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鼻窦炎患者鼻窦CT扫描阴性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具有典型慢性鼻窦炎症状患者鼻窦 CT扫描阴性的原因。方法 :分析 8例 CT扫描阴性的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均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中发现鼻窦内粘膜肿胀、息肉样变或小息肉形成。结论 :具有典型鼻窦炎症状而鼻窦 CT扫描出现阴性结果的原因为 :1鼻窦 CT扫描仅能提供静态的影像学结果 ;2可能与部分容积效应有关 ;3与断层的部位和 CT分辨率有关 ;4可能与慢性鼻窦炎的病理学改变和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慢性鼻窦炎合并哮喘病人施行内窥镜鼻窦手术 (ESS)的临床效果 ,对 2 1例病人进行了分析。 15例施行双侧 ESS作为研究组 ,6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年龄 2 7~ 72岁 (平均 4 7± 14岁 ) ;对照组年龄 32~ 6 4岁 (平均 4 2岁 )。慢性鼻窦炎诊断标准 :鼻塞、流涕持续3个月以上 ;CT冠状位扫描示鼻窦混浊。鼻症状评分标准 :重度 3分 ,中度 2分 ,轻度 1分 ,无 0分 ;鼻窦炎范围评分标准 :CT冠状位扫描所示鼻窦混浊度达 80 %~ 10 0 %计 3分 ,50 %~ 80 %计 2分 ,2 0 %~ 50 %计 1分 ,小于 2 0 %计 0分。根据美国胸科学会的哮喘标准进行常见…  相似文献   

3.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特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回顾性总结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表现,并与手术中所见比较,探讨其CT影像特征及其在诊断中的参考作用。方法收集21例确诊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男17例,女4例;年龄15岁~50岁。鼻窦CT扫描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扫描。术前行鼻内镜检查、皮肤点刺变态反应皮试、总IgE及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涂片检查。手术中记录鼻窦和鼻腔病变且与CT影像对照。术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真菌涂片+培养。结果鼻内镜检查见所有病例鼻腔单发或多发半透明粉白色息肉,周围稀薄黄色或黏白色分泌物。9例11侧鼻腔可见果酱样黄褐色黏着分泌物。鼻窦CT扫描提示单侧鼻窦发病10例(10侧),双侧病变为11例(22侧);单侧或双侧病变全组鼻窦均受累;鼻窦腔散在均匀高密度影,呈毛玻璃样特征,周边为软组织影,3例4侧颅底骨质吸收,1例颅内侵犯。20例行鼻内镜手术,1例行双冠经路+鼻内镜手术。术中见17例窦腔有果酱样黄褐色黏着分泌物(黏蛋白),4例窦腔为褐绿色泥样分泌物。随访6个月至7年,治愈14例,好转7例,其中3例术后2年再手术。结论鼻窦CT扫描显示鼻窦腔内片状毛玻璃样高密度影,可伴骨质吸收或侵袭性生长,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检查特征。  相似文献   

4.
慢性鼻窦炎嗅粘膜P物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鼻窦炎是鼻科常见疾病,其发病往往与感染、变态反应相关,这类患者常伴有嗅觉障碍。为进一步研究慢性鼻窦炎、嗅觉障碍与变态反应的相关性,我们对慢性耳窦炎患者嗅粘膜进行了P物质(substanceP)的观察。材料和方法1标本来源患者组:选自1997年<~8月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因慢性鼻窦炎入院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患者55例,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16~65岁,平均年龄42.6岁。术前经鼻窦CT检查,并根据1996年郑州耳鼻咽喉科学会研究的慢性鼻窦炎分型、分期标准进行诊断。术中取患者嗅粘膜。对照组:选用单纯鼻中隔偏曲行鼻中隔矫…  相似文献   

5.
鼻窦炎患者鼻窦骨结构变异和鼻窦粘膜异常的CT扫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9例临床疑为鼻窦炎患者的CT冠状扫描结果进行了分析,鼻窦粘膜异常改变者93例(85.3%),16例粘膜呈正常影像(14.7%),93例鼻窦粘膜异常改变者中,发现鼻窦骨结构变异60例(64.5%)。通过对鼻窦骨结构变异和鼻窦炎情况的观察分析,认为鼻窦骨结构变异可能是鼻窦炎致病因素之一。鼻窦粘膜异常以前组筛窦和上颌窦发生率最高,同时伴有窦口鼻道复合体粘膜异常,支持了鼻窦口引流障碍可以继发鼻窦炎的观点。作者认为采用鼻窦CT冠状扫描对判断鼻窦炎的病因和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早期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鼻窦CT特征及其诊断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早期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 鼻窦炎 (CIFRS)鼻窦CT特征及其诊断意义。方法 :以病理学诊断为依据 ,对 18例诊断为早期CIFRS的鼻窦CT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与 35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 鼻窦炎 (NIFRS)进行比较。结果 :早期CIFRS鼻窦CT表现为 :14例 (77.8% )为单窦病变 ,多见于上颌窦 ,其次是蝶窦、筛窦 ;多窦病变为 4例 (2 2 .2 % ) ;病变鼻窦内表现为密度不均匀不透光影 ;单窦病变者窦腔均不同程度向邻近鼻窦、鼻腔或眼眶膨出 ;12例 (6 6 .7% )病变鼻窦内可见钙化斑或点 ,CT值为 80~ 16 0Hu ;7例 (38.9% )病变鼻窦显示窦壁骨质破坏 ,其中 2例同时有中鼻甲大部分破坏 ,1例同时有鼻中隔破坏。与NIFRS鼻窦CT比较 ,CIFRS多窦病变比例和骨质破坏比例较高 ,且破坏程度较大。结论 :早期CIFRS鼻窦CT表现病变多窦侵犯、病变鼻窦骨质破坏的机率略高 ,但总体特征与NIFRS基本相似 ,因此鼻窦CT对早期CIFRS的诊断无特异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患者 ,女 ,5 7岁。因双侧渐进性鼻塞 2年于2 0 0 2年 3月 1 8日入院。体检 :一般情况良好。专科检查见中下鼻甲肿大 ,双侧中鼻道充满灰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不易出血之肿物 ,鼻窦区无肿胀、压痛。鼻窦冠状位CT扫描示 :双侧中鼻道内软组织密度增高影 ,双侧上颌窦、筛窦、额窦密度增高 ,未见骨质破坏。入院诊断 :鼻息肉 (双 ) ,慢性鼻窦炎 (双 )。全麻鼻内镜下行双侧鼻息肉摘除加鼻窦开放术。术后鼻腔通气明显改善 ,1周后痊愈出院。 3个月后患者出现前额部脓肿再次入院。体检 :左侧鼻腔中鼻甲前端与鼻腔外侧壁粘连 ,前额部穿刺为脓液。鼻…  相似文献   

8.
慢性鼻窦炎是发病率很高的疾病 ,诊断主要靠症状和体征 ,鼻窦 CT扫描也有帮助。 CT扫描所示 ,鼻窦炎的严重度与就诊时鼻窦症状严重度无关 ,但很可能 CT扫描发现的严重度同治疗后鼻窦症状的改变相关。为评估慢性鼻窦炎治疗前 CT扫描发现的严重程度与治疗后症状改善间的关系 ,该作者对 1997年 1月~ 1998年 12月间一组慢性鼻窦炎患者的非随机临床观察结果进行前瞻性分析。症状严重度由患者通过症状问询调查方法自行评分完成 ,鼻窦 CT扫描分级由Harvand分级系统进行定量 ,将症状严重度的相对改变作为转归的衡量标准 ,对 CT扫描发现的严重…  相似文献   

9.
小儿慢性鼻窦炎的治疗已有新的进展。如鼻腔局部滴用抗生素和激素无效时,应考虑手术治疗。近年来,采用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该文根据1987一1991年诊治的136例(男74,女62;年龄1一19岁,平均6岁)全部经CT扫描证实的小儿慢性鼻窦炎进行回顾,其中132例行FESS,114例CT片有利用价值。因此,着重对CT片所见情况与小儿慢性鼻窦炎的关系和鼻窦畸形时行FESS应注意要点予以分析讨论。114例CT片中有20例(17.5畅)示上颌窦发育不全(单侧18,其中右8左10;双侧2)。全部上颌窦发育不全的窦内粘膜有炎性病…  相似文献   

10.
作者提出慢性增生性鼻窦炎(CHRS),用CT鼻窦扫描的临床分期,对病变治疗方式选择,规范化评价疗效和预后的估计。CHRS经药物或简单手术治疗无效者100例作CT检查,并行临床治疗和6~18月随访,提出CT鼻窦临床分期(T):T_1者16例,仅单一鼻窦病变;T_2者31例,多窦病变,对保守治疗有效;T_3者33例,广泛性病变,对药物部分有效果;T_4者20例,病变广泛且伴骨质改变,对保守治疗效果差。各期病变采用治疗方式及例数:  相似文献   

11.
慢性鼻窦炎对咽鼓管咽口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 ,后鼻孔引流为其常见症状之一。慢性鼻窦炎的炎性分泌物直接经过咽鼓管咽口 ,致咽口水肿、阻塞 ,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产生 [1]。为进一步探讨慢性鼻窦炎对咽鼓管形态及功能的影响 ,我们从 1997年 9月至 1998年 3月对 31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咽鼓管咽口形态及其功能进行观察分析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慢性鼻窦炎组 :根据慢性鼻窦炎诊断标准[2 ] 收集 31例 (6 2侧 )慢性鼻窦炎患者 ,男 2 0例 ,女11例 ,年龄 17~ 4 5岁 ,患鼻窦炎之前无耳病史。根据鼻窦 CT扫描所示病变范围将慢性鼻窦炎组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近年来文献,综述慢性鼻窦炎病人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前后上颌窦粘膜病变与转归。方法 分析近年有关的文献13篇。结果 慢性鼻窦炎病人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后病变粘膜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有效手段。了解手术前后粘膜病变与转归对指导术后治疗与护理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内镜手术前后上颌窦及筛窦粘膜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近年来文献,综述慢性鼻窦炎病人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前后上颌窦及筛窦粘膜病变与转归.方法分析近年有关的文献13篇.结果慢性鼻窦炎病人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后病变粘膜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有效手段,了解手术前后粘膜病变与转归对指导术后治疗与护理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及其在临床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08年5月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25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并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标准分析评价CT扫描对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结果24例(96%)均为单侧单窦病变,1例(4%)为双侧单窦病变;上颌窦占92%,蝶窦占8%。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病变鼻窦内全部充满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影53.8%,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影46.2%;钙化斑或点68.0%。病变鼻窦骨质增生硬化100%,病变上颌窦窦口或内侧壁骨质受压吸收破坏72.0%。此外还有上颌窦口阻塞并扩大(72.0%)及液平面、气泡等(32.0%)。鼻窦CT扫描术前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84.0%。结论真菌球在鼻窦CT除表现为特征性的密度不均匀软组织影及钙化斑或点外,还可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影,并同时可伴有骨质增生硬化、窦口阻塞并扩大及上颌窦口和(或)内侧壁骨质受压吸收破坏等。CT扫描对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术前筛选及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最终确诊仍需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5.
内窥镜鼻窦手术与传统鼻窦手术对中鼻甲及嗅觉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内窥镜鼻腔、鼻窦手术与传统鼻腔、鼻窦手术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 型 2期 , 型 2期 )中的手术疗效对中鼻甲形态及嗅觉的影响。方法 :对 1997年 9月~ 1999年 9月间参加该项研究并随访半年以上的二组病例 85例 (16 3侧 ) ,经冠状位鼻窦 CT扫描 ,术前、术后鼻内窥镜检查及嗅觉测试。二组分别施行内窥镜鼻腔、鼻窦手术及传统鼻腔、鼻窦手术 ,对中鼻甲病变采取完整保留和部分切除二类方式。结果 :经内窥镜鼻腔、鼻窦手术 ,随访半年以上的 5 2例(10 1侧 )患者鼻窦炎治愈、好转、无效率分别是 6 4.4%、2 9.7%、5 .9% ;相应中鼻甲恢复正常率分别是 6 3.1%、30 .0 %、0 .0 % ;嗅觉恢复正常率分别是 6 6 .2 %、36 .7%、0 .0 %。33例 (6 2侧 )经传统鼻腔、鼻窦手术患者鼻窦炎治愈、好转、无效率分别是 30 .6 %、48.4%、2 1.0 % ;相应中鼻甲恢复正常率分别是 47.4%、3.3%、0 .0 % ;嗅觉恢复正常率分别是 6 3.2 %、2 3.3%、0 .0 %。结论 :内窥镜鼻窦手术较传统鼻窦手术更有效地解决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 ,从而提高 型、 型鼻窦炎治愈率。本研究表明中鼻甲形态的转归 ,嗅觉恢复与鼻窦炎治愈率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高分辨扫描和多平面重建技术对健康人群和慢性鼻窦炎人群各型额气房的出现率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本院就诊的慢性鼻窦炎患者173例和同期既往无鼻窦炎病史及CT检查显示无鼻窦病变患者94例,采用美国GE公司8排螺旋CT扫描机进行横断面扫描,将扫描数据传输至GE Advantage Windows4.0后台工作站,应用MPR工具在同一屏幕上重建成连续的冠状位、矢状位图像,并对各型额气房进行辨认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组病例与慢性鼻窦炎组病例额气房观测出现率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鼻窦炎组中无额窦病变组病例与有额窦病变组病例额气房观测出现率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位于额隐窝引流通道中的额气房对于额隐窝的阻塞及额窦炎症的发生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伴有腺样体肥大的儿童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等离子低温消融技术治疗肥大的腺样体,观察术后对儿童鼻窦炎治疗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6月~2011年8月96例住院儿童患者,年龄最大14岁,最小30个月,其中男63例,女33例,入院前96例患者均确诊为慢性鼻窦炎伴腺样体肥大,均采取保守治疗2个月以上疗效不佳。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鼻内镜检查、鼻腔鼻窦冠状位CT扫描,19例进行PSG检测,均符合儿童慢性鼻窦炎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经口用70度喉镜在显示器下进行肥大的腺样体融切术,17例同时行FESS术,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发生。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均参照儿童慢性鼻窦炎诊疗指南,给予系统的药物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鼻内镜,见切口黏膜已经上皮化,鼻窦炎症状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35例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其中32例显示鼻窦正常,3例鼻窦黏膜增厚,有效率91.4%。继续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腺样体肥大或感染及变态反应引起鼻腔阻塞,影响鼻腔、鼻窦黏膜和纤毛的正常功能和活动,容易引起儿童鼻窦炎,腺样体融切术后对鼻窦炎的治疗转归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鼻窦骨结构变异及其临床意义(鼻窦CT扫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探讨鼻窦骨结构变异与鼻窦炎发生的关系。方法:对109例临床疑为鼻窦炎患者进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结果:鼻窦粘膜异常改变者93例(85.3%),16例粘膜呈正常影像(14.7%)。在93例鼻窦粘膜异常改变者中,鼻窦骨结构变异为70例(75.3%),其中Haller气房出现率为31.2%,中鼻甲气化为31.2%,中鼻甲反和弯曲为10.8%,钩突气化为2.2%。结论:鼻窦骨结构变异可能是鼻窦炎致病因素之一,鼻窦炎患者骨结构变异情况应对每个患者进行具体分析,同时也要考虑到其它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9.
慢性鼻窦炎是引起嗅觉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文章通过丁烷阈值试验(BTT)及糖精转运时间测定(STT)分别评估了嗅功能及粘膜纤毛运动,观察慢性鼻窦炎患者功能性内窥镜手术后鼻生理功能的恢复情况。慢性鼻窦炎患者80例,年龄20~29岁,全部患者均无鼻窦手术史,无支气管哮喘、囊性纤维化、阿斯匹林过敏史及变态反应性鼻炎。术式为:局麻下将鼻窦内炎性组织吸出,切除息肉及息肉样改变的组织,保留水肿粘膜,复位中鼻甲。术后应用抗生素7天,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分别行BTT及STT测定。全部病例术后BTT均值明显提高,鼻窦病变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单侧鼻腔鼻窦病变的CT表现,探讨CT检查在单侧鼻腔鼻窦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10月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的381例单侧鼻腔鼻窦病变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病理检查结果,评价CT扫描的诊断意义。结果病灶位于左侧鼻腔鼻窦198例,右侧183例。其中单纯上颌窦病变102例,孤立性蝶窦病变29例,上颌窦为主、累及筛窦及鼻腔191例,多鼻窦病变累及鼻腔59例。临床症状主要以单侧鼻塞、流涕为主326例(其中涕中带血者47例),单侧嗅觉减退或丧失31例,元明显临床症状24例。术前CT诊断准确率: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36例,准确率为93.4%;鼻窦囊肿54例,准确率为96.3%;真菌性鼻窦炎98例,准确率为87.8%;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65例,准确率为81.5%;其他良性肿瘤3例,准确率为66.7%;鼻腔鼻窦恶性肿瘤25例,准确率为88.0%。结论单侧鼻腔鼻窦病变以慢性鼻窦炎、真菌性鼻窦炎等病变为主。CT能清晰显示炎性病变、肿瘤范围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是诊断单侧鼻腔鼻窦病变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