上0.2 cm为手术造口中心点,中鼻甲腋前上0.8 cm为上界,腋前下0.4 cm为下界,作弧形黏膜切口及1.2 cm×1.0 cm骨孔,此为鼻腔泪囊造口的最佳位置;利用枪状镊依据鼻外内眦韧带定位泪囊造口的中心点亦不失为一简易可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泪囊鼻腔造口术中泪囊在鼻腔外侧壁的解剖学定位.方法 对12具(24侧)成人尸头的泪囊在鼻腔外侧壁上的投影位置进行解剖学测量,为62例(85侧)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患者行经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结果 解剖学测量结果提示,15侧(62.5%)泪囊上界位于中鼻甲腋上方,9侧(37.5%)泪囊上界位于中鼻甲腋下方.临床结果:62例(85侧)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治愈50例(70侧,82.3% ),好转8例(9侧,10.6%),无效4例(6侧,7.1%),总有效率为92.9%.结论 以中鼻甲腋前上0.7 cm为上界,腋前下0.3 cm为下界,钩突前缘向上延线为泪囊后界定位泪囊进行鼻腔泪囊造口为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泪囊造影CT在创伤性泪道损伤中的诊断价值,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提供指导。方法:对28例创伤性泪道损伤患者行泪囊造影薄层CT扫描,在同步工作站进行容积成像、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三维重建等以显示泪囊的形态、泪囊窝骨折移位情况及泪道阻塞部位,并观察钩突与泪囊窝的关系,测量泪囊窝前上部上颌骨额突与后下部泪骨的厚度,中鼻甲腋分别至泪囊顶、泪囊底之间的距离。结果:泪囊造影CT能显示泪囊的形态、泪囊窝骨折移位情况、泪道阻塞部位以及钩突与泪囊窝的关系,发现泪小管堵塞6例,泪囊阻塞14例,鼻泪管阻塞8例;泪囊窝前上部及后下部骨质的平均厚度分别为(2.96±0.30)mm和(0.02±0.005)mm,中鼻甲腋至泪囊顶、泪囊底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80±1.50)mm、(4.00±1.80)mm(P〈0.05)。结论:泪囊造影CT结合容积成像、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三维重建等均能清晰显示泪囊形态、泪囊窝骨折移位情况及泪道阻塞部位,分析钩突与泪囊窝的关系,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经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的解剖定位资料。方法经鼻内镜下解剖16具湿性成人尸头32侧泪囊,确定泪囊鼻腔造口的最佳解剖位置标志;并结合2例手术失败病例和12例尚未行手术的慢性泪囊炎病例的相关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最佳解剖定位数据。结果泪囊上、下点与鼻小柱和鼻翼交界点及"中鼻甲腋"(即中鼻甲前端位于鼻腔外侧壁的附着处)的距离分别为33.0±3.3mm、44.6±4.9mm和6.8±1.4mm、3.2±1.6mm;2例手术失败病例的泪囊鼻腔开口位置较低。结论手术中,应在中鼻甲腋前上方定位鼻腔内泪囊开口。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泪囊窝与毗邻结构的解剖学关系。方法 收集79例泪道阻塞患者的鼻窦CT,在中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壁附着处最低点水平位,测量泪囊窝泪前后嵴的距离,测量泪囊窝内侧壁上颌骨额突的厚度,观察泪囊窝上颌骨额突的走形。在中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壁附着处以下平面,观察钩突与泪囊窝鼻腔外侧壁投影的关系。结果 发现泪囊窝泪前后脊距离为3.5~13.1 mm[(7.84±1.78)mm],泪囊窝内侧壁上颌骨额突厚度为0.4~8.8 mm[(2.57±1.30)mm],上颌骨额突向内型占49.48%,向外型占0.52%。中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壁附着以下平面,钩突附着处位于泪囊窝鼻腔外侧壁投影后方者占6.98%;位于泪囊窝鼻腔外侧壁投影之中者占89.53%;前方者3例占3.49%。结论 术前通过鼻窦CT可以准确定位泪囊在鼻腔的投影,选择合适的鼻黏膜切口位置,判断手术难易,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鼻高位泪囊鼻腔吻合术(dacryocystorhinostomy,DCR)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09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41例(141眼)慢性泪囊炎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鼻内镜下DCR治疗,2009年1月~2016年2月74例患者行鼻内镜下经鼻平中鼻甲腋DCR(低位DCR组),2016年3月~2019年1月67例患者行鼻内镜下经鼻高位泪囊鼻腔吻合术(高位DCR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半年疗效。结果  低位DCR组患者治愈55例,好转10例,无效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7.8%;高位DCR组患者治愈59例,好转6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P <0.05)。结论 鼻内镜下经鼻高位DCR治疗慢性泪囊炎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泪囊CT造影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泪囊鼻内造口术前泪囊CT造影的意义。方法:10例(20侧)健康志愿者、12例(24侧)慢性泪囊炎患者术前均进行了泪囊CT轴位及冠状位造影检查。结果:根据筛窦气化程度不同,将泪囊与筛窦的解剖关系分三种类型:Ⅰ型为前组筛窦前界位于泪后嵴之后,Ⅱ型为前组筛窦气化达泪颌缝,Ⅲ型为前组筛窦前端超过泪颌缝达泪前嵴,在轴位层面观察结果为Ⅰ型12侧(27.3%)、Ⅱ型18侧(40.9%)、Ⅲ型14侧(31.8%);12例患者冠状层面观察泪道阻塞部位均为泪囊与鼻泪管的移行处,11例泪囊形态正常或扩大,1例双侧泪囊瘢痕挛缩。结论:术前泪囊CT造影检查对鼻内窥镜下泪囊鼻内造口术中选择适当造口位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慢性泪囊炎的治疗方法传统为泪囊鼻腔吻合术,颜面部遗留瘢痕。手术操作烦杂,时间长。我院自1996年2月起开展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于门诊选择慢性泪囊炎成年人患者15只眼,女9只,男6只;所有病例均为患眼溢泪、溢脓;病史3年~12年不等;经药物系统治疗、冲洗及探通无效,无严重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及出血性疾病患者。1.2 手术方法常规体位,消毒,2%地卡因鼻腔粘膜表面麻醉,1%利多卡因作鼻丘粘膜下浸润麻醉。如有鼻中隔弯曲、中鼻甲前端大等作相应处理。鼻外使用…  相似文献   

10.
改良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高鼻腔泪囊造口术的成功率。方法于泪囊在鼻腔外侧壁的投影,即中鼻甲的前端,鼻丘处,“工”形切开鼻腔黏膜,形成前后二个“门”形黏膜瓣,磨开骨壁,造口约1?cm,泪囊内侧壁也做同样较小的“工”形切开,形成相似的“门”形泪囊壁瓣,将其前后分别与鼻腔黏膜瓣对应缝合,覆盖骨性造口缘,使造口表面光滑,无纤维肉芽和瘢痕组织形成,不易造成阻塞。硬膜外麻醉导管自泪点进入泪道系统,并自下鼻道鼻泪管开口及造口处拉出,形成两条通道。结果术后7?d拆除固定于造口处的导管上的高分子膨胀材料,“门”形瓣缝合处已愈合,无黏膜的上下部分骨面已有上皮爬行,造口表面黏膜红润、光滑,冲洗泪道通畅,溢泪症状消失。本组慢性泪囊炎的治愈率为97%。结论本改良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的造口光滑,不易形成肉芽。而硬膜外麻醉导管所形成的第二条通道,更加保证了手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泪囊窝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明确泪囊窝的解剖学特点 ,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提供参考。方法 :对 2 3具 (4 6侧 )成人尸头泪囊窝的骨性结构构成及骨壁的厚度和倾斜角度进行测量。结果 :泪囊窝中部的骨性构成中上颌骨额突所占比例略大于泪骨 ,且变异较大 ;泪囊窝后壁与冠状面呈大约 2 0°的倾角。结论 :在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孔术中 ,应对眶壁行CT检查 ,以明确不同类型泪囊窝骨性构成情况下手术可能遇到的问题 ,防止术中眶内并发症或由于造孔过小导致术后鼻泪管阻塞 ,症状不能缓解  相似文献   

12.
鼻腔疾患并发慢性泪囊炎的鼻内窥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 ,我们对 2 0例 ( 2 6侧 )鼻腔疾患并发慢性泪囊炎患者 ,在鼻内窥镜下行鼻腔疾患手术并鼻腔泪囊造口术 ,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2 0例中 ,男 8例 ,女 1 2例 ;年龄 2 5~ 75岁。其中 6例并发鼻息肉 ;6例并发鼻中隔高位偏曲者中 ,有 1例同时并发肥厚性鼻炎 ;5例并发肥厚性鼻炎 ;另 3例并发中鼻甲肥大或钩突肥大。手术均在电视监视下进行 ,先在鼻内窥镜下根据需要行鼻息肉摘除术、鼻中隔矫正术、中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钩突切除术 ,再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在中鼻道前端的鼻外侧壁上作以钩突前界为后缘长 1 cm的正方形切口…  相似文献   

13.
泪囊系统的边界包括前筛气房、上颌骨额突、下鼻甲及泪骨。泪囊鼻腔吻合手术(dacryocysto-rhinostomy,DCR)时发现鼻丘和钩突常阻挡进入泪囊窝的入路,了解这些关键解剖结构与泪囊的关系对于手术非常重要。作者对DCR及鼻窦手术患者共60侧的CT  相似文献   

14.
慢性泪囊炎经鼻外径路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复发,常需再次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复发性泪囊炎已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2例(26侧)复发性泪囊炎经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中鼻内泪囊定位的新方法.方法:68例慢性泪囊炎患者(包括31例复发性泪囊炎)经鼻内镜行鼻腔泪囊造口术,术中将眼内光导纤维投射到鼻腔外侧壁的光斑作为泪囊在鼻腔外侧壁的投影.结果:使用眼内光导纤维引导,泪囊定位准确,进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时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手术简化.2例2次手术者再阻塞,其余患者随访2年无复发,无并发症发生,成功率为97.06%(66/68).结论:将眼内光导纤维用于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中对泪囊定位的方法简单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丘气房过度气化在鼻内镜下泪囊鼻内造口术时对造孔的影响。方法18例溢泪患者经泪囊造影CT检查后显示鼻泪管阻塞,且鼻丘气房气化超过泪颌缝,采用经鼻内镜下鼻丘气房泪囊鼻内造口术,回顾性分析该术式及临床疗效。结果18例(20眼)术后随访1年,治愈率9 0%(18/20);显效5%(1/20);有效5%(1/20),总有效率100%。结论通过术前泪囊CT造影检查明确鼻丘气房与泪囊窝的局部解剖关系,对鼻丘气房过度发育者,可行经鼻丘气房泪囊鼻内造口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方式、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28例(30眼),术后在鼻内镜下行常规泪道冲洗及鼻腔清理换药。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治愈率93.33%,总有效率100% 。结论 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理想方法,具有创伤性小、治愈率高、不影响美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复杂性慢性泪囊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复杂性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2例(14眼)复杂性慢性泪囊炎采用鼻内镜下经鼻行鼻腔泪囊吻合术。术后鼻腔应用局部激素及泪道冲洗。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3年,治愈11眼,好转1眼,无效2眼;治愈率为78.6%,好转率为7.1%,无效率为14.3%,总有效率85.7%,无1例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治疗复杂性慢性泪囊炎较传统鼻外进路鼻腔泪囊吻合术视野清晰,可同时处理鼻内病变且损伤小,操作更精细,效果较好,术后恢复快,更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施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经鼻腔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4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中治愈38例,占84.4%,好转5例,占11.2%,无效2例,占4.4%.结论在鼻内窥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与经皮泪囊鼻腔造孔吻合术相比,具有临床疗效好,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术后面部无疤痕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1997年以来我们在鼻内窥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36例、40眼,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36例,40眼,其中2例为双侧泪囊炎,男10例,女26例,25~50岁,平均35岁.病史2~20年.有鼻部外伤骨折史2例,鼻外径路行鼻腔泪囊吻合术复发3例.临床症状有:见风溢泪,眼内发痒.局部检查见内眦部慢性充血并有泪液.用生理盐水冲洗下泪小点时从上泪小点溢出.泪囊碘化油造影摄片见鼻泪管阻塞.鼻腔检查示中鼻甲肥大,鼻中隔高位偏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